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头话
粤方言分支
围头话,是濒危方言岛方言,仍能说这种方言的人约8万人,因遍布深港的围村而得名。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广东省深圳市原居民的方言之一,是深圳广府人使用的深圳本土白话(围头话的名称主要用在深圳南部的福田区罗湖区,和深圳西部南山区宝安区的本地话属于同一种土话,其区别只是在于名称)。
简介
深圳本土方言为粤语莞宝话和粤语南头话。莞宝粤语分布在东莞、深圳(宝安)和香港新界一带,以东莞话和围头话为代表。东莞话分布在广东东莞市,以莞城话为代表。宝安方言分为围头话、南头话等。其中,围头话因遍布深圳的围村(村围)而得名。所谓“村围”专指深圳、东莞和香港地区一带讲广州话的广府民系居民所创造使用的围合式住居建筑组群,本地人一般将其称为“村围”,而命名时常使用“围”,如深圳“蔡屋围”、香港“积存围”、宝安松岗上山门村围等。带围字的均为广府本地人建立的村落。莞宝粤语分布特点为:该地区主要是沿珠江口东岸的肥沃河海平地和香港连接的陆地交通要道,包括原宝安县老市区(旧罗湖墟)旧城(新安故城)以及北至广州、南往香港的交通要道。这些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本地以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区和经济活跃地带,与广州交往甚为密切。
围头话主要通行于深圳罗湖区和福田区的黄贝岭、向西、罗湖、田心、田贝、湖贝、笋岗、南塘(东门) 、蔡屋围、埔尾、上步、田面、赤尾、水围、福田、梅林、岗厦、皇岗、沙嘴、沙尾、沙头(上沙、下沙) 等 20 多个自然村,以及香港新界北部的新田、锦田、厦村、屏山、八乡、十八乡、上水、粉岭、沙田、水流田、田心、蕃田、泰亨、蚝涌、屯门、东涌、梅窝以及大屿山、南丫岛一带。
香港居民原籍情况也是以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广府民系为最多,如番禺(包括今南沙区)、四邑、东莞、宝安、香山等,比例超过总人口的六成,以及占香港七分之一福建人(约 10 万原居民主要为沿海平原的广府民系的围头人和疍家人(水上人)),及居住在北部山区的客家民系客家人,广府民系的围头人和疍家人操粤语莞宝片围头话和疍家话。有一个 60年代初的资料可以说明香港的汉族不同民系所占的比例。广府人 (本地人、讲广州话) 占香港总人口的 79.9%.福佬人占6.3%,客家人占 4.9%,四邑人占4.4%。后者四邑人实应计人广府人内,则广府人占 84.3%。
今深圳市与香港特区前身“新安县”的土籍广府居民,在布吉河东南建立的墟市--深圳墟,周边有赤磡、湖贝、湖南围、南塘、红围、田贝等广府村落,当地的广府村民就是操“围头话”。
为十九世纪中叶前香港陆上居民的主流语言。20世纪60年代,粤语逐渐取代香港原住民客家话和围头话的地位,成为香港社会的强势方言。
新界原居民客家话和围头话一样有六个声调,但无论在调型和调类都不一样,阴平虽然也是中平调型,但包括的字是广州话的阴平和阳上的一部分,阳平的调型和管字范围跟围头话、广州话相同,上声是中降调,去声包括广州话的阴去和阳去。客家话的特点是声母方面,广州话在阳去和阳入不送去的声母,客家话几乎全部送气 ,例如大步、就近、断绝、电镀等。
围头话也是香港北新界地区原住民的方言之一,属粤语莞宝片,与深圳平湖等地的围头话属同一种语言,虽然单个调值相近于东莞方言,但若就整个声调体系来看,它与客家语体系相同,只在平、入声上有阴、阳区别,而上、去声则无此区别。如除去入声,那就与北方语四声类型相接近。根据广东语和围头话在韵母上存在着对立来看,可以说,它接近于以北京音系为代表的现代北方音。
“本土人”的根源要追溯至公元964年,即北宋时期,当时开始有人在香港定居,之后发展出“邓、文、廖、侯、彭”五大家族,聚居于新界一带,人们讲围头话、汀角话等“本土语言”。
到了清朝,发生“迁界事件”,规定沿海居民全部内撤50里,持续八年,五大家族只有不足四成人回港继承祖业。清政府眼见香港地广人稀,遂在广东省张贴皇榜,邀请省内人民到香港开垦。约1700年,香港开始有客家人落户,之后大批人移民到香港,令客家移民人数在18世纪后期大致与围头人人数相等,香港亦恢复繁荣。直至19世纪,英国人占据香港,并于1898年登记户籍,当时有祠堂者,就被视为“原居民”。
沿革
周润发曾于喜剧电影《我爱扭纹柴》内扮演过一个围头人角色,电影内曾多次出现围头话对白。
声母系统
语音特点
(1) 【p】是双唇、不送气的清塞音;【t】是舌尖前、不送气的清塞音;【k】是舌根、不送气的清塞音,在平湖围头话中,发【k】音时略带一点鼻音。
(2) 【p’】是双唇、送气的清塞音;【t’】是舌尖前、送气的清塞音;【k’】是舌根、送气的清塞音。
(3) 【m】是双唇鼻音;【n】是舌尖前的鼻音;【ŋ】是舌根鼻浊音。
(4) 【f】齿唇清擦音;【l】是舌尖前的边音;【h】是喉擦音。
(5) 【t∫】发音时舌头中部顶着上颚,齐齿不送气的清塞擦音,这里要与【ts】音区别开来,【ts 】发音时是利用舌尖前的。【t∫’】是舌叶、送气的清塞擦音;【∫】是舌叶的清擦音。
(6) 【ø】是零声母,但是在平湖围头话中,如果出现零声母时,虽说不发音,而只发韵母的原音,但是在发音时应该在喉部位稍微有点紧张,然后迸发出发音。
音韵特点
(1) 古全浊塞音、塞擦音的送气规律:平声、上声(白读)都为送气,其他不送气。例如:婆【p’R21】/ 柴【t∫’ai21】/ 近【k’ɐn13】 共【koŋ33】 阵【t∫ɐn33】。
(2) 古晓、匣母字的合口字并入了非组字中。例如:花【fa42】 湖【fu21】 害【fui33】辉【f ɐi42】欢【fun42】。
(3) 古溪母字在平湖围头话中一般都为【h】声母,另外一部分又变成【f】声母,例如:考【hɐu35】 牵【hin42】康【hœŋ42】款【fun35】海【fui35】块【fai13】。
(4) 古精、知、照庄、照章 四组声母形成合流,都发舌面音【t∫】 【t∫’】 【∫】。例如:诗【∫42】支【t∫i42】;
(5) 古微母字都归入明母字中,例如:武【mu13】 微【mi21】 文【mɐn21】。
词语特点
词语方面,以福田村围头话为例,“一条围”中的“条”与沿河边建村或有关系,近粤语,加上称“围墙”为“围篱”,称“墙脚”为“篱脚”,或可与客家“围屋”的“围”区分开来。“孻(最后、最小)、瞓(睡)、睇(看)”等说法近粤语,多说“岭”而少说“山”以及“掌牛(放牛)”、“伶俐(干净)”等说法近客家话。“找”既可说“揾”(粤),也说“寻”(客)。“地豆(花生)、菜头(萝卜)”等说法近闽语。还有“嫽(玩儿)、去归(回家)、同年仔(影子)、妇娘(女人)、奶(母亲)、妈仔(乳房)、奀屎(肮脏)、河南(香港)、红牛(黄牛)、狂(害怕)、海沙(盐)”等具当地特色或分别与深惠地区的粤、客方言相近。
部分围头话的用词比广东话更为达意,譬如广东人说「花生」,围头话是「地豆」,即地下生长的豆;广东人说的「腐乳」,围头话是「豆腐霉」。
不同村落的围头话会因地理环境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咸田」为元朗新田村围头人的常用词,意指近岸咸淡水交界种植稻米的地方,但上水松柏塱的围头话并没「咸田」一词,因为当地并没有相关地形。
1940年代后,受到广东话教学政策及大众传媒影响,围头人逐渐于围头话中夹杂广东话,因而影响某些词汇的发音和用语。例如以前围头人将「番石榴」读作「饭(音释)果仔」,现在则多读作「饭石榴」,「饭」的音亦靠近广东话「番」字的音;另外,围头人也跟广东人一样叫「腐乳」而不再叫「豆腐霉」;广东人说「鸡蛋」,纯正围头话的发音是「计层」,但受广东话影响后会说成「鸡春」。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1 13:34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