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镇华(1883年—1952年),原名茂业,字雪亚,河南省
巩义市南河渡镇神堤人,匪首、原
镇嵩军统领。
人物生平
考中秀才,清廷任职(1883—1908)
刘镇华1883年生于一个小商家庭,幼年时家道中落,由父亲教授《四书》《五经》,考中秀才。后入保定北洋优级师范学堂、保定法政专门学堂监狱科学习,毕业后在开封中州公学任庶务长。
反清投袁,统领镇嵩军(1908—1916)
1908年,刘镇华加入了同盟会,开始在豫西一带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刘镇华到嵩县羊山,动员那里由王天纵率领的一支“刀客”武装参加反清斗争。这支武装后来成了他发迹的资本。
1911年11月,王天纵率众随刘镇华下羊山打洛阳,但遭到挫折。12月,刘镇华动员王天纵转战陕西。于是,这支武装西出潼关,投入陕西军政府秦陇复汉军东路大都督张钫部,参与反清战争。
张钫任
王天纵为东征先锋官,
张治公、
柴云升、
憨玉昆为标统,刘镇华被任为书记官,后提升参议。
民国成立后,陕西军政府实行裁军,张钫部亦要裁员四五千。河南都督
张镇芳因豫西一带社会动荡不安,且鞭长莫及,经与陕西军政府张凤翙、张钫协商,王天纵这部分军队开回豫西,分驻河南府、陕州、汝州等二十二个县,帮助当地维持社会治安。因这一带靠近嵩山,故这支军队称为“镇嵩军”。由于王天纵被袁世凯调往北京,任京畿一带稽查长,经张钫举荐,袁世凯任命刘镇华为镇嵩军协统兼豫西观察使及豫西剿匪总司令,统领三标一营:第一标分统柴云升,第二标分统张治公,第三标分统憨玉昆,炮兵营长
武衍周。就这样,刘镇华掌握了
镇嵩军,又有豫西一块地盘,开始了他的军阀生涯。
镇嵩军官兵多为“刀客”出身,且与豫西土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镇嵩军备受豫督张镇芳以及其他派系将领的歧视和打击。为了改变这种处境,刘镇华决心整顿军纪,下狠心进行剿匪,张治公、憨玉昆、柴云升等都“大义灭亲”,很快把伊川、洛宁、嵩县、宜阳一带的匪患剿平,镇嵩军内部因株连也被杀二三千人。这样,镇嵩军总算得到张镇芳的赞赏,在豫西站住了脚跟。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国民党首领黄兴派代表携密信由南京到豫陕,联络刘镇华、张凤翙、张钫反袁。刘镇华不但不敢反袁,反而趁机巴结奉承袁世凯。他先收到黄兴的信后,即派人在赴陕的路上将信使杀害,把黄兴给
张凤翙、张钫的信密告袁世凯,从而获得袁世凯的信任。同一年,河南宝丰县农民白朗领导了规模颇大的农民起义,活跃在豫西,与袁军作战,刘镇华也奉命率镇嵩军前往镇压。
1914年8月,
白朗在宝丰鲁山作战阵亡。刘镇华得知白朗的埋葬处后,即派人割下白朗的头,并捏造“击毙白朗的经过”,向袁世凯“报捷”,得赏银十万元,被袁世凯授予陆军中将,获勋五位奖章。此后数年,刘镇华更加靠拢袁世凯,苦心经营镇嵩军,势力不断壮大。
执陕八年,弃皖投直(1916—1924)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刘镇华很快投靠了皖系段祺瑞。
1917年冬,陕西革命党人郭坚、耿直、高峻等响应孙中山护法反皖号召,率靖国军围攻西安,讨伐投靠皖系的陕西督军兼省长陈树藩。陈树藩兵力单薄,急电刘镇华求援。刘镇华正苦于粮饷不足,有这个可以向陕西发展的机会,当然喜出望外,即率部赴陕。但是,刘镇华抵达潼关时,又停止行军,派人往见
陈树藩,说明自己“在陕西没有什么名义,不便深入”。陈树藩知道他的心意,为解燃眉之急,便许以省长之职。这样,刘镇华才率军前进,击退靖国军,解西安之围。
1918年3月,刘镇华由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为陕西省省长。
刘镇华进入陕西以后,表面上和陈树藩合作,如开放烟禁区、贩卖鸦片等,但暗中,刘镇华也在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利用围剿靖国军之机,将郭坚部收编为省长的直属部队,还相继兼并了关中西部诸县。刘镇华初到陕西时,兵不过三路,枪不过两千,两年多时间便发展到几万人。
由于陕西人民掀起了持续不断的驱陈斗争,陈树藩的处境艰难,作为客居陕西的刘镇华,很明白自己与陈树藩同坐一条船,也不希望陈树藩倒台,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刻,他又不能不为自己打算。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几天之内,皖系战败,
段祺瑞下台,直、奉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这样,属于皖系的陈树藩、刘镇华失去了靠山,为了保住地位,他们又派亲信携重礼奔走
张作霖、
曹锟、
吴佩孚、
王占元等直奉将领门下,暂时还能维持住对陕西的统治。但是,陕西人民痛恨陈树藩,掀起了持续的驱陈运动,陕、京、沪等地遥相响应,陈树藩已经失尽民心,下台只是迟早的事。
1921年5月,直、奉军阀决定,以
阎相文取代陈树藩出任陕西督军。
刘镇华知道,陈树藩倒台,自己也完蛋,为了保存自己,他玩弄两面手法,一方面,在陈树藩面前,他故作慷慨激昂,表示愿与陈树藩共进退,另一方面,他暗中指使心腹楚子襄、马莲樵与直系勾结,投靠曹锟、吴佩孚。
在刘镇华的煽动下,陈树藩拒不接受北洋政府的任免令,曹锟、吴佩孚以此为由,加上有刘镇华作内应,于是调阎相文、
吴新田两师人马入陕驱逐陈树藩。
在此之前,陈树藩为消灭陕西靖国军,请北洋政府调来了
张锡元第四混成旅和王锡三第十五混成旅,张旅驻华阴、华县,王旅驻宝鸡、凤翔。刘镇华向陈树藩“献策”说,直军进犯,张、王二旅必为内应,不可不除。
陈树藩深以为然,派刘镇华去监视张锡元旅。刘镇华正中下怀,很快将部队调往临潼、渭南布防。这样,他的部队既脱离了陈树藩的控制,又与张锡元旅连成一线。刘镇华还把陈树藩的作战计划密电驻洛阳的吴佩孚。
1921年7月初,直军攻陕,刘镇华电令驻
紫荆关的憨玉昆不作抵抗。憨玉昆十分气恼,连夜赶回西安,斥责刘镇华不应背叛陈树藩,但刘镇华并不听从。
直军到达潼关,刘镇华即伙同张锡元为内应,引导直军畅通无阻,直逼西安,企图活捉
陈树藩。
张治公不忍心,向陈树藩露了底,陈树藩才如梦初梧,连忙携带眷属逃离西安。
1921年7月5日,直军进入西安。
由于刘镇华背叛陈树藩,投靠直系,取得吴佩孚的信任,不仅稳住了省长的宝座,而且兼并了陈树藩的残部,扩充了
镇嵩军。阎相文任陕西督军后,刘镇华极力靠拢阎相文,并对其部属请客送礼,称兄道弟,很快与直军密切了关系。
8月23日,阎相文在督署内突然吞服鸦片烟自杀,直军第十一师师长冯玉祥接任陕西督军。冯玉祥本人士兵出身,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而且治军严谨。刘镇华根据冯玉祥的特点,投其所好,脱掉
长袍马褂,换上灰布军装,扎上裹腿,与部队一起操练。每当冯玉祥举行讲演会或向部队训话时,刘镇华总是恭敬地跟随在侧。冯玉祥信仰基督教,故有“基督将军”之称,刘镇华也经常到教学去做礼拜,并把基督教牧师请到镇嵩军里来,布道传教。由于这些所为,刘镇华很快取得了冯玉祥的好感,与冯结拜为弟兄。
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奉命率部东进河南与
赵倜作战,让刘镇华代理陕西督军。不久,冯玉祥出任河南督军,保荐刘镇华任陕西督军。7月,北京政府授刘镇华为将军府阜威将军。
刘镇华掌握陕西军政大权后,利用一切机会,大力扩充兵员,先后收编了绿林马河清、王振、
万选才、
孙殿英等部,使镇嵩军进入极盛时期,兵力扩充到十万之众,被吴佩孚视为“西北长城”。与此同时,刘镇华继承
陈树藩的治陕政策,勒民种烟,横征暴敛,纵兵殃民,摧残教育,使陕西人民痛苦不堪。陕西人民发动驱陈运动,赶走陈树藩后,又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持续不断的驱刘运动。
在1921年底,陕西旅京进步青年就在创办的《共进》半月刊连载文章,系统揭露刘氏祸陕罪行,指出,“挽救陕西人的出路是驱逐刘镇华”。
1922年3月,陕西教育界因刘镇华克扣教育经费,发起驱刘运动,派代表赴京控告,受到旅京学生的大力支持。
6月,陕西旅京学生联合会起而反对刘镇华兼任陕西督军、省长两职,上书北京政府,列举刘镇在陕西勒民种烟、勾结土匪、纵兵殃民、摧残教育、滥发纸币等五大罪行,要求罢免其本兼各职,饬令镇嵩军即速离陕。
8月,陕西各界团体在西安召开公民大会,推举代表五人赴京,联合旅京陕西议员、商民、学生向北京政府控告刘镇华,要求罢免其职。
11月,陕西各界人士共3875人联名致电北京政府,陈述刘镇华祸陕罪行,再次要求罢免其职。
1923年1月,
镇安县人民不堪镇嵩军肆虐,聚众数千,解除了驻军武装,但很快遭到刘镇华的残酷镇压。2月,陕西旅京学生一百三十余人聚集宣外大街关中会馆,召开驱刘大会,抗议刘镇华包办会议会选举,向各地发出六道驱刘通电,并决定派代表向北京政府请愿,要求查办。11月,渭南东西塬和渭北固市一带数万农民,不堪忍受苛捐杂税,发起大规模“交农”运动(手持各种农具向反动当局示威抗议和一种激烈斗争方式),赶走
地方武装,打死
恶霸劣绅,包围县城,迫使当局豁免捐税。由于上述斗争都出于自发,且多取合法途径,而刘镇华掌握有强大的镇嵩军,又有
直系军阀的支持,所以均未能动摇他的统治地位。
争霸豫陕,惨遭失败(1924—1926)
1924年9月,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刘镇华奉吴佩孚之命,派
张治公师前往山海关助战。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直系政府垮台,段祺瑞被推为执政。冯玉祥与
胡景翼、
孙岳成立
国民军。胡景翼原为陕军将领,出任国民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1925年1月,率国民二军进入河南,击败吴佩孚军,占据开封。
刘镇华看局势已变,亦急忙摇身一变,通电拥护
段祺瑞,即命令驻守豫西的
镇嵩军大将憨玉昆迅速向河南扩充地盘。憨玉昆自称国民豫军总司令,率部袭击洛阳,逼吴佩孚逃往郑州。
为争夺河南的军政大权,胡景翼与憨玉昆矛盾激化,只有付诸武力,1925年2月底,胡憨之战便爆发。
刘镇华认为这是一个夺了河南,使豫陕连成一片的好机会,决定孤注一掷,把军政职务交给吴新田,以出巡为名,率领陕境的镇嵩军赴豫援憨,在洛阳亲自督战。镇嵩军与国民二军在
黑石关、
虎牢关等地展开激战,结果,镇嵩军一败再败。憨玉昆逃回
嵩县,羞愤交加,于1925年4月2日服毒自杀。
刘镇华兵败后,段祺瑞仍企图使刘继续督陕,但遭到陕西各地人民愤怒抗议,京、沪、汉各地陕西同乡会、学生会亦同声谴责。原胡景翼部将领
冯子明、
田玉洁等部在华阴、华县起义倒刘;陕北镇守使
井岳秀派军袭击潼关断刘归路;
杨虎城等部则把守韩城、朝邑一带黄河渡口阻刘入陕。刘镇华无奈,只得率残部逃往山西投靠阎锡山,结束了他在陕西长达八年的统治。
1925年秋,直奉军阀联合进攻国民军,刘镇华看到时机已到,即赶往天津会晤张作霖,后又往岳阳会见吴佩孚,重新投靠直奉军阀,被任为豫陕剿匪总司令。他召集镇嵩军旧部及民间武装,得数万人,沿陇海线西段东进,攻击国民二军
岳维峻、
李虎臣部。
1926年初,刘镇华在陕州、灵宝一带,联合直、奉、阎部,将国民二军击败。刘镇华乘胜率七万大军,迅速通过潼关,于4月15日进抵西安东郊,准备入城,重温旧梦。
守卫西安的陕西军务督办、国民二军第十师师长李虎臣和陕西陆军第四师师长
卫定一等部,兵力不过三四千人,士气萎靡,处境危殆,西安城中一些士绅已准备迎刘入城。
1926年4月16日,国民三军第三师师长杨虎城率所部主力驰援西安,击退刘军前锋,与李、卫等部共约一万人,守卫西安。
1926年4月17日,刘镇华下令包围西安。到5月15日,刘军攻占城西三桥,完成四面包围,西安攻防战接连出现激战,尤其在东关地区,双方鏖战惨烈,常常短兵相接,白刃拼杀,反复搏斗。刘镇华放火烧掉城外6600余公顷麦田,强征民夫在城周围挖掘了一条3公里长的断绝沟,企图迫使全城军民投降。国民革命军将领杨虎城、李虎臣率领西安军民奋起抵抗,坚守城池达八月之久。8月以后,城内弹缺粮尽,已陷危境,但陕军仍在坚守。8月下旬开始,刘镇华也指挥镇嵩军围攻渭北三原,亦遭陕军奋力抗击。
9月,冯玉祥响应广州国民政府北伐,在绥远之
五原誓师,随即任命孙良诚为援陕总指挥,率部经宁、甘进军陕西。10月中旬,首解三原之围,冯军随即向咸阳和西安外围展开总攻。11月,冯军攻击西安以东的十里铺刘镇华大本营。西安城内守军也乘机出击。在内外夹攻之下,刘镇华仓惶逃到豫西陕州。
1926年11月28日,西安解围。围城期间,城内病、饿、战死的军民达五万之众,约占当时西安城内人口的四分之一,史称“
二虎守长安”。
出国免战,附蒋再起(1926—1936)
刘镇华西安败阵,重新统治陕西的美梦破灭,当时吴佩孚已垮台,阎锡山在摇摆之中,是投靠冯玉祥还是投靠张作霖,镇嵩军内争论不休。刘镇华认为,奉系势力遥远,而冯玉祥就在身边,不投冯就会被消灭,于是决定投冯。
1927年夏,刘镇华经
张钫疏通,前往开封向冯玉祥请罪,取得冯的谅解。但是,其部属
柴云升、王振等不愿投冯,与刘镇华脱离关系,率部往济南投
张宗昌。张治公则率其部投靠奉系,盘踞洛阳。这样,建立了十五年之久的镇嵩军解体,刘镇华率余部归附冯玉祥,被改编为第八方面军,辖
刘茂恩(刘镇华五弟)和万选才两个军。1928年二次北伐结束后,刘部改编为
国民革命军第十一路军,所辖两军压缩为两师,归阎锡山节制。
民国17年(1928年)3月15日,北伐军刘镇华部到邱县,县知事贪官刘绥忠带民团避七方村,拟弃职潜逃,是日晨被追获,扭送驻邱城北伐军司令部惩处。
1929年,冯玉祥、阎锡山酝酿反蒋,刘镇华不想附和,苦劝阎锡山无效,于1930年4月蒋冯阎大战(
中原大战)爆发后,以考察为名,前往日本、德国游历。
临走时,刘镇华把第十一路军指挥权交给刘茂恩,引起万选才的不满。万选才投靠冯阎,当上了河南省省长。
刘茂恩对此极为不满,将万选才诱捕,率部投靠
蒋介石,被委为第十五军军长,不久,万选才在南京被蒋介石枪毙。1930年秋,冯阎败局已定,刘镇华回国,即到南京谒拜蒋介石,被任为豫陕晋边区绥靖督办,驻新乡。1932年,调任豫鄂陕边区绥靖督办,移驻南阳。1933年5月,经
南昌行营秘书长杨永泰推荐,刘镇华出任安徽省主席,其基本部队
刘茂恩的第十五军也移调安徽,参与进攻江西红军。
精神失常,脱离政治舞台(1936—1955)
1936年10月,杨永泰在武汉被刺身亡,刘镇华听到这消息异常惊骇,从此神经失常。1937年5月被免去省长之职,从此脱离政治舞台。
抗日战争时期,刘镇华居住陕西
城固;抗战胜利后,移居开封。1948年7月,迁居上海。1948年赴台湾,1952年病亡于台。
亲属成员
刘镇华之弟
刘茂恩,1898年生,早年起随兄在
镇嵩军任职,历任营长、团长、师长等。1927年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军长、第十五军军长、第十三军团军团长、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总司令等。1949年底到台湾,曾作台湾当局领导人幕僚机构国策顾问等。1981年4月在台北病逝。
人物评价
匪首刘镇华是北洋
直系军阀的走狗,其任陕西省长和军务督办时凶狠残忍、横征暴敛,其所统帅的
镇嵩军亦是惯匪集团,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袁武振《中国革命和建设史重要问题研究》评)
刘镇华独霸专权,横征暴敛,草菅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