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四谏是安磐、徐文华、程启充、彭汝实。
安磐
安磐为
嘉定城三峨坊人,字公石,又字鸿渐,号松溪,别号颐山。民国《乐山县志·建置》载:“颐山,今昆山祠。乃明安石公读书处。自称颐山老人,故诗文集皆以颐山名之。”其父安佑,也是进士出身,官至户部主事。安姓祠堂“世代流芳”碑载:“粤稽我鼻袓安佑,原藉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也,仕于明。职授刑部主政,退归入川,迁报嘉城虾蟆口其故居也,而生我二世袓安磐,亦仕于明。追赠少卿。越五世而蔚起,人文相传一十五顶衣衿,一门莘聚可称盛焉。”
安磐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进士,会试第五人。正德年间历任吏、兵二科给事中。世宗即位以后,屡次上谏,请皇帝斥张璁、桂萼等奸臣以谢天下,不被嘉靖帝采纳。嘉靖三年“议大礼”事件中,安磐于七月十二日率众人在左顺门哭谏,受廷杖。后削职为民回乡闲居,不久去世,追赠太常少卿。
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夏,安磐与同乡友人张凤羾、章寓之、王宣、徐文华、程启充、彭汝实等畅游峨眉山,留下若干诗文碑刻。灵岩寺“七贤诗碑”刻有安磐诗一首:“落日西风入化城,万山回合一溪横。谁知今夜峨眉月,共坐灵岩听鹤声。”刻碑于灵岩寺(现存报国寺)。现峨眉山灵岩寺石坊上尚可见到安磐墨宝“敕赐禅林”、“嘉靖辛卯春二月”等字。
明《嘉定州志》载:安磐“归则寄兴诸山水间,题咏讽诵,不问生业。于典藉无所不窥而尤善书,绰有古意。”善作诗,《峨山志》称其“撒手为盐,翻水成调”。其《凌云寺诗三首》尤为著名。王士祯《池北偶淡》评道:“安磐,字松溪,蜀之嘉定州人,予登凌云寺,石壁刻诗甚夥,惟松溪四绝句最为高唱,记其二云:‘青衣江上水溶溶,隔岸遥闻戒夜钟。暂借竹床听梵放,月华初到第三峰。’‘竹林斑斑日上迟,鸟啼花暝暮春时。青衣不是苍梧野,却有峨眉望九疑。’盖凌云九峰,枕青衣江之东;而峨眉三山,正值其西。至其地,知其诗为工也。”著有《颐山集》、《颐山诗话》、《易慵》、《奏议草》和《游峨集》等。
安磐与
杨慎为友。杨慎曾写下《雨中梦安公石张习之二公情话移时觉而有述因寄》诗,并为其作墓志铭。
安磐性格刚毅耿直,《嘉定州志》评价其人道:“公学行兼至,近世人物,罕有其比。”《嘉定府志》评价道:“遇事敢言,有直声。”
安磐去世后葬于故里。民国《乐山县志·建置》载:“都给事安磐墓在城东北平羌乡(今市中区
剑峰乡共和村)安山,一名祝岩,俗称安大坟,距城四十余里。文曰大明兵科给事中安公字松溪配吴氏夫人合墓。其墓前翁仲二石尚存,但倒塌耳。石马已消灭。”到今天,安磐墓已不存了。
徐文华
徐文华,字用先,号东崖。为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授大理寺评事,不久升任监察御史,巡按贵州,“苗乱,偕巡抚讨之,破寨三百六十”。在朝时,徐文华或上书救胡世宁、或力谏不可迎西域乌斯藏佛,或揭发总兵马昂献已出嫁之妹给皇帝邀宠等。数进直言,不为所用,反遭正德皇帝怒斥,责其轻率论事,口出妄言,命下诏狱。正德十一年(1516年)被废黜为民回乡。
正德十五年夏,“嘉定四谏”与张凤羾、章寓之、王宣等七人同游峨眉山,灵岩寺“七贤诗碑”刻有徐文华诗一首:“杉外疏钟断续闻,灵岩清晓渡溪云。苍茫还有看山兴,独立无言到夕曛。”刻碑于灵岩寺(现存报国寺)。
正德十六年武宗死,世宗继位,徐文华起用为河南按察副使。嘉靖二年(1523年)以业绩德行卓异累迁至大理寺少卿。因直言上谏,两次停职。嘉靖三年,“会议大礼,(徐文华)偕数大臣力争,张璁、桂萼憾之”(《嘉定府志》)。七月十二日,徐文华在左顺门哭谏,受廷杖。嘉靖六年秋,因受山西
李福达反词案牵连,当局强加徐文华“阿附御史杀人之罪”,被下狱,以罪发配辽阳。大赦还乡,行至静海(今属天津)而病故,客死他乡。穆宗时追认为左佥都御史。
民国《乐山县志》载:“少卿徐文华墓,城西四十里老鹰岩观音寺后大坟坝,石碑大字仅存题曰:皇明监察御史赠中宪大夫大理寺少卿徐公配封孺人加封太恭人饶氏墓。墓前石麟及御赐石坊具存。”1981年乐山市文管所从该墓中收集到墓志铭一方,系安磐撰文。经笔者研究,证明该墓并非徐文华墓,而是徐文华父亲徐大寿夫妻合葬墓。证明徐文华确是客死他乡,并未归葬故里。
《嘉定州志》评价徐文华道:“公屡言屡踬,竟以客死,非天植其忠乎?”著有《辽阳集》、《奏议杂俎》等文集。
程启充
程启充,字以道,又字初亭,别号南溪。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任三原知县,后入朝任监察御史。曾上疏请帝勤视朝,作明智之君。世宗即位,即上疏请“陛下仰畏天明,俯察众德,亲大臣,肃庶政,以回灾变。”《嘉定府志》载:“首言嬖幸子弟家人有买功、冒功、寄名、并功之弊,又极陈冗官、冗兵、冗费之弊。”力谏总兵马昂献已出嫁之妹给皇帝、制止“冒支(超额领取)”国库储粮等事,为佞臣忌恨。不久归家居丧。
正德十五年夏“嘉定四谏”与张凤羾、章寓之、王宣等七人同游峨眉山,灵岩寺“七贤诗碑”刻有程启充诗一首:“青竹塘边白藕花,草鞋随外踏晴沙。苦吟独倚空王阁,云里芙蓉衬紫霞。”
嘉靖皇帝即位,程启充重新入朝为御史,又巡按江西。嘉靖六年秋,张璁、桂萼借
李福达案,诬指程启充挟私枉法,充军东北,先后在辽阳、蒲河、锦州谪边十年,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遇赦后返归故里家居。在东北时,程启充曾参加《辽东志》续修工作。
回故乡后,程启充颇有作为。明《嘉定州志》载:“会赦归。以表正自任,里中敬惮之。倡议修学,有功圣门。博学工诗文,尤善颜鲁公书。”“置义田以赡宗族,捐家资以培学宫”(《嘉定府志》)。程启充“素蹇谔”,但在居家期间,多次到夹江同文友相聚、诗酒唱和。正德十年(1515年)夹江的直谏名臣宿进去世,28年后的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宿进妻傅氏去世,之后,程启充为宿进夫妇写了《明光禄寺少卿宿公进配安人傅氏合葬墓志铭》。居家著述,有《初亭稿》、《西台奏议》等文集。
程启充死后被追赠为光禄寺少卿。民国《乐山县志》载:“侍郎程启充墓,城西北三十六里寨子山。墓碑石麟尚存。”程启充墓位于
苏稽镇杨坪村,难得地保留了下来。墓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封土呈圆形。墓前有祭台,有石砌护墙。墓碑为咸丰三年(1853年)程氏后裔所立。1986年经乐山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彭汝实
彭汝实,字子充,号得山,又号鹤泉。平羌乡人(今土主镇)。正德十五年(1520年)会试中贡士。同年夏,“嘉定四谏”与张凤羾、章寓之、王宣等七人同游
峨眉山,彭汝实作诗一首:“来时毒热入秋还,月色钟声客下船。佳约重来僧舍冷,新诗留别马头删。”
正德十六年(1521年)殿试,彭汝实中进士,授南京吏科给事中。到嘉靖初年,彭汝实多次直谏,并上书
嘉靖皇帝,斥责奸臣,评断时政缺失。其中,锦衣旗校王邦奇挟私诬蔑首辅杨廷和,制造冤案,彭汝实既评击王邦奇又同时为
杨廷和辩护,但都不被嘉靖皇帝采纳。
嘉靖三年(1524年),因“
议大礼”,为弄臣
张璁、
桂萼等当权者所恶。其后,彭汝实便以亲老故上书请外放,改任近地教职,吏部却在张、桂二人指使下,诬彭汝实:“汝实倡言鼓众,挠乱大礼,且与御史方凤、程启充朋党通贿。自知考察不容,乃欲辞尊居卑,不当听其幸免。”竟被夺职还乡。
还乡后,彭汝实结庐于家乡,教授后学。明《嘉定州志》载:彭汝实“归而与安、程诸公唱和,泊如也。”有《凌云寺和韵》诗“边客初归春无尽,岩花犹自媚江天。灵台无恙悲流水,幽鸟何知起暮烟。秉烛真怜良夜会,对君惭赋白云篇。年来浪得禅家学,不解诸空只解眠”。刻石于乐山凌云山。
彭汝实回乡后,还十分关注家乡经济文化等建设,留下了《北上门记》、《九华书院记》、《嘉州水利功成记》、《三有洞天象刻记》、《忠节公胡仲常先生传》等文章。又有《南中奏议》、《得山堂稿》、《六诏记闻》、《貂珰录》等文集。现存于
乌尤山临江峭壁之上楷书“中流砥柱”四个字大丈余的摩崖碑刻,就出自于彭汝实之手,至今保存完好,并列入了“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清单。 彭汝实是个出名的孝子,明《嘉定州志》载:“公少孤,以孝友闻。居太宜人丧,庐于墓。”又说他“性自岑寂,人亦莫能推挽。”民国《乐山县志》载:“给谏彭汝实墓,城北土主场上游二甲榜大坟湾。碑文曰皇明会魁云。”笔者专程考察,墓已不存了。
《嘉定府志·人物志》载:“文华与同里都给事安磐、侍御史程启充、给事中彭汝实为友,一时论蜀中人物四子称首。”《明史·彭汝实传》载:彭汝实“与启充及徐文华,安磐皆同里,时称嘉定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