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
中国江西省上饶市辖县
婺源县(拼音Wù Yuán Xiàn,英文名Wuyuan County),别名蚺城,隶属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边陲,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五县(市)接壤的山区地带。介于北纬29°01′~29°34′、东经117°22′~118°12′之间。截至2024年4月,婺源县总面积2967.78平方千米,辖16个乡(镇)、1个街道,人口37万。主要语言为婺源徽语,属于徽语休黟片。
名称衍变
婺源县,以旧县治清华“地近婺水之源”而名。又称蚺城,得名于五阜起伏的蚺城山。《婺源县志》记载:“以城內有城山,五阜起伏如五星狀,亦類似蛇,故名。”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据对婺源境内善山、江村、茅坦庄等地发掘出土的陶纺轮、石网坠、骨针、圜底网纹陶罐、印纹陶片、石斧、石凿等器物考证,远在4000多年前,婺源地域就有古越族人在此繁衍生息,他们以蛇、鸟为图腾,产生了以印纹陶为代表的越族文化,并建立了若干个原始聚落,属三苗部族。夏王朝后期,三苗族中的一支古山越人在此兴起。
西周前,婺源地域属“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属吴国,吴亡属越,越灭属楚,北浙岭就竖有一块“吴楚分源”的划疆碑刻。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后,婺源地域划入楚国版图。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派兵南征降“百越”,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占领古徽州地区,设黝(后改“黟”)、歙二县,归属鄣郡;婺源地域以属歙县地随之隶鄣郡。对于“鄣郡”之名,一说系因婺源北部的三天子鄣(大鄣山)而得。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改鄣郡为丹阳郡,婺地又随歙县改属丹阳郡。
汉代改鄣为丹阳,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丹阳郡成为孙吴的割据地之一。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吴政权派兵制服山越后,分歙县辖地增置始新、新定、犁(后改“黎”)阳、鸺(不久改“休”)阳4县,加上原黟、歙共6县建立新都郡;婺源地域属休阳(三国吴永安元年改名“海阳”)县。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改海阳县为海宁县,婺源地域属新安郡海宁县。
隋唐至宋元时期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新安郡改为歙州,十八年(公元598年)海宁县改为休宁县,婺地属歙州休宁县。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析休宁县回玉乡和乐平县怀金乡之地,建立婺源县,治清华,隶属歙州。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又划乐平县丹阳乡归婺;汉长沙王吴芮墓时亦随石老山(今名“鸡山”)移入婺源版图。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婺源县治由清华移至蚺城。
五代十国时期,婺源先后随歙州隶属吴宁国军、南唐建威军管辖。南唐昇元二年(公元938年),镇守婺源的1500名关西军兵士,分别屯田“武溪香田、思溪大田、潋溪车田、浮溪言田、古溪丰田”等处以耕为永业,使山间盆地不断开垦。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南唐灭,婺源随歙州入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改名徽州,婺源随之隶属徽州。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徽州(翌年改为徽州路)入元,婺源随隶之。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婺源县升为婺源州(下州),隶属徽州路(至正二十四年改为徽州府)。
明清时期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婺源州复为婺源县,仍隶属徽州府,沿明制。
明清时期徽商兴起,徽派建筑也达到鼎盛,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户部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兴建于婺源县沱川理坑的“尚书第”建筑上的装饰可视为“婺源三雕”最初的实例,其后,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也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在理坑兴建“天官上卿”。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余维枢兴建“司马第”,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7年)婺源县北部古坦乡黄村建成“百柱宗祠”,清乾隆元年婺源县思溪、延村建“商宅群”,这些建筑的装饰物呈现了徽派技艺的鼎盛。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裁府(徽州府)留县,婺源县直隶安徽省。1932年属安徽省第十行政区;1934年划入江西省第五行政区;1947年划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复由安徽划归江西,先后属乐平、浮梁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2年,婺源县属上饶专区,1971年属上饶地区。1988年11月,国家水利部对婺源县农村电气化试点进行检查验收,确认婺源“已达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初级标准”。1989年5月颁发了《农村电气化县》证书。成为中国首批百家电气化试点县之一。1991年6月,省婺源茶校“茶丽纹象甲研究”项目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证书”。1992年,被省卫生厅确定为初级卫生保健试点县。开展住房制度改革,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1993年,经省民政厅批准,中云、赋春、秋口、江湾4个乡撤乡设镇。1994年,许村、镇头、大畈、思口4个乡撤乡设镇。1997年,太白乡撤乡设镇。同时被评为全国依法治县“百强县”。
2000年,婺源县为上饶市辖县。2007年,设立工业园管理委员会。2008年,设立蚺城街道办事处。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五县(市)接壤的山区地带,经纬度范围为北纬29°01′~29°34′、东经117°22′~118°12′。东邻浙江省开化县,西接景德镇市浮梁县,南连德兴市,北界安徽省休宁县,西南与乐平市毗邻。东西长约83千米,南北宽约54千米,地域总面积2967.78平方千米。
气候
婺源县地处中亚热带,具有东亚季风区的特色,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较短、四季分明。
气温
2023年,婺源县县年平均气温18.1℃,比常年偏高0.6℃。其中春、秋季气温偏高,但无极端高温,最高气温达37℃,极端最低气温达-6.4℃。
降水
婺源县2023年降水量1822.3毫米,比常年偏少197.9毫米。
日照
婺源境内山峦起伏,林木蔽荫,致使各地日照时数差异较大,西南乡多于东北乡,低丘垄岗多于丘陵山区。2023年日照时数1630.8小时,比常年偏少42.2小时。
风速
婺源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地质
婺源县境内构造基底是褶皱扬子准地槽于晋宁运动回返形成的紧密线型褶皱,呈北东向展布。其盖层褶皱简单,多呈开阔褶皱或单斜地层产出。断裂区域内以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且规模较大。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裂不甚发育,规模较小。丰城—婺源深断裂从县南侧通过,走向北东50°一60°,倾向北西,倾角55°一75°,属逆断层,沿断裂有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小岩体分布。
婺源县境内以变质岩为主,沉积岩较少,岩浆活动微弱。其变质岩面积2568.4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7.14%,主要为变余砂岩板岩硅质岩等,分布在县境大部分地区,构成山地主体;沉积岩面积201.57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6.84%,主要有碳酸盐岩碎屑岩、红色碎屑岩,前两者常组合出露在镇头至赋春、中云、戴村一带,构成丘陵岗地岩浆岩面积177.4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02%,可分为燕山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前者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的阆山和大鄣山等地,后者主要分布在南东部的江湾镇境内,风化剥蚀强烈,构成中低山及丘陵。
婺源县境内内自元古代震旦纪至新生代第四纪地层均有出露。其中以元古代前震旦纪地层分布最广,余为石炭纪、二迭纪、三迭纪、侏罗纪和晚侏罗纪地层等。前震旦纪双桥山群浅变质岩广泛分布于境内,占全县总面积的85%以上,呈北东、东西向展布。岩性有灰白、灰绿、紫红、棕红、棕黄色的千枚岩和变质砂岩、粉砂岩、变质火山岩、板岩、千枚状板岩、变余细屑沉凝灰岩及变余粉屑沉凝灰岩等。古生代,有石炭纪(距今3.5一2.7亿年)、二迭纪(2.7一2.3亿年)地层,呈北东向断续分布于中部、中西和西北部,出露在赋春一石岭、中云、通元观一带。石炭纪自下而上分为梓山组、黄龙组、船山组。二迭纪下统分为栖霞组、茅口组,上统分为龙潭组、长兴组。中生代,有三迭纪(距今2.3一1.8亿年)、侏罗纪(1.8一1.4亿年)地层,呈东北向断续分布于赋春一石岭、中云等地。晚侏罗纪地层,呈北东向分布于中云一高砂盆地。三迭纪自下而上分为大冶组、安源组。侏罗纪分为林山组、冷水坞组。新生代,有第四纪(距今250一1.2万年)地层。零星分布于思口、曹门、玉坦、春、中云等地。分属更新世中期、晚期和全新世三个时期的沉积,堆积物中积成粘土、亚砂土、砂层和砾石层。
地形地貌
婺源县地貌按其成因,大致分为侵蚀构造中低山区、侵蚀剥蚀构造丘陵区、剥蚀堆积低丘垄岗地形、溶蚀峰丛洼地丘陵地形、侵蚀堆积山间河谷地形5种类型。境域略呈椭圆形,地势由东北渐次向西南倾斜,其中以山地丘陵为主,中低山地和丘陵区占总面积的83.09%。最高峰擂鼓尖(又名“六股尖”)海拔1629.8米;许村镇小港村前河床最低,海拔仅33米,全县平均海拔在100~150米之间。
水文水利
婺源县境内河流属饶河水系,也是乐安河发源地,其流泉密布,溪河湍急,天然水系发育旺盛,河流总长度516.4千米,流域面积2621.9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31.782亿立方米,汇水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10条。流域面积1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段莘水、清华水、小港水、高砂水、中云水和赋春水,总集水面积2404.4平方千米,河流总长370.1千米,河流天然落差146~652米不等。各河均由北东流向南西,注入乐安江,蜿蜒向西汇入鄱阳湖
段莘水
段莘水,婺源县境内第一大河流,流域面积774.8平方千米(境内713.8平方千米),发源于皖赣边境五龙山北支回岭,沿河汇人溪头、荷田、江湾、秋溪四条支流,于武口处又汇合清华水注入星江,控制流域面积765平方千米,主河道长69.9千米,河道加权平均坡降9.32%。段莘水是境内水能资源最丰富,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一条河。
婺源县水利水电设施较完善,蓄水工程以水库、水塘为主,截至2010年,总蓄水量2.08亿立方米,2023年,婺源县4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为29.75百万方。
共产主义水库
共产主义水库,位于婺源县珍珠山乡的西南部,连接珍珠山乡和乐平市,始建于1959年,1961年建成,坝址在景德镇市乐平市(县级市)地界上,水库主要用于发电、灌溉、养殖、防洪、生活用水。水面长20千米左右,设计蓄水量为1.437亿立方,正常高水位75.30米,设计洪水位78.52米,校核洪水位80.18米,校核水位下泄流量490.3立方米/秒,常年水面12000余亩,积水面积125平方千米。
土壤
婺源县土地类型多,山地一般土层深厚,酸碱度适中。主要是由酸性结晶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红砂岩等发育的水稻土、红壤、黄红壤、山地草甸土、潮土、石灰土和紫色土。厚度一般多在20厘米左右,酸碱度在4.5—6.5之间。土壤分布受地形的影响,有垂直分布和地域性分布规律:海拔600米以下较大面积的丘陵和低丘岗地为红壤和水稻土;600米至800米的中低山为黄红壤;800 米至1200米的山区为黄壤;1200米以上为黄棕壤和草甸土;盆地为紫色土和红砂岩红壤;河流沿岸为壤质潮土。经土壤普查,婺源县县内土壤有7个土类、11个亚类、24个土属、84个土种。
自然灾害
婺源县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洪涝、风雹、干旱、低温雨雪冰冻、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时有发生,并且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各类灾害严重程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多灾并发和灾害链特征突出,其中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2019年7月12日晚至13日,婺源普降大暴雨,全县受灾人口69098人,紧急转移安置4997人;一般损坏农房144户312间,严重损房17户33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068公顷;公路塌方30处,中断交通11处(其中水淹路段7处),路基局部冲毁5处、涵洞1处;直接经济损失11054万元。8—11月,累计降水量只有74.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近八成,导致夏秋连旱,造成油菜秧田成灾面积0.03万亩,油菜大田受灾面积9.6万亩,其中成灾面积7.2万亩、绝收面积1.2万亩。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婺源县多雨,天然来水充沛,同时,河道坡陡水急,自净能力强,因此,水资源质量较好。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301.08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地下水总量626.292立方米。从水资源总量来看,婺源多年平均每平方千米产水量13280.8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在1000—1200毫米之间,由西向东逐渐增大。多年平均入境水量7096万立方米。
土地资源
婺源县土地资源利用以耕地林地园地为主要形式,截至2021年,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96777.84公顷,其中农用地279769.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4.27%;建设用地9549.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2%;其他土地7458.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1%。农用地中,耕地22343.98公顷,园地5012.82公顷,林地244426.00公顷,牧草地4.96公顷,其他农用地7981.37公顷。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5682.94公顷,交通水利用地3814.42公顷,其他建设用地52.40公顷。其他土地中,水域2795.90公顷,自然保留地4663.05公顷。
矿产资源
婺源县位于钦(广西钦州湾)杭(浙江杭州湾成矿带东段的萍乡–德兴成矿亚带,成矿地质条件较优越。截至2019年,县境内已发现各种矿产20余种。其中,金属矿产有;非金属矿产有灰岩花岗岩大理岩辉绿岩高岭土砚石方解石钾长石建筑用砂砂岩石英板岩粘土水晶硅石等;能源矿产有;水气矿产有矿泉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产有金、煤、灰岩、花岗岩、大理岩、辉绿岩、高岭土、瓷石矿、砚石、方解石、建筑用砂、砂岩、石英、板岩、砖瓦用页岩、矿泉水等,但储量不清,煤炭主要集中在镇头镇辖区内,地质普查储量估算为1200万吨。
能源资源
婺源县主要有水能光能风能等。其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5.61万千瓦,可开发利用水能为5.83万千瓦。光能资源,年平均日照时数1716.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9%。风能,累年平均风速为1.5米/秒。
生物多样性
婺源县森林覆盖率达82.64%,林地面积378万亩,森林面积348.51万亩。其中纯林258.82万亩(针叶林109.98万亩,阔叶林148.84万亩),交林68.24万亩,毛竹21.44万亩。另有油茶10.05万亩,茶叶10.87万亩。活立木蓄积1671.7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1654.6万立方米,毛竹蓄积2594万株。挂牌保护的名木古树13221株。
婺源县约有高等植物种类3500种,维管植物3500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2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1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1种,省级保护野生植物125种,县域内植被以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乱交林为主,在低山丘陵区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油茶、和毛竹等树种。山腰以下部分种有柑橘板栗茶叶等经济果木林。房前屋后,公路、渠道两旁还有泡桐桉树苦楝樟树等零星分布,全县植被覆盖率约80%。
婺源县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共有脊椎动物37目116科457种;其中,鱼类6目17科51种,两栖动物2目8科26种,爬行动物2目6科33种,鸟类18目63科315种,哺乳动物8目22科57种。野生动物中属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的有6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中华秋沙鸭、白颈长尾雉云豹黑麂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虎纹蛙穿山甲猕猴黑熊等;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00余种,包括东方蝾螈费氏肥螈棘胸蛙等;濒危动物22种,易危33种。
婺源县有自然保护小区19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
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16年5月,位于婺源境内黄山、天目山、怀玉山脉与鄱阳湖盆地过渡带的丘陵山地,总面积为12992.7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3.3%,保存有大面积中亚热带森林鸟类赖以栖息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属于自然生物类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以森林鸟类命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赣东北及皖浙赣毗连区域重要的生态系统。保护区有野生鸟类356种,占中国总数的24.6%,江西省鸟类总数的61%,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多达83种。2023年11月30日,保护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789处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4月,婺源县下辖1个街道,10个镇、6个乡,1个工业园区、212个村(居)委会。婺源县政府驻地位于紫阳镇蚺城路25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婺源人口主要聚居在河谷地带及溪流沿岸,丘陵地区人口较多,山区人口较少。截至2022年年末,婺源县常住人口31.1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23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7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63%,比上年末提高0.6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124人,出生率6.81%;死亡人口2261人,死亡率7.24%;自然增长率-0.44%。
民族
截至2022年,婺源县少数民族群众已达980多人,涉及土家族、苗族、壮族、布依族等25个民族。
语言
婺源县是江西重要的徽语区之一,其方言属于徽语休黔片,自公元720年起,婺源方言已流传了1200多年,是江西地区流传较为久远的方言之一。婺源县境内各乡镇方言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建县时从安徽休宁划出的东北各乡镇方言比较接近,从江西乐平划出的西南各乡镇方言也比较接近,但东北乡与西南乡之间差异较大。婺源方言声母有20个,声调6个,韵母34个。
婺源方言的韵母有阴声韵、阳声韵两类(中古人声韵已归读阴声韵),内部差异就其语音系统来看,主要也是韵母的差异,其中又以阴声韵更为突出,表现在中古果、假、蟹、效、流五摄字的分合和读音上。婺源县各地方言都有自身的特点,同时东乡方言和北乡方言有某些共同点,西乡方言和南乡方言有某些共同点,形成婺源方言中的“上路话”(东乡和北乡的方言)与“下路话”(西乡和南乡的方言)相互区别的特点。
宗教信仰
婺源县人信仰佛教道教始于唐代,也较兴盛。天主教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由德国传教士传人,基督教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美国传教士传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县党政机关认真执行中共宗教政策,保护其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正常宗教活动。截至2024年,婺源县佛教主要宗教场所有11个、道教3个。
经济
综述
婺源县打造以“赏花经济”为特色的“农业+旅游”融合新业态,形成了“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格局,同时,创新性地将茶叶与旅游深度结合,并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建成中国首家数字化茶厂,挖掘婺源茶商文化,协同数字茶厂走工业旅游路线。婺源县也被评为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国家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县、中国茶业百强县。
2023年,婺源县地区生产总值175.4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5%,全年GDP增长6.5%;财政总收入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9%;社零增长7.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0%、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8.43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124.37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为7.2:21.9:70.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1%、17.4%和77.5%。
第一产业
婺源县第一产业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皇菊、油菜花为特色产业,形成一叶两花的产业格局。婺源县坚持以“全域有机、品质立茶、品牌强茶、文化兴茶”为主攻方向,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2023年全年完成3000亩高标准农田和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建设,总仓容2万吨的智能化粮库投入使用。婺源绿茶品牌价值32.02亿元,较2022年提升2.89亿元,获评“2023年度重点产茶县域、全国特色魅力茶乡”,入选“一带一路”十周年典型案例。婺源绿茶、荷包红鲤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新增“两品一标”农产品20个,农产品网络销售额2.6个亿,位居全市第一。林下灵芝、香榧种植面积过万亩。
2023年,婺源县农业总产值20.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1%。粮食总产量11.3万吨,增长2.6%;粮食种植面积19401公顷,增长0.03%。全年全县猪牛羊禽肉产量11941.5吨,比上年增长4.7%。其中,猪肉产量10876.7吨,增长5.5%。新建设施蔬菜基地面积0.02万亩,提升改造旧设施0.01万亩。全年新增蔬菜种植面积0.09万亩,总播种面积达6万亩,产量6.96万吨。
第二产业
婺源县第二产业以智能制造首位产业、提升壮大文旅商品和鞋服家纺两大主导产业,推行产业链链长制,重点支持围绕龙头企业在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方面需求进行配套,降低龙头企业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构建“龙头企业+主导产业+配套行业”的发展格局。
2023年,婺源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比上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长9.6%;私营企业增长-4.0%;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35.1%。分行业看,2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9个实现增长,增长面为42.9%。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4.3%,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0.2%,纺织服装、服饰业增长19.9%。信息传输、软件技术服务业快速增长。全县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173%。
第三产业
婺源县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也已经成为婺源县的核心产业和第一产业,推进“旅游+”发展战略,实行全域规划、全域统筹,实现了旅游业态、城乡环境、游客体验、群众收益和品牌形象的全面提升,形成全空间、全产业、全时间、全过程的旅游发展模式。
2023年,婺源县全年接待游客2620.3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10.5%,同比2022年增长78.5%,综合收入256.8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6.7%,同比2022年增长85.2%。其旅游收入突破53亿元,人均增收1.5万元。赏花高峰期接待游客达537.5万人次,带动旅游实现综合收入39亿元,篁岭景区的原住村民从旅游开发前的人均年收入3500元提升至6万元。全县直接从事旅游人员突破8万人,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间接受益者突破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近70%,同时开发了养生、康体、观光等多元休闲度假产品,引客入婺240万人次,拉动消费12亿元。
经济功能区
婺源县工业园区成立于2003年,区域面积50.5平方千米,下辖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工业园位于婺源县城北部,属于县城产业发展区北至外环路,东临平安路,西达外环路东段,南以高家村水渠为界。园区规划面积6.42平方千米,建成面积5.72平方千米。2006年1月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先后荣获省级森林园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江西省创业孵化基地、江西省就业扶贫示范园区、江西省文明单位、上饶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上饶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工业园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48家。2023年工业园区内投产企业105家,比上年新增1家,从业人员平均人数7397人,增长3.92%。
重要企业
截至2023年,婺源县有农产品加工型企业4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家(茶企8家)、市级龙头企业13家、县级头企业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56家,家庭农场93家,主要围绕茶叶、皇菊、油菜籽、中药材等农产品进行初、深加工,涌现出“林生茶、清明丫玉、大鄣山、黎乾昇、婺牌”等一批农特产品品牌,还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0家,如婺源县正稀茗茶有限公司、婺源县婺之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婺源县鸿大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等。
婺源县正稀茗茶有限公司是由“黎乾升”第八代传人黎建华在“黎乾升”茶号基础上成立,公司依托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精心打造了数字茶园和五彩茶园面积达600余亩,大面积拥有核心产区有机生态茶园,也是中国首家数字化茶厂,建成中国领先的名优茶自动生产线、自动包装生产线、大型冷库及智能物流仓储等设备,实现茶叶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全产业链数字化生产。同时,还整合婺源县6个乡15个村的茶企、合作社,建立婺源县正稀茗茶茶叶合作联盟,确保原料优质,打造成集茶叶生产、茶园观光、休闲研学、康养度假、茶农讲习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婺源乡村旅游目的地”。
婺源县鸿大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婺源县工业园区内,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集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占地38718.46平方米,已建成厂房11370平方米、办公楼1563平方米、职工宿舍2400多平方米、茶叶基地5000亩。2023年,公司产品有绿茶、红茶、茶酒、儿茶素等。
公司先后与南昌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合作,成立茶酒研发中心,不断提升儿茶素产品的效用和价值。并获得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市级龙头企业、江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A信用认证企业、江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国诚信经营3.15放心承诺单位、中国消费者满意品牌单位等荣誉称号。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婺源县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为939人、9159人、14672人和25784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39人。幼儿园95所,在园幼儿836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婺源县朱子中学(原名为婺源县朱熹中学,2018年9月21日更名为婺源县朱子中学)于2014年8月建成开学。学校位于婺源县教育园区内(婺源县紫阳镇七里亭),占地125584平方米,是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学校有8×400m塑胶环形跑道的高标准运动场,有硅pu地面的8个标准篮球场和4个排球场,建有能承办国家级赛事的乒乓球馆。朱子中学在2018-2019学年婺源县教育综合评价中位列第二名。多篇教育论文在省市县级刊物上发表,学生各项获奖在100人次以上。
医疗事业
截至2023年,婺源县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5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2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社区服务中心2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58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16人,注册护士1170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2486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445张。
婺源县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护理、预防保健、科研教学和急诊急救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1996年被评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与国家爱婴医院,1997年成为南昌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及南昌大学二附院协作医院。截至2021年,医院占地面积120亩,医疗用房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总投资8000余万元,固定资产达1.8亿元,现有编制病床数500张,医职员工570人(在编300人,不在编270人)。其中高级职称48人,中级职称166人,卫生技术人员占全院总人数的90.2%。
婺源县中医院创建于1980年,位于婺源县城城北开发区,是一所集医疗、预防、急救、康复、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中医院。医院占地18314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0余平方米,编制床位350张,内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急诊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肝病科、理疗康复科、针灸科、肛肠科、重症医学科等15个临床科室,有放射科、检验科、彩超室、心电图室、病理室、电子内窥镜室等6个医技辅助科室。
科技事业
截至2023年,婺源县全县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3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6家。2023年授权专利总数204件,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专利158件,外观设计专利38件。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婺源县共有徽剧传习所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电视台1个,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6585户,同比下降5.1%。
婺源县图书馆成立于1959年,后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三馆合一。1984年独立,馆舍位于婺源县老武营广场;2009年迁于紫阳镇步行街(原紫阳一小)内;2017年新馆建成,位置在紫阳镇清华路。主要有:普通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少儿借阅室、亲子活动室、视障阅览室、数字体验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培训室、地方文献室、茶文化主题图书馆、采编室、剔旧过刊库房、古籍库房、古籍修复室、多功能报告厅、室外中庭休闲阅读区、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县公安局禁毒教育基地等。2009年被文化部评为三级图书馆,2013年参加笫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获得二级图书馆。
婺源博物馆坐落于婺源县紫阳镇文公北路,属国家重点博物馆、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婺源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1972年成立文物陈列馆。1978年成立县博物馆。1984年在儒学山路的博物馆落成。1986年9月开馆,2005年8月婺源县为适应婺源发展和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投资3980万元启动了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和整体搬迁工作。博物馆新馆主体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现代徽派建筑,馆区面积5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展厅面积6000余平方米。馆藏文物甚丰,有青铜器、陶瓷器、砚台、书画、工艺品等各类文物达万余件,其中等级文物千余件。陈列展厅现有婺源千年、茶乡美器、工艺珍宝、砚国明珠、明清书画和当代艺术等六个专题展厅。
体育事业
婺源县有居民休闲公园10座,公园内均配备多功能健身场所。有各类体育运动健身场所200余处,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1.5平方米,标准比赛场地20多处。2023年成功举办了2023年全国男子排球冠军赛总决赛、2023“中国奥飞杯”国际职业篮球巡回赛(中美婺源站)、第八届中国最美乡村杯全国气排球邀请赛、2023年全国体操冠军赛等市级以上体育赛事53项(国家级体育赛事21项)。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婺源县全县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2.83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2.53万人,城乡居民参保30.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6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63万人。
全年向城市低保户发放低保金640.03万元,月人均补差570元;向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金3909.11万元,月人均补差440元。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18人,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427人,农村分散特困供养人数1336人。
环保事业
2023年,婺源县境内饶河源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II类水标准,达标率100%。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III类水标准,达标率100%。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出境水质达标率100%。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交通运输
综述
婺源县地处中国黄金旅游圈的腹地,交通四通八达,县内一小时通达所有景区和建制村,有景婺黄、景婺常两条高速公路,一小时车程内有黄山机场景德镇机场三清山机场;还有京福高铁纵贯南北,九景衢铁路横亘东西,已成为江西对接长三角海西经济区的前沿。
公路
婺源县公路网比较发达,县境内就有杭瑞高速和德婺高速经过。截至2023年末,全县普通国省道公路通车里程272.135千米,高速公路137.92千米,铁路营运里程123千米。
铁路
婺源县2022年铁路营运里程达123千米,2015年京福高铁通车,2017年九景衢高铁通车,京福高铁、九景衢铁路在婺源站纵横交汇。
婺源站位于蚺城街道上梅州村,是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客运站,于2013年开工建设,2015年6月28日投产使用,也是合福高铁建设速度最快的车站,也是与九景衢铁路交会共站。主建筑占地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二层,候车室面积为1936平方米,站场规模为2台5线,基本站台1座、中间站台1座。设有人工售票窗口5个,包括1个爱心残障售票窗口。售票厅设有自动取、售功能为一体的售票机4台;进站通道1个,配有自动扶梯2台、残障垂直电梯2台。
合福高速铁路途经婺源5个乡镇19个行政村,婺源段长约52千米,于2015年06月28日正式通车。
九景衢铁路婺源境内全长约61千米,线路走向为西起赋春镇虎溪,途经中云、紫阳、秋口、蚺城街道,共涵盖五个镇(街道)20个村委会,并由紫阳镇梅林村委会山底背村进入德兴境内,横贯婺源东西方向。
公共交通
婺源县共有97条客运班线、7条预约式响应班线,截至2023年末,婺源县机动车保有量8.62万辆,同比增长31.5%。小型、微型载客汽车保有量4.42万辆,增长31.2%,其中非运营小型、微型载客汽车保有量4.41万辆,增长31.1%。
文化
综述
婺源县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书乡”“茶乡”之称,也是古徽州文化发祥地之一。从唐代起婺源共出“进士”552人,有28个中国传统村落、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100余幢古建,也孕育了徽剧傩舞、徽派“三雕”以及歙砚婺源绿茶等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食
婺源县饮食有徽菜的传统,又混合了赣菜的一些特点,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以当地的粉蒸、清蒸和糊菜为专长,主要的名菜有粉蒸肉、糊豆腐、清蒸荷包红鱼、糖醋鹅颈、糯米子糕等。
传统婺源过端午会吃汽糕,汽糕是用“汽”蒸出来的糕。婺源当地人家的做法是用黏度较小的籼米作为原材料,籼米泡水到通透,用石碾压成细粉,放入铺好纱布的米筛,随后上锅蒸制。蒸好后,就是一个大圆饼,放到案板上,根据喜好切成块就可以开吃了,香糯可口。制作好的婺源汽糕还可以搭配上香菇、虾米、辣椒、葱等辅料蒸熟,吃法多样。
酒糟鱼是婺源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食品,选用鸳鸯湖中的新鲜活鱼为主要原料,并配以糯米酒、植物油、辣椒、精盐、香料等,延用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成品色泽金黄、肉味鲜美、开胃爽口、久食不腻、冷食热食均可。
清蒸荷包红鲤鱼是婺源特产美食,做法是取新鲜荷包红鲤鱼,将鱼洗净后剂上花刀,然后放人盘中,加人生姜、葱、料酒、味精、盐,旺火蒸10分钟左右即可。具有肉质细嫩,香鲜微甜的特点。同时,鱼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比普通鲤鱼高,兼有滋补和药用价值。
习俗
新娘茶,作为婺源人的古俗,且代代相袭,流传不衰。新娘在拜堂后的第二天,要亲手泡制香茶敬献公婆及男家亲眷。献上娘家带来的新人果子,里面有红枣花生桂圆瓜子,预兆新娘早生贵子,然后是煮水泡茶。新娘泡制的是冰糖桂花茶,是取甜蜜之意,赐于亲人以吉祥如意的祝福。新娘敬茶讲究的是规矩,有序重礼。敬的第一杯茶,当然是上方的公婆,然后按下左、下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顺序相继敬茶,如果客人分列而席,那自然也是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了,这种重礼之风,婺源民间一直流传保存。
婺源以方婆遗风为代表的烧茶礼客习俗源远流长,体现了好客之道和淳朴民风,早在五代时期,婺源方氏女子在徽饶古道浙岭,为过往行人烧茶注水,分文不取,长年累月从不间断。方婆去世后,过往行人对她的善举心存感恩,拾石堆冢。年复一年,方婆的墓地竟堆成了一座大石冢,人称堆婆冢。方婆遗风茶文化也为千年茶乡增辉添彩。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婺源县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处(16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76个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十处(53个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百三十九处(288个点)、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63处。还有中国传统村落2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8个、古建筑4100余幢。
萧江宗祠,又名永思祠,位于婺源县江湾镇旃(占)坑村,距县城32千米,江湾约2千米。婺源县江湾镇旃(占)坑村,距县城32千米,江湾约2千米。萧江宗祠占地面积有2400平方米,为婺源乃至江南最大的宗祠,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萧江宗祠以其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广,雕刻精美,建筑材料考究,为中国国内所罕见。
理坑原名理源,位于婺源县城56千米的沱川乡。因位于沱水源头三小溪之一的理源溪畔而得名,取“理学渊源”之意,又因当地“溪”亦叫“坑”,故俗称“理坑”。建村于北宋末年,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现存明清官宅120余栋,被誉为“中国明清官邸、民宅最集中的典型古建村落”,包括有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等。
2000年11月,理坑村被中国农村发展促进会列为全国百家民俗文化村。2005年9月16日,理坑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17日,理坑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婺源县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2项、市级25项,总量位居江西省第一;拥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441名,其中国家级8人、省级28人、市级124人,总量位居在中国前列,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婺源雕刻之乡)、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文化艺术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汉族舞蹈艺术史研究的“活化石”。傩舞是中国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汉族宗教舞蹈,舞者戴着各种质朴而夸张的面具,带有鲜明的巫术色彩,最早是一种祈福和祷告的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傩舞在婺源段莘乡庆源村、秋口乡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盛行。传统节目有《开天辟地》《刘海戏金蟾》《双猴捉虱》《后羿射日》《张飞祭枪》《判官醉酒》《猴王降耗子精》等数十个,舞蹈动作粗犷而朴实。
婺源人以茶为礼,茶礼、茶俗蔚然成风。婺源人讲究“客来斟茶,双手捧上”。客到,主人第一礼便是上茶,情感真挚,朴素大方。若贵客到或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要吃“粿子茶”,即用糖果瓜子等同时招待客人。婺源人倒茶、倒酒有“浅茶满酒”“七分茶八分酒”之说,以免茶、酒倒得过浅显主人心意不诚,倒得过满而有主视客粗俗之嫌。婺源茶道不仅传承了朱子思想,还融入了婺源淳朴的民风,充分体现“敬、和、俭、静”的文化内涵与道德精神。
婺源徽剧旧称徽戏、徽调,是中国古老剧种之一,属皖南徽剧的一个支流。以弋阳腔、老石牌为底子,吸收了目连戏高腔、下江调,并结合了江西地方戏曲饶河戏弹腔民间小调,形成了有别于皖南徽剧的地方剧种。清末年间,婺源徽剧在赣东北的浮梁乐平鄱阳浙江开化等地尤为盛行,流行地以婺源为中心。婺源徽剧声腔丰富,表现力强,昆乱兼擅,音韵和谐。其唱腔以徽戏昆腔民间小调,以演皮黄、吹拨戏为主。婺源徽剧剧目丰富多彩,兼容并蓄,雅俗共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徽州木雕始于宋代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犷,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流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入清以后,对本雕装饰美感的追求更强,涂金透镂,穷极华丽,虽为精工,但有时反而过于繁琐。
地方特产
竹编工艺品为婺源的一种新兴手工业产品。产品以当地盛产的小苦竹为原料,切成长短小段,染以各种颜色,用线编串成福、禄、寿、财、喜和珍禽异兽、山水园林等图案。产品有杯垫、盆托、沙发垫门帘等。
甲路纸伞,是婺源传统名牌产品。早在明清年代,就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长江流域,1936年曾获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国明星县市经济成果博览会上荣获银奖。甲路纸伞选用优质木竹皮纸桐油等制成,工艺承传统之法,画面取民间之彩,风格别致,纸伞可避雨、可遮阳,美观轻便。
婺源盛产绿茶。婺源绿茶具有“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三大特点,曾长久享誉欧、美、日和东欧诸国。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在其1935年出版的《茶叶全书》中称:“婺源茶不独为路茶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1982年“婺源茗眉”被评为全国名茶;1985年“特针特级”“特珍一级”和“雨茶一级”三个产品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特珍特级”“特珍一级”和“雨茶一级”三个产品,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89年“灵岩剑峰”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获“国家级名茶”称号;1999年,“AA级大鄣山茶”获99昆明世博会金奖。
龙尾砚,因产于婺源县溪头乡龙尾山而得名。婺源古隶安徽歙州,当时产品习惯以州名物,故古时称“歙砚”。是中国四大传统名砚之一。早在南唐北宋时期,龙尾砚就已著称于世。宋代龙尾砚被列为朝廷贡品,文坛大家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蔡襄都曾为龙尾砚撰文、填词、写诗。龙尾砚品质优良,具有“涩、细、润、坚”特色;品种繁多,有金星、眉子、罗纹等五类二十五种。现代龙尾砚继承传统风格,在造型、纹饰、布局和雕琢技艺上,广泛吸取金石、汉魏石刻、中国画等的艺术特色,形成了“清新、淡雅、简洁、古朴”的艺术风格,先后获得国家外经贸部、轻工部的优质产品荣誉证书和明星县市经济成果博览会金奖。
风景名胜
综述
婺源旅游业从1999年起步,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县为单位命名的国家AAA级旅游区(婺源景区),全县共有精品景区景点30多个,其中,国家AAAAA级景区1个(江湾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14个(卧龙谷、灵岩洞、李坑、严田古樟、思溪延村、文公山、鸳鸯湖、汪口、五龙源、篁岭、熹园、翼天文化旅游城、源头古村、水墨上河)。另有5A级乡村旅游点4家,4A级乡村旅游点3家,3A级乡村旅游点47家。
重要景点
篁岭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东北部,景区内有经典的徽派建筑,是一座近六百年历史的徽州古村,同时,也是著名的“晒秋”文化起源地。篁岭属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村落“天街”似玉带将经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铺林立,前店后坊,周边有千棵古树、万亩梯田和四季花海。2014年5月,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江湾村始建于初,自古以来便是婺源通往三省的交通要塞。自宋至清孕育状元进士仕宦38人;传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1卷进入《四库全书》。江湾村还是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区、国家卫生乡镇、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低碳旅游示范景区、江西康养旅游打卡地。村中既有保存尚好的御史府、中宪第等明清官邸,又有滕家老屋、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徽派商宅。其中“仙人桥”是古人实践风水理论的杰出典范,“北斗七星井”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中国风水学最高原则,南侧梨园河则呈太极图“S”形。2013年1月,江湾景区荣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灵岩洞景区位于县北大鄣山乡西北隅,面积30平方千米。景区内景致以灵岩洞群、名木古树、石林奇观、石城秋色闻名,尤以唐宋遗墨珍贵,灵岩洞还分为灵岩洞群、石城古树群、石林奇观三个区,其中灵岩洞群由三十余个溶洞组成,洞体大者雄浑奇伟、小者玲珑秀丽。1993年5月定为“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1995年7月列为“灵岩洞省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4月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李坑景区位于婺源县东秋口镇李坑村,面积1平方千米。李坑建村于北宋大中年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景区内景物以明清商宅民居、小桥流水、“申明”街亭、水碓蕉泉等为主要特色。民居宅院沿涧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青石板道纵横交错,构筑了一幅“远树平林村落,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2010年3月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8月列为“中国传统村落”。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婺源县林业局.关注森林网.
婺源概况.婺源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17:40
目录
概述
名称衍变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