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牌楼
广东省广州市四牌楼
四牌楼[Sìpái Lóu] 历史地名。位于越秀区解放中路。原为明嘉靖十三年(1535)广东巡抚戴璟在提督府前的惠爱大街南北两侧竖立的惠爱坊、忠贤坊、孝友坊、节烈坊四座木牌楼,因在发挥其教化民众作用的同时,周边亦聚集了很多商铺,遂在提督府前形成“四牌楼市”,简称“四牌楼”。清顺治七年(1650),耿继茂占据明提督府,将之扩建为“靖南王府”。康熙二十年(1681),首任广州将军王永誉将靖南王府改建为“将军署”(又名“将军府”),成为清朝驻广东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将军署及其周边的 4 座木牌楼均毁于炮火,战后仅忠贤街幸存 4 座石牌楼,遂将原位于将军署南面的“四牌楼”移至忠贤街。同治四年(1865),原仓边街的“熙朝人瑞坊”迁建至四牌楼,故该地段实有 5 座石牌坊。据载,清时四牌楼两侧已聚集许多故衣商铺,进而发展为商业街,时人提及的“四牌楼”往往是指该商业街,而非指石牌楼本身。1929 年于该地段辟建道路,称中华中路。后因四牌楼下通行的汽车日益增多,经常发生交通事故,1947 年 5 座牌坊拆除迁建,其中“熙朝人瑞坊”和“戊辰进士坊”分别迁至今中山纪念堂背后百步梯西口和东口,“奕世台光坊”和“承恩五代坊”分别迁至汉民公园(即今人民公园)南门和西门,后来这四座牌坊均被拆毁;唯有迁至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的“乙丑进士坊”仅存。1951 年,中华中路扩建,并更名为今之解放中路。
简介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因明代时建有惠爱坊、孝友坊、忠贤坊、贞烈坊四座牌坊而名。1954年改名为解放中路,但不少广州人仍习惯称之为四牌楼。
起源
曾见“四牌楼”的当世“老广州”,他们所见的,乃是顺序矗立于北起中山五路、南迄惠福西路之间的那段解放中路上的5座石砌牌坊—— 盛世直臣坊,为著名的海瑞立。
乙丑进士坊,为李觉斯等7人立。李觉斯,东莞人,天启五年(乙丑年,即1625年)进士,最高官职任刑部尚书。
承恩五代坊,为何祥熊立。何祥熊,新会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最高官职任吏部尚书。
奕世台光坊,为黄仕俊一家三代立。黄仕俊,顺德人,万历三十年(1602年)状元,最高官职任文渊阁大学士(首相)。
戊辰进士坊,为梁衍泗等人立。梁衍泗,南海人,崇祯元年(戊辰年,即1628年)进士,最高官职任副都御史。
未开马路之前,以上5座牌坊所在的地段,正式地名为忠贤街。为海瑞而立的那座,晚至清同治四年(1865年)方才从今仓边路移至此间,例属特殊。而据编撰于19世纪初的《羊城古钞》载录,矗立于忠贤街的明代牌坊多达10座,何以忠贤街却别称“四牌楼”?
四牌楼,起初指的是明代广东巡抚戴于嘉靖十三年(1535年)选点巡抚署坐落的惠爱大街六约所建的4座木质牌坊:惠爱坊、忠贤坊、孝友坊、贞烈坊。
惠爱坊纪念的是历代自中原入粤的67位名宦;忠贤坊纪念的是广东本土的49位乡贤;孝友坊纪念的是广东本土的54位仁者;贞烈坊纪念的广东本土的55位节妇。
这4座牌坊分布于今解放中路口与朝天路口之间的那段中山六路周边——孝友坊在今孝友东和孝友西之间;惠爱坊和贞烈坊分别在今将军东和将军西两侧;忠贤坊在今忠襄里。当时广州人所称的“四牌楼”指的是这4座。它们依托巡抚署彼此映衬,互为犄角,圈出一个大型商业街区,全称是“四牌楼市”。
康熙年间,明代的广东巡抚署被改为统管驻穗八旗兵的将军署。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侵略军盘据广州4年,把将军署扩建为英国驻广州领事馆(即今迎宾馆)。对那4座木牌坊的命运,《广州城坊志》作如是简约记述:“署废,坊亦废。”
至于忠贤街上原有的10座牌坊,此时却仅存而且恰存4座,广州人于是移花接木,把忠贤街叫作“四牌楼”。
忠贤街上的系列牌坊,其文化史内蕴比惠爱大街上那4座要丰富得多。
始自宋代,原先仅作街道标记的牌坊逐渐演变为专作表旌之用的特殊建筑,表旌的对象,是忠义贞孝者。
明代特重教育,科举至明代中叶登峰造极,与此相联系。牌坊的表旌对象发生明显转变。成化年间的江苏著名学者陆容在其《菽园杂记》中指出了这一转变的特征——“国初惟有孝行节烈牌坊,宣德、正统间,始有为进士、举人立者,亦惟初登第有之”。此后,全国各地为进士、举人树立牌坊便蔚然成风,对象也由初登第者扩大到高官显宦。
巡抚署周边那4座木牌坊跟忠贤街上系列牌坊在表旌对象方面的区别,颇能体现前述转变。转变的因由,在于自明代中叶起,广州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堪称奇迹的发展。
在历史上,岭南文化曾长期落后于北方文化,就以书院为例,广州晚至南宋年间方才建立首家书院即禺山书院。但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整个明代,全国共建书院1239所。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有646所,居第一位,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有364所,居第二位!
书院在短期内的集中涌现培养出大批本土人才,明代中叶至末叶才百把年光景,广东共出进士874人,其中南海县148人,顺德县99人,番禺县86人。
在当时,广东跻身全国文化教育大省前列,广府地区更是个中翘楚,忠贤街上的系列牌坊曾为这一辉煌史实作证。
据《羊城古钞》载录,前述时期广州城内共建牌坊50余座,其中10座集中于忠贤街,8座所在地点跟忠贤街毗连。为何会有如此之多的牌坊建在这一周遭。
原因之一,在历史上,广州城由南海县和番禺县分治,两县分界线正是忠贤街。原因之二,南海县学宫位在今解放中路学宫街,学宫一带是明代广州书院最密集处。
当年广州城内的大量牌坊,如今剩存的仅有被迁至中山大学校园内的乙丑进士坊一座,坊额上剩存的仅有一个名字:东莞李觉斯。
据民间传说,为海瑞而立的盛世直臣坊,在明亡之际,坊石渗血多天,拭之复出。
参考资料
四牌楼起源.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
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民政局.
结果公开.广州市民政局关于公布《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的公告.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7 12:58
目录
概述
简介
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