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门塞音,是辅音的一种,是一种由
声门关闭引起的气流瞬时中断而成的
塞音。由于其
发音部位的独特,声门塞音只有
清辅音。其
国际音标符号为ʔ,即把问号去掉下面的一点(注意这个符号不是问号)。该音广泛存在于各语言中,但把它当作独立
音位看待的语言并不多,通常被忽视。
声带紧闭,然后突然打开而发出的辅音,例如
上海话的‘一、十、百’等字收尾的音,国际音标用[ʔ]来表示。
该音在
阿拉伯语中是一个独立的辅音
音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阿拉伯语一共二十八个
辅音字母,其中,第一个字母(艾立夫、'alif)当其作为辅音时就是喉塞音(作元音时为拉长的a,即ā)。
●有些方言中将这个音作为一个重要的
音素,是
入声的一种,为
古汉语唯闭p、t、k入声的弱化形式。但某些
南方方言保留了部分(如只剩-k)甚至全部的古入声(-p, -t, -k)。
英语中大量存在
声门塞音【如词语pretzel(
IPA严式标音:[pʰɹ̥ʷɛʔt.sɫ̩])中就存在一个】,但英语的拼写及一般教学所用的
DJ音标中并不标注。在说英语时,人们也很少注意到这个音的存在。
(1)当音节中出现
促音时,该促音的
音值可为喉塞音,但多数情况下促音符表示后一个辅音的延长,因而促音符读作喉塞音的情况一般只有在音节结束时(起始时亦有,但较少见)。
(2)当两个相同的元音相连,而又不能念成长元音时,会在两个元音之间添加一个喉塞音,以区别于
长元音。日语的长元音实际是
短元音的发音时间延长,因此,用喉塞音来区别长元音和两个相同元音的单纯相连。
但是,以上两种情况在日本人的发音意识中均未有很强烈的感知,后者虽有一定程度上区别词义的作用,但喉塞音仍然
不作为独立
音位看待。
※注:
声门塞音在很多语言中是不标注出来的,但也有少数标注。
马来语中用‹k›表示该音。
佛罗语和
马耳他语使用‹q›。在使用
拉丁字母书写的波利尼西亚语言中,常用逆
撇号‹ʻ›来表示此音。
阿拉伯语的罗马化方案中,是用撇号‹'›标注声门塞音,类似的逆撇号则用于表示
浊咽擦音‹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