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
近现代艺术流派、艺术风格
学院派,亦称“学院主义”。是指17 世纪开始在欧洲各国官办美术学院中形成的绘画流派。以古典传统维护者自居,排斥其他学派的创造和革新。观点相对保守,以宗教和神话为题材,作品多为权贵服务。在艺术上采取较为固定的格式,追求繁琐、浮华的细节。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勒布伦(Charles Le Brun,1619-1690)、杰洛姆(Jean-Léon Gérôme,1824-1904)、布格罗(William Bouguereau,1825-1905);英国的雷诺兹(Joshua Reynolds)等。
概念简介
学院派,亦称“学院主义”。是指从17 世纪开始在欧洲各国官办美术学院中形成的绘画流派。
历史溯源
作为美术史上的学院派,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乔治·瓦萨里在1562年于佛罗伦萨创建了第一间艺术学院,被人称为绘画艺术学院(Accademia dell' Arte del Disegno),学生在学院里学习绘画的技巧,包括解剖学几何学。另外一间学院,圣路加学院(Accademia di San Luca, 以画家的保护圣徒圣路加为名),则在十年后于罗马创立。比较起佛罗伦斯的艺术绘画学院,圣路加学院主要作为教育用途,并且更专注于艺术理论上。
圣路加学院成为了后来在1648年于法国成立的法国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的模型,并在后来成为法兰西艺术院。法国学院可能是采纳了“arti del disegno”翻译为“beaux arts(文雅艺术)”,后来又被英国人翻译为“fine arts(美术)”。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区分那些“从事自由艺术创作的绅士”与一般以体力劳动的工匠,这种强调由知识份子组成的倾向,对于学院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影响深远。
路易十四为加强控制法国艺术界,于1661年重组法国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这时学院在艺术的态度上产生了争议,这场名为“风格之战”的争论重心在于,应以鲁本斯还是尼古拉·普桑作为模范。支持普桑的被称为普桑派,主张“素描(disegno)”应该支配艺术的创作,因为那诉诸于智慧。支持鲁本斯的则被称为鲁本斯派,主张“颜色(colore)”应该支配艺术的创作,因为那诉诸于情感。
这场争论在19世纪再度展开,发生在以安格尔作品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和以欧仁·德拉克罗瓦作品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之间。争论同样在于究竟应以观察大自然作为样本,还是观察由画家所控制的记忆作为样板。
以法国作为样本创立的学院遍及了全欧洲,也模仿了法国的教学法和风格。这在英国则成为了皇家艺术学院
代表艺术家及作品
法国
勒布伦(Charles Le Brun,1619-1690)
生于巴黎的一个雕塑家家庭,卒于巴黎。少年时受其父的艺术熏陶,后向F.佩里埃和S.乌埃学习绘画。自称是N.普桑的继承者。1642~1646年在意大利学习和工作。意大利艺术大师如拉斐尔、G.雷尼等人的作品对他颇有影响。他是法国有明显巴洛克倾向的画家。回国后,得路易十四的宠幸,是法国皇家绘画和雕塑学院的奠基人之一,从1668年起担任学院院长。1662年被任命为首席宫廷画家,1663年同时兼任皇家葛布兰纺织和家具工场的艺术总监。勒布伦善画历史、宗教题材,作品构图宏大,人物众多,装饰性强,有明显的歌功领德倾向。路易十四时代,一切艺术都服从手王权,形成了所谓的“伟大风格”,勒布伦是最典型的代表。代表作有从1661年起为卢浮宫的阿波罗画廊作的装饰画,1679~1684年为凡尔赛王宫的镜廊、和平厅与战争厅作的天顶画,1660~1662年制作的组画《亚历山大的历史》,以及《哀悼基督》 (1643~1645)《大法官赛吉埃》(1655~1657)、《牧人来拜》 (1689)与大量的葛布兰壁挂的画稿等。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
生于法国巴黎,卒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1766年,经布歇推荐成为皇家美术学院教授J-.M.维恩的学生。大卫的早期作品还带有布歇及洛可可风格的色彩,如《米涅瓦与马尔斯的争斗》(1771)。1775~1780年在罗马居留期间,他沉浸在对古典美的追求中,未来斗争的召唤使他愈益表现出鲜明的革命色彩。大卫回国后因在1781年沙龙上展出《求乞的贝利萨里》而崭露头角。这幅取材于罗马历史故事的油画客观上影射了法国专制君主的昏庸和残暴,受到D.狄德罗和进步奥论界的称赞。大卫凭借此画被接纳为皇家学院的院士。根据P.高乃依的悲剧创作的历史画《荷拉斯兄弟之誓》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它以坚实的素描、强烈的色彩和雕塑般的造型突出刻画了荷拉斯父子出征前的英雄气概,而将笼罩在忧虑和悲哀气氛中的女眷用作烘托和陪衬,从而有力地揭示了为共和国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现实主题。1790年大卫宣誓加入雅各宾派,成为代表第三等级利益的积极社会活动家。1792年当选国民公会委员,随即领导了艺术委员会和公民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他代表国民公会宣布关闭波旁王朝的美术学院,并且将卢浮宫改造成向大众开放的美术馆。
布格罗(William Bouguereau,1825-1905)
1825年生于法国拉罗谢尔,是一名画家。他是法国19世纪学院派最重要人物,曾先后在安格尔画室、弗朗索瓦·爱德华·皮科(Francois Edouard Picot)工作室接受训练,后入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以及到罗马进修。
英国
约书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
1723年7月16日出生于英格兰德文郡普林普顿,1792月23日于伦敦去世,肖像画家和美学家,在18世纪中后期主导了英国艺术生活。通过他的艺术和教学,他试图引导英国绘画从18世纪初的本土轶事风俗画转向宏伟风格(Grand Style)的创作。随着1768年英国皇家学院的成立,雷诺兹当选为第一任院长,并被国王乔治三世封为爵士。
俄罗斯
洛先科(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Лосенко,1737-1773)
俄罗斯历史画的奠基人洛先科出生于商人家庭。1760 年, 他作为皇家美术学院最早派出的公费留学生被派往巴黎,先后跟随法国学院派画家雷斯图(J. Restout,1692—1768)和维恩(J.M. Vien,1716—1809)学习; 随后又以巴黎美术学院罗马大奖获得者身份前往意大利游学。
社会评价
学院艺术所运用的理想主义首先遭到批评。现实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认为,学院艺术不过是根基于陈腐而抽象的幻想以及古代神话的传说上,却忽略了现实社会面临的问题。其最有名的声明是对学院派绘画的直率评论:我从没加过天使,让我看一眼我就会画出来。另一种来自现实主义的批评则指出学院艺术的绘画“外观错误”——描绘的事物看起来都平坦、光滑而理想化——而没有表现出现实的结构。
现实主义印象派也反对学院艺术静止的布置场景,以及将风景画列为最底层的艺术等级划分。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大多数现实主义和印象派画家,以及许多其他早期的前卫派画风,都是原本在学院派画室里学习而造反的学生。如莫奈古斯塔夫·库尔贝爱德华·马奈亨利·马蒂斯等都是学院派画家的学生。
随著现代艺术和其前卫画派的大量发展,学院艺术更进一步被诋毁,被视为是感情用事的、陈腐的、保守的、没有创新的、资产阶级的、以及“没有风格的”。一部分法国人更戏称学院艺术是“art pompier”(pompier法文意思是消防队员)以讽刺被学院艺术所崇敬的雅克·路易·大卫的画作—在他笔下描绘的士兵都戴著看似当时消防队员所戴的头盔。并称学院艺术的画作为“雄伟的机器”,认为学院艺术不过是经由一些手段和花招来制造缪误的情感。
这种诋毁在艺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写的批评文章《前卫与庸俗》时到达高潮,他认为学院艺术只是“庸俗作品”。学院艺术在艺术历史学和教科书上的重要性逐渐被现代主义者所抹灭,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革命。整个20世纪里,学院艺术被完全忽略,很少被提及,而每次被提及时都只是用以嘲笑之,同时也嘲笑当时支持它的资产阶级社会。
其他画家,如象征主义和一些超现实主义画家,则对传统较为同情。为了重现过去生活的景象,这些画家较为乐意去了解代表着过去传统的艺术。直到后现代主义开始发展,虽然许多后现代主义者仍然带著反对“资产阶级”的偏见,但由于提供了在历史上更多元的看法,学院艺术才又重新受到重视,重现在历史书籍和艺术界的讨论上。
参考资料
大辞海.大辞海.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1 11:38
目录
概述
概念简介
历史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