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遗址(隋唐天坛遗址),位于陕西省
西安市雁塔区天坛路与雁展路之间(隋唐长安城
明德门外东1千米处)。“圜丘”又称“圆丘”,俗称天坛,因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天坛建成圆形丘状。隋唐天坛是隋唐皇帝祭天的地方。包括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在内的20多位皇帝曾在此登坛祭天。
发展历史
隋唐天坛建于隋开皇十年(590年),至唐龙纪元年(公元889年)共沿用三百年左右,于唐末迁都洛阳后废弃。
地理环境
圜丘遗址(隋唐天坛遗址)位于陕西省
西安市雁塔区天坛路与雁展路之间(隋唐长安城
明德门外东1千米处)。
旅游信息
2018年2月16日(正月初一)新建成的(西安)天坛遗址公园举行了第一场祭天仪式,重现隋唐春节天坛祈福仪式。庄严肃穆的迎驾、静鞭、行礼,鸣钟、列阵、行进,初献、亚献、终献等祭祀大礼让现场观众为之震撼。西安天坛比北京天坛早得多、仪规也周全很多。
地理位置
圜丘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152号附近。
门票
圜丘遗址所在的天坛遗址公园免费开放。
交通
乘坐西安地铁2号线至会展中心站下车,步行410米达到。
乘坐公交136路、156路、504路、603路、44路、130路、196路、210路、215路至吴家坟站下车。
历史背景
“圜丘”又称“圆丘”,在明清以后习惯称“天坛”,中国是礼仪之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天祭地是古代帝王的头等大事,而祀天的礼仪主要是在圜丘上进行的。
祀天、敬天是古人的精神信仰。古人认为,只有祀天、敬天,才能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圜丘遗址处于明德门外东南方向,是阳气最足的地方,所以选择在这里祀天。
圜丘遗址于唐末迁都洛阳后就废弃,195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唐长安城进行大范围的勘测,基本确认长安城的框架,长安城的范围在明德门确定后,考古人员对遗址有推断,认为是隋唐时期圜丘遗址。
当时是一个土包,附近的人它叫“荒坡子”,位置与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的文献记载吻合,当时就推断是圜丘遗址。确认是在1999年,当时对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它四层圆台、每层十二道陛阶的形制。这里曾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南操场,从1957年推断它为圜丘遗址,一直到1999年发掘前它一直是处于自然保存状态。2005年,复原性保护展示工程竣工。
历史沿革
隋开皇四年(584年),
隋文帝亲祀于南郊。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于隋唐长安城
明德门南修建圜丘。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
唐高祖亲祀于南郊圜丘。
唐太宗时期,太宗分别在贞观二年(628年)、五年(631年)的十一月十九日、十七年(643年)八月四日三次亲祀于南郊圜丘。
唐永徽二年(651年)十一月二日,
唐高宗亲祀于南郊圜丘。
武周时期,则天皇后在天册万岁元年(695年)九月,亲祀南郊圜丘,加尊号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长安二年(702年)十一月,亲祀南郊,大赦天下。
唐景云三年(712年)正月十一日,
唐睿宗亲祀于南郊圜丘。
唐景云三年(712年)十一月十三日,
唐中宗亲祀于南郊圜丘。
唐玄宗时期,玄宗分别在开元十一年(723年)十一月十六日、天宝元年(742年)二月二十日、六年(747年)正月十二日、十年(751年)正月十日,四次亲祀于南郊圜丘,并大赦天下。
唐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十四日,
唐肃宗亲祀于南郊圜丘。
唐广德二年(764年)二月五日,
唐代宗亲祀于南郊圜丘。
唐德宗时期,德宗分别在建中元年(780年)正月五日、贞元元年(785年)十一月十一日、六年(790年)十一月十一日、九年(793年)十一月十日,四次亲祀于南郊圜丘。
唐元和二年(807年)正月,
唐宪宗亲祀昊天上帝于南郊圜丘。
唐长庆元年(821年)正月,
唐穆宗亲祀昊天上帝于南郊圜丘。
唐宝历元年(825年)正月,
唐敬宗亲祀昊天上帝于南郊圜丘。
唐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
唐文宗亲祀昊天上帝于南郊圜丘。
唐会昌元年(841年)正月一日,
唐武宗亲祀于南郊圜丘。
唐会昌五年(845年)正月,唐武宗在圜丘建造望仙台。
唐懿宗时期,懿宗分别在咸通元年(860年)十一月、四年(863年)正月、乾符二年(875年)十一月、龙纪元年(889年)十一月,四次亲祀于南郊圜丘。
1990年,雁塔区文物普查,测量遗址,残存土丘纵横各50米,高8米。保护范围以土丘为中心,周围半径100米。
1999年3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对唐长安城圜丘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4800平方米,并对圜丘遗址周围的附属建筑进行勘察。
2018年2月16日,天坛遗址公园免费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圜丘遗址现存台基高出现代地面8米,黄土建筑的坛体已经坍塌。圜丘为四层圆台,第一层(最下层)圆台面径约52.8米,设28宿及以下官135星座;第二层面径约40.5米,设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星及以下官55星座;第三层面径约28.4米,设黄、青、赤、白、黑五方天帝与日、月7个神座;第四层(顶层)面径约20.2米,设昊天上帝之神座;每层的层高2米左右。
各层圆台都设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阶道),均匀地分布在圆台四周,呈十二辰分布。据《大唐郊祀录》等文献记载,从北始按顺时针旋转依次命名为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称北、南、东、西陛,其中午陛(即南阶)比其余十一陛宽,是皇帝登坛的阶道。圜丘为素土夯筑而成,除了修补部分用少量的砖填垫外,没有发现砖石包砌的痕迹。圜丘的台壁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其上再抹一层搀和了谷壳和秸杆的白灰面,白灰面厚0.4~1.1厘米。因此,唐代圜丘的外观是洁白的坛体。
文物遗存
圜丘遗址中出土一方泥质灰陶印,桥形纽,盝顶,器身呈正方形,表面光素无纹。边长15厘米,通高10厘米。此外同土一方石印,青黑色石灰岩,质地坚硬细腻,桥形纽,盝顶,器身大致呈正方体。边长约12厘米,通高11.5厘米。这两方印明显大于隋唐时期的实用印章,推测应是祭天过程中用来象征某一神祇的印玺。出土器物中还有汉白玉石器和滑石器,有可能是祭天过程中烧灼过的玉的代用品。
文化活动
2018年2月16日(正月初一),西安天坛遗址公园内,圜丘遗址举办了复原唐代春节天坛祭祀活动,演绎迎驾、静鞭、行礼,鸣钟、列阵、行进,初献、亚献、终献等祭祀大礼全过程,让西安的千年天坛展现春祀秋尝的古典“礼”文化。
研究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祀天礼仪对维护皇权统治,增加民族凝聚力,维系国泰民安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为唐代文献中祀天礼仪的记载提供了实物证据,也为研究中国礼仪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作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中国社科院文物专家安家瑶指出,和北京天坛相比,西安天坛更具有文物、观赏价值。北京天坛5.4米高,西安天坛8米高,北京天坛四面有台阶,西安天坛12面都有台阶,更符合周礼礼制。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志春表示,“西安天坛是唐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时代的某种象征,而北京天坛是明清建筑,而明清时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已逐渐走向衰落。”
保护措施
1957年8月31日,圜丘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3~2004年,西安市文物局对圜丘遗址组织实施了保护性修复工程。
2013年3月5日,圜丘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2月,西安市政府常务会通过《天坛遗址公园概念规划》。
2017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决策实施遗址保护展示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