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镇之乱,又称建中之乱,是大唐
建中二年(781年)发生的战乱事件,主要人物是李宝臣、李惟岳。
在平定
安史之乱过程中,为求得暂时苟安,
唐代宗措置失当,“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使安史降将摇身一变,成了由中央任命的地方节度使,保存了相当大的离心势力。在平叛过程中,朝廷还对内地掌握兵权的刺史多加节度使称号,造成了乱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字的藩镇割据的严重局面。
多数藩镇在其割据地区实行暴虐统治。如
田承嗣在
魏博“重加税率”,以“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
李正己在
淄青“为政严酷,所在不敢偶语”;
吴元济在淮西甚至禁止人民夜间点灯,而有以酒食相过从者判以死罪。藩镇节度使为了维护统治,都拼命扩充军队。还挑选精勇组成亲信“
牙兵”。牙兵是节度使武装的核心,他们多“父子相袭,亲党胶固”,有着共同一致的利益。节度使对牙兵供给丰厚,往往能得到他们的死力,但这也使牙兵骄横异常,只要他们对节度使稍不如意,就或杀或逐,另立新帅,形成了“变易主帅,如同儿戏”的局面。牙兵的专横难制,说明藩镇割据势力是根深蒂固的。
藩镇和唐中央以及藩镇之间,都存在着矛盾。所以,它们经常“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使唐后期的政局极为动荡不宁,唐中央和
藩镇之间的斗争,在德宗朝有所谓“四镇之乱”。
建中二年(781年),
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
李惟岳要求袭位,遭到决心削藩的
唐德宗的反对。李惟岳便勾结魏博镇
田悦(田承嗣之侄)、淄青镇
李纳、山南东道(治湖北襄阳)节度使
梁崇义共同起兵反抗中央,德宗调集军队,与四镇展开了战斗,不久,梁崇义和李惟岳兵败被杀,田悦和李纳也遭重创,削藩形势一片光明。然而,在胜利面前,德宗对有功藩臣封赏失当,卢龙镇节度使
朱滔和成德镇降将
王武俊联合田悦、李纳再行叛乱,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史称“四王”。四王还共推也已反叛的淮西节度使
李希烈为主,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叛藩南北呼应,气焰嚣张。建中四年(783年),德宗征调驻守京西地区的
泾原兵出关平叛,但泾原兵经过长安时发生哗变,攻进长安。德宗狼狈北逃至奉天(陕西乾县),泾原变兵拥立废居长安的太尉
朱泚为主。
朱泚为
朱滔之兄,不久在长安称帝,建国号秦(后改为汉)。朔方节度使
李怀光率兵勤王靖难,但到长安附近后遭奸臣
卢杞陷害,反而与朱泚勾结在一起。
兴元元年(784年)初,德宗被迫从奉天南逃梁州(陕西汉中)。后来,德宗依靠
李晟率领的军队才收复长安,逐杀朱泚,又与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相妥协,将事态平息下来,但削藩战争没有取得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