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米厄尔教堂
北京市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米厄尔教堂,又称东交民巷天主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甲13号,是北京城区最小的天主教堂,为法国高嘉理神父创建,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圣米厄尔教堂始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圣米厄尔教堂落成。
1949年,天主教北京教区正武接管圣米厄尔教堂。
1951年,圣米厄尔教堂转由西什库天主堂(北堂)管理。
1958年,圣米厄尔教堂被迫关闭,划归台基场小学(现为东交民巷小学)。
1986年,台基厂小学从圣米厄尔教堂迁出。
1989年12月23日,圣米厄尔教堂经过整修后重新开堂。
2000年,圣米厄尔教堂再一次进行全面整修。
2001年12月8日,圣米厄尔教堂再次开堂。
建筑格局
圣米厄尔教堂为哥特式风格,占地面积2656.4平方米,清水砖墙,内部为木结构,立面为三个尖顶钟楼,用尖券、壁柱、玫瑰窗和壁龛装饰,,坐北朝南,东西面阔三开间,南北进深十四开间。
圣米厄尔教堂主体建筑为高二层,教堂坐北朝南,位于多级台基之上,平面为巴西利卡式,南北进深十四间,东西面宽三间。由南向北依次为门厅、前厅、正厅和祭坛;前厅上方有唱诗厅;正厅由两列圆柱分为中厅和侧廊,中厅宽阔,侧廊狭窄;正厅北端为祭坛,祭坛部分是突出平面的多边形。
主要建筑
门厅
门厅位于南侧入口附近,与其他天主堂的门厅一样含有夹层。夹层由栏杆围护,其拱顶完全是中厅和侧廊拱项的延续,使整个肋形拱顶浑然一体。 夹层上放置有风琴、扩音器等设备,用于宗教活动。墙面正中是双联尖拱窗,做两层叠涩凹进,并镶嵌彩色玻璃窗,绚烂夺目。二层夹层的柱式变化丰富,包括通高两层直达拱顶的圆柱和支撑夹层楼板的四根小圆柱。夹层与正厅之间有一条横向的通道,正对着教堂东西两侧的次入口,在平面上与通向祭坛的甬道构成十字形,可视为疏散通道。
正厅
正厅被两列中式圆柱分割为中厅和侧廊,中厅宽阔,侧廊狭窄。两列细长圆柱对称排列,将人的视线引向尽头的祭坛。中厅和侧廊顶部均为八分肋尖拱券 ,体现了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尖形拱券从细长圆柱的柱头上发散出来,使拱顶显得轻巧而富有变化,同时营造出一种升腾的动感。侧廊壁柱亦为中式传统红木方柱,壁柱之间是镶嵌着彩绘玻璃的尖拱形长条窗。每一壁柱上都悬挂着耶稣受难的油画,靠近祭坛的四根壁柱上分别设置雕像;西墙南设圣若瑟怀抱耶稣像,北设耶稣像,东墙南设圣女德勒撒像,北设圣母玛利亚像。
祭坛
正厅尽头是位于两级台阶之上的祭坛,因外侧壁柱和内侧圆柱的环绕而形成相套的两层空间。内层空间由10根圆柱包围,中间设十字形祭坛,供奉十字架,祭坛前设讲经台;外层由10根壁柱围绕形成弧形空间,在与祭坛相对的墙壁正中悬挂大型圣米厄尔的雕像,雕像两侧、壁柱之间开设8扇尖拱窗。祭坛吊顶没有沿用中厅淡黄色的吊顶,而采用象征天空的淡蓝色,同时拱肋更加细密复杂。内层空间吊顶对应的下方的祭坛和讲经台分别形成不同的拱肋结构;祭坛拱顶细密,外形近似半穹窿形;讲经台拱顶则沿用了中厅拱顶的“米”字形拱肋结构;外层弧形空间则是侧廊拱顶结构的延续。
历史文化
圣米厄尔,《圣经》中的天使长米迦勒,是负责征战、打败魔鬼的统帅。在教会传统中,圣米厄尔是信徒的守护天使,因此不少教堂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文物价值
圣米厄尔教堂与北京四大天主教堂相比,规模虽小,但综合了四座教章的优点,造型上别具特色,是西方传教士在北京修建的最后一座天主教堂,对研究清代的天主教建筑有重要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1995年10月20日,圣米厄尔教堂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圣米厄尔教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并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圣米厄尔教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甲13号。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41、103、137路公交车,在台基厂路口东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距圣米厄尔教堂约3.6千米,驾车约11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2 12:4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