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预算
经济学术语
国防预算是经国家批准的在一定时期(如一年)用于国防的经费开支计划。又称国防费预算。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术语概况
国防预算受世界政治、军事形势及本国受战争威胁的程度,国家的军事战略、方针政策,经济实力和国民的生活水平,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与制约。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防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武器装备水平的提高,在客观上推动着国防预算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防预算是随着国家预算制度的产生而建立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虽然存在财政收支,但并没有形成国家预算和预算制度。预算制度是国家财政发展到一定阶段,新兴资产阶级通过与封建贵族的斗争而产生的。封建社会后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斗争不断激化,课税权与财政分配方式是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经过长期的斗争,逐渐形成和确立了资产阶级议会预算制度。预算制度最先出现于英、法等资本主义较发达的国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进一步明确规定国家每年都要拟制国家财政收支方案,交付议会审批,然后由国家行政机构执行,并将执行结果提交议会审查,这就是最初的包括国防预算在内的国家预算制度。中国的预算制度是清朝末年出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常备军数量的增长,国防预算经历了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逐渐由比较简单的形式发展成复杂而完整的体系。现代的国防预算,既包含国防费的年度总预算,又包含国防支出各部分的分项预算;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都有一系列原则、法规和程序。国防预算的内容很多,各国国防预算的项目设置及其分类方法不尽一致。一般包括军费、国防科研费、国防基本建设费、后备力量建设费等主要类别,而每个类别又分为若干项目。有的国家并未把某些属于国防开支的项目列入国防预算,如美国把核武器研制费列入能源发展费,俄罗斯把国防基本建设费列入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费。中国对国防预算的项目有统一规定,并按经费的不同用途和职能,明确规定了各项预算经费的科目名称、序列编号、开支范围和主管部门等。国防预算的编制是整个预算工作的起点和关键。编制国防预算的原则因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不同而不同,但必须从国家的军事战略出发,与国民经济和国家财政状况相适应。国防预算编制根据国防需要确定各项开支的比例关系,量力而行,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国防预算方案一般由国防部门或军队有关机构编制,经国家有关机构审查批准后生效。中国国防预算的编制程序是:军队后勤保障部门和国防系统有关部门提出,按归口管理的渠道逐级上报,经国家财政部综合平衡和国务院审定,形成国防预算草案,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国防预算的实质是国家安全战略在财政上的表现。国防预算既反映一个国家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反映国防建设的规模、结构和方向,也具有法律效力和很强的权威性。对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发展规律及其内部比例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控制和约束作用,是保证国防建设按既定目标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国际战略格局的调整,世界各国的国防预算规模呈现出先明显下降、后基本稳定、再缓慢上升的态势。进入21世纪,在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国防预算规模将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主要数据
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国防支出1.58万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7.2%,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55万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7.2%。增加的国防支出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照军队建设“十四五”规划安排,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后勤,实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加速科技向战斗力转化。三是巩固拓展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保障重要领域改革举措和急需政策制度实施,提高军事治理水平。四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持续改善部队工作、训练和生活保障条件。
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交的预算草案显示,2024年全国财政安排国防支出预算16655.4亿元,增长7.2%,增幅与2023年持平。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30 23:52
目录
概述
术语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