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狼(学名:Canis himalayensis):是哺乳纲、犬科的一个未定
物种或未定的
灰狼亚种。体重平均约35千克,比欧洲灰狼和北美灰狼小,精瘦,有更细长的口鼻和粗短的腿,它们体毛的颜色为浅棕褐色,并且也具有灰色。其中许多个体的脸部、胸口和喉咙部位有白色或黑色斑块,腹部和腿部周围有明显的白色。
动物学史
一个多世纪以来,喜马拉雅狼并不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物种,而是作为
灰狼的一个
亚种,称为藏狼(Canis lupus chanco)。当时只有印度和西藏有目击记录。不过新的研究证实了喜马拉雅狼血统的独特性,也证明了该狼在尼泊尔也有分布。研究人员在野外收集的粪便
DNA显示,喜马拉雅狼至少在80万年前已经分化出来,这种古老而独特的狼种,应该有自己的种名。印度野生动物研究所(WII)的生物学家认为这是犬科动物中的一种濒危物种。广泛的研究表明,应将喜马拉雅狼视为一种独立的物种,并将其命名为“Canis himalayensis”。
CITES动物委员会的命名专家于2009年4月提议将该科学名称用作喜马拉雅狼的命名法和分类学。
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域的灰狼在分类学的分类和命名为:
Canis lanigerHodgson 1847,
Canis chancoGray 1863,
Canis filchnerMatschie 1907,
Canis himalayensisAggawal 2003。
1847年,英国博物学家布莱恩·霍顿·霍奇森(Brian Houghton Hodgson)将来自中国西藏的一头母狼归为
中国狼(Canis Lupse laniger)。1907年,德国动物学家保罗·马奇(Paul Matschie)将来自中国青海省西宁市的一张狼皮归为
蒙古狼(Canis lupus filchneri)。1938年,美国动物学家格洛弗·莫里尔·艾伦(Glover Morrill Allen)将“Canis lupus filchneri”和“Canis lupus laniger”、都划分为“Canis lupus chanco”(蒙古狼)的同义词。
在2005年出版的第三版《世界哺乳动物》中,美国哺乳动物学家克里斯托弗·沃森克拉夫特(W. Christopher Wozencraft)将“Canis lupus filchneri”列为灰狼(Canis lupus)的亚种,在该分类中,他将物种名Canis lanigerHodgson 1847包括在分类群内。
横贯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灰狼具有独特的单倍型,不与其他灰狼发生系统聚类。尽管《世界哺乳动物》并不承认喜马拉雅狼是一个独立的物种,但“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DNA序列数据库“(NCBI/
Genbank)将“喜马拉雅狼”列入了灰狼的亚种“Canis lupus himalayensis”,与分布在北纬的同属灰狼相比,它的谱系显示mDNA细胞色素b基因有3.9%的差异,证明喜马拉雅狼形成了独特的狼血统,这可能证明喜马拉雅狼是一个独立的物种。
2017年6月7日,几位生物学家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古代喜马拉雅野狼的系统发育证据:根据尼泊尔西部的基因采样确定其分类学地位》(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the ancient Himalayan wolf: towards a clarification of its taxonomic status based on genetic sampling from western Nepal):他们发现,全世界的灰狼出现在
中更新世,约800,000-300,000年。在从
早更新世到中更新世的狼种分支的祖先到当代的全世界灰狼的进化史中,不同的狼血统,例如喜马拉雅狼、非洲狼和亚洲狼分化为单系姐妹分支。灰狼,包括不同的亚种(C. lupusspp.),包括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形成了相对较新的遗传谱系。更基础的是独特的血统,已被描述为喜马拉雅狼和最近描述的非洲狼(或非洲金豺)。根据它们的系统发育重建,提出喜马拉雅和非洲狼血统可能早于全世界的灰狼亚种分化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来自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属于喜马拉雅狼血统的狼种,过去曾被划入Canis lupus chanco或Canis laniger中,而来自蒙古的狼群也被指定学名为Canis lupus chanco,在系统发育上属于全世界灰狼体系。因此,亚种名称为“Canis lupus chanco”(通常被称为“蒙古狼”),在中亚北部(例如蒙古)发现的灰狼似乎准确地使用了这个亚种学名。但是,该亚种的序列在单一的全北区灰狼进化枝内分组,并不形成自己独特的单一系统群。所以,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的“灰狼”的4个亚洲亚种中,蒙古狼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亚种,而是并入
亚洲狼中。
蒙古灰狼和喜马拉雅灰狼似乎在中亚的不同地区发现。可获得的数据表明,具有喜马拉雅狼血统的灰狼分布遍及喜马拉雅山脉,从印度的克什米尔山谷向西延伸,至印度的斯皮提山谷和
拉达克、尼泊尔的
洪拉和尼泊尔上木斯塘(Upper Mustang)的安纳布尔纳自然保护区。对喜马拉雅野狼分布范围的高级理解源于在生物学家分析中包括了该地区的所有遗传数据,这些信息可以从NCBI/GenBank获得。分析表明,喜马拉雅狼的分布范围从喜马拉雅山脉向北延伸到青藏高原,一直延伸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青海省的青海湖,而蒙古狼(C. l.chanco,如果认为可以是一个亚种的话)被认为是蒙古族群。这就提出了关于蒙古狼的喜马拉雅狼之间的分布边界,以及哪些进化过程可能维持它们的问题。
生物学家提供了从尼泊尔西北部当代野生狼种群中收集的喜马拉雅狼血统的遗传证据。研究增加了围绕进化上独特的喜马拉雅狼的证据,该证据具有大量实地采集的遗传数据以及先前研究的遗传和地理数据,并且是第一个包含性染色体证据的证据。遗传证据(
mtDNA细胞色素b,mtDNA D环和性染色体)指出喜马拉雅狼相对于全北区的其他灰狼具有独特的单系地位。从这项研究和以前的研究中推断,喜马拉雅狼谱系应在亚种水平(即Canis lupus himalayensis)上获得分类学上的认可。根据阿格瓦尔(Aggarwal)等人的建议,经过进一步研究,特别是涉及核DNA的研究,可将喜马拉雅狼提升到到独立物种“Canis himalayensis”可能是有道理的。将喜马拉雅野狼的分类单元调整为独立物种不仅将充分反映其遗传学的独特性,而且对于推进未来对喜马拉雅野狼的遗传学,生态学和保护的研究也至关重要。
形态特征
喜马拉雅狼体重平均约35千克,体型比欧洲的灰狼和北美的灰狼小,精瘦,有更细长的口鼻和粗短的腿,喜马拉雅山的海拔很高,为了抵抗高山的寒冷气候,它们具有较厚的皮毛。皮毛的颜色通常是相对深灰色的,带有浅棕褐色的色调。但是,较浅和较暗的个体都存在,包括几乎全黑个体。其中许多个体的脸部、胸口和喉咙部位有白色或黑色斑块。腹部和腿部周围有明显的白色;身体毛发柔软,口吻伸长,嘴上排列有紧密间隔的黑色斑点,从眼睛下方一直延伸到上颊和耳朵。
生活习性
喜马拉雅狼和
赤狼一样,是社会性的物种,并且倾向于留在同一狼群中。由于喜马拉雅狼的数量较少,它们的族群也往往较小。一群通常只有6-8个成员,但它们的领地面积相当大,可能长达数百公里。但与非常具有地域性并且阻止其他狼群入侵其领地的赤狼不同,喜马拉雅狼在保护其领地上似乎没有那么积极。实际上,在很多生活着喜马拉雅狼的地区,也有
印度狼重叠。然而,两者似乎并没有被对方打扰。尽管确实存在一些对抗,但通常只需要进行一些咆哮警示就可以继续前进。这些种类的狼很少有身体上的对抗。
喜马拉雅狼是熟练的猎杀者,狩猎通常在晚上进行,并在黄昏结束。食物主要是中小型动物,如啮齿动物和兔子占了它们所消耗食物的大部分,有时也会吞下较大的猎物。这些猎物包括
西藏野驴、
岩羊、
盘羊、
藏羚羊、
白唇鹿、
斯氏高山鼠、
喜马拉雅旱獭、
高原兔、
高原鼠兔等。
分布范围
喜马拉雅狼的分布范围从喜马拉雅山脉向北延伸到整个青藏高原。分布于印度北部克什米尔东部的拉达克地区和喜马偕尔邦东北部的拉豪尔和斯皮提地区,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地区、阿皮·南帕保护区(the Api Nampa Conservation Area)、上多尔帕(Upper Dolpa)、霍尔马(Holma)、马纳斯卢峰和干城章嘉峰保护区(Kanchenjunga Conservation Area),也分布于锡金北部,中国西藏和青海。
繁殖方式
喜马拉雅狼大约两岁时性成熟。因此,这是许多小狼在大约1岁半时才离开族群的原因,此时它们能够建立自己的领地。雌性更容易被其他同伴接受。雄性必须在繁殖季节之前建立领地并寻找伴侣。通常,一只雌狼一窝会产4-6只幼崽。在头几个月中,雌狼会在窝中很好的照顾自己的幼崽,保护它们免受其他狼群和掠食者的攻击,然后将带领幼崽加入其族群。
有一些专家认为,由于
印度狼和喜马拉雅狼的地理分布或多或少叠加,因此它们可能参与了杂交繁殖。但是,截止2017年,没有证据表明这两个物种之间发生了杂交。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人类是喜马拉雅狼的主要威胁。当狼捕食家畜时,土著居民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杀死它们。喜马拉雅狼于1998年被印度政府列入“濒危物种名单”。该国还启动了一项喜马拉雅狼繁殖计划,以拯救这一濒危物种。
截止到2017年,在印度野外只剩下不到350只喜马拉雅狼。其中还有21只生活在印度各地的动物园中。由于该物种的数量如此之少,很难增加。但是,人们充满热情并不愿意放弃它们。相反,他们继续竭尽所能,以确保这些动物有居住和获取食物的地方。但是,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并且需要大量支持才能成功。帮助喜马拉雅狼生存的部分成功计划包括在印度各地人工饲养的繁殖计划。这些幼崽正在被饲养,以帮助增加数量。目标是有一天能够将其中许多放回野外。
濒危原因
保护喜马拉雅狼的第一个障碍是有关该物种的陈旧观念。2007年前,它们被认为是在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山地区发现的藏狼的一种,藏狼是灰狼的亚种之一,是地球上分布广泛的哺乳动物之一。 IUCN红色名录将灰狼列为“无危”状态,而藏狼也是如此。喜马拉雅山狼仍然被许多人认为是藏狼的变种,但它却受到许多保护主义者的关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宣布该物种为单独物种并处于极度濒危状态的立场尚不确定。
喜马拉雅狼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它与栖息地附近的当地村民发生冲突。这种狼被当地人称为“山姑”,被认为是对村民家畜的主要威胁。村民与该地区的野生动物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关系,尤其是像喜马拉雅狼这样的食肉动物。喜马拉雅狼对当地人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为它每年造成该地区至少100例牲畜死亡。这种动物造成的破坏程度迫使村民采取激烈的步骤杀死或毒害它们。更严重的是当地政府或任何组织都来支持这些人。随着野狼栖息地的减少,冲突和对牲畜的捕食不断增加,导致更多的野狼被杀。
保护措施
在印度有4个动物园为喜马拉雅狼启动了圈养繁殖计划。这些是大吉岭动物园的、甘托克喜马拉雅动物园、库夫里喜马拉雅自然公园、和铂奈尼塔尔(Gobind Vallabh Pant)高海拔动物园。这些是针对西藏狼的保护程序,没有针对喜马拉雅狼的特殊程序。圈养繁殖的数量大约为20只。这些圈养繁殖计划将投入更多的资金和面积,以使其成功。人工饲养的动物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它们在野外适应环境中的挣扎,需要喂养和保护自己。只有大吉岭动物园正试图通过计划建立一个非现成的繁殖中心来解决这一喜马拉雅濒危物种的问题。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将动物园饲养的动物放归野外,并在拟建中心的近乎野生环境下进行,以促进这些动物的繁殖和狩猎技能的培养。这些特殊设施必须在喜马拉雅狼的所有动物园中启动。
需要进行全面的宣传,以教育当地人关于喜马拉雅狼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有像“雪豹保护协会”这样的组织,还有像“缪斯”这样的项目,它们的重点是可持续发展,将当地人的经济增长与野生动植物联系起来的教育。这些组织通过生态旅游为村庄带来收入,从而做得很好。由于这些努力,新一代人开始意识到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性。但这还不足以挽救像喜马拉雅狼这样的物种,其领地范围覆盖了7万多平方公里。预计政府的更多参与将带来巨大变化。对于牲畜的损失应给予适当的补偿,以减少人们对狼的愤怒。而且,对于村民来说,获得补偿的过程应该更容易。一个乏味的过程将不会富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