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生态林业研究所由四川农业大学于2011年4月在林学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成立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有关“生态脆弱区域
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重点开发岩溶地区、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中上游等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技术、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建立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持续改善的技术支持模式,构建生态综合评估及技术评价体系”、“种质资源发掘”、“农林生物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重大江河综合治理、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综合优化配置技术”等优先主题的部署,2011年4月,四川农业大学在林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了四川农业大学生态林业研究所。
主要职责
生态林业研究所将以维持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和林业生产安全的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低效林、
工业原料林、退化
森林生态系统和亚高山/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过程、长江上游林业生态工程和林木新品种培育与新材料创制、特色林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等研究,以期形成一支在国内有特色、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林业生态研究团队和高级科研人才培养基地,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机构设置
按照“高效、务实、资源优化配置、重点突出和目标集中”的原则,进行生态林业研究所的机构设置。
研究所下设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管理机构下设综合办公室。科研教学机构下设研究室、长江上游生态林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实验研究基地。其中,研究室包括长江上游
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研究室、长江上游林业生态工程研究室和林木新品种培育与新材料创制(简称林木育种)研究室;实验研究基地包括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定位监测点、亚高山/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点和1个现代化种苗基地。
综合办公室职责:对外交流、办公室日常管理及研究生管理;仪器维护和维修,实验室安全和正常运转;
长江上游生态林业工程重点实验室:承担研究所的森林生态系统过程、林业生态工程和林木新品种培育与新材料创制研究的分析测试工作。
研究室职责:紧密围绕研究所和研究室的总体建设目标,进行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培养高层次林业生态研究人才;
研究基地职责: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由专职研究人员负责,主要负责定位站的维护、数据搜集与处理等;现代化育苗基地主要承担种苗的中试、技术模式筛选与优化以及产业化任务。
相关领导
所长
张健:男,汉族,1957年8月生于重庆江津,教授,
博士生导师,生态研究所所长,科技处处长。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林学组成员、全国普通高校营林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9年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七届专家组评审专家、中国高教会科技管理研究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第五届、第六届科学技术顾问团顾问、四川省科技特派员、《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副主编。1983和1986年先后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91~1993年,
德国哥廷根大学进修。参加了Ulrich 教授主持的“酸性沉降与森林衰退”研究项目在Sollingen试验基地部分研究工作。回国后长期从事森林生态、森林培育、水土保持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和主研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培养博士生14人,已毕业并获得学位9人,培养硕士研究生62人,已毕业并获得学位48人。
副所长
杨万勤:男,汉族,1969年9月生于四川乐山,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Plant and Soil》等国内外学术刊物评审专家。1994、1997和2001年先后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生物教育专业、西南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
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相继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以“优秀科研人才”进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生态中心从事科研工作,2004年11月到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工作。主要从事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生态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人工林生态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项,
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主研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5部,研究生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培养毕业硕士生14名,在读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18名。
办公室主任
刘洋:女,汉族,1979年12月生于四川自贡,博士,
硕士生导师,综合办公室主任。2006和2009年先后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留校工作。主要从事高山林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人工林生态学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1ZA079)和
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项目(2012JY0047)各1项,主研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31170423、3087201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2011BAC09B05、2006BAC01A11),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生态综合整治技术及示范 (2011BAC09B05). 2011-2015(张健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亚高山/高山林隙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31170423). 2012-2015 (杨万勤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高山森林雪被斑块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No. 31000213). 2011-2013 (吴福忠主持)
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育计划:
高山森林几种典型凋落物的冬季分解特征(2011JQ0035). 2011---2013(吴福忠主持)
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资助计划项目:
四川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理论及技术 (11TD006).2011-2013(杨万勤主持)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四川主要农区镉(Cd)污染成因及防控技术(12ZC0017)2012-2014(张健主持)
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项目:
盆周低山丘陵区人工林对农业面源污染物质的过滤机制(2012JY0047)2012-2014(刘洋主持)
教育部博士点(博导类)基金项目:
暖冬对亚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碳过程的影响. 2011-2013 (杨万勤主持)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一个年龄序列巨桉人工林土壤种子库变化特征.2011-2013(张丹桔主持)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季节性雪被对川西高山林线凋落物分解的影响.2011-2013(刘洋主持)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雪被对川西高山林线凋落物分解的影响(11ZA079). 2011-2013(刘洋主持)
四川省重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震后经济植被恢复与重构技术研究(2010NZ0051). 2011-2013 (杨万勤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形成过程 (30872014). 2009-2011(张健主持)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震后经济植被恢复与重构技术研究(2010NZ0051). 2010-2012(吴福忠主持)
四川省教育厅重大培育项目:
岷江上游地震频发区水分驱动的植物/土壤互动过程(09ZZ023),2009-2011 (吴福忠主持)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长江中上游西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 (2006BAC01A11).2006-2010(张健主持)
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
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技术与示范”(2001BA606A, 2004BA606A-06)2001-2005年(张健主持)
四川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四川省主要农区面源污染控制与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及示范 (2007NGY006)2006-2010 (张健主持)
国家西部专项:
西南低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示范 (2003-2004)(张健主持)
四川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张健主持)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雨雪冰冻)灾区巨桉工业原料林生产恢复关键技术及示范 (2008BADC2B01). 2008-2010 (杨万勤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季节性冻融对亚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生物与生化特性的影响(30771702). 2008-2010 (杨万勤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高寒森林土壤有机层生化特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30471378). 2005-2007 (杨万勤主持)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季节性冻融对高寒森林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NCET-07-0592). 2008-2010 (杨万勤主持)
四川省青年基金项目:
高寒针叶林土壤有机碳固定及调控技术(07ZQ026-022). 2008-2010 (杨万勤主持)
四川省教育厅重大培育项目:
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植被调控技术及示范. 2008-2010 (杨万勤主持)
科技奖励
“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及示范”
2009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人:张健,胡庭兴,李贤伟,张新全,杨万勤,刘洋等)
“四川主要农区面源污染控制与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及示范”
2010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人:杨万勤,张健,邓仕槐,赵小蓉,吴福忠等)
“四川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技术及示范推广”
2008年四川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张健,胡庭兴,李贤伟,冯茂松等)
“四个南方重要经济林树种良种选育和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川丛生竹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
2006年 四川科技进步一等奖
“华西雨屏区退耕还林复合林草优化模式技术及示范”
2007年四川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川省退耕还林(竹)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开发”
2005年四川科技进步三等奖
“一品红等几种名贵花卉的快繁及栽培技术研究”
2004年四川科技进步三等奖
“优良川单优良品种优化配套高产栽培模式及示范推广”
2003年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
“巨桉林菌根类型研究”
200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林学本科专业重组课程系、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发展”
2001年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结构配置技术研究”
1996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各类专著
张健,胡庭兴,李贤伟,杨万勤,2009.《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杨万勤,张健,2008.《土壤生态研究》.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健,杨万勤,2008.《短轮伐期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杨万勤,张健,胡庭兴,罗承德,2006.《森林土壤生态学》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李贤伟,张健,胡庭兴,罗承德等 著. 2009.《退耕还林理论基础及林草模式的实践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王开运,杨万勤,宋光煜,胡庭兴,2004.《川西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研究》.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学术论文
Wu F, Bao W, Li F. Appropriate nitrogen supply could improve soil microbi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Sophora davidii seedlings cultivated in water stress conditions. 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Plant Soil Science, DOI: 10.1080/09064710.2011.568515
Tan B, Wu FZ, Yang W*. The dynamics pattern of soil carbon and nutrient as soil thawing proceeded in the alpine/subalpine forest. 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Plant Soil Science, 2010, doi: 10. 1080/09064710. 2010.541489
Wu F, Yang W, Zhang J, Zhou L. Growth responses and metal accumulation in an ornamental plant (Osmanthus fragrans var. Thunbergii) submitted to different Cd levels. ISRN Ecology, 2011 (Accepted)
潘欣, 张健*, 朱天辉, 梁洪萍. 四川省巨桉林下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资源科学,2011,33(4):773-780
潘欣, 张健*, 朱天辉, 梁洪萍. 巨桉林下马勃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林业科学, 2011, 47(5)2011,47(5):68-75 刘凯,李勇,张健*,杨万勤,刘洋,吴福忠. 岷江下游丘陵区3种农业种植模式对铅(Pb)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益.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4):656-665
刘凯, 张健*, 杨万勤, 吴福忠, 刘洋.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理论内涵、方法及应用. 生态学杂志, 2011, 30(1): 162-169
刘洋,张健*,杨万勤,李贤伟. 川西高山树线交错带地被物及土壤水文效应. 林业科学, 2011, 47(3): 1-6
王奥, 吴福忠, 杨万勤*. Cd对欧美杂交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11, 32(7): 269-274
蔡海霞, 吴福忠, 杨万勤*, 2011. 干旱胁迫对高山柳(Salix paraqplesia)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幼苗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生态学报, 31(9): 2430-2436
谭波, 吴福忠, 杨万勤*, 王奥. 冻融末期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水解酶活性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5): 1162-1168
周晓庆, 吴福忠, 杨万勤*, 王奥, 朱剑宵. 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微生物生物量动态. 生态学报, 2011, 31(14): 出版中
王旭熙, 吴福忠, 杨万勤*. 栽植生姜对不同模式背景下紫色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1 (录用)
谭波, 吴福忠, 杨万勤*, 王奥, 杨玉莲, 康丽娜. 雪被去除对川西高山森林冬季土壤温度及碳氮磷动态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录用)
2010.
Wu F, Yang W*, Zhang J, Zhou L.Cadmium accumulation and growth responses of a poplar (Populus deltoids× Populus nigra) in cadmium contaminated purple soil and alluvial soil.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 2010, 177: 268-273
Wu F, Yang W*, Zhang J, Deng R, Fine root decomposition in two subalpine forests during the freeze-thaw season.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10, 40: 298-307
Wu F, Yang W*, Zhang J, Deng R,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two subalpine forests during the freeze-thaw season. Acta Oecologica, 2010, 36, 135-140
Danju Zhang, Jian Zhang*, Wanqin Yang, FuzhongWu. Potential allelopathic effect of Eucalyptus grandis across a range of plantation ages. Ecological research. 2010. 25, 13 – 23.
Zhen-Feng Xu, Chuan Wan, Pei Xiong, Zheng Tang, Rong Hu, Gang, Cao, Qing Liu. Initial responses of soil CO2 efflux and C, N pools to experimental warming in two contrasting forest ecosystems,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Plant and Soil, 2010, 336: 183-195.
Zhen-Feng Xu, Rong Hu, Pei Xiong, Chuan Wan, Gang Cao, Qing Liu. Initial soil responses to experimental warming in two contrasting forest ecosystems,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Nutrient availabilities, microbial properties and enzyme activities. Applied Soil Ecology, 2010, 46: 291-299.
Tan B, Wu F, Yang W*.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animal community in the subalpine/alpine forests of western Sichuan during onset of freezing. Acta Ecological Sinica, 2010, 30: 93-99
蔡海霞, 吴福忠, 杨万勤*. 模拟干旱胁迫对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4种乡土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0, 16(4): 478-482
邓仁菊, 杨万勤*, 张健, 吴福忠. 季节性冻融期间亚高山森林凋落物的质量变化. 生态学报, 2010, 30(3), 830-835.
刘彬, 杨万勤*, 吴福忠. 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10, 30(16), 4476-4483
刘利, 吴福忠, 杨万勤*. 季节性冻融前期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细菌多样性. 生态学报, 2010, 30(20), 5687-5694
罗艺, 吴福忠, 杨万勤*, 王旭熙. 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不同种植模式下氮流失特征.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11): 2221-2228
罗艺, 吴福忠, 杨万勤*, 王旭熙. 紫色丘陵区非耕作季节不同种植模式下N、P流失模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4): 717-724
王奥, 吴福忠, 杨万勤*, 张健. 冻融末期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细菌多样性.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2, 144-150
吴福忠, 杨万勤*, 张健, 周利强. 镉胁迫对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var. thunbergii)生长和养分积累、分配与利用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 (10): 1220–1226
赵瑜,钟宇,张健,杨万勤. 不同坡位下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9): 2369-2376
刘洋, 胡开波, 刘凯, 张健*, 杨远. 农林复合系统结构设计探讨. 林业经济, 2010, 10: 79-84
黄旭, 文维全, 张健*, 杨万勤, 刘洋, 闫帮国, 黄玉梅. 川西高山典型自然植被土壤动物多样性.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1): 18-190
黄旭, 张健*, 杨万勤, 刘洋, 闫帮国, 胡方洁, 苏江峰. 川西亚高山林牧交错区土壤动物多样性. 生态学报, 2010, 30(19): 5161-5173
闫帮国, 文维全, 张健*, 杨万勤, 刘洋, 黄旭, 李泽波. 放牧干扰梯度下川西亚高山植物群落的组合机理.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11): 1294-1302
徐振锋, 胡庭兴, 张远彬, 鲜骏仁, 王开运. 青藏高原东缘林线交错带糙皮桦幼苗光合特性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3): 263-270.
徐振锋, 唐 正, 万 川, 熊 沛, 曹 刚, 刘 庆. 模拟增温对川西亚高山两类针叶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11): 2727-2733.
2009
Wu F, Bao W, Li F, Wu N, Carbon accumulation, nitrogon and phosphorus use effciency of sophra davidii seedlings in response to nitrogen supply and water stress.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 2009, 73: 1067-1073.
Wu F, Yang W, Wang K, Wu N, Lu Y, Effects of Dwarf Bamboo (Fargesia denudata Yi) Density on Leaf Nutrient Dynamics and Nutrient-Use Efficiency. Pedosphere, 2009, 19: 496-504.
Wu F, Yang W, Lu Y. Effects of Dwarf Bamboo (Fargesia denudata) Density on Biomass, Carbon and Nutrient Distribution Patter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29: 192-198.
Zhen-Feng Xu, Ting-Xing Hu, Kai-yun Wang, Yuan-Bin Zhang, Jun-ren Xian. Short-term responses of phenology, leaf traits and shoot growth of four alpine shrubs in a timberline ecotone to simulated global warming,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Plant Species Biology, 2009, 24: 27-34.
Danju Zhang, Jian Zhang*. Soil seed bank, seed rain and regeneration of seedling pool in natural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Plant Vascular Biology and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9
简毅, 杨万勤*, 张健, 杜波, 林静, 王奥, 周利强. 岷江下游( 五通桥段) 土壤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2): 256-262
邓仁菊, 杨万勤*, 冯瑞芳, 胡建利, 秦嘉励, 熊雪晶. 季节性冻融期间亚高山森林凋落物的质量损失及元素释放. 生态学报, 2009, 29(10): 5730-5735.
邓仁菊, 杨万勤*, 胡建利, 冯瑞芳. 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机层有效氮动态及其对外源C、N增加的响应. 生态学报, 2009, 29(5), 2716-2724.
邓仁菊, 杨万勤*, 吴福忠. 季节性冻融对岷江冷杉和白桦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14(5): 1026-1031.
秦嘉励, 杨万勤*, 张健. 岷江上游典型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及价值评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9, 15(4): 453-458.
杨万勤*, 吴福忠, 张健. 季节性冻土区冬季生态过程研究进展. 董鸣,MJA Werger (eds), 生态学文集.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pp268-274
胡建利, 杨万勤*, 张健, 邓仁菊. 川西亚高山冷杉和白桦细根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9, 15(3): 313-317
林静, 杨万勤*, 张健, 简毅, 王奥, 周利强. 丘陵平原过度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DTs农药残留特征及评价-以四川五通桥为例. 土壤学报, 2009, 46(4): 736-740
杨万勤*, 吴福忠, 张健, 2009. 季节性冻土区冬季生态学研究进展. 见: 董鸣, J W Werger 编著,生态学研究文集.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洋,张健*,杨万勤,李贤伟. 自然恢复过程中川西亚高山林草交错带地被物储量及持水性能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3): 173-179
刘洋,张健*,杨万勤. 高山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生物多样性, 2009, 17(1): 88-96
徐振锋, 胡庭兴, 张远彬, 鲜骏仁, 王开运. 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绵穗柳物候、生长及叶性状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1): 7-12.
徐振锋, 胡庭兴, 张远彬, 鲜骏仁, 王开运. 模拟增温引发的早春冻害:以岷江冷杉为例. 生态学报, 2009, 29(11): 6275-6280.
徐振锋, 尹华军, 赵春章, 曹 刚, 万名利, 刘 庆. 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6): 1208-1219.
徐振锋, 胡庭兴, 李小艳, 张远彬, 鲜骏仁, 王开运. 川西亚高山采伐迹地草坡群落对模拟增温的初期响应. 生态学报, 2009, 29(6): 2899-2905.
张丹桔. “Potential allelopathic effect of across a range of plantation ages”,2009年第四届第5次全国桉树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
何勇, 张健*, 陈秀兰.森林生态补偿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分析. 林业经济, 2009, 3: 76-79
郭伟, 文维全, 黄玉梅, 张健*, 张丹桔, 刘洋, 刘旭, 王伟.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与针叶纯林苔藓凋落物层持水性能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6): 240-243
钟宇, 张健*, 杨万勤, 吴福忠, 冯茂松, 陈小红.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生长的巨桉对紫花苜蓿的化感作用.草业学报, 2009, 18(4): 81-86
冯茂松, 张健*, 杨万勤. 巨桉人工林叶片养分交互效应.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5), 1160-1169
2008
Yang WQ*, Zhang J, Wu FZ. Effects of seasonal freeze-thaw on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the subalpine fore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Ecosystem Modeling, 2008, Hangzhou, China. p67
Wu F, Bao W, Li F, Wu N, Effects of Water Stress and Nitrogen Supply on Leaf Gas Exchange and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of Sophora davidii Seedlings. Photosynthetica, 2008, 46: 40-48.
Wu F, Bao W, Li F, Wu N, Effects of Drought Stress and N Supply on the Growth, Biomass Partitioning and Water-Use Efficiency of Sophora davidii Seedlings. Experimental and Environmental Botany, 2008, 65: 248-255.
吴福忠,包维楷,吴宁.外源施N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优势灌木-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幼苗生长,生物量及C、N、P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8, 28(8): 3817-3824.
徐振锋, 胡庭兴, 张 力, 张远彬, 鲜骏仁, 王开运. 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糙皮桦和岷江冷杉幼苗物候与生长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5): 1061-1071.
徐振锋, 胡庭兴, 张远彬, 王开运, 鲜骏仁. 植物物候对模拟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研究进展.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8, 14(5): 716-720.
徐振锋, 胡庭兴, 张远彬, 王开运, 张 力, 鲜骏仁. 川西亚高山几种天然林下苔藓层的持水特性.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17: 112-116.
简毅, 杨万勤*, 张健, 林静, 王奥, 周利强. 丘陵平原过渡区土壤农药残留特征及评价——以四川省五通桥区为例.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7): 2048-2054
林静, 杨万勤*, 张健, 简毅, 王奥, 周利强. 丘陵平原区主要植物污染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12): 4100-4108
刘彬, 吴福忠, 张健, 杨万勤*. 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震后生态恢复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生态学报, 2008. 28(12): 5892-5898
刘利, 张健, 杨万勤*, 汪明, 薛樵, 董生刚. 川西亚高山/高山典型森林细根生物量及其碳储量特征. 四川林业科技, 2008, 29(1): 7-10.
2007
Feng RF, Yang W*, Zhang J, Deng RJ, Jian Y, Lin J. Effects of simulated elevated concentration of atmospheric CO2 and temperature on soil enzyme activity in the subalpine fir forest.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 27(10): 4019-4026
杨万勤*,邓仁菊,张健. 森林凋落物分解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2(12): 2889-2895.
杨万勤*, 冯瑞芳, 张健, 王开运. 中国西部3个亚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层碳储量和生化特性. 生态学报, 2007, 27(10): 4157-4165
邓仁菊, 杨万勤*, 张健, 胡建利, 冯瑞芳. 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碳、氮、磷储量特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7, 13(4): 492-496
吴秀臣, 孙辉, 杨万勤*, 王开运. 川西亚高山红桦幼苗土壤蔗糖酶活性对温度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6): 1225-1230
吴秀臣, 孙辉, 杨万勤*. 土壤酶活性对温度和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研究. 土壤, 2007, 39(3): 358-363
倪彬, 张健*, 冯茂松, 刘洋.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根系土壤酶活性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5(3): 311-315
2006
Yang W*, Wang KY, Kellomäki S, Zhang J. Monthly variations on macronutrients in litters of three subalpine forests in western China. Pedosphere, 2006, 16(6), 788-798(SCI)
刘洋,张健*,冯茂松. 巨桉人工林凋落物数量、养分归还量及分解动态. 林业科学, 2006,42(7):1-10
刘洋,张健*,冯茂松. 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归还及分解动态的研究. 全国桉树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 2006, 28-39
齐泽民, 杨万勤. 缺苞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 生态学杂志, 2006, 25(11): 1370-1374
倪彬,张健*,刘洋. 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土壤酶与土壤养分研究.第七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127~131
徐雄, 张健*, 廖尔华. 四种土壤管理方式对李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06, 37(5): 901-905
黄玉梅, 张健*, 杨万勤. 巨桉人工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分布规律.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12): 2327-2331
刘子雄, 朱天辉, 张健*. 两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3): 132-135,149
黄玉梅, 张健*, 杨万勤. 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生态学报, 2006, 26(8), 2502-2509
张猛, 张健*, 徐雄, 廖尔华. 土壤管理方式对果-草人工生态系统土壤性质影响. 林业科学, 2006, 42(8): 44-49
王晗光, 张健*,杨婉身, 黄乾明, 邹平. 巨桉根系和根系土壤化感物质的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29(3): 368-371
冯茂松, 张健*, 钟宇. 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养分平衡的矢量诊断. 林业科学, 2006, 42(2): 56-62
2005
Yang W*, Wang KY, Kellomäki S, Gong HD. Litter dynamics of three subalpine forests in Western Sichuan. Pedosphere, 2005, 15(5): 653-659.
吴福忠, 王开运, 杨万勤, 鲁叶江, 乔匀周. 密度对缺苞箭竹凋落物生物元素的动态变化及其潜在转移能力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2005, 29(4): 537-542.
吴福忠, 王开运, 杨万勤, 鲁叶江, 乔匀周,张春娜.缺苞箭竹密度对养分元素贮量、积累与分配动态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5(7): 1663-1669.
吴福忠, 王开运, 杨万勤, 鲁叶江. 密度对缺苞箭竹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6): 991-995.
吴福忠, 王开运, 杨万勤, 鲁叶江,大熊猫主食竹群落基本生态学过程研究进展.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3),79-84.
徐雄, 张健*, 张猛, 廖尔华. 果-草人工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土壤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6): 178-181
冯健,张健.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规律.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8), 1422-1426
品种证书
四川农业大学生态林业研究所的品种证书
团队建设
研究团队
负责人:张健教授
成 员:胡庭兴教授 罗承德教授 李贤伟教授 杨万勤教授 宫渊波教授 操国兴教授 龚 伟博士 万雪琴博士 冯茂松博士 吴福忠博士
研究方向
1、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过程
依托在建或拟建的亚高山/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定位监测点、川南和川西低山丘陵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点,采用长期定位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开展亚高山/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人工林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对极端灾害事件的响应等科学研究,为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长江上游林业生态工程技术研发提供基础理论。
专职科研人员:杨万勤教授,吴福忠副教授,徐振锋博士
兼职科研人员:胡庭兴教授,操国兴教授,龚伟副教授,钟宇副教授,冯茂松副教授
2、长江上游林业生态工程
依托“九五”以来开展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及正在启动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生态综合整治技术研究)等形成的试验示范基地,重点开展退化森林生态恢复与重建、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水土保持与面源污染控制及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攻关,构建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形成高水平的试验示范基地,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林业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和样板工程。
专职科研人员:张健教授,刘洋博士,张丹桔博士,陈良华博士
兼职科研人员:李贤伟教授,宫渊波教授,黄从德教授,范川副教授,赵安玖副教授,陈小红博士
3、林木新品种培育与新材料创制
针对长江上游森林植物资源丰富但丧失严重、开发不足等特点,重点开展林木新品种培育、特色经济林木选育、珍贵乡土用材树种选育与种质资源保存、特色森林植物资源开发、林木新品种育种新材料创制等研究,为长江上游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优良林草品种资源。同时,着力推进林产品加工理论及技术研究,助推长江上游地区林业产业化发展。
专职科研人员:高顺博士,朱鹏博士
兼职科研人员:肖千文教授,叶萌教授,周兰英教授,万雪琴副教授
科研人员
四川农业大学生态林业研究所现有专职科研人员6名,正在引进8名高层次科研人才,招聘2名实验助理和3名科研助理。
张健 男,汉族,1957年8月生于重庆江津,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研究所所长,科技处处长。
杨万勤 男,汉族,1969年9月生于四川乐山,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Plant and Soil》等国内外学术刊物评审专家。
吴福忠 男,汉族,1981年7月生于四川乐山,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洋 女,汉族,1979年12月生于四川自贡,博士,
硕士生导师,综合办公室主任。
徐振锋 男,汉族,1981年5月生于陕西西安,博士。2005、2008和2011年先后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四川农业大学森林培育学专业、中国科学院植物学专业,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张丹桔(1979.07),博士,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讲师,森林培育专业,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学,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研究。
陈良华 男,汉,1982年11月生于四川泸州,博士、讲师。2005、2008和2011先后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森林培育专业、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学专业,分别获得农学学士、农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7月进入四川农业大学工作。
朱鹏 男,汉,1981年6月生于四川宜宾,博士、讲师。
高顺 男,汉族,1977年11月生于河南西平,博士、讲师。
发展成果
长江上游生态林业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是在1995年组建的校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经过10余年的建设,逐步发展起来的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和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长期以来,本实验室针对长江上游林业生态系统在国家生态与经济安全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困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土流失、生态退化、人地关系紧张等突出
生态环境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大型生态工程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重点开展了低效林改造理论及技术、工业原料林丰产栽培技术体系、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理论及技术、以及典型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气候事件的响应与适应等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试验示范。
本实验室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加强了实验平台建设,已拥有6套控制环境植物生长室、智能人工气候室、
气相色谱仪、定时定量PCR仪、
生物显微镜、超临界CO2萃取装置、膜分离装置、低压层析系统、树木年轮分析系统、压力膜仪、开路式CO2/H2O度分析仪、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BAPS土壤氮循环监测系统、遥感影像处理软件ENVI、
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分光光度计、
粒度分析仪、细胞融合仪、
总有机碳分析仪、便携式光和作用测定仪等配套仪器。目前,正在购置
气质联用仪、光合作用-土壤呼吸测定仪等设备。正在建设亚高山/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及川南低山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在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实验农场建立林木种质资源圃。
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审定林木新品种4个,获授权专利2项。培养博士、硕士毕业生100余名。这些研究成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林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已成为特色和优势明显、西南地区领先和国内一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