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非政府性学术组织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官网:https://www.iau.org/,是世界各国天文学术团体联合组成的非政府性学术组织,其宗旨是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国际协作,促进天文学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19年7月在布鲁塞尔成立。
发展历程
1919年7月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比利时布鲁塞尔开会时﹐宣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成立。它的使命是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国际协作,促进天文学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95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0528 个人会员。有73的成员国。
1976年有会员国44个﹐1979年初约有会员3400人,1985年有会员国49个,会员6000多人。
中国天文学会于1935年加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此外第28届国际天文联合会会议于2012年8月在中国举行。
宗旨和任务
人们将1919年7月28日视为IAU成立的日子,因为IRC章程在那一天通过,虽然IAU自身的章程是在两天前通过的。在那届大会上同时成立了新的国际时间委员会及时间局与国际天文电报中央局,以统一全世界的时间工作和天文发现的发播与命名工作。科学家首先选择天文学成立联合会是很自然的,因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星空之下,共有的观测研究对象是天文学的基本特征,无论哪个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不可能垄断星空。天文台对观测星空的局限性要求全球各地的天文台联合起来。IAU主席、英国天文学家斯特拉顿(Frederick John Marrian Stratton)在1934年大会致辞时说:
“……科学生来就是真正国际性的,没有国界,没有国籍,也没有种族之分……天文学在一般意义上分享了科学的无国界。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天文学基本上是国际性的科学:没有一个天文台能够看到整个天空,没有一个观测者能够持续地观测诸如太阳或超新星之类天体的变化活动;恒星宇宙的最完整的知识的获得仅仅来自全世界观测者和观测仪器的国际合作……”宇宙在时空上的无限性也迫使人类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努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表的德国天文学会星表第一册(AGK1星表),耗费了7个国家13架子午环50多年的观测,也仅仅包含约14万颗恒星的位置,而包含约27万颗恒星光谱的HD星表同样浸润了哈佛大学天文台47年的努力。银河系内估计有2千亿颗恒星,按此测量速度,测量完银河系内所有的恒星大约需要百万年!何况宇宙中还有无数个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其实,早在IAU成立前,天文学家已经成立了许多类似的合作组织进行合作观测与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是国际太阳研究合作联合会,简称国际太阳联合会(International Solar Union)。
ISU成立于1904年,终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人们常将它视作IAU的前身,因为只有ISU具有完整的章程,而且都是经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台长海耳的鼓动、倡议和策划成立的。按IAU最早的章程(共八章21款),这个组织的宗旨是“促进不同国度的天文学家之间进行必须而有用的国际合作的关系”以及“推动天文学各个领域的研究”。IAU今天的章程更是简明地规定,它是一个“非政府性国际组织,其宗旨是促进天文学各领域的发展”。90年来,IAU确实实现了它自己的既定目标。纵观这90年,可以发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0年前,人类以为宇宙是静止的、不变的、永恒的,银河系的尺度就是宇宙的疆域,星系称为星云,是银河系的一族,宇宙中化学元素不知道从哪里来,为什么取这样的丰度,也不知道太阳的能量来自何方,更不知道恒星怎样形成、怎样演化。经过短短的90年,人类已经将目光扩展到宇宙诞生的早期,在可见的宇宙范围内观测了数十亿计的星系,不仅知道了宇宙的现在,也能推测它的过去并预计它的未来;人类已经知道化学元素的大爆炸起源与恒星内部起源;对于恒星的内部结构、能源、形成与演化的全过程,人类已经有了相当完整的认识;人类也已经了解到宇宙的基本组成与基本结构。
90年前,人类只能限于地面的光学观测。今天,观测波段已经扩大到了整个电磁波段,从地面到空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立体观测网络。天文学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无疑是同一时期科学技术特别是物理学、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也是各国天文学家辛勤耕耘的结果,当然,它也完全离不开全世界天文学家的真诚合作,而这正是IAU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天文教育与研究也是当今IAU的另一项基本任务。IAU有3个专门工作组———“年轻天文学家的国际学校(ISYA)”、“天文发展教育(TAD)”与“万维天文学发展(WWDA)”,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天文学基础教育以及培养年轻的天文学家。IAU也是当今世界天文活动的权威组织,它是天体命名、天体表面特征命名(月面、火星、金星和水星的表面等),以及天文常数和天文术语等与天文有关的发现与发播的权威机构。
主要会议
从1922年起,该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讨论IAU整体的活动方针,并有研究成果发表等研讨会,以及遴选新届IAU执委、各属下委员会成员,新会员推荐等。此外也定期在欧洲、亚太、拉丁美洲召开各区域会议。随各式各样天文事件的发展,也会随时召开小规模的学术研讨会。
合作交流
2022年新年伊始,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单位北京天文馆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简称IAU)、天文教育办公室(Office of Astronomy for Education,简称OAE)签订三方协议,正式成立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教育办公室中国中心(以下简称“IAU-OAE中国中心”),成为IAU-OAE的正式组成部分。IAU-OAE官方网站于2月发布新闻公告,宣告了中国中心以及其他3个中心的成立。
天文学的教育和普及受到世界各国民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起了全球天文工作者的高度重视。2018年8月,在维也纳举办的第30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代表大会上,IAU发布了2020-2030战略规划,并决定成立第4个IAU下属办公室——天文教育办公室(OAE, Office of Astronomy for Education)。
机构组成
组织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每年召开若干次专题讨论会和座谈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大会﹐以促进学术交流﹐改选负责人员。下设40多个按分支学科或研究的天体对象等划分的专业委员会,每个专业委员会还被赋予一个顺序号,如4.(表示第4专业委员会,下同)星历表,6.天文电报,7.天体力学等。各专业委员会可分别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同其他国际学术组织联合举行各种学术会议。它的出版物有《大会会刊》、《天文学进展特辑》、《学术讨论会会议录》等。联合会的定期刊物有报道会议消息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讯》。有些部门还 出版卡片式天象报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快报》和《天文电报》等。此外,每次专题讨论会和座谈会也都出版会议录。
协会机构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每年召开若干次专题讨论会和座谈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大会,以促进学术交流,改选负责人员。联合会设执行委员会,有主席一人,副主席六人,秘书长一人,助理秘书长一人。下设专业组若干个。第十六届联合会(1976~1979年)设50个组:4.(表示第4组,下同)星历表,5.文献资料,6.天文电报,7.天体力学,8.方位天文,9.天文仪器,10.太阳活动,12.太阳辐射和太阳大气结构,14.基本光谱数据,15.慧星、小行星和陨星的物理研究,16.行星和卫星物理,17.月球,19.地球自转,20.小行星、慧星、卫星的位置和运动,21.夜天光,22.流星和行星际尘,24.照相天体测量学,25.恒星测光和偏振,26.双星,27.变星,28.星系,29.恒星光谱,30.视向速度,31.时间,33.银河系结构和动力学,34.星际物质和行星状星云,35.恒星内部结构,36.恒星大气理论,37.星团和星协,38.天文学家交换,40.射电天文学,41.天文学史,42.密近双星,44.地球大气外天文观测,45.光谱分类和多波段色指数,46.天文教学,47.宇宙学,48.高能天体物理学,49.行星际等离子体和日球层(heliosphere),50.现 在和未来天文台址的环境保护。各专业组分别组织各种 学术活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同其他学术组织联合举行各种学术会议。
会内机构
联合会设执行委员会﹐有主席一人﹐副主席六人﹐秘书长一人﹐助理秘书长一人。下设专业组若干个。第十六届联合会(1976~1979年)设40个组﹕4.(表示第4组﹐下同)星历表﹐5.文献资料﹐6.天文电报﹐7.天体力学﹐8.方位天文﹐9.天文仪器﹐10.太阳活动﹐12.太阳辐射和太阳大气结构﹐14.基本光谱数据﹐15.彗星﹑小行星和陨星的物理研究﹐16.行星和卫星物理﹐17.月球﹐19.地球自转﹐20.小行星﹑彗星﹑卫星的位置和运动﹐21.夜天光﹐22.流星和行星际尘﹐24.照相天体测量学﹐25.恒星测光偏振﹐26.双星﹐27.变星﹐28.星系﹐29.恒星光谱﹐30.视向速度﹐31.时间﹐33.银河系结构和动力学﹐34.星际物质和行星状星云﹐35.恒星内部结构﹐36.恒星大气理论﹐37.星团星协﹐38.天文学家交换﹐40.射电天文学﹐41.天文学史﹐42.密近双星﹐44.地球大气外天文观测﹐45.光谱分类和多波段色指数﹐46.天文教学﹐47.宇宙学﹐48.高能天体物理学﹐49.行星际等离子体和日球层(heliosphere)﹐50.现 在和未来天文台址的环境保护。各专业组分别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同其他学术组织联合举行各种学术会议。
委员会
第一学部
第4委员会星历表
第7委员会 天体机械学和动态天文学
第8委员会 方位天文学
第19委员会 地球自转
第24委员会 摄影天体测量学
第31委员会 时间
第二学部
第10委员会太阳活动
第12委员会 太阳辐射和结构
第49委员会 行星际等离子体与日光层
第三学部
第15委员会彗星、小行星和流星的物理研究
第16委员会 行星和卫星的物理研究
第20委员会 小行星、彗星和卫星的方位和运动
第21委员会 夜空的光照
第22委员会 流星与行星际尘埃
第51委员会 生物天文学:寻找外星生命
第四学部
第26委员会 双星和多星
第29委员会 星体光谱
第35委员会 星体构成
第36委员会 星体大气层理论
第45委员会 星体分类
第五学部
第27委员会 变星
第42委员会 近距双联星
第六学部
第34委员会 星际物质
第七学部
第33委员会 银河系的结构和动态特性
第37委员会 星团和星群
第八学部
第28委员会星系
第47委员会宇宙学
第九学部
第9委员会 仪器
第25委员会 星体报名测量和偏振仪
第30委员会 视向速度
第十学部
第40委员会 射电天文学
第十一学部
第44委员会 空间和高能天文物理学
委员会
第5委员会 文件和天文学数据
第6委员会 天文电报
第14委员会 原子和中子数据
第38委员会 天文学家交流
第41委员会 天文学史
第46委员会 天文学教学
第50委员会 保护现有及潜在的观测场地
组织活动
从各学部、委员会及工作组的名称便可看出其与空间活动的关系。天文学联盟并不进行自己的空间实验,但是,未来大型设施工作组负责为新发现的行星卫星及其任何表面特点命名。同样,天文学联盟/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的射电天文学与空间科学频率分配协会间委员会努力适当调和科研及其他活动——主要是电信活动——对无线电频道空间的需求竞争。天文学联盟出版物提供了进一步的介绍,天文学联盟因特网网页提供了各学部、委员会和工作组的网页接点。
天文学联盟感到急需关切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空间的其他活动而对天文学观测研究的有效性造成的日益严重的威胁。除了可从空间看到的明显的地面光污染以外,天文学观测日益受到受可见光波长光照的空间碎片和无线电波卫星传输密度大幅度增加的干扰,此种干扰可能吞吃掉宇宙物体的极为微弱的信号。空间广告这种新的、严重的威胁已经初露端倪;近来已经防止了几项最近的活动,但是必须制定某种形式的国际规定,否则将为时过晚。天文学联盟将与联合国密切合作,解决此种不分国界的问题。
天文学联盟的一项主要活动是举办引人注目的国际科学会议,涉及空间和地面天文学的所有领域。通常天文学联盟每年赞助六次专题讨论会和六次学术讨论会;另外,还经常举办天文学联盟区域天文学会议和与其他科技联盟共同举办的会议。
天文学联盟大会每三年举办一次。天文学联盟的第二十三届大会于1997年8月在日本的京都举行;下两届大会将分别于2000年8月和2003年7月在联合王国的曼切斯特和澳大利亚的悉尼召开。除了必要的行政事项以外,天文学联盟大会还开展丰富的科学活动:京都会议包括三次特邀讨论会、六次专题讨论会、23次联合讨论会、3次特别科学会议以及100多次委员会和工作组会议。共宣读近800份论文;提交了1,100份论文。
天文学联盟努力促进天文学不够发达的国家的天文学教育和研究。主要活动有青年天文学家国际学校、教学促进天文学发展以及天文学家交流方案。教科文组织、科学理事会为上述活动提供了部分支助,通过科学理事会定期得到其他来源的支助。
天文学联盟青年天文学家国际学校的传统系列活动为来自东道国和邻国的30至50名大学生或研究生提供为期三周的强化课程,除学术报告外,极为重视实用的、动手实验活动。鼓励教员坚持将每期培训班都从开始教到结束,以便促进个人关系的发展,并尽可能监测学员的今后事业,以便看出国际青年天文学家学校的作用。上一期青年天文学家国际学校活动于1997年在伊朗举办;于1999年在罗马尼亚举办另一期青年天文学家国际学校活动。
建立的教学促进天文发展方案可为培训未来高中自然科学教师提供灵活,更长期的支助。可能会视当地情况为请有经验的外国教师讲课、参加地方或区域会议所需旅费、购买教材和教学仪器或其他需要提供支助。方案正在中美洲(以洪都拉斯为主要基地)和越南实施。正在拟定在其他国家开展的活动。
一项历史悠久的天文学家交流方案是由天文学联盟第38委员会实施的,为科学家参加至少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和研究提供旅费及食宿支助。发展中国家可能是旅行的目的地,也或能是出发地,一个特定的目标是使学员在出访之后回到自己的国家,丰富那里的科学环境。1997年,一共为十五次这样的出访提供了支助。
正与其他科学理事会机构和联合国组织共同规划新的活动。具体目标是协调一个更广泛的纯科学和应用科学范围内的活动,确保受过培训的人员回国之后能够得到人尽其才的使用,以促进本国的发展。
为了强调天文学家对具有全球性意义的问题的贡献和关切,天文学联盟正在筹备与其他组织共同举办第三次联合国外空会议的卫星会议,题为天文学和基础空间科学能力建设与保护天文学天空。天文学联盟希望这些会议将有助于促进开展长期、协调一致的活动,以便在国际一级以富有建设性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
通过天文学联盟新闻公报(一般于每年1月和6月出版)的形式向成员提供有关天文学联盟活动的消息。天文学联盟各学部的连接以及与合作组织的连接。
关于天文学联盟的科技和组织活动情况的三年期报告以天文学联盟天文学报告系列的形式于每届大会之前出版。大会的科技和行政结果分别载于天文学联盟《天文学大事记》系列和天文学联盟学报。专题讨论会记录由天文学联盟出版社出版;学术报告会及天文学联盟其他会议的记录的出版由主办者决定。网页上列有天文学联盟出版物。
1997年-2000年期间,天文学联盟的主席为R.P.kraft(美国),秘书长为Jndersen(丹麦);指定的2000-2003年期间主席和秘书长分别为F.Pacini(意大利)和H.Rickman(瑞典)。
参考资料
关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会员国大会.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4 02:08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宗旨和任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