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是指文化在民族心理上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表现民族文化共同特点的习惯、态度、情感等比较稳定、持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的总和。是在自然、社会、历史三维现实和民族的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多层次的统一体。经常表现为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在五四时期文化论战中,
陈独秀、
李大钊和
鲁迅等曾批判了中华民族心理素质中那些消极、落后的东西。
毛泽东论述过中华民族刻苦耐劳、酷爱自由和富于革命斗争精神的优良传统。国民性的弱点随着社会进步而得以克服,其优点也将随社会进步而得以发扬。
国民性是national character的汉译,这个名词又译为民族性格,是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术语,从欧洲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指一个民族同其他民族相区别的典型性格特征,即不同民族的全体样组在人格分数上的差别。
国民性可以用M.米德和G.贝特森在《巴厘人的性格》(1942年)一书中运用的
人类学方法或
跨文化研究、
心理测验等方法进行测定。
对中国人民族性格或国民性最早进行直接研究的,是美国传教士A.H.史密斯。他于1894年出版《
中国人的气质》(或译《
中国人的性格》)一书,列举了中国人爱面子、勤俭、保守、孝顺、慈善等26种性格特点。中国近代学者
梁启超曾对中国人的国民性做过颇为深刻地研究。中国社会学家
孙本文在《我国民族的特性与其他民族的比较》一文中,认为
中国民族有重人伦、法自然、重中庸、求实际、尚情谊、崇德化6种特点,而这6种特点有优点也有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