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湖南省公办高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简称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大,主校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归中央军委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高等教育院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中共中央1959年确定的2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院校,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也是军队唯一进入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支持的院校。
历史沿革
国防科技大学前身
1952年3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创建军事工程学院。1960~1962年,军事工程学院落实中央军委“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决策部署,进行分建改建,将部分常规专业分出去交给各军兵种独立办学,新成立原子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对各系的排序进行调整,空军工程系为一系、原子工程系为二系、海军工程系为三系、电子工程系为四系,导弹工程系由七系改为五系。学院由培养维护、使用方向的部 队工程师为主,改为培养研究、设计、制造方面的军事工程师。军事工程学院的分建改建,对中国高等军事工程教育体系的形成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对后来中国高等军事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0年6月15日 ,国务院、中央军委电报命令:“哈尔滨工程学院(原军事工程学院)南迁长沙,改名为长沙工学院,归广州军区领导。”1977年3月2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通知,长沙工学院主要为七机部培养技术人员,同时兼顾给国防科委各基地、上海市、二炮、湖南地区等有关单位培养技术人员。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学校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激光、计算机显示技术、计算机软件等一批新的专业。
学校南迁长沙到“文革”结束的这个时期 ,先后完成了多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时期
1977年7月23日,邓小平同志提出在“哈军工”的基础上组建国防科技大学。1977年9月1日,邓小平同志亲自审批筹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报告,指示由国防科委予以落实。1978年6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关于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通知》,学校正式成立重归军队序列。国务院、中央军委赋予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防尖端技术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设计、生产、 试验、使用人才,同时担负战略武器试验、使用和部队各级技术指挥干部的训练以及在职技术干部的进修任务。
学校根据钱学森的意见,提出了“按学科设系,理工结合,加强基础,落实到工”的原则和具体方案,得到国防科委批准。该校设立了应用力学系、应用物理系、自动控制系、电子技术系、材料燃料系、电子计算机系、系统工程与数学系、精密机械系等8个系27个专业。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成立,拉开了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序幕,吹响了科技强军的号角,在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999年4月26日 ,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命令》,赋予学校培养军队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与指挥人才,培训军队高级领导干部,从事先进武器装备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使命。1999年11月,校党委作出《关于落实中央军委决策,努力创建具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定》。
2003年,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学校题写“厚德博学、强军兴国”校训,出席50周年校庆活动,发表重要讲话, 发出把国防科技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号召。
2004年9月,校党委作出《关于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加快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定》,2007年1月,校党委作出《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定》。
国防科技大学时期
2007年,胡锦涛主席勉励学校为推进科技强军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亲临学校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把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办成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的伟大号召。
学校2017年以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防信息学院、西安通信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以及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为基础重建。校本部设在长沙,内设学院位于长沙、南京、武汉、合肥等4座城市。该校不同专业学员的不同学习阶段分别在长沙、南京、武汉、西安、合肥等地内设学院学习。同年7月19日,习近平主席向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授军旗致训词。
2022年2月,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
2023年9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国防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
2024年9月,学校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名单。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据202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下辖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科学学院、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智能科学学院、系统工程学院、空天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信息通信学院、电子对抗学院、气象海洋学院、军政教育基础学院、研究生院、第六十三研究所,开办61个本科专业(包括子方向),形成“以工为主、理工军管文结合、加强基础、落实到工”的综合性学科专业体系。
学科建设
据202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拥有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纳入国家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国防科技大学获评A、B类学科数各8个,其中A+档学科数4个、A档3个、A-档1个;B+档6个、B档2个。A+档学科数列全国高校第11位。
师资力量
学校形成了“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截至2024年4月,有教学科研人员4000余人,博士生导师400余人,硕士生导师100余人,拥有两院院士1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5人,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全军优秀教师152人,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27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人选152人。有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牌表彰团队1个、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
教学建设
“卓越指挥人才创新拓展班”是学校培养卓越指挥人才的重要渠道,首期于2013年3月21日开班,是完善指挥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办法,是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每年从合训类新生中遴选40名左右综合素质优秀的学员进入“卓越指挥人才创新拓展班”学习。“钱学森创新拓展班”是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是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举措。每年从工程技术类新生中遴选30名左右优秀学员进入“钱学森创新拓展班”学习。
2021年6月,国防科技大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两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国家“拔尖计划2.0”。自2021级学员起每个实验班每届招收20人,实施小班精英化培养,其中物理学基地实验班分别面向物理强基班、其他专业学员各遴选10人,计算机科学基地实验班设置专项招生指标招录10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从学校其他专业学员中遴选10人;后续,学校将根据新域新质人才预置培养计划落实情况,适时启动生长军官本科学员基地实验班。探索贯通式培养模式,单列实验班学员不少于50%的推免生指标,单列实验班学员不少于25%的直博指标;允许学有余力的本科学员提前修读部分研究生阶段课程,提前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工作。
此外,学校还将实施激励措施,每年投入经费支持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的基地进行建设,给实验班学员发放专项奖学金,对实验班学员进行资助。
2023年11月,由电子科学学院牵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教材建设团队入选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具有信息与通信工程A+学科等优势教研平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和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6项,军队和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余项。发挥软件无线电、抗干扰通信等方向高水平科研优势,打造通信对抗综合模拟训练等实训平台10余个、实践实训项目100余个、科研成果进课堂案例200余个。成系列出版精品教材40余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10余部。实施“强军精品教材建设计划”,规划建设精品教材72部,教材资源被200多所高校采用。学院获全国优秀教材奖1项,全军统编教材2部,科学出版社“十四五”规划教材9部,26部教材入选学校“十四五”规划建设任务。
截至2024年4月官网显示,学校有38门精品课程,其中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4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4个,具体如下:
合作交流
2023年4月20日,国防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在北京举行校际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学校少将政治委员傅爱国、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出席讲话并见证协议签署。
2023年4月26日,国防科大与全国百所重点中学共育强军人才论坛隆重举办。全国105所重点中学的校长、书记和老师代表相聚在国防科大长沙校区一号院,围绕“深化青年学生国防教育,共同培育一流军事人才”主题,深入研讨交流,共商育人大计。学校校长黎湘致辞。
2023年9月26日,由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主办的国防科技高地论坛信息通信智能变革分论坛在湖南长沙成功举办。分论坛聚焦“智能+信息通信”主题,围绕卫星激光通信、量子直接通信、通信导航一体化、智能信息融合等内容展开研讨交流。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化办学工作,是军队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每年选派优秀本科学员参加国际学术竞赛,选派优秀研究生赴国外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和参加高水平会议。学校还通过多种形式邀请国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交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竞赛、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定期邀请外军代表团来访。
2023年,学校国际交流合作人员出访量迅速恢复到疫情前的二分之一;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签署国际合作协议,推进基础学科的人才联合培养;选派学员赴外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并获得多项世界冠军;成功举办国际高性能计算论坛暨计算教育国际高等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承办非洲青年军官代表团访华等大型活动。
2023年12月20日,国防科技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信息与无线电技术大学在长沙举行国际合作签约仪式。国防科技大学校长黎湘、副校长兼教育长吴建军会见白俄罗斯国立信息与无线电技术大学校长鲍古什·瓦舌姆一行并出席活动。2024年1月,国防科技大学教育训练部组织开展了国际合作交流业务培训。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内高校领先水平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
科研成果
学校是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取得了以“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天拓”系列微纳卫星、高能激光、激光陀螺、超精加工、磁浮列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精度”,为中国“两弹一星”、北斗导航和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强的重要战略力量。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一等奖10项,国家科技三大奖励二等奖共76项。
2020年6月,国防科大云际计算项目组获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优秀团队。
2023年2月,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刘忠教授课题组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及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相关课题组合作,首次提出了一种深度强化学习的方法高效求解伊辛模型的基态。研究成果以“基于深度强化学习寻找伊辛模型的基态”(Searching for spin glass ground states through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为题于2月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DOI: 10.1038/s41467-023-36363-w)。
2023年3月,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鞠晓生副教授与武汉大学蒋盛君、中国社会科学院赵奇锋合作研究的论文“Innovation effects of academic executives: Evidence from China”(学术经历决策者的创新能动效应:来自中国的实证检验)被创新管理和科技政策领域国际顶级期刊《Research Policy》在线发表。鞠晓生为论文第一作者。该论文是学校首篇ABS“4星+”SSCI论文。
2024年3月,国防科大前沿交叉学科学院纳米团队研究员杨镖以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综述论文《Non-Abelian physics in light and sound》。该论文由学校与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共同合作完成。该团队以国防科技大学为第一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在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官网显示,国防科技大学长沙主校区图书馆有三座馆舍,分别坐落在一、三、四号院区,建筑总面积47000多平方米,阅览座位4300多个,每周开放90小时。现有印刷型文献380余万册(件),每年订购中外文现刊1300余种。建成了包括110余个大型综合数据库,170余个专题数据库或子库的数字图书馆。除此之外,学校图书馆还拥有四个异地分馆,分别是外国语学院图书馆,信息通信学院图书馆,电子对抗学院图书馆,气象海洋学院图书馆。
外国语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馆藏图书总数为35万余册。年上架新书1.47万余册;年订购印刷型期刊、报纸共1178种,其中外文原版报刊99种;引进和自建各类数据库29个,收录1.1TB左右的视频资料,数字资源总量近40TB。建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2009年承担了全军立项的相关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建成学院研究生论文库、原版报告库等14个自建数据库。
信息通信学院图书馆面积5466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达37万余册,侧重收藏政治、军事、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学科类图书,基本覆盖了全院各类学科专业。年均引进中外文纸质期刊700种。自建特色数据库(包括原生文献数据库)27个,引进公共数据库28个,电子期刊7万余册,电子图书150万余册,数字信息资源总量达到60TB。
电子对抗学院图书馆前身为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图书馆,初创于1979年,至1986年,建成了建筑面积为3142平方米的图书馆。1996年底完成图书资料回溯建库,并正式启用专用自动化管理系统。1999年10月,门户网站建立上线,为院内外广大读者提供了方便的数字文献新平台。2010年,基于“藏借阅合一”理念设计、面积为12000平方米的现图书馆正式落成投入使用。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由国防科技大学主管、国防科技大学教研保障中心主办,为双月刊,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综合性中文核心期刊,是唯一被EI收录的、军队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主要刊登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物理学等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是由国防科技大学主管,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主办的计算机类综合性学术刊物,1973年创刊,是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现为月刊,每月25号出版。属于中国计算机领域十分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之一。刊登计算机学科在理论、工程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技术报告和科研成果,主要涉及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处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理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图形与图像处理等内容。常年设有高性能计算专栏,重点刊登国内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成果。被国内权威性检索刊物列为重点检索对象,先后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入编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编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入编期刊、美国《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 host)、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在2001年12月荣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2年在全国优秀期刊的评选活动中进入了全军前十名。
《军事高等教育研究》
创刊于1978年,创刊时初名《国外教育参考资料》,1986年更名为《中外高教研究》,1993年更名为《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更名为《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4年启用现刊名。现为军队院校主办的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教育研究期刊。
用户分布在13个国家与地区,国外诸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陆军军官学院(西点军校)、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法兰克福大学、苏黎世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和大英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等,国内诸如北京大学、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大学和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香港教育署等。
2005年以来先后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本刊编辑部已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签署了转载协议。本刊规范性获得认可,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年获“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执行优秀期刊奖”,2012年获评“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17年又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
《国防科技》
国防科技》创刊于1978年,由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主办,为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以聚焦全球国防科技领域发展前沿,跟踪先进武器装备和战略规划最新动态,服务决策咨询、引领科技发展为宗旨,重点关注在国防科技领域已经应用或者有潜在应用可能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重点刊发全球国防科技领域最新发展、先进武器装备动态分析、国防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国防科技创新理论等研究论文。
《信息对抗技术》
《信息对抗技术》(双月刊)是国防科技大学旗下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信息对抗专业期刊。该刊拥有11名院士和70余名国内著名学者组成的强大编审队伍,论文被录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等主要期刊数据库,并争取早日被国内外核心数据库收录。 旨在密切跟踪信息技术前沿领域,及时报道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信息对抗技术学术交流与发展。 报道从电磁频谱到网络空间与信息对抗相关的雷达、通信、光电、水声、导航和制导、反辐射武器、无人机、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安全等技术,以及对这些技术的发展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前沿基础理论。设“综述”和“研究论文”两个固定栏目,以及密切跟踪前沿动态和研究热点的动态栏目。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国防科技大学校徽主体由八一军徽构成,包含成立时间。校徽主识别图的底部是一本打来的书籍,矗立于书本之上的是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字样与五角星,环绕于该图案的是具有科技感的曲线,整体很好的诠释了“国防”与“科技”。
精神文化
厚德博学,强军兴国
国防科大校训:厚德博学,强军兴国,揭示了德与才、理论与实践、强军与兴国的辩证统一。
厚德是人才的核心素质。厚德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军队院校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始终保持正确的办学治校方向,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真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高度政治觉悟、高尚的人生追求、过硬的思想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博学是办学治校的时代要求。现代高科技战争形成的以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军事体系,涉及许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复杂系统,没有比较扎实的高科技知识和综合素养,是不可能担负起军队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博学,就是要自觉站在世界军事高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主动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要求,瞄准世界科教发展的前沿,改革院校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复合的知识结构、深厚的文化底蕴、旺盛的创新精神和精湛的业务技能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厚德博学,说到底就是又红又专,全面发展。从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义上说,这是实现强军兴国目标的根本途径。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校训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厚德博学贯彻到加强院校建设的实践中去,贯彻到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工作中去,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团文化
截至2023年校园俱乐部共24个,分为文宣、体育两大类。文宣类包含声乐、新闻、摄影、书法、文学、口才及辩论等社团15个,军乐团被评为“全军优秀业余军乐队”。辩论俱乐部代表学校参与了众多赛事并获奖。体育类俱乐部9个,网球俱乐部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得荣誉,棋牌俱乐部连续三年荣获湖南省大学生围棋锦标赛前三名。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8月,有长沙、南京、武汉、合肥、西安等5个校区。
长沙校区
学校拥有功能齐全、系统配套的办学条件。建有体育馆、游泳馆、田径场、军事训练场、野外综合训练基地等一批功能完善的训练场地及设施。
南京校区
国际关系学院位于南京市。学院有先进的教学大楼、综合实验大楼、军事外交模拟中心等专业教学场地,还有先进的语音实验设备、演播系统和丰富的音像资料。截至2024年4月官网显示,图书馆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藏书总数55万余册,数字资源27TB,拥有阅览座位880个,能满足2600人的借阅需求。学院拥标准足球场、篮球场、田径运动场、器械训练场、室内外网球场、综合训练场、室内篮球馆、四季恒温游泳池等文化体育设施。
武汉校区
信息通信学院地处中南重镇武汉。2017年5月,以原国防信息学院、原西安通信学院为基础组建。校区分布鄂陕两地,总面积近3000亩。学院教学资源丰富,是全军首批开展军事学研究生教育的院校之一,是最早开展信息战理论研究的院校,截至2024年已发展成为16个全军性的教学科研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基地),有122个实验室(含1个军队重点实验室),拥有各类通信装备300余台(部)。
合肥校区
电子对抗学院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1979年9月成立于安徽省合肥市,是全军首批本科教学评价优秀单位、全军人才培养先进单位、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对抗分会挂靠单位,具备武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第一类),是军队“2110工程”持续重点建设院校。2017年6月,划归国防科技大学建制领导,调整组建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截至2024年4月官网显示,学院建有全军首个工程类军民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军队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以及1个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等一批国家和军队(省部)级教学科研实验平台;拥有全军信息作战理论研究中心、全军信息对抗软件测评中心、《信息对抗学术》(军事学核心期刊)杂志社、解放军特种电子装备修造厂、解放军电子对抗装备陈列馆等一批全军性网电对抗专业机构。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知名校友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科大简介.国防科技大学.
学校概况.国防科技大学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0:1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