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少女》(La Joueuse de Go)是作家
山飒创作的法语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1年。
内容简介
《围棋少女》的叙述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东北沦陷区,国破家败情势中的东北人时刻处于日军的监视中,千风广场的棋手们,不声不响地沉浸于棋盘天地,以忘却现实的痛苦。迷恋于对弈的16岁少女棋手“我”的周围却聚集着抗日青年的精英敏辉和晶琦。前者手中握有大片土地却和神出鬼没的抗联一样献身于抗日,后者是附逆的伪满市长的儿子,两人都深爱着围棋少女。靠着棋盘和敏辉的爱情,她逃避着现实中家国的沦陷。然而,她与一个日军间谍的对弈,却使国与国之间的竞技照样在棋盘上而不是在战争中得以展开。经过一次次棋盘上难分高下的激战,她爱上了他。
因为这场恋情,日本军官反省从小被教育的军国主义的价值,而围棋少女则更认识了自己在风刀霜剑般处境中的黯淡前程。围棋对抗的象征意义在于,这是中日关系由战争到文化的隐形书写。故事结尾处,日军间谍面对围棋少女必被众日军轮奸的结局,枪杀了她而后自杀。小说中不仅写了日军对国人的血腥镇压,揭示了国难当头青年学生拋头洒血的不屈精神,更以少女和日军间谍在棋盘上的相遇,以及最终一同赴死的情节,演绎了爱情超越了种族,超越了死亡,也超越了战争,突出了那场侵略战争的丑陋和灭绝人性,终因有了一个肯以死亡的方式保存中国少女尊严的军官,显示了作家对人类心灵深处的爱抱有的信念。
创作背景
《围棋少女》的创作源泉非常复杂,是山飒献给她的外祖父和外祖母的。她的外祖父在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长春市委书记,所以山飒对东北非常有感情。另外,她的外祖母也是一位抗日战士。外祖父和外祖母都搞地下工作,一起去太行山打游击,然后又一起到了延安革命根据地。山飒的妈妈就是在马背上的摇篮中长大的,所以山飒在《围棋少女》中表达了他们家的一种爱国情结。
人物介绍
夜歌
女主角夜歌出身名门、接受良好教育、有着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而且天资聪颖读书多,内心有着不同常人的追求和信念。当大多数同龄女孩人生目标就是觅得好夫婿时,夜歌孤身在千风广场下棋,在这个只有成年男性的世界杀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她是幸运的,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她的女性意识早早觉醒,面对同龄女性的不幸,她始终鼓励她们进行抗争,追求光明和幸福。她建议姐姐离婚,并支持鸿儿反抗父命:“从前,反抗就是犯罪。现在,这却是唯一能使你获得幸福的途径。”她愿意卖掉自己的东西换钱来支持鸿儿完成学业,“在金钱和自由之间,一秒钟都不能犹豫。”甚至在刚刚因为流产而身体极度虚弱之际,她也艰难地去帮助女友说服顽固的父亲。虽然只有十六岁,她却有着女性意识的觉醒。
她始终保持着鲜明的主体意识,没有像夜珠和鸿儿那样把自己依附于男人,更是拒绝成为男人的玩物和附属。对于自己的人生,她坚决地掌握着选择和决定权:“我会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让自己活得快乐。幸福就是棋中的包围战。我会毫不留情地扼杀生命中的苦难。”表哥向她求婚,她不爱他,于是提出以下棋定胜负来决定命运。这一刻他们是平等的,她靠自己的智慧赢得了胜利。和大学生敏辉互生好感,她顺应自己内心天然的欲望,大胆偷尝禁果。在对方主动表达想要娶她时,她平淡地回答:“我不想结婚。”对她来说爱欲只是爱欲本身,这样的言行举止在当时可说是惊世骇俗。当敏辉因为晶琦的原因吃醋对她大吼:“你的身体是属于我的!”,她的回答更是有力:“我是自由人,我愿意献身给谁就给谁,哪怕是魔鬼你也管不着!”性爱对她来说只是凭意愿做出的选择,没有归附于他人的意义。
即使在绝望重重中,夜歌也保持着自身的独立和对自由的渴望。当时社会容不得未婚先孕的贵族少女,当爱情与现实产生无法解决的矛盾时(敏辉死了她却怀上了他的孩子),她也绝望过:“敏辉背叛了我,我只能一死了之。”但是她最终没有那样做,她打掉了孩子,以十六岁的弱女之躯独自承担了这一切。她坚持着下棋的习惯,以此逃避现实的丑恶。她意识到自己和对手产生了心灵相通的感情,在对生活环境感到无望和厌恶时,大胆请求他带自己走,这是她又一次自主的选择。虽然失败了,她也没有停止追逐,跟随晶琦离家奔往向往的北平。可惜的是她很快意识到“我渴望拥抱自由,结果却变成了晶琦的囚徒。”在大爆炸中她躲开了晶琦,舍弃了一切保护和依靠,把自己置放在危机重重生机渺茫的乱世之中,终于得到了渴望已久的自由。自由会带来形而上学的危险,因为这种自由要孤立无援地创造目的。古往今来,造成封建社会妇女地下的原因之一就是她们很多时候心甘情愿扮演着非主体的角色,不惜逃避自由、成为物、成为外来意志的牺牲品,只为逃避生存带来的焦虑和紧张。但是夜歌却勇敢地选择独自一人流浪,这是她做出的最彻底的反抗。
当然严酷的时局不可能让一个十几岁的少女自由地生存。她很快被日军发现,好在她的围棋恋人也在现场,她得以免于被蹂躏的悲惨命运。她恳请恋人杀死自己,是对自由的最后维护——既然决定不了生,至少能决定死。夜歌最终用生命为代价换取自由,维护主体意识,拒绝成为他者,实现了珍贵的自我救赎。
鸿儿
夜歌接触最多的女性是好朋友鸿儿。漂亮的鸿儿熟知交际圈的规则,拥有与她这个年龄段不相称的成熟得体,是她带着女主角在社交场合应付自如,教她喝酒,“喝一点吧,否则你永远是个局外人。”
鸿儿的早熟源自不幸的童年经历。她出生在思想观念落后、民风鄙俗的乡间,忍受着继母和同父异母弟弟的折磨,进城上学是解脱。在学校她要摒弃耻辱的过去,决意把自己变成城市女孩儿。凭着美貌和智慧,她很快如鱼得水,“熟知游戏规则,玩得城里人任她差遣”。但出身的阴影烙在她心灵深处,“她扭曲的灵魂有明暗两面”。每年暑假她还是要回到那个在她看来满目疮痍的家,“她父亲正在给她找婆家。三年的逍遥时光转眼就要结束了。”女性能否幸福再一次成为由所嫁之人决定的未知数。女主角的担忧也是读者的担忧:“她能在灯红酒绿之中遇上一个愿意改变她命运的男人吗?”
毕业后,她的父亲为她做主,逼她回家和一个不认识的男孩生活,否则就要断绝她以后的生活费。鸿儿一开始也积极反抗,她寄希望与女主角,希望好友能帮自己说服父亲。但女主角的努力遭到了对方的白眼,鸿儿无法反抗父亲的意志,毕竟她要对抗的其实是整个乡绅阶层和旧制度。
在拒婚无望和战争即将摧毁一切的威胁下,鸿儿的心和希望都破碎了,她选择了另一条反抗父权意志的道路——放纵自我。“既然世间没有自由没有爱,我乐得去做男人的囚鸟。我要享受。我会用锦衣玉食,荣华富贵来补偿我的痛苦。这就是我的幸福。”这段话是一个除了美貌和青春以外一无所有、命运完全在他人手中的少女最后的反抗。凭借做一个银行家的情妇,她终于摆脱了父亲和婚姻,自己仅有的武器赢得了战斗的初步胜利。“我的生命中得有一个男人。这就是我想要的一切。”比起女主角的姐姐和母亲,她已经迈出了新的一步,她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确立了自我,满足了自己作为一个主体的基本要求。
作品鉴赏
结构特色
《围棋少女》传递出中国式的唯美气息,一种小说中少见的韵律感。在结构上,她采取了时空跳跃的交叉叙述,故事发生在战时,以围棋少女与日军间谍视角交替展开。两人彼此叙述各自的成长经历与家世背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物性格心理,为最终两人的相遇做了铺垫。从东北千风广场上围棋迷们下棋的场景,到赴满洲战场的日本青年与母亲的离别场景,中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但时空切换如同电影蒙太奇为小说叙述奠定了跳跃性的基调,一种超时空的叙述风格随之而来。小说每每以少女下棋的“抑”的方式,来控制家国沦落的激荡情绪和绝望,把最终那恐怖的一页尽量地拖后。
《围棋少女》突破传统的叙事结构,两条平行的叙事线索和这两条线索在小说中途交汇,在结尾处融合。这种突破传统的叙事策略值得揣摩。在小说中,整个故事由两条平行线同时展开。一条是围棋少女的视角,另一条是日本军官的视角。这个小说共92章,奇数章是以中国少女为第一人称展开,偶数章是以日本军官为第一人称展开,各占46章,两条线的叙述各自很完整,所以这个小说其实由两个单独的故事构成,但是这两个故事又不是毫无关联的,这两个故事在第45章时开始产生交集,围棋少女和日本军官从相遇相识相知直至相爱,使整个故事的主题得到升华。这部小说中,前44章,中国少女生活的世界跟日本军官毫无交集,他们各自生活在自己的故土上,中国少女接触到的是一个传统的家庭和浮华的生活圈,日本军官则因即将奔赴战场,内心充满了矛盾。两者的生活看似无交集,但是围棋这一线索却将他们默默联系在一起。在第45章,机缘巧合,中国少女和日本军官在千风广场上刻有棋盘的石桌上相遇了,一场凄美的爱情上演了。整部小说包含的章节多而短小,犹如布满棋子的棋盘,在结构上似乎给读者呈现了一幅两位棋手对峙的局面,奇数章是手执白棋的中国少女,偶数章是手执黑棋的日本军官,在较量的过程中,棋手们根据观察对方的神情及下棋的策略来判断彼此的心理活动,继而在无声的较量中相知相爱。但小说为两位主人公设置了不同的身份地位、文化背景,即女主人公为清朝没落贵族女子,男主人公为日本军官世家子弟。换言之,他们背后有的只是相异的文化背景悬殊的身份地位以及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之间的关系。
语言特色
小说语言急促的韵律感,是《围棋少女》最独特之处。作家有把平凡细节化为史诗性叙述的能力。在描写日军间谍时,用了行军式的语言,“火车猛地停了下来,把我从睡梦中摇醒,上面传令下火车步行。连滚带爬,出车之后,迎接我的是冰冷的黎明。灰蒙蒙的天空下是火烧后的一望无垠的焦土,举目四望,皆是一片荒芜,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棵庄稼。”而对围棋少女的叙述,也同样紧张到令人呼吸急促的地步。“血腥气渗入了我的身体,弥漫在我的口腔之中,又在鼻中随呼吸出入。它一直跟我回到房间。我疯狂地在木盆中清洗自己:脸、脖子,沾满了死亡秽气的双手。”在她有节奏的故事讲述中,既能听到远古印第安人、非洲人的鼓点,又能触摸到两希文化源头古希腊荷马史诗行吟者的灵魂,更能体味到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的“对弈”“棋逢对手”布局所暗含的“两国对抗”的象征意义。这盘棋的结局,是中日两国青年用爱情的巨大光照,摧毁了残酷黑暗的战争。
作品影响
《围棋少女》在法国出版后,售出10万册,获奖后相继被译为希腊、土耳其、加泰罗尼亚、捷克、波兰、爱尔兰、韩语、日语等17种语言。2001年11月,《围棋少女》获法国
龚古尔中学生奖。
2003年12月,《围棋少女》中译本获第二届
中国女性文学奖(由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主办,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承办)。2004年,《围棋少女》英译本获
桐山环太平洋图书奖。
作品评价
《围棋少女》描写了一个充满东方神秘与美的传奇故事,记录了一位中国少女与一个侵华日军军官的奇特经历。(人民网评)
《围棋少女》里,山飒借鉴中国画的虚与实、简与繁、疏与密的关系构思小说,调动语言音乐性设计叙述节奏,展示中国艺术的气之审美与禅之审美。(《
人民日报海外版》评)
山飒在《围棋少女》中成功地塑造了那个复杂的青年日本间谍,他在军国主义教育下,满脑子狂热的报国理想,但内心又充满柔情与怜悯、对和平生活本能的渴望。爱情既能滋生仇恨也能化解仇恨——爱情的表述在山飒笔下抵达了人性的深度。正是由于这种纵横交错的双视角,而非单一的女性视角,山飒的小说让我们看到女性写作的宽广前景。(中国当代作家、国务院参事
张抗抗评)
从剧情的角度上看,《围棋少女》是可以成为和中国电影史上经典之作《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相媲美的优秀剧本。两者都是在战争的疯狂年代里,展现出人性的美好,当然最后悲伤的结局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关键。《围棋少女》与《一盘没下完的棋》的故事都是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中日普通人的单纯、善良,因为围棋结缘,相知,然而在战争的疯狂中,人们无奈地迎来悲伤的结局。美好事物的破碎,是对战争最强烈的控诉,也最能引起人们的反思。(新浪网评)
《围棋少女》题材精彩,涉及到种族、爱情、阶级、生与死等诸多矛盾的元素。小说从更独特的视角反思、审视当年那场中日之间的战争,围棋与爱情成为诠释那场战胜最凄婉的音符。(网易新闻评)
作品争议
2023年1月7日,据国是直通车、法制网微博报道称,有网友曝出小说围棋少女被曝美化侵华战争,存在大量美化日本侵华战争内容,文中男主将侵华战争视为“解救中国”“日本人是中国人救星”,且该小说已在多国出版,被改编成话剧,影响力与普通的网络小说不可同日而语。
2023年2月7日,媒体评论人
马督工发表评论文章表示:“这些攻击《围棋少女》的人都是别有用心,为了流量可以卖掉一切,包括中国人的脑子,也包括自己的良心。他们的行为只证明了一条规律,就是如果拿出政治正确的立场就可以上纲上线找茬,就可以断章取义造谣,一定可以证明所有写过字的中国人都是坏人。实际上,当初最擅长这套下贱玩法的赛雷三分钟已经把自己的形象玩崩了。文化气氛败坏的时候,没有哪个中国人能幸免。……小说的确包括了大量美化日本侵略的文字,大多数批判它的截图都是原文。但如果以此为标准禁止小说出版,全中国的抗日题材作品都得烧掉。因为这本书是双视角的小说,错误言论都是男主角这个日本军官说的。如果禁止日本军官在小说里发表侵略言论,我们的后代一定会认为抗日战争是一场误会,以为日本军官都是和平主义者。另外,就算是从男主角日本军官的视角来看世界,作者也大量描写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残暴行为。比如说,为了切断抗联游击队的补给,日本军队烧掉农民的粮仓,屠杀中国人。换到中国女主角一边,小说大多数内容更是支持中国的爱国运动,支持反抗日本侵略的行为。女主角在市场上,听到伪满洲国禁止的抗日歌曲《松花江上》,很快周围的人都跟着一起唱,表达对日本占领的不满。”
出版信息
2001年,《围棋少女》在法国首次出版。中国大陆地区于2002年7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译者为赵英男。
作者简介
山飒,本名阎妮,1972年10月26日生于北京,是北京作协会员,法中基金会的创办人之一。1982年后连续在《
儿童时代》《
儿童文学》《
人民文学》《
诗刊》《
人民日报》等几十家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和小说。1987年15岁加入北京作家协会,1990年9月由诗人艾青等与北京作家协会推荐赴法国巴黎留学。1995年秋后,作为法国具象派画家巴尔蒂斯的秘书在瑞士生活两年,并开始法文小说创作。再后在巴黎从事专业写作,2001年9月在巴黎举行个人书画展。法文小说《围棋少女》摘取中学生龚古尔奖桂冠,成为2001~2002年法国最畅销小说之一,在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17国翻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