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少人的太子太保等头衔只是一个
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比如
刘墉),有的皇帝根本就没太子,也封别人做太子太保。有的皇帝还是小孩,就封别人做太子太保。明
谈迁《
国榷·卷八十八》:“天启七年八月十四日
丁未,叙三殿功,王之采
右都御史,
袁可立太子太保。“
如今在
歙县城内,还存世有举世闻名的八脚牌坊
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建于明朝
万历年十二年(公元1584年)。坊主
许国是歙县县城人,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的进士,是
嘉靖、
隆庆、
万历三朝重臣。万历十一年,以
礼部尚书兼东阁
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后又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渊阁大学士。万历十二年九月,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又晋升为少保,封
武英殿大学士。坊上“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
武英殿大学士许国”是许国的全部头衔。(“
少保”是太保的副级,属皇帝的
高级顾问,“太子太保”是辅导太子的老师,“礼部尚书”相当于教育部长和
外交部长,“
武英殿”是皇宫内许国办公的地方,“大学士”是内阁成员的称号。)云南边乱平息一月之后,万历重赏群臣,许国被赞为“协忠运筹、芪著劳绩”受到了“加恩眷酬”,上沐皇恩,回到老家歙县,催动府县,兴师动众,鸠集工匠,建造了这座千古留名的大石坊。
关于这八脚牌楼还有一段饶有兴味的传说。据说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楼,否则就是犯上。而当时
徽州达官显贵、乡绅巨贾众多,四脚牌楼林立。许国是地方的骄傲,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脚牌坊,无法体现他的官重威显。怎样才能建造一座与众不同的牌坊呢?许国灵机一动,想了个“先斩后奏”的点子。许国建这座牌坊前后共拖了七八个月才回朝复命。由于超假,许国跪在丹上久默无声,皇上迷惑,责备说:“朕准卿四月之假回乡造坊,为何延为八月?建坊这么久,不是说是四脚,就是八脚也早就造好了”。许国听了,顿时口呼万岁,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楼。”皇帝听了哭笑不得,皇帝开金口不得反悔。就这样,许国所建的石坊也就“合法化”了。这当然是传说,不过据专家考证,全国就只有这么一座八脚石坊,恐怕也算是“下不为例了”了。
以抗击
葡萄牙殖民侵略而闻名的
徽州婺源籍明代爱国将领
汪宏为史实兴建的“太子太保”牌坊落户婺源老街。汪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收复
澳门的爱国将领,曾任
吏部尚书兼
兵部尚书,荣加太子太保。修建在老街西入口处的“太子太保”牌坊,为传统“口”字型四柱牌坊。牌坊高十米,宽五米,采用青石原料雕刻而成。整座牌坊精工细作,风格古朴。“太子太保”牌坊的落成也给老街增添了一道厚重的
人文景观。
袁尚书大石坊,又称
袁氏双牌坊。在《睢州志》、《
河南通志·
睢县采访稿》等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明
崇祯皇帝御旨建造,为表彰睢州(今河南省睢县)
资政大夫太子少保加赠
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袁可立“三世尚书”封典而。明崇祯六年(1633)冬天,
袁可立卒,七年春,皇帝令工部“致
水衡钱”,御祭
御葬并修“袁尚书大石坊”两座,是时袁可立
官衔尚为“资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于是坊额如故。建坊工程由
京营总督李襄城、
杞县状元
刘理顺监工营制,著名书法家礼部尚书
董其昌书丹,上有“四朝元老、五世恩荣”等字样。
袁尚书大石坊分列明袁尚书府第(清为睢州公署借居)两旁,左曰“三世司马”,右曰“宫保尚书”。双牌坊过街而立,为三间四柱五楼式建筑,规模宏大,雕工精巧,楼檐下兽斗花拱,狮子云龙,其
造形之精美,为明清两代睢州城牌坊之冠,有“一两清石一两银”之说。
“今睢县行政公署为清之
洛学书院,然本明袁尚书可立故宅也。东西临街二石坊,左曰‘三世司马’,右曰‘宫保尚书’,皆距大门五十步之遥,略如公署辕门式。其东‘三世司马’坊,清光绪十八年
州牧王枚以坊上石条将坠用强硬手段拆去,尚书后人上控数年,详见坊珉条中。至宅向南恰与南坡之袁家山脉络连贯,为尚书园宅范围中地无疑也。后楼下为明末
许定国刺杀
高杰处,楼上不设棚板以作后来纪念焉”。(《
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
这是
乾隆加封
刘墉的。“太子太保御前行走”是指太子的老师也在皇帝面前作为侍从。清代把不设专官的机构或非专任的官职称为行走。
明朝末期曾经出过一位杰出的女性军事统帅,她就是被记载于
二十四史之一《
明史》的
秦良玉(《明史》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五十八),秦良玉因为战功赫赫,曾经被
明朝崇祯皇帝加封
都督同知(
正一品武将),后
南明隆武政权成立后,考虑到秦帅的功勋、威望以及忠贞,并想派遣其军队白杆兵参加抗清斗争,于是派遣使者前往石柱加封秦良玉太子太保、忠贞侯,并赐“太子太保总镇关防”铜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