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阁
大学士,是中国明清时期的官职。大学士皆以殿阁名入衔,明有中极、建极、文华、武英等殿和
文渊阁、
东阁大学士,并
正五品,无定员。
简介
唐代有宏文馆学士、
集贤院学士,为掌文学著作之官,尝以宰相兼领、知馆、院事,称大学士。宋沿之,对学士中资望特高者,加‘大’字。
及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2年)废丞相及
中书省,十五年
仿宋制设大学士,以为皇帝顾问。
成祖即位后,以
侍讲、
侍读学士等翰林官
参预机务,入内阁,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替皇帝起草诏令,批条奏章,商承政务。
稍后,以尚书、侍郎入阁办事,兼大学士,加官至于一品,乃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清代设立
军机处,大学士职权为
军机大臣所代替,其称仅为荣衔,授予军机大臣及内外各官资望特高者,为
正一品。
发展历程
唐宋时期
唐景龙二年(708年)置
修文馆(后改弦文馆、
昭文馆)大学士,
至德二年(757年)置
集贤院大学士,元和年间后,皆由宰相兼领。
天宝二年(743年)又曾置崇贤馆大学士,亦由宰相兼领,贞元四年(788年)废。
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
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馆、
集贤殿大学士,其后又置
观文殿、贤政殿大学士,用以优礼前任宰执。
明朝时期
明朝建立的大学士制度防止了宰相专权,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运转机制。
明初的时候,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避免皇权旁落,不过,这样一来,全国军政大权就集于皇帝一人,皇帝的政务十分繁忙,遇事无人商量。
所以,他又设了殿阁,殿阁的组成人员就是大学士了,作为顾问,但是,这时候的大学士只是高参并无实权;到了
明成祖的时候,
阁臣渐参与机务,协理朝政,慢慢的就形成了内阁制度。
再往后来,徐光启任大学士的时候,内阁的权力已经很大了,几乎相当于丞相。
而且,徐光启还任
礼部尚书,这是一个负责全国典礼、教育、科举的官,也算是权倾朝野了。
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
袁可立)墓志铭》:“赐
进士及第、
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裁国史玉牒、同知制诰起居经筵日讲、通家侍生孔贞运顿首拜撰”。
明朝的殿阁大学士有中极、建极、文华、武英等殿大学士和
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画面上的
殿阁大学士像,为洪武十六年
文华殿大学士形象。
他头戴展角漆纱
幞头,两旁长一尺二寸的展角,据说是为了防止上朝时互相交头接耳。身穿盘领宽袖紫袍,胸背有象征等级的
补子,腰间挂有牙牌及
穗条。
牙牌上刻着官职、姓名,是出入关防的凭证。大学士脚穿皂靴,双手持笏,一副上朝奏事时对皇帝毕恭毕敬的样子。
清朝时期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清王朝参照明制,改
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头衔,称“
中和殿大学士”、“
保和殿大学士”、“
文华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
乾隆十三年去掉
中和殿,增入
体仁阁,成为
三殿三阁)。
嗣一度复内三院旧制。雍正九年(1731),置
协办大学士,
乾隆十三年(1748)定制,置大学士满汉各二人,
官衔以保和、文华、武英三殿及体仁、文渊、东阁三阁为称,其中
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
清大学士官阶:
三殿三阁(
保和殿、
武英殿、
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 东阁)为
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为
从一品。
大学士为文臣最高级别,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清初有
议政处制其权力,
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
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以示尊崇。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诏开设“
四库全书馆”,编纂《
四库全书》。三十九年下诏兴建
藏书楼,命于
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
官制职掌
文渊阁建成之后,乾隆帝极为重视,他看到四库馆呈进的《
永乐大典》辑本中有宋代
程俱所撰《
麟台故事》一书,“所载典掌三馆
秘阁书籍,以执政领阁事,又有
直秘阁、
秘阁校理等官,颇称赅备”,立刻想到正在编纂的《
四库全书》以及刚落成的文渊阁,因下令制定
文渊阁官制职掌以及将来阁书管理章程。四十一年(1776)六月,乾隆帝在谕旨中说:“方今搜罗遗籍,汇为《四库全书》,每辑录奏进,朕亲批阅厘正。特于文华殿后建文渊阁弆之,以充册府而昭文治,渊海缥缃,蔚然称盛。第文渊阁国朝虽为大学士兼衔,而非职掌,在昔并无其地。兹既崇构鼎新,琅函环列,不可不设官兼掌,以副其实。自宜酌衷宋制,设
文渊阁领阁事总其成,其次为直阁事,同司典掌,又其次为校理,分司注册点验。
所有阁中书籍,按时检曝,虽责之内府官属,而一切职掌,则领阁事以下各任之,于内阁、翰、詹衙门内兼用。其每衔应设几员,及以何官
兼充,著大学士会同吏部、翰林院定议,列名具奏,候朕简定,令各分职系衔,将来即为定额,用垂久远。”于是,大学士舒赫德召集吏部及翰林院有关官员,详细商定文渊阁官制职掌及各项管理章程。鉴于“文渊阁为图书之府,典籍充积,视宋三馆秘阁,尤为严重”,因而,在官制职掌方面,舒赫德等大臣提出参照宋代
馆阁制度,“置
文渊阁领阁事二员,以大学士、
协办大学士、
翰林院掌院学士兼充,总司典掌。置
文渊阁直阁事六员,以由科甲出身之
内阁学士,由内班出身之满詹事、
少詹事、(侍)读(侍)讲学士,汉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等官兼充,同司典守厘辑之事。置
文渊阁校理十六员,以由内班出身之满庶子、(侍)读、(侍)讲、
洗马、中(允)、赞(善)、编(修)、检(讨),汉庶子、读、讲、洗马、中、赞、修撰、编、检,及由科甲出身之内阁侍、读等官兼充,分司注册点验之事”。
同时,由
内务府大臣兼充
文渊阁提举阁事衔,管理日常“管钥启闭等事”;“再设
文渊阁检阅官八员,由领阁事大臣于科甲出身之内阁中书内遴选,奏明兼充,令其于检曝书籍时,诣阁随同点阅,更足以昭慎重”。这一建议得到了乾隆帝的批准,文渊阁官制遂正式定为:“文渊阁领阁事二员,以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充之;提举一员,以内务府大臣充之;直阁事六员,以由科甲出身之内阁学士,由内班出身之
满洲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汉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充之;校理十六员,以庶子、
侍读、侍讲、编修、检讨充之;检阅八员,以
内阁中书充之。”当年七月,大学士舒赫德、
于敏中被任为文渊阁领阁事,署内阁学士
刘墉,詹事金士松,
侍读学士陆费墀、
陆锡熊,
侍讲学士纪昀、
朱珪等六人被任为文渊阁直阁事;十月,翰林官员
翁方纲等十六人被任为文渊阁校理。这些在四库馆内分别担任不同职任的朝廷重臣及纂修官,就成为最早以原衔充任文渊阁各项职掌的官员。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底,第一部《
四库全书》告成,并于次年春入藏宫中文渊阁。作为首先入藏中秘重地的首部《
四库全书》,乾隆帝对书籍的典藏、管理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和极大的关注。
明清学士
明朝
解缙,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永乐五年二月罢。1402年-1407年。
杨士奇,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正统九年三月卒。1424年-1444年。
李东阳,
正德元年十月进,七年十二月致仕。1506年-1512年
杨廷和,正德七年十二月进,十年三月
丁忧。1512年-1515年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嘉靖三年二月致仕。1517年-1524年。
夏言,嘉靖十八年五月复,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1539年-1541年
夏言,嘉靖二十年十月复,二十一年
七月罢。1541年-1542年
翟銮,嘉靖二十一年七月进,二十三年八月罢。1542年-1544年
严嵩,嘉靖二十三年八月进,二十四年十二月降。1544年-1545年
夏言,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复,二十七年正月致仕。1545年-1548年
严嵩,嘉靖二十七年正月进,四十一年五月罢。1548年-1562年
徐阶,嘉靖四十一年五月进,隆庆二年七月致仕。1562年-1568年
李春芳,隆庆二年七月进,五年五月致仕。1568年-1571年
高拱,隆庆五年五月进,六年六月罢。1571年-1572年
张居正,隆庆六年六月进,万历十年六月卒。1572年-1582年
张四维,万历十年六月进,十一年四月丁忧。1582年-1583年
申时行,万历十一年四月进,十九年九月致仕。1583年-1591年
清朝
康熙朝
卫克钧
曹振镛,
托津,
明亮,
戴均元,伯麟,长龄,孙玉庭,
蒋攸铦,
卢荫溥,富俊,
潘世恩,文孚,
阮元,穆彰阿,
博尔济吉特·琦善,王鼎,宝兴,
卓秉恬,耆英。
咸丰朝
同治朝
贾桢,瓜尔佳·桂良,瑞麟,官文,周祖培,倭仁,
曾国藩,
朱凤标,瑞常,
瓜尔佳·文祥,
李鸿章,
单懋谦。
宣统朝
孙家鼐,世续,叶赫那拉·那桐,张之洞,
陆润庠,
鹿传霖,
徐世昌。
官位头饰
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以头上饰物来区分:
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庆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时候,都要戴上梁冠。依公、侯、伯,一到
九品,以梁线的多寡来区分。
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
官帽。前低后高,靠
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
帽翅,帽内有
网巾,束著头发。
是在重大的朝廷集会、奏事、谢恩时戴的,形体和宋代的差不多,
帽缘左右有两支像
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弯,再往左右弯。
布做的像
长方体的帽子,又称方巾、角巾。明朝建国初年,做这种帽子的人,为了歌颂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勋,所以命名为「四方平定巾」,是读书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帽子像
三角形屋顶、帽脊前后又各有一片长方形布披,随风飘动,所以叫飘飘巾。跟八仙中的
吕洞宾戴的帽子一样,所以又称
纯阳巾(纯阳真人是吕洞宾的道号),不过纯阳巾的前后帽顶布披
有圈卷的云纹。有的帽披上也加块玉,脑后垂两条长带子。
苏东坡发明的帽子。长方帽子,戴成菱形状,摺线居中,两边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竖披。
其他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
网巾、瓦楞棕帽、
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