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是
西方国家的人们用泥土,砖,瓦,
石材,木材(近代用
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按照西方人的构成理念建筑成的一种供西方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体育馆,窑洞,水塔,教堂,寺庙等等。
含义
西哲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耶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这三个标准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西方的传统建筑以
砖石结构为主。现代西方的建筑则是以
钢筋混凝土为主。
主要特点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分为3个主要时期:一是
古王国时期的建筑以举世闻名的
金字塔为代表。古埃及的建筑师们用庞大的规模、简洁沉稳的几何形体、明确的对称轴线和纵深的空间布局来体现金字塔的雄伟、庄严、神秘的效果。二是
中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石窟陵墓为代表。这一时期已采用梁柱结构,能建造较宽敞的内部空间。建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是典型实例。三是
新王国时期的建筑以
神庙为代表。它主要有围有
柱廊的内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厅和只许法老和僧侣进入的神堂密室3部分组成。其规模最大的是
卡纳克和
卢克索的
阿蒙神庙。
·发展史
古西亚建筑在两河流域和
波斯的建筑两河下游的
文化发展最早,同埃及约略同时。
公元前19世纪之初,新巴比伦王国分取了
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即两河流域南部、
叙利亚、
巴勒斯坦及
腓尼基,重建
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
迦勒底王国。
各国艺术
古希腊
古希腊的
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
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
檐部(包括
额枋、
檐壁、
檐口)及柱子(柱础、
柱身、
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克、
爱奥尼克和
科林斯柱式。多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
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亚,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
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
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底径的9-
-10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
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
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
代表性的建筑群体:
雅典卫城。
古罗马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
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
维特鲁威,在其
《建筑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
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
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代表:古罗马大斗兽场、古罗马的潘泰翁
神庙(又称
万神殿)。
拜占庭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
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
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
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
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色彩灿烂夺目。代表:君士坦丁堡的
圣索菲亚大教堂。
罗曼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
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罗曼建筑原意为
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
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
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
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
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
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
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
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
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
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哥特
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
罗马帝国的一个
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
中世纪建筑的。习惯上人们将与中世纪的这种主要建筑风格一致的建筑,均称为“
哥特式建筑”。大多是
教堂建筑。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是
宗教意识,特别是基督教意识。哥特式建筑的
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
斜撑技术、
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
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
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其次,从内部空间点,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为
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
树干,
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
窗棂间的
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
空间结构等技术。代表:法国的
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的
米兰大教堂,德国的
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
巴洛克
巴洛克,是产生于
文艺复兴高潮过后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它的外文为Bar-oque,意为畸形的珍珠,其艺术特点就是怪诞、扭曲、不规整。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基调是富丽堂皇而又新奇欢畅,具有强烈的世俗享乐的味道。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炫耀财富。它常常大量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第二,不囿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
特殊效果。第三,充满欢乐的气氛。提倡世俗化,反对神化,提倡人权,反对
神权的结果是人性的解放,这种人性的光芒照耀着艺术,给文艺复兴的艺术印上了欢快的色彩。完全走上了享乐至上的歧途。第四,标新立异,追求新奇。这是巴洛克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征。采用以椭圆形为基础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
建筑形象产生
动态感;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错落及形式构件之间的某种
不协调,引起刺激感。代表:巴洛克大师
波洛米尼设计的
圣卡罗教堂、意大利罗马的特列维喷泉。
风格介绍
文艺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
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
人文主义观念。
但是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虽然有人(如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在著作中为
古典柱式制定出严格的规范 。不过当时的建筑师,包括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本人在内并没有受规范的束缚。
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
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在文艺复兴时期,
建筑类型、建筑形制、
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
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一般认为,十五世纪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关于文艺复兴建筑何时结束的问题,建筑史界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 十八世纪末,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属于文艺复兴建筑时期。另一种看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到十七世纪初就结束了,此后转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的形成和延续呈现着复杂、曲折和参差不一的状况。建筑史学界对其它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性质和延续时间并无一致的见解。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 ,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洛可可
洛可可风格出现于18世纪
法国古典主义后期,流行于法、德、
奥地利等国。洛可可主要是一种
室内装饰风格。它是在反对法国
古典主义艺术的
逻辑性、
易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现的柔媚、细腻和纤巧的建筑风格。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切围绕柔媚顺和来构图,特别喜爱使用曲线和圆形,尽可能避免方角。在装饰题材上,常常喜用各种草叶及蚌壳、
蔷薇和
棕榈。以质感温软的木材取代过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墙面上不再出现古典程式,而代之以线脚繁复的镶板和数量特多的玻璃镜面。喜用娇嫩的色彩,如白色、金色、粉红色、嫩绿色、淡黄色,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比。线脚多用金色,
天花板常涂上
天蓝色,还常常画上飘浮的白云。此外还喜欢张挂绸缎的幔帐和
晶体玻璃
吊灯,陈设瓷器古玩,力图显出豪华的高雅之趣。然而,它的格调却因装饰手法的过于刻意,往往是脂粉之气过浓,高洁之意不足;堆砌、柔媚有余,自然韵雅不足。代表
柏林夏洛登堡的“金廊”和
波茨坦新宫的阿波罗大厅 。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
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
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
学院派的
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十八世纪60年代至十九世纪30年代 ,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
建筑小品。十九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
哥特复兴建筑。
古典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
新古典主义建筑。
当时,人们受
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
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
凯旋门和记功柱等
纪念性建筑成为
效法的榜样。当时的
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
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
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
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
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
法国大革命前已在
巴黎兴建万神庙这样的古典建筑,
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
凯旋门、
马德兰教堂等都是
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版。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典型实例为爱丁堡中学、
伦敦的
不列颠博物馆等,德国
柏林的
勃兰登堡门,申克尔设计的
柏林宫廷剧院和阿尔塔斯博物馆也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勃兰登堡门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美国独立以前,
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独立以后,美国
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力图摆脱建筑上的“殖民时期风格”,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仿照
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希腊建筑形式在美国的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也比较流行,华盛顿的
林肯纪念堂即为一例。
主义
折衷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
形式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十九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
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
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
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 。而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
巴黎歌剧院,这是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功能
功能主义建筑是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来许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有些建筑师为了反对学院派追求形式、不讲功能的
设计思想,探求新建筑的道路,又把建筑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强调起来。
随着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发展,
功能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风行一时。本来讲求建筑的功能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观点之一,但是后来有人把它当作绝对信条,被称为“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
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
二十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另一种功能主义者,主要是一些营造商和工程师。他们认为经济“实惠”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
美的形式。这些极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
艺术规律,只会给功能主义本身造成混乱。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逐渐销声匿迹,就连强调
建筑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义者分道扬镳了。但无庸置疑,功能主义产生之初对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现代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
建筑界居
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
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
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 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
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
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
未来建筑的风貌。
包豪斯校舍萨伏伊别墅、巴黎
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
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
设计方案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 ,如
芬兰建筑师
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
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
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
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
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
建筑艺术中吸取
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
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
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
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
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
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
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
包豪斯的
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
医院建筑、
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
联合国总部大厦和
巴西议会大厦。
现代主义思潮到 了二十世纪中叶,在
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后现代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 ,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
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 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
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
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
创作方法。
西方建筑杂志在二十世纪70年代大肆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但实际直到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比较典型的有美国
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
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
费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国
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 、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
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美国电话电报大楼是1984年落成的,建筑师为
约翰逊,该建筑坐落在
纽约市
曼哈顿区繁华的
麦迪逊大道。约翰逊把这座高层大楼的外表做成石头建筑的模样。楼的底部有高大的贴石柱廊;正中一个圆拱门高33米;楼的顶部做成有圆形凹口的山墙 ,有人形容这个屋顶从远处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钟。约翰逊解释他是有意继承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纽约老式
摩天楼的样式。
美国建筑师
史密斯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他设计的塔斯坎和
劳伦仙住宅包括两幢小住宅,一幢采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采用古典形式,即在门面上不对称
地贴附三根橘黄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
威尼斯双年艺术节建筑展览会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世界性展览。展览会设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座 十六世纪遗留下来的
兵工厂内,从世界各国邀请20位建筑师各自设计一座临时性的建筑门面,在厂房内形成一条70
米长的街道。展览会的主题是“历史的呈现”。
被邀请的建筑师有美国的文丘里、巳穆尔,斯特恩、
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
矶崎新,意大利的
波尔托盖西,西班牙的博菲尔等。这些
后现代派或准后现代派的建筑师,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的片断,各自按非传统的方式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看法相关。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
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
建筑文化不能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
此外,经过70年代的
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
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
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士则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会随时代发展,不应否定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 :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
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主张建筑师关心
社会问题也是应该的。相反,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
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
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因此,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 ,两者的
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也有的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指出现代主义的缺点是有道理的,但开出的药方并不可取 。认为后现代主义者迄今拿出的实际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还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提出什么严肃认真的理论,但他们在建筑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规,他们的作品有启发性。
著名建筑年谱
纪元前
公元前3000年
约公元前27世纪
约公元前27~前26世纪
公元前2350~前1750年
印度按规划建摩亨朱—达罗城,有大量砖建筑。
公元前2000年
埃及代尔·埃尔—巴哈里建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公元前2000年
公元前19世纪
埃及兴建卡洪城。
公元前1530~前323年
埃及卡纳克建阿蒙神庙。
公元前8世纪
公元前6世纪
建新巴比伦城,伊什达门用琉璃贴面。
公元前518~公元前460年
公元前500年~公元750年
希腊希波丹姆规划米利都等城,建立了城市规划模式。
公元前3世纪
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筑园于雅典。
约公元前250年
公元前27~前23年
纪元后
公元70~82年
公元82年
公元98~112年
罗马建国拉真
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为教堂建筑的滥觞。
公元120~124年
罗马建万神庙,为当时穹顶技术最高成就。
公元126~134年
公元211~217年
罗马建卡拉卡拉浴场。
公元224~226年
公元366年
公元5世纪末
玛雅人在
蒂卡尔城(今墨西哥境内)建神殿(现称1号神殿)。
公元532~537年
公元1063~1092年
意大利建
比萨主教堂,1174~1350年建
比萨斜塔。
公元1163~1250年
公元1248年
公元1296~1462年
意大利建
佛罗伦萨大教堂,1420~1434年建造
穹窿顶,成为
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
公元14世纪
公元1377~1492年
德国建哥特式建筑乌尔姆主教堂,尖塔高161米,为
中古时期欧洲最高建筑。
公元1385年
公元1444~1460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建
美第奇府邸,为文艺复兴早期府邸建筑代表作。
公元1452年
意大利建筑师
阿尔伯蒂写成《论建筑》,1485年出版。
公元1485~1520年
公元1506~1626年
公元1512~1514年
西班牙建贝壳府邸,为文艺复兴时期“银匠式”风格。
公元1516年
英国
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著《乌托邦》,提出
理想城市设想。
公元1519~1547年
公元1546年
公元1549年
公元1550年
公元1552年
公元1555年
俄国莫斯科建华西里·柏拉仁内教堂。
公元1562年
意大利建筑师维尼奥拉著《五种柱式规范》。
公元1570年
意大利建筑师帕拉第奥发表《建筑四论》。
公元1598~1603年
意大利建阿尔多
布兰迪尼别墅,是意大利
巴洛克时期台地园。
公元1619~1622年
公元1638~1867年
公元1656~1671年
法国建造孚—勒—维贡府邸的花园。
公元1661~1756年
法国巴黎建
凡尔赛宫,1662~1688年建凡尔赛宫花园。
公元1675~1710年
公元1680~1691年
法国巴黎建伤兵院新教堂。
公元1706~1735年
公元1711~1722年
公元1713年
英国拆除期托乌府邸的围墙,引入园外自然风景。1730年肯特改造斯托乌府邸为
英国自然风景园风格。
公元1753~1770年
公元1754~1762年
公元1755~1792年
法国巴黎建万神庙,为古典复兴建筑的典型作品。
公元1772年
英国出版
钱伯斯介绍
中国园林的著作《东方造园泛论》。
公元1777年
公元1789~1793年
公元1791年
公元1793~1867年
公元1808~1836年
公元1823~1847年
公元1836~1868年
英国伦敦建议会大厦,为浪漫主义建筑实例。
公元1851年
公元1858年
公元1859~1860年
英国
肯特郡建“
红屋”,为“
工艺美术运动”的建筑代表作。
公元1861~1847年
公元1882年
西班牙索里亚·伊·马泰提出“
带形城市”理论,1892年在
马德里规划建设第一个带形城市。
公元1885~1887年
公元1887~1889年
公元1889年
法国巴黎建
世界博览会机械馆,采用钢
三铰拱结构,跨度115米。
公元1893年
比利时布鲁塞尔建
都灵路12号住宅,为“
新艺术运动”的代表性建筑。
公元1897年
中国黑龙江
齐齐哈尔建成
龙沙公园,为中国自建公园之始。
公元1898年
英国霍华德提出“
田园城市”理论,1909年英国建成第一个田园城市
莱奇沃思。
公元1900~1915年
美国
赛宾提出
吸声系数概念和混响理论,为
室内声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公元1909年
柏林建德国
通用电气公司涡轮机工厂,被称为第一座现代派建筑。
公元1911~1912年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和
迈耶建法古斯
鞋楦厂,为现代派建筑的代表作。
公元1911~1913年
公元1915年
公元1922年
勒柯布西耶著《明日的城市》出版,提出
“现代城市”设想。
公元1923年
中国苏州工业
专门学校设建筑科,1927年并入中央大学,设建筑系,是为中国建筑教育开端。
公元1924年
公元1925~1926年
格罗皮乌斯建
包豪斯校舍,为现代主义建筑早期代表作。
公元1928年
公元1928~1931年
法国建萨伏伊别墅,现代主义建筑的典范作品之一。
西班牙建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
密斯·范·德·罗设计。
公元1929~1931年
美国纽约建
帝国州大厦,高381米,102层,为当时世界上最高建筑。
公元1929~1933年
公元1933年
公元1936~1939年
美国
匹兹堡建
流水别墅,是赖特的“
有机建筑”理论的代表作。
公元1936~1946年
公元1938年
美国建西塔里埃辛冬季营地,建筑师赖特设计。
公元1942年
沙里宁著《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提出
“有机疏散”论。
公元1942~1944年
公元1946年
公元1947~1953年
纽约建
联合国总部大厦,主体为
玻璃幕墙板式高层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
公元1948年
公元1948~1951年
美国芝加哥建湖滨公寓,建筑师密·斯·范·德·罗设计。
公元1951年
公元1951~1952年
公元1954年
公元1954~1958年
公元1955年
法国建成
朗香教堂(又译洪尚教堂),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
公元1955~1959年
公元1956~1962年
美国纽约建
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沙里宁设计,为
象征主义建筑代表作。
公元1956~1963年
公元1957年
公元1957~1964年
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为
卡恩代表作。
公元1958年
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建
美国馆,为
典雅主义代表作,斯通设计。
公元1958~1960年
公元1959~1973年
公元1960~1963年
公元1962~1976年
美国纽约建
世界贸易中心,高411米、110层,
雅马萨基(
山崎实)设计。
公元1963~1968年
公元1966年
法国制定《大巴黎区规划和整顿指导方案》,80年代建成新的
城市副中心德方斯。
公元1968年
英国重新颁布了《
城乡规划法》,采用了
结构规划和局部规划的规划编制程序。
公元1969年
公元1970~1974年
美国芝加哥建
西尔斯大厦,高443米、110层,为当时世界最高建筑,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
公元1971年
苏联批准新的莫斯科总体规划。
公元1972~1977年
公元1974~1978年
美国
新奥尔良建
意大利广场,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代表作。
公元1977年
公元1978年
公元1980~1984年
美国纽约建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部大楼,约翰逊设计,为后现代主义代表作。
相关图书
图书
出版时间:2010-8-1
开 本:16开
I S B N:9787040294521
简介
西方建筑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在整个西方
造型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书所讲述的西方建筑艺术与
技术知识,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建筑的相关知识,提高对西方建筑艺术的欣赏水平。
视角宽阔、跨越专业分界是本书的最大特点。作者将西方建筑置于全球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诠释时注意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史论贯通、艺术门类贯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展现了西方
建筑的魅力。此外,本书还融入了许多与西方建筑有关的美学常识和历史
文化知识,将名作赏析与建筑结构技术的介绍结合在一起,重点突出,脉络清晰。书中选用了大量插图,既直观展示了建筑艺术的杰作,又可帮助读者理解一些比较专业的诠释,使全书更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本书版面分为两大部分。读者阅读时既可专注于
主栏,找寻
理性思维的脉络,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也可纵览偏栏,品味感性的艺术作品,补充陌生的艺术知识,可谓欣赏、思考两方便。
目录
12—— 总序
15—— 西方建筑概说
16—— 何谓“西方建筑”
20—— 西方建筑的特点
40—— 西方建筑发展脉络
48——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西方建筑
51—— 西方建筑起源:远古足音
52—— 有意识的改造与真正的建筑
54—— 神秘的巨石结构
58—— 文化之根
68—— 走上巅峰——占典时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