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三大宗派之一,其
正式名称为“
罗马天主教会”或“罗马
公教会”,即由罗马教宗领导的教会。
基本概况
公元1054年,基督教
东西教会大分裂,东部称正教,亦名
东正教;西部称公教,亦名天主教。
十六世纪,西部教会内又发生反
教皇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分化出脱离天主教的新宗派,即新教;新教又不断分化,繁衍出若干派系。
历史沿革
元代期间,天主教传入中国,称也可里温教或十字教;明代耶稣会教士利玛窦来华,天主教再度入华;清雍正年间,正教亦派教士来华;嘉庆年间,英国人马礼逊来华传新教;鸦片战争前后,新教名派纷纷传入中国,迅速扩展至广大城乡。
中国分布
吉林天主教堂
吉林天主教堂圣名“耶稣圣心堂”,坐落于
吉林市
松江中路三号,
吉林大桥北端,南临
松花江。为典型的
哥特式建筑,主体由教堂和钟楼组成,平面略呈“十”字形。
全部建筑为砖石拱形建筑,无
木梁或木柱,砖用的是当地特殊烧制的长31厘米、宽25厘米的
青砖,石料全是用自
吉林城区东南10公里的阿什
哈达采集的上等花岗岩,而后精雕
细磨成各种规格的花纹石柱、石门楣、石窗台等。
教堂院子整体占地6449平方米,院内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使用面积536平方米。
教堂坐北朝南,南北长33米,东西宽27米,脊高22米,教堂前部有3座尖塔形建筑,两侧
塔高24米,中间钟楼高45米,塔尖上立有2米高的铁十字架,楼内悬挂铜铸
大钟一鼎,每逢礼拜日或天主教节日,教堂钟声传数里之外。
教堂高22米,全堂由高28米、直径0.5米的16根圆形大石柱支撑,教堂顶部是十字交叉单砖多
拱结构,教堂的24扇玻璃窗全安装从法国运来的用铅条镶嵌的彩色图案玻璃,上面绘有花卉和圣经的故事。
教堂正面开东、中、西3扇
券门,从东门进去沿石质螺旋状楼梯可达二楼,再往上是木质阶梯,曲折通往钟楼。大堂内有5座
祭台,其中正祭台为凿石雕刻而成,有7尊石膏塑像,做工细腻,雕工精致。1999年2月26日,被
省政府确定为
吉林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临沂天主教堂
临沂天主教堂是
山东省唯一一座
古罗马式大教堂,是
临沂天主教的中心。它矗立在临沂市区兰山路中段,是临沂城古建筑当中,比较古老的建筑之一。其特点是:拱形圆顶,大型石柱,雕花柱头等。临沂天主教堂1903年破土动工,历经近十年的时间,于1913年(民国二年)工程竣工。
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时间
1903年破土动工,历经近十年的时间,于1913年(民国二年)工程竣工。
由于当时正处在清末
军阀混战年代,这给施工造成了很大障碍,据悉,教堂里的大石柱子是从
沂水借
沂河的“航道”,水运到临沂的。包括祭台上的圣母像和古瓦等,也是从德国空运到临沂的。
修建教堂的工程款也是由
德国、
比利时和
荷兰等国的神长教友们,给予不断地捐助。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
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 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
古代建筑的高峰。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
意大利传教士
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
耶稣会图书馆。
建筑过程
1892年,德国
圣言会士鲁南代理主教
安治泰以及意大利籍
福若瑟神父,将天主教信仰从
沂水县王庄传入
沂州府(今
临沂市)。
1903年,德国神父诺广训来临沂,在福若瑟神父的指导下,于1905年建成主教府楼群。1907年修建仁慈堂,收养女婴。
1903破土动工,历尽十年,在籍福若瑟神父指导下,由德国籍诺广训神父,借助德国、荷兰和比利时等国教友的捐助,于1913年(民国二年),筹资建成了宏伟壮观的罗马式临沂大教堂。
教堂面积
教堂宽17.5米,长43.2米,钟楼高36米,整体面积为854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人。临沂
教区主教府
座堂是当时临沂城最高的建筑物。
山东青岛天主教堂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
哥德式和
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
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
德国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如今的规模。
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
占地面积114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301.54平方米。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
铜钟,钟声悠扬和谐。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该堂结构以
钢筋混凝土与
花岗石结合而成。屋顶覆盖舌头红瓦,其气势庞大,且又古朴典雅。
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堂内大厅高18米,宽敞明亮,顶棚悬有七个大
吊灯,后方设有祭台,配之穹顶的圣像壁画,堪称庄严美观。
可容纳教徒千人,是
青岛地区最大的
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
建筑艺术的杰作,成为继
济南洪家楼大教堂之后山东地区第二座闻名中外的天主教堂建筑。
文革时,教堂受到
严重破坏,1981年4月恢复使用,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首先革了教堂的命。有一天,教堂尖顶扎了
脚手架,据说是要锯掉十字架。这消息传遍全市。
成千上万的人们,从窗口、从街头、从海滨、从山顶,看着几个小鬼似的人影爬上架子,在蔚蓝天空中拉开了
锯子。到晚上,传说从架子上摔下两人,当场死亡;又传,教堂中原存有一架中国仅有的大型
管风琴,据说弾起来的话,全市都能听到其悠扬声音,但就是这样一件稀有之宝也被
红卫兵砸毁了;翌日早上抬头去看教堂时,尖顶已光秃秃,犹如被剃了光头的罪犯,令人极不舒服,似乎整个环境也随之变丑了,变恶了。
不久之后,我偶尔路过教堂,看见被锯下的十字架,大吃一惊:那原先看去细如针的十字架,竟是一个比两个成人还高大的粗笨家伙。后来这里成了一座仓库。
动乱过去,
宗教信仰又得以自由,宗教财产又得到恢复,塔楼上的两个十字架又重新制作安装上了。
整修一新的天主教堂作为
青岛最重要的
宗教场所,不仅恢复了
宗教活动,而且作为一座优秀的建筑文物对外开放,你只要花上几块钱,就可以进去参观这座宏伟的建筑。
山东济南洪楼天主教堂
建筑风格
洪家楼天主教堂全称洪家楼耶稣圣心主教座堂,一般简称
洪楼教堂,为“泉城”
济南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也是济南文化带的重要象征。
教堂位于山东省会
济南的市区东部,
历城区洪楼广场北侧,东邻
山东大学老校,以洪家楼村而得名,是济南市也是
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中国三大天主教堂之一,在中国近代
宗教建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教堂为双塔
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901年,建成于1905年。
也有说法为1904年始建,1906年扩建;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威严高耸,蔚为壮观,基本属于欧洲12至16世纪初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与闻名世界的
坎特伯雷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
夏特尔大教堂和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极为相像。
作为典型的
哥德式建筑,该教堂结构合理,建筑质量极高,细部处理精致,整座建筑给人气势如虹、精雕细刻、富丽堂皇之感,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的优秀
传统文化、传统技术、
传统工艺可以建造任何结构复杂、制作工艺精细的建筑。洪家楼天主教堂虽然是比较纯粹的
西方建筑,但是依然可以在一些细部看出中国传统的影响。
教堂主厅的屋顶盖着中国传统小黑瓦。此外,教堂中门两侧上部石墙雕有两个石龙头,龙嘴大张,怒目圆睁,雕刻生动夸张,显然借鉴了中国传统
民俗文化。
公元1870年(清同治九年),顾立爵神甫在济南东郊的洪家楼购地兴建教堂;1900年,发生庚子之乱;6月27日,
山东巡抚袁世凯要求外籍教士赴烟台、青岛躲避。
洪家楼天主教堂
中国
天主教徒集中到城外洪家楼教堂,“以便保护”。1900年7月5日,
历城知县李祖年带兵查封洪家楼天主教堂,将聚集于此处的华人天主教徒遣散;7月6日,
义和团开始破坏洪家楼教堂,挖掘教士坟墓。历城知县闻讯派兵镇压。
1902年,天主教山东北境教区的方济各会荷兰籍主教申永福(Ephrem Giesen)在得到
庚子赔款以后,主持在洪家楼动工兴建新的
主教座堂,到1905年座堂完工。
由
奥地利修士庞会襄设计,平面为
拉丁十字形,教堂的外墙用石块砌成,西面的正立面有两座高大的尖顶
钟楼,还有众多的
小尖塔。教堂内部布满了天主教题材的壁画和雕刻,大厅可容纳800人。
其施工者为孙村著名石匠卢立成,在他三十多岁时(1904年洪家楼天主教堂)由德国人特意聘请为工程的总施工、总监管,带着本村一百多名石匠,总管着工程的一千多人施工,按其提供的图纸对采购、石雕以及木、瓦工等活进行安排调度,历时三年终于使工程竣工。
1966年,在文革中被关闭。1985年4月,政府拨专款对6个十字架、96处石花雕塔和教堂的壁画、圣像、地面、跪凳、祭台以及灯具等设施全面进行了修缮,使这座具有独特风格的天主教堂焕然一新,同年12月25日圣诞节,已经关闭近20年的教堂恢复开放,并举行盛大弥撒;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建筑内外
该教堂体量高大,气势宏伟,平面为拉丁十字形,立面为典型的
哥特建筑风格。教堂坐东面西,前窄后宽,多角多棱,多门多窗,建筑面积约为1625平方米(另一说法为2600多平方米,可能为占地面积),可容纳千人作弥撒,
圣坛教堂西立面全景设于东端。
正面两侧为尖顶分立式钟楼(塔),石砌方形,塔顶高高耸起,高约60米,左右为穹窿式尖券顶,具有典型的高直作风,一切都充满了向上的动势,其上布满了细长的尖塔和狭长的窗户,更增加了塔楼的高大。
两座钟楼(塔)夹着中部教堂大厅的山墙,其上排满密挤的窗户,底层的三个正门均为尖拱型,拱门上面层层雕花,装饰美观;教堂后端也矗立着两个高约55米的尖塔,前后四塔相互对应,皆为青砖、
料石砌垒,垂直挺拔,使整个教堂更加雄伟壮观。其屋顶是
哥特式建筑特有的尖屋顶,中世纪的欧洲人认为这种高耸的屋顶会让他们离上帝更近,屋顶的上方树立着十字架,四面墙上是长条装的窗户,钟楼南面的墙上挂着一面钟表,钟表数十年如一日的转着。
教堂主厅高大宽敞、富丽堂皇,中央通廊高大,进深很长,洪家楼天主教堂地面用青条石铺就,堂内设两排方形纵柱(约40余根),柱头雕刻着镂空花卉,圆顶和墙壁上绘制的精工图案、雕饰和文字。高耸的
穹窿顶上绘满了宗教壁画(多为色彩艳丽的花卉图案),细长的
柱身布满玲珑的雕刻,充满神秘的宗教气氛,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使人顿有庄严、肃穆、伟丽之感。
教堂里面的采光也很充分,其窗子是用
彩色玻璃镶嵌而成,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出强烈的光色效果。
尤其是在日出时,东端圣坛处霞光灿烂,五彩缤纷;日落时,西面入口处则是光彩四溢,满目生辉。
在教堂的南侧,还有一处以钟楼为中心的二层环廊建筑群,方形尖顶的钟塔有四层高,东西两侧各建有二层西式环廊建筑。据悉,此院为一独立建筑院落,原为华北总
修道院。
广东湛江维多尔天主教堂
历史悠久的
湛江是
粤西地区最大的城市,因其靠海,在近代有一段被
西方国家统治的往事。
1899年,湛江市区被法国“租借”,当时名字叫“
广州湾”,对外贸易曾繁盛一时;1943年,广州湾为日军占领。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回归,从此定名为“
湛江”。
维多尔天主教堂位于
广东省
湛江市
霞山区绿荫路,又称
霞山天主教堂,巍峨高耸,庄严肃穆,四周花木环绕,是湛江唯一的哥特式教堂,也是全国重点教堂之一。
建筑特色
法国入侵广州湾(今湛江市)后,天主教随之而入,1900年法籍神父在湛江主持教务期间,提出兴建教堂,1903年由教会筹资建成。
该教堂砖石
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尖石塔,大厅能容纳千人,是当时
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哥特式教堂。
该天主教堂坐落在今
霞山绿荫路85号。哥特式,坐西向东,砖石钢筋湎土
混合结构,墙面仿石,酷似
石室教堂。
1900年奠基,1903年竣工,建筑面积985平方米,是一座双尖塔式建筑物,前面有空地61平方米,有方柱铁枝作围栏。
后面是园圃,建筑正面是一对巍峨高耸双尖石塔,高指云霄。
教堂内是尖形肋骨交叉的拱形
穹隆,正门大门上面和四周拱璧分布的花岗棂,都是合掌式,门窗均为以颜色较深的红、黄、蓝、绿等色的
七彩玻璃镶嵌,光彩夺目。
1991年,天主教堂被列为湛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提要
教堂建在
广州湾法国
租借地内,属
罗马教廷领导,1925年归北海教堂管辖;
现属于湛江天主教教会管理,沿用它本有的作用,为天主教教徒提供场所。
广东高州天主教堂
位于高州市区
解放路。原教堂建于
中山路,清代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法国传教士主持修建,
民国期间,迁于解放路。它是天主教徒的活动场所。
高州解放路天主教堂为双层建筑。主体建筑面阔14.5米,进深1堂的结构大体相似,功能也相同,它们都为
宗教信徒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活动场所。
每到星期六晚和星期日,许多信徒及群众都集结到这两座教堂内,聆听教主对其教义的讲演,参与其教会组织的有关宗教活动,气氛热烈祥和。
上海佘山天主教堂
上海
佘山天主教堂建于佘山山顶,系法国传教士所建,其建筑特点为总体设计山与建筑为一体,色彩协调自然;教堂融希腊,罗马,哥特式建筑艺术于一炉,部分采用中国
传统手法,可谓中西合璧;宏观上充分体现了建筑学上对称中不对称的美学原则;教堂雄伟宽阔,堂内讲话不用
扩音器便具有扩音作用,又无
回音干扰。由于佘山天主教堂的宏伟壮观,1942年罗马
教皇将其敕封为“圣殿”。
信徒到佘山朝圣,沿
苦路拾级而上,领略耶稣代人受难的经历,获得
宗教感情上的升华。每年5月的朝圣日,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徒上山朝圣。
其它相关
景点级别:A
适合人群:家庭,个人,情侣,公司,朋友,小孩,老人
最佳时间:一月,二月,三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出游方式:参团
景区类型:历史文化
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
徐家汇天主堂位于上海徐汇区
蒲西路156号,是上海天主教三自爱国会所在地。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统二年(1910年)告成,1980年重修。为中世纪
哥特式建筑,平面呈长
十字形,正面向东,两侧建钟楼,高耸入云。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鸦片战争后上海第一座天主教堂。
19世纪末,徐光启墓附近地区是上海天主教中心,1906年教会建新堂,1910年完成,即后来的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教堂。高79米,宽28米,正祭台处宽44米。
堂内有
苏州产
金山石雕凿的64根植柱,每根又有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
地坪铺方砖,中间一条通道则铺花磁砖。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
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有祭台19座,中间大祭台是1919年复活节从巴黎运来,有较高的宗教
艺术价值。
堂内可容纳2500人同时做弥撒。外观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双尖顶
砖石结构,堂脊高18米,钟楼全高约60米,尖顶31米,尖顶上的两个十字架,直插云霄。堂身上也有一十字架,颇似轮盘状――生命恰如驾驭轮盘,恰当的比喻。堂身正中是盘型浮雕,繁复华丽,远看极像罗马钟表的形状。外部结构采用清一色红砖,屋顶铺设石墨瓦,饰以许多圣子、天主的石雕,纯洁而安详。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当年曾誉为远东最壮观宏丽的天主堂。每天清晨都有多台弥撒,逢周日与
宗教节日,教友济济一堂,仪式盛大。
“文革”时期,徐家汇天主堂遭严重破坏,连巳拆下十字架的两个尖顶和
大管风琴也不能幸免,教堂被用作仓库,宗教活动中断。1978年后恢复,1980年重修,1982年圣诞节,修复尖顶十字架,重现大教堂哥特式风貌。
交通:公交车42、72、15、43、126、地铁一号线等
辽宁沈阳天主教堂
简介
沈阳天主教堂亦称
沈阳南关教堂,位于沈阳市
沈河区小南街南乐郊路40号,整个建筑分成东、西两个院落,教堂在东院的北端,南北长66米,东西宽17米,高40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人。
教堂属于典型的
哥特式建筑,顶部是两个方锥形的尖顶,装饰着十字架。教堂前面是三扇拱门,两侧有成排的
小窗,内有二十四根石柱支撑,
穹窿镶嵌着巨大的花纹。
历史
沈阳天主教堂原建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是法国传教土方若望所建;1900年教堂被义和团焚毁,现存建筑为1912年由南满教区法国苏悲理斯主教利用《
辛丑条约》中的庚子赔款在原址上重建的;沈阳天主教堂1988年被列为
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沈阳市政府出巨资建成教堂广场,2008年教堂进行了较大范围的维修。
河北廊坊香河天主教堂
地理位置
本数据来源于
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后,天主教传入,最初是比利时籍神父劝民入教,后
南斯拉夫籍吕伯尔及
察哈尔省蔚县陈哲民神父相继在境内各村发展教徒。
1850年,信教者渐多,并在北京
西什库总堂的授意下,组织教民于
扁城村建分教堂一座,为香河最早的天主教活动场所。抗日战争开始到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战乱,大多数信教者没有活动。49后天主教正常活动得到保护。1950年,曾在扁城分堂执过教的
武清区神父石永忠、王玉山二人,以会访教友的方式到扁城、张庄、挠子庄等村继续进行传教活动。同年,北京西什库总堂又派阎文绪神父驻扁城天主教堂,宗教活动陆续开展起来。70年代后期,扁城天主教堂因地震而拆毁,后在原址上修建了7间平房暂时使用。2002年扁城村投资20多万元重新修建了天主教教堂。以砖
土结构为主,窗户为半圆拱形,线条流畅,显得庄重而朴素。大门上方设一巨大玫瑰窗,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60米,锥形塔尖上各竖一个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塔内悬有1口大钟。进入教堂,是一个高达20米、可容千人的宽敞明亮的大厅。大厅设有1个大祭台、2个小祭台,厅的两侧墙上挂满耶稣受难画像,灯光炫目,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氛建筑式样为
欧式风格,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塔楼最高处约20米,天主教堂现供奉耶酥、圣约瑟、圣母玛利亚等神像。两侧墙上挂满耶稣受难画像。此外,教堂内还设有东西祭台、
忏悔室、跪椅等。如今,每当礼拜日,钟声悠扬,教友们都前来教堂做弥撒,复活节和圣诞节是天主教的盛大节日,教堂每年都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和活动,节日气氛十分热烈。
河南商丘天主教堂
简介
商丘天主教堂坐落在
睢阳区,位于
商丘古城叶隅首路北姜老锅公馆内。1924年迁至城内商丘古城中山
南街64号,到1948年先后建大小楼房五座,二百一十余间,占用土地一十四亩,分为五个院,第一道院,进大门往北,供教友望撒,住宿和小学医疗所之用;第二道院,是神甫院,包括神甫楼,主教府,大小礼堂各一座,平房六间;第三道院,进大门往南,是男修道院,有楼房一座,平房五间;第四道院,是
女修道院,在礼堂北面,有楼房一座平房数间;第五道院,是婴孩院,在女修道院的东边,有北屋平房六间。
历史
据资料记载:“清康熙初年(1668年左右)法籍
耶稣会士恩理格神甫,到商丘等处进行传教活动,并在商丘设有本堂。“
云南茨中天主教堂
茨中村中间,矗立着一座法国天主教堂,这就是1987年12月21日由
云南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德钦茨中天主教堂。天主教堂原址在茨中南约15km的茨姑村,为1867年(清同治六年)修建,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发生的驱洋教焚毁茨姑教堂。之后得
清政府赔款,于1909年在茨中兴建教堂,1921年竣工,历时12年,耗费了巨额的人力、物力、财力。教堂建成之后,即成为“云南铎区”主教礼堂,曾先后办过一所学校和一所女修院。教堂房舍保留至今,并于1989年由政府
拨出专款进行维修。
建筑特点
茨中教堂建筑群坐落在树木繁茂的半山腰处,背系青山,前有座座农舍点缀,建筑群体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别具特色。整个建筑以教堂为中心配套组合,中西合璧,主次得体,包括大门、
前院、教堂、后院以及
地窑、花园、菜园和葡萄园等等,结构紧凑,规模壮观。沿大门筑有外围堵,建筑四周以及房间空地,辟花坛,植果木、红绿相映,风雅别致。教堂坐西向东,为砖石结构法式(
哥特式)建筑,整体成十字形,
如意踏跺高1.30米,拱形门廊用条石砌成,进深6米,宽3米,门廊之上再砌成三层钟楼(了望楼),通高20米。楼顶为亭式
攒尖顶木结构建筑,用4棵
内柱和12棵外柱承托
脊檩,内外柱间砌有
石栏杆。登上钟楼,茨中景色尽收眼底,还可观览四周群山。教堂门为双门,高人2.72米,宽0.74米,正殿(
礼拜堂)进深22米,面阔l2.7米,殿内由二排六棵
正方形石柱承托教堂屋脊,两侧设有净身、更衣侧室。教堂屋面用
琉璃瓦覆盖。过去,茨中与江东交通全靠溜索,现已建起人马钢索吊桥一座,从升平镇乘车沿江下行,到南路卡立米村附近下车,过桥即可到达。那里村民都通晓汉语。
甘肃兰州天主教堂
大
中华民国18年(1929年)至民国21年,德国天主教神父濮登博在
小沟头修建天主教堂,
哥特式建筑,有钟楼,
礼拜堂,砖石木混合结构。后重新修建。
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南堂
又称宣武门天主教堂。
圣母无染原罪堂,仿西洋古典式建筑风格。前身为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意大利人利玛寇创建的礼拜堂,清顺治七年(1650年)德籍耶稣会神父汤若望在原礼拜堂基址上修建南堂。为北京旧城内最古老的天主教堂。
东堂
又称北京天主教
圣若瑟堂、
王府井天主堂,罗马风格建筑。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由
利类思和安文思二位神甫创建,名称取自耶稣的父亲圣若瑟。为北京修建的第二座天主教堂。
北堂
又称
西什库教堂、救世堂,
哥特式建筑。前身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始建的蚕池口教堂,清咸丰十年(1860年)重建。为北京最大的天主教堂。
西堂
又称西直门天主教堂、圣母圣衣教堂,哥特式建筑。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意大利籍传教士德理格神甫创建。为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中历史最短、规模最新、唯一一座不是由耶稣会教士建立的教堂。
宁波江北天主教堂
天主教传入
宁波,已有350多年历史。明
崇祯元年(1628年),由
葡萄牙传教士(名不详)来宁波设教授徒。六年后又有意大利人李莱恩专在鄞区传教。到明永历二年(1648年),意人卫济泰在宁波建立天主教堂,不久为清兵所毁。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法人郭忠传在宁波
药行街购地再建天主教堂;至雍正即位,毁教堂、戮教徒,使天主教遭到严重打击。
清
咸丰元年(1851年),由
罗马教延委顾芳济继任驻甬专司浙江教务,自此宁波始有主教。咸丰三年,在药行街原址重建教堂,但翌年即圯。十年后(1860年)又重建,1868年增建钟楼。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浙江教区的法籍苏主教兴建江北岸天主教堂。
过去天主教堂的主教,实质上是披着宗教外衣,愚弄中国人民,从事政治渗透活动的外交官。如1884年至1926年在宁波主教的法人赵保禄,在愚昧无能的清朝廷纵容下,享有特殊权势。当时人们有句话:“宁波道
一颗印,不如赵主教一封信”。他进出坐四人抬大轿;他
做生日,宁波台道亲自去拜寿;1926年他死于巴黎,其遗棺由法政府
照会北京政府运回宁波安葬;1932年法政府又授予他十字勋章,其时法兵舰开入
甬江,在宁波草马路小修道院举行援勋大典,并由法海军排列
仪仗队。
宁波
江北天主教堂,有一时期还霸占了江北岸的所谓白水权,坐收过往轮船
使用费,成了法帝入侵中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