唱臂
电唱机术语
唱臂的责任是将唱头在唱碟上所拾得的讯息原整地传递至前级放大器处理。唱臂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搭载唱头,让唱针拾取信号,如何让唱针拾取最多、最正确的信号为第一重要,所有唱臂的设计概念皆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唱臂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搭载唱头,让唱针拾取信号,前面提过『如何让唱针拾取最多、最正确的信号』为第一重要,所有唱臂的设计概念皆为了达成这个任务。依照唱臂的循轨工作方式,可以分为直切臂与曲臂两种;曲臂再依其外型有S形、J形、直臂形三种。
词源
初有电唱机之时,这个需求是绝对表面化而不会引起任何消费者怀疑的。科学越发达,人们才越觉得唱臂要彻底做好本身职责将永不可能。时至今天,唱臂面临淘汰了,它这是未能做到本身应做的责任。
唱臂的英文Tonearm,是从爱迪生留声机上沿用下来的。那时中国人普遍称这个连喇叭装在一起的扩声,循行部分为音臂。由于广东话讲音臂不大好听,故此,50年代报章杂志上介绍这东西时就一般称为唱臂。单声道时代,第一位注意到唱臂重要性的是SME。在这以前显然早有一套技术理论存在,例如美国的GE设计了世界首枝分主副臂的(Dynavector灵感之来源)制品,Grey则是油浸单点承轴臂的祖师。可能这些构思妙而制作有问题的唱臂未曾在我们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但第一枝SME3012使我的思雅M3D(是那时的顶级Shure)有脱胎换骨演出的震惊,是记忆犹新。SME臂到港时,我们已经在玩立体声。把新出的ADC-1装在SME3012上,照说明书用1克唱重,真是有型有款到极点。
但,SME3012还未研究到边压的对抗办法。而ADC-1呢,结果要用到1.8克才消除了蒙查查(正像ADC卖广告那幅印象派水彩)画面。理想的唱臂星使唱针在循行时永远没有错误。唱针与碟纹切线成o度角,即重叠。任何唱针与碟纹构成的角度就是轨误(Tracking error)。唱针受物理机械几何等因素的限制,在工作时无法贴切地按碟纹的指示而循行,就产生循误(Tracing error)。
类型
依照唱臂的循轨工作方式,可以分为直切臂与曲臂两种;曲臂再依其外型有S形、J形、直臂形三种。
依支轴固定与否,可以分为支轴固定唱臂与正切唱臂。依臂管形状来分可以分为直臂管、s形臂管、J形臂管等三种。依支轴轴承的机械结构又可分球形轴承唱臂、单刀轴承唱臂、双刀轴承唱臂以及单点轴承、四点针尖轴承唱臂、油槽轴承唱臂等。依平衡方式可分为静态平衡唱臂、动态平衡唱臂、半动态平衡唱臂。最后,在正切唱臂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气浮设计。
直切臂
理论上,属直切臂最为理想,因为在物理特性上,直切臂所搭载的唱臂唱针能够一直与唱片的圆保持正切位置,从而达到拾取信号的最佳状况;另一方面,直切臂的工作方式与刻片刀最为相似(同为直切),故理论上最能完整回放音乐。
直切臂的代表厂如SOUTHER。理论上虽然最好,但是回到现实可不一定。除了价格昂贵、体积大之外,直切臂几乎没有行进动力,常见的工作方式是把唱臂以气浮方式『撑』起来,或将唱臂置于玻璃或水晶打磨的轴上,达到摩擦力近乎于零(可以灵活活动)的目的,那么,唱臂是不是水平放置(才不会乱滑)就相当重要,故装置上麻烦多了。
曲臂
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唱臂仍然是曲臂,曲臂是固定在转盘的一边,以旋转唱臂支轴的方式,以弧形划过转盘上方。既然物理特性上,只有在唱臂与圆的半径垂直时,才能够使唱针落在正切点位置上,那么以弧形方式工作的曲臂,即使是精密调整,也只有一两个点呈现正切,其余的都有误差,这种误差就称为『循轨误差』。
循轨误差会导致唱针无法完美的在V字形的音沟中行走,因而造成的失真与误差大小成正比。LP常产生的『破音』很多是因为循轨误差而来。如何与矛盾的物理特性拔河,从当中妥协出最适宜的声音,其实也是玩LP盘的乐趣之一。
为了让曲臂这种问题减到最低,常见的两种方式是:
加长唱臂、加入唱头补偿角。理论上唱臂越长,所划成的弧就越趋近直线,以至于唱头行进方式越接近直切臂(循轨误差会变小),所以除了一般常见的九寸臂之外,还常见到十寸及十二寸唱臂。
不过唱臂加长也并非全无缺点,越长的臂反应速度就换越慢,占用面积也更大,又另外产生使用不便的烦恼。另一个方法:加入补偿角的用意在使实际循轨位置与正切线的角差缩小,达到类似于增加唱臂、缩小循轨误差的目的。
所以几乎所有的曲臂,它们的前端都是『往内歪的』。
按外型
曲臂还分S形、J形、直臂形三种,如果仔细深究,它们各有不同的物理特性,但是一般使用者并无太深入探究必要,可以姑且认定它们的功能都相同。
曲臂的支轴如何将唱臂撑起来
作法有很多种,搭配使用各种的材质不同,名目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共同目的不外乎减低摩擦,让唱臂能够自由随唱头唱针摆动。这边以比较常见的刀锋支撑承轴、单点支撑承轴为例。刀锋支撑的原理就如同把刀子以刀锋部位立起,把唱臂架在上面;单点支撑就是把唱臂架在一个尖点上。不过,只要有支撑存在,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摩擦,使得灵活性降低。
单点支撑恃其较高的灵活度,在高频有比较出色的表现。
单点支撑唱臂的代表厂有:
Audio Craft(鼻祖),Graham、Kuzma S等。刀锋承轴也有许多叫好叫座的产品,如英国的SME 3009系列就是个中翘楚。
唱臂依照其唱臂平衡与施加针压方式的不同
可以分成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两种。一般常见的唱臂以动态平衡为多,其特色是唱臂后方的平衡锤不但在唱臂归零时(唱臂两端受力相同,平衡,针压亦零)用到,而且也利用上面的刻度盘做针压调整;换言之,此种唱臂的针压是靠改变唱臂两端受力而产生。
静态平衡臂也有重锤,但是只在唱臂归零时用到,其针压是靠唱臂内部的弹簧控制,由唱臂旁边的小拨盘调整。
这类型的唱臂如LINN的EKOS、SME V。想当然,静态平衡既然用弹簧,就不免有弹簧老化的问题,但优点是比较不在乎唱盘的水平;动态平衡唱臂的优点是重锤物理特性几乎不变(无老化困扰),但是比较在乎盘面水平。
特性影响
唱头与唱臂配合需要注意低频谐振点
唱针装在针杆上,针杆与唱头内有弹性的物质连接,这个弹性的大小即为唱头的柔顺度,唱臂质量轻重与唱头柔顺度高低配合会产生不同的低频谐振点,如果唱头与唱臂的谐振频率在耳闻范围以内就会对唱头的输出频应有很明显的影响,谐振频率导致唱头输出频率范围中在某几点特别增强,例如在极低的耳闻频率中谐振增加了唱针活动幅度,在最高的耳闻频率中则使唱针的振动速度提高,这都影响到唱头的循迹性和音质。
如果唱头和唱臂配合所产生的谐振低于耳闻频率范围和高于弯曲或偏心唱片产生的超低频,就可以避免影响循迹,唱头的输出也可以更平直,理想的谐振频率应在10Hz附近,不宜低于7Hz或高于15Hz,这个谐振频率是由唱头柔顺度与唱臂质量的配合决定。一般而言,高柔顺度唱头应配轻质量唱臂,低柔顺度唱头宜配重质量唱臂,唱头的柔顺度在说明书规格上可以找到,唱臂质量虽然在规格上不常注明,但凭唱臂的形状与结构可以估计,通常直线形唱臂和唱管较细的一类多属于轻质量唱臂,有些臂管用碳纤维或聚合石墨等原材料制造更能减轻质量,S形唱臂的质量多数会比直线形唱臂重,当然也有些例外的情形,总之,如果唱臂的质量集中在接近轴承部分它的有效质量一定较轻,一般唱臂为了配合唱头柔顺度的提高都趋向减轻质量设计。
唱臂循迹误差应小心调至最低
固定框轴的唱臂因为活动是弧线性,所以不可以在整个唱片纹范围保持无轨误差,不过只要唱头的位置适合与唱臂补角正确,就可以将轨误减至最小,调校轨误需要用一种简单的测量器,价钱不贵,HiFi迷不可缺少,如果在距离唱片中心二寸半位置将轨误角调到接近零,在片纹的其他部分轨误亦不会太大,假如不超过2度是不易听出循迹误差失真,唱臂的有效长度减少轨误,但却增加了唱臂质量,多数唱臂的有效长度为9寸,很少有超过12寸的设计。
唱臂向心力需要偏压补偿
弧线循迹唱臂的另一个问题是会产生向唱片中心活动的趋势,称之为向必力,唱臂上心须装置偏压补偿,调准后才可保持唱针对两边音槽有均衡的针压,由于唱臂向唱片中心活动时向心力逐渐改变,所以唱臂的偏压补偿也需要随着唱臂活动位置而改变,设计包括三种,包括静态,动态和磁抗原理,只要设计和调校准确,均可达成正确的补偿效果。
直线循迹唱臂理论上可以达成无轨误的循迹,实际上今日最精密的直线循迹仍然会有0.2度左右的轨误,当然这样小的误差是可以忽略,直线循迹唱臂一般都采用光电感应伺服系统控制用马达驱动唱臂活动与唱针在片纹中活动速度同步,光电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当唱臂无片纹的正切循迹角出现偏差时,就会有一个微小的光速照在光敏电阻止,这个讯号策动伺服马达稍为移动唱臂直到光敏电阻不再受到光束照射为止,但因为马达矫正唱臂活动和停止的时间总有一点延迟,所以不可能保持轨误绝对为零。
唱臂的调整
调唱头超距(Overhang)
顾名思义,唱头超距就是唱头针尖与转盘轴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针尖与转盘轴心之间要有这小段距离呢?如果将唱头拉到转盘轴心上,针尖刚好落在转盘轴心上不好吗?不好!因为这样一来,唱针在唱片上面循轨时针尖角度的「失真」会比较大。这么说来,超距越大循轨角度的失真不就越小吗?也不对!超距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唱针循轨角度的失真才会最小。因此,每一支唱臂在设计时就已决定它的有效长度(Effective Arm Length。针尖与唱臂轴心之间的直线距离)来让循轨角度的失真达到最小。而超距的调整就是要得到最正确的唱臂有效长度。超距如果不对,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唱针越唱到唱片内圈,杂音会越大,声音会越难听,因为各种循轨的失真都加大了。
调整方法:通常唱臂规格上都会告诉您超距是多少。如果您有量测的工具,就可以用它来量超距。如果没有,也可以放一支尺在转盘轴心旁,然后将唱臂拉到尺旁,看看唱针的超距是多少。
检测成果:目视即可。千万不要小看超距,一定要将唱针调整到正确的超距位置上,否则,循轨失真会加大。
调唱头方位角(Azimuth)
调整唱头的角度,关系到唱针在沟槽里接触的情况。如果各种角度不正确,说得简单些就是唱针循轨不对。会产生相位不正确、二声道音量大小不对、杂音增多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衍生出定位不清楚、音像会飘、二声道声音不平衡、音质不佳、音色不正确、声音太闷或太刺耳等等诸多问题。
调整方法:调方位角就是自己面对唱头,将唱头朝顺时锺或逆时钟方向扭动。有些唱臂的唱头盖是活动的,可以藉扭动而调整方位角。然而,有些唱臂的唱头盖与唱臂是一体的,此时则要从唱臂根部调整。如果遇上整支唱臂都固定不可调的(如Rega唱臂),此时就只好靠塞薄垫片在唱头与唱头盖之间来调整了。
传统上,检验的工具就是耳朵。
调水平循轨角(Lateral Tracking Anale)
水平循轨角就是当您面对唱头时,看唱头「正不正」。如果不正的话,唱针的左缘与右缘所接触到的唱片沟槽就会有相位差产生。
调整方法:假若您有格状量规(Alignment Protractor),可以将唱针放在量规所定的针尖点上,然後以目视,看唱头左右、前後的边线是否与量规上的线条平行。如果不正,则将唱头朝左或右转动。请注意,前面的方位角是朝顺时锺或逆时锺方向扭动,而水平循轨角是朝左或右转动。检验的工具就是耳朵。
调垂直循轨角(Vertical Tracking Angle)
垂直循轨角就是藉著调整唱臂支轴的高、低,改变唱针在唱片沟槽中的垂直角度。先把唱片刻片时的那支刻片针想像成锄头,唱片就是土地。当锄头往下锄时,会产生斜向的垂直角度。而当唱针在唱片上重播时,其往下锄的角度也要刚好与第一次锄地时的角度相同,这样才不会有失真。
调整方法:无论唱臂轴心是怎么锁紧的,调整时就只是松开螺丝,然后往上或往下调整「一点点」高度再锁紧。
调整后,我们要从唱臂侧面观察,看看当唱针停在静止的唱片表面时,唱头盖顶、唱臂是否与唱片表面平行?通常唱臂后面都要高一点点会比较好听。不过,这高一点点如果不仔细看也是差不多平行的。
通常,V.T.A.太高声音会比较刺耳,V.T.A.太低声音会比较沉或高频失去光泽。
调整针压(Tracking Force)
针压,就是唱臂到底要施加多少重量给唱头,才能让唱针达到它应有的循轨能力。按唱头说明书上建议的针压调整。唯一要注意的是高顺服度(Compliance,单位为10-6cm/Dyne)的唱头要配轻质量的唱臂;低顺服度的唱头要配重质量的唱臂。否则,整个唱针/唱臂的共振点会落入人耳可听范围内,产生音染。
调整方法:如果唱臂上附有调针压的装置,则依说明书指示为之。如果像有些正切型唱臂,必须以针压器来量针压时,则必须找到精确的针压器来量。
调整抗滑力(Antiskating Force)
假若是正切型唱臂,由于它是从外到内正切横走的,因此没有内滑力的问题。如果是一般支点固定式唱臂,则由于唱臂循轨时向内的惯性关系,会产生一股往内拉的力量。因此,我们就必须在唱臂上设计一股反方向向外拉的力量,以平衡向内滑动的力量。无论抗滑力是用吊锤、磁铁、弹簧、或固定金属片来达成,其精度都是很差的。一般而言,厂方会建议您将抗滑调整到与针压相同的数字标示上。这并不代表针压的力量与抗滑的力量是相同的,它只不过是要方便用家调整而已。如果抗滑调整不当,某声道的杂音会比较大,当然,针尖的磨损就不均匀了。
调整方法:有人会用光滑的测试唱片来调整,不过,光滑表面的唱片因为没有沟槽,所以其摩擦力是与真正有音乐的唱片不同的。有人会看针杆偏向那一边,而修正抗滑。总之,二声道没有特别的杂音,二声道没有失衡的现象,那就对了。
相关问答
支轴固定唱臂与正切唱臂各有什么优、缺点
支轴固定唱臂最大的缺点就是唱针一直都在循轨误差中,除了当唱针走到唱片中间的某一点或较外圈(4.76英寸)与较内圈(2.6英寸)的二个点上,至于会得到一个或二个零误差点,则端赖唱臂补偿角设计的不同而定。恰好与支轴固定唱臂相反的是,正切唱臂的最大优点就是如果调整得当,它完全没有循轨误差。
为什么支轴固定臂会有循轨误差呢
其实这不是调整的问题。当唱片在刻版时,刻片机就是横着从外走进去。换句话说,它的前进路线是沿着一条画过转盘轴心的正切线在前进的。而支轴固定唱臂的前进轨迹却是画个弧线。不必我多做解释,您都可以看出问题出在哪里。
既然正切形唱臂与刻片机类似,为什么大家不一开始就生产正切唱臂呢
正切唱臂比较理想。但是,正切唱臂的制造技术非常高,不是寻常工厂能够做得好的。所以大家还是朝较容易生产的支轴固定唱臂方向走去。
到底正切唱臂的制造技术有什么难呢
第一、到底要如何让那支正切唱臂横着走进去呢?用马达拉就好了。问题就出在马达到底 要用多少力来拉那支唱臂?拉得如果比唱针在沟槽内自走的速度还快,整针唱臂就是歪的。拉得慢些呢?也是歪的。各位都知道,一旦歪了,那就表示针尖在沟槽里也是歪的。这样一来,即使是正切唱臂,又与支轴固定唱臂何异?再者,当马达在拉动那支唱臂时,一定会有振动传到唱臂上。振动是唱臂的大敌,与其如此,还不如用没有动力的支轴固定唱臂算了。第三、正切唱臂一定要套在一支「横梁」上(就像天桥般)由外往内走,这支横梁与唱臂本身的摩擦力又要如何解决呢?
难道就没有办法来解决以上那三个问题吗
只要不让唱臂与横梁直接接触到,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所以,才会有气浮式正切唱臂的出现。不要有任何动力,而让唱臂借着唱针在沟槽内自走的力量带动唱臂,可惜,气浮也会有空气气压均匀与否、空气振动唱臂,以及灰尘影响气浮等问题。而Souther先生的无动力正切唱臂也有那支吊车(看起来就像小吊车)上滑轨与滑轮的摩擦力问题。总之,有一好就没有两好。
照这样说来,大家岂不是选这个也错,选那个也错
当您在做选择之前,必须先了解这两种唱臂的问题症结所在,然后依自己的需要去做取舍。假若您很在乎循轨误差,认为一定要毫无误差的正切才能忍受,那么您当然要选正切唱臂。假若您不是那么在乎全程正切,而注重简单易调,那就要选支轴固定唱臂。
臂管直型、S型、J型又有什么分别呢 老实说没有差别
有一阵子会流行S型,某一阵子又通通改成直型,隔了一些时候J型又流行了。其实,不论这些臂管是什么形状,最重要的是臂管最前端唱头盖与臂管所形成的角度。那个角度叫补偿角(Offset Angle)。到底要补偿什么呢?补偿因为画圆弧而产生的循轨误差。如果没有适度的补偿角,支轴固定式唱臂的循轨误差将更大。因为必须要有补偿角,所以才会有S与J型臂管出现。至于直线型臂管呢?它的补偿角就设在唱头盖上。
臂管形状无关声音好壤,臂管的长短呢
臂管长短与声音的好坏就有直接关系了。如果臂管越长,所画出来的弧线弯度必然越缓,循轨误差必然越小。如果臂管无限长,事实上那条弧线取某一段下来也像是直线了。当然,碍于唱臂要装在唱盘上,所以臂管的长度会有个限制。一般而言,标准的臂管长度都在9英寸左右(这就是SME著名的3009系列由来)。也有少数长到12英寸的(3012)。超过12英寸长的,恐怕又要衍生出其他问题了。
臂管材质会不会影响声音
会!一般臂管是用铝合金做的。更高级的臂管会用铝镁合金,甚至钛合金(Pluto唱 臂)。以前,日本Audiocraft还推出木质与竹质的臂管。不管什么材质的臂管,它的重点在于轻硬、高刚 性、共振影响低。只要能够达到这些要求,那就是好臂管。
唱臂是不是有什么轻质量、重质量的分别
有。像以前英国的SME3009S Ⅲ就是轻质量唱臂的代表, 日本SAEC、FR就是重质量唱臂的代表。唱臂质量的轻、重指的并不是整支唱臂的重量,而是唱臂的有效质量。什么是唱臂的有效质量?说起来话头长,因为这又要从转动惯量这个名词解释起。而要解释转动惯量,非机械系的读者可能会睡着。总之,这个唱臂的有效质量并不是秤斤两用的,而是拿来与唱头的动态顺服度一起计算出唱头接上唱臂之后整支唱臂的共振频率用的。
为什么要知道共振频率呢
这就牵涉到唱头与唱臂的搭配了。简单的说,如果唱头唱臂搭配不对,整支唱臂的共振频率就会发生在人耳可听范围内,严重的产生音染。一般而言,至少都要把唱臂的共振频率压抑在15Hz以下。当然,如果我们知道正确的唱臂有效质量以及唱头的动态顺幅度之后,就能够利用数学公式来计算出大约的共振频率了。一般而言,动圈唱头的动态顺服度都很低,因此要配重质量唱臂。而动磁唱头的动态顺服度都很高,因此要配轻质量的唱臂。
唱臂的轴承重不重要呢
很重要。轴承如果摩擦力太大,有碍唱针的循轨。轴承如果太松,很容易受振动影响。事实上,摩擦力与振动一直就是唱臂轴承 的大问题。各位可以想像,针尖在沟槽里的振动是多么微小,它一旦 受到轴承过大的摩擦力与振动的影响,那该会对声音的真实度产生多大的伤害!此外,整支唱臂在唱片上面的的上下左右运动,可以将其视为一个有轴心的转动物体。而一个转动的物体最重要的就是真正的平衡,否则就会产生振动。您不妨将这种转动与汽车轮子、吊扇、引擎的转动联想在一起,就很容易了解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了。
这么说来,到底哪种轴承会比较好呢
理论上支轴固定唱臂的轴承以精密球型轴承最为大家所看好。因为它可以同时达到某种最紧密与摩擦力最小的妥协点。单刀轴承的接触面积小,但是太松了。双刀轴承要改善太松的缺点,但是又太重了。单点轴承(有的加油封)虽然灵活,但是不稳。还有一种四个方向顶住的针尖轴承,可以具有单点轴承的灵活又没有不稳的缺点,不过仍然有摩擦力与平衡的问题。当然,油槽轴承唱臂不是传统的轴承,但是它仍免不了会有平衡与振动的问题。
唱臂与唱盘之间的避振是否很重要
这里有两个理论。一个理论认为唱臂座与唱盘之间要有避振材料居中隔离;另一种理论则认为唱臂座与唱盘应该紧密锁在一起,不要有避振材料在中。持第一种理论的人认为唱臂受到越少的外来振动越好;持第二种看法的人认为外来振动难免,应该借紧密的连结唱盘来将振动导入较重的唱盘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也有我的道理。我的道理在哪里?我认为重点倒不在于要避振或不要避振,而在于唱臂锁在唱盘上时能否锁得「既平又稳」。要知道,整支唱臂如果在安装时就锁得不平的话,您再怎么调也没用。再者,如果唱臂锁在软质的避振材料上时,等于失去了整支唱臂的稳固支撑,它会发生什么事情没有人知道。
一体成型的唱臂与可拆卸唱头盖的唱臂哪种比较好
一体成型唱臂每次拆、装唱头就是一件大工程。有些较廉价的一体成型唱臂还真不知道要如何去调方位角。但是,说起可拆卸的唱头盖也是满腹牢骚。您每拆卸一次,至少就要重新调整方位角。当然,若是以「可靠」的借眼点来看,我宁可选用一体成型唱臂。如果您的要求并不高,最好还是选择可拆卸唱头盖者。
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唱臂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所谓静态与动态,指的是给予针压的方式。通常,唱臂都是借着末端一个可旋转位置的重锤来同时做平衡与施加针压的工作,我们称它为静态平衡。如果不管唱臂支轴两端平不平衡,纯粹以弹簧或磁力来对针尖施加压力者,我们就称其为动态平衡。静态平衡的问题出在当唱臂遇上不平的唱片而被抛上抛下时,它的针压随时在改变。而动态平衡的问题则出在针压的精确性与持久性。后来,有人想出半动态的点子。那就是还是用重锤来先做唱臂二端的平衡工作,再以更精密的弹簧或磁力来施加针压。老实说,我从来就想不通这样做是否真的解决了问题?以我的经验而言,静态平衡虽然经常改变针压,不过,它仍不失为最自然、最稳定的施加针压方式。
气浮唱盘与气浮唱臂大行其道,这其中有道理吗
有道理!先说摩擦力。由于借空气将转盘或唱臂撑起,所以基本上它没有摩擦力。再来说到避振。由于空气阻隔了从地板传来的振动,所以它的振动远低于传统唱臂与唱盘。 基本上,气浮的问题在于: 一、要如何维持稳定的气压。 二“要如何维持气孔的干净。 三、要如何避免高压气流对转盘与唱臂的振动。幸好,这些问题都已经获得解决。要得到稳定的气压,设计几个储气槽,让它平稳的供气就行了。气孔要干净不堵塞,加装空气过滤装置,要使用者勤于通孔也可以解决。为了避免气流产生振动,有人使用低压力、大气流来降低气流的冲击;有人则加重唱臂的质量以抵抗气流。我还没有见过哪一支气浮唱臂或哪一个气浮唱盘卖价很便宜的,他们都是昂贵的产品。这也就是说,要好声就要舍得花钱。其实,我倒认为有钱买气浮唱臂与唱盘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懂得调好它们的人却不多。依照我的经验,并不是越贵的唱臂就能为您带来越高的成 就感。反之,有时会因为调整的问题而使您陷入沮丧中。所以,当您在选购唱臂时,不要去太在意它的设计制造理论,因为每一位设计者都能说出一番大道理。您应该先评估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唱臂。例如,是要调整容易的呢?还是要调整复杂的;是要正切的呢?还是要支轴固定的。是要价廉物美的呢?还是要代表身份的。如果您是音乐务实派,我甚至认为很便宜的Rega 300B就足以令您感动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0 18:37
目录
概述
词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