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教会大分裂,又称色路拉里乌分裂,是指基督教
东派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在1054年的正式分裂。
罗马帝国在公元4世纪末分裂之后,东西两部分在社会、政治、语言、
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促成了基督教说
拉丁语的西部派别和说
希腊语的东部派别之间的分化。西部的
罗马教会自认为是耶稣门徒
彼得的继承者,坚持认为其在各宗主教区中拥有首席地位;东部的
君士坦丁堡教会则在东罗马皇帝支持下与
罗马教廷争夺
势力范围;再加上教义方面的分歧,终于在1054年相互开除教籍,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
东正教。
基督教形成初期,教会就已分成东西两派。西部罗马教会力图居普世教会之首,遭东部君士坦丁教会反对,之后为争夺教会最高权力展开长期的斗争。8世纪,
教皇国成立后,东西两派教会愈加疏远。858年拜占庭皇帝任命
佛提乌为君士坦丁堡
宗主教,罗马
教皇不予承认并开除佛提乌教籍。佛提乌认为自己权位不在罗马教皇之下,也在867年开除
尼古拉一世教籍(
佛提乌分裂)。双方破裂由此发端。
教义上的争执也是导致分裂的原因之一。6世纪,
西班牙归顺天主教,西班牙教会在未经东部教会同意的情况下,首先将《
尼西亚信经》圣灵“
从父出来”一句,改作“从父和子出来”。为此,
东派教会认为这违背了共同遵守的信条,双方为此长期争论不休,即所谓
“和子句”纠纷。后一度达成和解。1014年,罗马教皇又将“和子”词引入《尼西亚信经》,争端再起。
同时又发生南部意大利教会的归属问题的争执。1050年,罗马
教皇通谕号召废止已渗入意大利南部
拉丁教会的希腊礼仪,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针锋相对。双方互不妥协,彼此指控,
矛盾激化。
1054年,君士坦丁堡牧首色路拉里乌指责
西方教会用无酵
面饼祝圣圣体。罗马教皇
利奥九世派枢机主教洪贝尔等三人带一封措词严厉的信件,于同年4月抵君士坦丁堡,要求就所谓
君士坦丁堡教会存在异端等问题进行谈判。4月19日利奥九世死,洪贝尔等人在君士坦丁堡因遭冷遇,色路拉里乌拒绝就指控的问题进行会谈。洪贝尔恼羞成怒,于7月16日径直闯入君士坦丁堡
索菲亚大教堂,在大庭广众之下把一份关于诅咒
东方教会、革除牧首教职的“训谕”放在圣餐桌上,拂袖而去。此训谕指责东方教会里充满各种异端,如
阿里乌派、瓦列齐派、
多纳图派、尼古拉派、买卖圣职者等。训谕还宣布绝罚牧首色路拉里乌。这大大激怒了色路拉里乌,在拜占庭皇帝的支持下,色路拉里乌对罗马教皇采取了以牙还牙的态度,于7月20日在索菲亚大教堂召开宗教会议,谴责并焚毁教皇的书信,称洪贝尔等使节为“渎神的人”,宣布革除罗马教皇及其使节的教籍,自称为东部教会之首。
从此,东西方教会断绝往来,正式分裂为
东正教和天主教,双方近1000年断绝一切来往,彼此互相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