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陆军番号之一,被多次使用。直系军阀
吴佩孚旧部
刘佐龙在接受
北伐军改编后,一度被授予第十五军番号;
新桂系军阀一部,曾经使用第十五军番号;
镇嵩军刘镇华部,曾使用第十五军番号,参加过
中条山战役等战役,解放战争期间被歼灭。后由中央军重建,最终参加郫县起义。
1926年9月,北伐军收编直系
刘佐龙部,改编为独立第3师。1926年9月,独立第3师在湖北扩编为第15军,下辖第2第3第4师,陈克鉴、刘鼎甲、程汝怀,独立旅旅长严敬。1927年春,第2师及独立旅随江左军东下安徽,其余留驻湖北。5月9日,武汉国民政府任命耿丹为该军副军长兼政治部主任。不久,该军隶属第3纵队进入河南参加北伐。8月,增编第1师。同月11日,军长刘佐龙擅杀耿丹。武汉国民政府将刘免职查办。当月,该军番号撤销,所属第3第4师编为湖北省防军第1、第2师(1928年1月编入第18军)。9月,第1、第2师改隶第19军。
1930年5月,镇嵩军刘镇华部在河南改编为第15军,下辖第65、第66、第67师。9月4日由深河出发,攻击襄城。9月15日,攻占密县。10月,攻占巩县和水。11月,驻防新乡。1931年4月,第66、第67师合并改用第64师番号。7月,驻防阳陕县乡洛阳宜阳等地。1932年5月,移驻南阳。10月,第65师在湖北襄阳枣阳宜城地区堵击红四方面军。10中旬至11月下,第65师经川等地向紫荆关追击,至关中。12月,第65师往汉中安康地区,一部进入四川万源。后返回南阳。1933年5月该军由南阳移驻潢川、安徽六安,“清剿”鄂豫皖苏区。1934年秋,赴皖南屯溪阻截红七、红十军团北进。1934年12月至1935年6月在鄂豫皖苏区与红二十八军作战。两师各抽调三团编为第4第5支队“追剿”红二十五军12月3日至豫西陕县灵宝一带时奉令东开,归还建制1937年7月,该军由安徽六安北上,经河北正定平山于9月入山西属第2战区第13军团,在忻口等地参加太原会战(1937年9月12日至11月12日)损失三分之二兵员。冬,移驻山西霍县。1938年秋,转入中条山区,隶属第5集团军,在安泽浮山晋城、阳城一带作战。12月军部驻山西翼城。1939年下半年转隶属第14集团军。参加第2战区1939年冬季攻势(1939年12月10日1940年2月2日)、晋南会战(1941年5月7日至6月15日)。1941年5月13日从中条山突围,退豫西转第1战区担任河防守备。1944年参加豫中会战(1944年4月中旬至6月中旬),守备洛阳。战后到卢氏、淅川休整。7月,改隶豫西警备总司令部,开赴内乡县。1945年3月,进驻伏牛山,参加豫西鄂北会战(1945年3月下旬至5月下旬)。抗战胜利时军部在嵩县,第64第65师分别进驻登封、临汝。9月底由第1战区改隶第5战区。10月26日奉命“围剿”豫西八路军。
1945年底,撤销第65师。1946年1月,第144师拨入该军。5月整编为整编师,第144旅与整编第76师所辖第135旅对调,第135旅一直由整编第76师代,未曾归建。该整编师在豫西参与围追中原解放区突围部队。1947年“追剿”刘邓大军(1947年8月中旬至下旬)。8月23日,西援助洛阳。10月1日至2日师部及第64旅在新安以西的铁门被歼灭。11月3日至4日,师部及第64旅第190、第191团残部3000人在郏县被歼灭,师长武庭麟被俘。1948年4月1日,所属部队奉令改编为河南省保安第7、第8、第9、第10团。
1948年5月,在河南南阳重建整编第15师,下辖第64旅、新编第25,军官由整编第9师抽调,士兵来自于豫西地方团队,隶属郑州指挥所第13绥靖区。9月,改称第15军,下辖第64、第243师(由新编第25旅改称)。11月撤离南阳移驻湖北襄阳。1949年初增辖第169师。4月,撤至宜昌附近,改隶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第14兵团。7月16日起向川鄂边境山区转进。7月下旬驻鹤峰。11月初西撤。11月19日,在咸丰东北地区被歼灭大部,副军长廖剑文、第64师师长邱健率所属第191、第192团退至黔滇边界(1950年初就地起义)。12月24日,军长刘平率第243师等在郫县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