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之地
汉语成语
四战之地(拼音:sì zhàn zhī d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商鞅《商君书·兵守》。
成语出处
先秦·商鞅《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吕布传》:“君拥十万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四战之地”。
成语故事
乐毅是战国时候著名的将领,他以多谋善战而闻名于诸侯。燕国燕昭王当政的时候,为了报齐国的仇,屈身下士,广招贤者,委任乐毅为上将军,征伐齐国。
乐毅联合赵国、魏国、楚国共同对付齐国,赵惠文王还把相国印件授予乐毅。乐毅以联军统帅的身份,率领大军进入齐国。齐军无法抵抗,在济西遭到惨败。乐毅又单独带领燕军攻占齐都临淄,齐滑王逃到莒地。
乐毅在齐国先后五年,攻占七十多城,为燕国扩大了疆土。燕昭王心满意足,十分感谢乐毅,封他为昌国君。然而燕昭王死后,太子燕惠王即位,对乐毅产生了怀疑。齐国人田单施用反间计,派人去密告燕惠王说:“乐毅想在齐国称王”,燕惠王信以为真,马上派遣大将骑劫去替换乐毅。乐毅明知遭到诬陷,便跑到赵国去。乐毅一走,齐国田单立即出兵撵走了骑动,收复了失去的城池。
燕惠王发现自己上了齐国的当,心里很后悔,几次写信请乐毅回燕,可乐毅都婉言谢绝了。于是燕惠王任俞乐毅的儿子乐闲为昌国君,掌管燕国的一部分兵马。
乐闲在燕国三十来年,有一年燕王喜打算攻打赵国,他征求乐闲的意见。乐闲说:“赵国不能攻打呀,它的周围全是邻国,是个四面受敌的地方,历来是军事要冲。况且赵国的百姓十分熟悉作战,千万不能去招惹它啊!”可是燕王喜求功心切,没有采纳乐闲的意见。燕军入赵后,赵国的名将廉颇领兵御敌,结果燕军大败。燕国被迫割地给赵国,赵国才答应与燕国讲和。乐闲从此也跑到赵国去,不再为燕王谋划了。
成语寓意
“四战之地”亦作“四战之国”。比喻四面平坦,无险可守,极易受攻击的国家。但是乐毅却说:“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古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实,置于危险和艰难的境地,更能激发人的智慧,更能调动人在极限情形下的应对力。智慧,是历练出来的;能力,是实践中培育出来的。德国诗人歌德在他的不朽名著《浮士德》中说:“凡是自强不息者,终能得救!”其实,世上真正的救世主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没有谁能够左右自己,成为第一还是甘于现状,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奋斗。
成语运用
“四战之地”指四面受敌的战略要地。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后晋·刘昫旧唐书・许世绪传》:“今隋政不纲,天下鼎沸,公姓当图篆,名应歌番,握五郡之兵,当四战之地。”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吕布传》:“君拥十万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
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三四:”胡公度苏、湖之间,唯莺湖为四战之地。”
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一四章:“河南是四战之地.暂不打算去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1 19:46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