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是
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的一支部队,因
一·二八事变和福建事变而闻名,前身是
粤军第一师第四团。1926年由粤军第一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1930年第六十一师和第六十师在
中原大战中助蒋介石击败
冯玉祥、
阎锡山,同年7月,第六十一和第六十师被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番号改为十九路军。
历史背景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其前身是1923年受陆海空军大元帅孙中山之命组建的粤军第一师。粤军第一师第一旅,由陈铭枢任旅长,蒋光鼐为第二团团长,蔡廷锴、戴戟、区寿年、毛维寿、沈光汉在第二团蒋光鼐麾下任营、连长职务。
1925年,粤军第一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为军长,陈铭枢为第十师师长,蒋光鼐为副师长,蔡廷锴为属下团长。北伐战争中,第四军因敢打硬仗,战功卓著,被誉为“铁军”。
1926年冬,陈铭枢的第十师也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陈铭枢为军长,下辖第十师、第二十四师(原第四军独立团扩编)及第二十六师,蒋光鼐为副军长兼第十师长,戴戟、蔡廷锴为二十四师正、副师长。宁汉分裂后,陈、蒋、戴相继离军,第十师由蔡廷锴负责。
1929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了国军编遣会议,撤销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的番号,将之改编为第一编遣区第三师及独立第二旅,并任蒋光鼐为第三师师长,蔡廷锴为独立第二旅旅长。同年,第三师和独立第二旅又被先后改编为第六十一师和第六十师。
1930年2月至3月,第六十一师和第六十师在中原大战中助蒋介石击败冯玉祥与阎锡山。同年7月,第六十一和第六十师被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由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
1930年8月17日,由蒋介石
国民革命军第11军改编而成,
陈铭枢担任领袖,蒋光鼐任总指挥,蔡廷锴任副总指挥兼第十九路军军长,下辖第501师(师长
谭道源,湘系)、第60师(师长蔡廷锴兼)、第61师(师长蒋光鼐兼)。
蒋冯阎战争结束后,经整编下辖第60师(师长沈光汉)、第61师(师长毛维寿)、第78师(师长区寿年)。后参加对
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第二、第三次“围剿”。九一八事变后调往上海。
1932年1月28日,驻沪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抗击,遏制了日军的侵略攻势,逼使日军数易主帅。5月5日,十九路军代表受命与日军签订《淞沪停战协定》,随后被蒋介石调到福建围攻红军。8月初,蔡廷锴接任总指挥职。因作战连续受挫及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军部领导人酝酿抗日反蒋。
1933年11月20日,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反蒋势力,发动福建事变,公开树起反蒋抗日旗帜,成立“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红军订立
抗日反蒋协定。改称人民革命军第1方面军,总司令蔡廷锴,总政治部主任陈铭枢,总参谋长
邓世增。下辖第1军(军长沈光汉)、第2军(军长毛维寿)、第3军(军长区寿年)、第4军(军长张炎)、第5军(军长谭启秀)、方面军海军陆战队(司令杨延英)。
1934年1月30日,在蒋介石军队进攻下失败。其部队一部分被打散,一部分为蒋介石和
陈济棠收编,十九路军番号撤销。
编制
1931年9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陈铭枢为京沪卫戍总司令官,1932年1月6日由蒋光鼐继任。1931年11月初,3万余人的第十九路军从江西
吉安开拔,当月20日抵达沪宁一带。“一二八”淞沪抗战时第十九路军编制如下:
将士
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前身是粤军第一师第四团。1926年由粤军第一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1930年中原大战中助蒋介石击败冯玉祥、阎锡山,番号改为十九路军。领袖
陈铭枢、总指挥蒋光鼐、副总指挥兼军长蔡廷锴等众多将领皆为广东人氏。十九路军下辖第六十、六十一、七十八师,共3万余人。征兵历来也大多在粤展开,所以该军基本上是一支广东人组成的队伍,其中广东
客家人占多数。
“
淞沪抗战”主力十九路军将士多为广东人。这些广东籍将士,绝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担任较高职务的有总指挥
蒋光鼐、军长
蔡廷锴、总指挥部参谋处长
赵一肩、
范汉杰等,在这些客籍将领的影响下,很多将士来自客家地区甚至同一村落、宗族,他们除了自身能力、素质较强外,多由职位较高的族戚提携带入军中。在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时期,十九路军战斗力极为强悍,是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被誉为“铁军”。
司令部
军长:蔡廷锴(兼)
副官处长:吴典
第六十师
师部
副师长:李盛宗
参谋长:李盛宗(兼)
参谋处长:陈心录
副官处长:梁维纲
军械处长:吴扬善
军需处长:沈镇源
军医处长:马觉凡
军法处长:陈权
后方主任:黄海如
工兵营长:袁汝刚
特务警长:梁得标
第一一九旅
参谋主任:刘应时
第三营长 张展鸾
第二团团长:刘汉忠
第一营长 陈生
第二营长 谷香圃
第三营长 陈次彬
第一营长 李畏
第二营长 刘斡廷
第三营长 周刚如
第一二零旅
旅长:邓志才
参谋主任:黄绍淹
第四团团长:杨昌璜
第一营长 梁宏
第二营长 关国安
第三营长 梁镜泉
第一营长 廖木云
第三营长 邹融
第六团团长:华兆东
第二营长 赖芬荣
第三营长 刘光
第六十一师
师部
参谋处长:王衡
副官处长:冯策全
军械处长:马良骥
军需处长:余阴荪
军医处长:李懋振
军法处长:王贻锷
后方主任:马?球
炮兵营长:冯绍甫
第一二一旅
旅长:张厉
参谋主任:温少渠
第一营长 朱炎晖
第二营长 王宝齐
第三营长 古煌
第二团团长:田兴璋
第一营长 周克
第二营长 吴永山
第三营长 施尧章
第三团团长:廖起荣
第一营长 刘树福
第二营长 刘松生
第三营长 戴尉文
第一二二旅
副旅长:庞成
第一营长 邱世芬
第二营长 邱昌朝
第三营长 吴康楠
第一营长 罗立夫
第二营长 陈茂光
第三营长 吴国昆
第六团长:邓为揖
第二营长 孙兰泉
第三营长 李烈熙
第一营长 彭孟济
第二营长 唐恺
第三营长 李洪钧
第七十八师
师部
参谋处长:王有德
副官处长:朱朝亭
军需处长:黄裳元
军医处长:郭建民
军法处长:部宏道
第一五五旅
旅长:黄固
参谋主任:林少棠
第二营长 罗黎
第三营长 苏守峰
第二团长:谢琼生
第一营长 林卓艘
第二营长 李金波
第三营长 李冠雄
第三团长:杨富强
第一营长 苏营河
第二营长 李炎燊
第三营长 冯岳
第一五六旅
第四团长:钟经瑞
第一营长 邱启炘
第二营长 龚耀新
第三营长 梁文
第五团长:丁荣光
第三营长 陈?才
第一营长 刘长江
第二营长 吴康?
华侨大刀队
评价
第十九路军在
北伐战争、
中原大战和
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战斗力极为强悍,是中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
在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时,第十九路军是唯一能和红军主力打成平手的国军部队。但在福建事变后,因为优秀指挥官流失,战斗力大大下降,改编为
中央军后,也没能完全恢复元气。
纪念
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至1935年间于南京
灵谷寺旧址建立国殇墓园,定名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祭堂内第61至67块石碑上刻有1932年淞沪抗战中阵亡的第十九路军将士名单;在公墓内建有“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
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现为
南京市“抗日战争历史
教育基地”的一部份。
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1933年,为纪念在淞沪抗战中阵亡的将士,在
广州市沙东路由华侨捐资建成一座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1983年被公布为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8月31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90年更名为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并被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1995年1月被民政部公布为全国第一批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2年7月晋升为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评为国家3A
旅游景区。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和平籍烈士纪念碑
1933年,和平县老百姓自发捐款,在广东省和平县阳明镇南面塔下岗上修建淞沪抗战和平籍烈士纪念碑。纪念十九路军第六十师第三团在淞沪抗战牺牲的和平籍烈士。
1983年和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8月和平县委、县政府对其进行了重修;
2009年8月20日被命名为首批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
相关资料
书籍
《喋血淞沪》
《爱国将军蒋光鼐》
《第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
《抗日名将蔡廷锴》
《蔡廷锴自传》
《广东十虎之奔雷虎蔡廷锴》
《广东十虎之跛脚虎陈铭枢》
影视
《十九路军抗日战史》1932年由联华影片公司第一
制片厂摄制,纪录或再现了十九路军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的抗日壮举。现存影片完整,
影像质量优良。
《
南粤纪事》于
凤凰卫视2010年10月17日多集连播《一战成名--蔡廷锴》。
《蔡廷锴》系列三集文献纪录片于2017年12月21日-23日,每晚22:59——23:38在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
探索·发现》栏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