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法国兴起的社会思潮和文艺运动,影响波及欧洲各国。涉及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等各个领域。它从
达达主义中吸收了反传统和自动性创作的观念,但克服了
达达主义否定一切的弱点,有比较肯定的信念和纲领,作为美术运动,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传播最广。其代表艺术家有:
雷尼·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
伊夫·唐吉(Yves Tanguy)、
胡安·米罗(Joan Miró)、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和
保罗·德尔沃(Paul Delvaux)等。
超现实主义深受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潜意识理论的影响,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局面,试图突破符合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绝对的和超现实的情境。这种不受理性和道德观念束缚的美学观念,促使艺术家们用不同手法来表现原始的冲动和自由意象的释放。
1919年,
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
路易·阿拉贡和苏波这三个年轻的诗人,在巴黎创办了《文学》杂志,杂志的名称是反语,实际指与一般文学相反的“文学”。同年年底,查拉来到巴黎,《文学》立即成为达达的喉舌。
达达主义虽然曾经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昙花一现。1920年,
布勒东和苏波发表了第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磁场》,标志着超现实主义的诞生。1921年,巴黎大学生抬着象征达达的纸人,把它扔进塞纳河里“淹死”。
达达主义即为超现实主义所代替。
1924年由医生兼作家布勒东起草发表《
超现实主义宣言》,成立超现实主义小组,发行刊物《超现实主义革命》,与达达运动者分道扬镳,从此,超现实主义运动进入高潮。在他提出这个概念后不久,绘画界便很快出现了依据超现实主义标准进行绘画的新流派,也就是所谓的“
超现实派”。
1925年第一届超现实主义美术展览在巴黎皮埃尔画廊举行。参加的美术家有
让·阿尔普(Jean Arp)、
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 、
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
保罗·克利(Paul Klee)、安德烈·马松(André Masson)等。稍后两年,
伊夫·唐吉(Yves Tanguy)、
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和
弗朗西斯·皮卡比亚(Francis Picabia)参加了超现实主义展览。20年代末30年代初,
马格里特和
达利参加了这一运动。这两人常将事物移动正常位置,使其脱离原来的功能意义,不合逻辑地加以并列和呈现,而且采用了近似拉斐尔前派的精细技巧,以制造出奇特的效果。
布勒东起草的第二个宣言发表于1929年,他还出版了《超现实主义与绘画》一书(1928)。1926年,超现实主义画廊开办。1937年和1947年先后举办了重要的超现实主义展览。30年代以后,超现实主义运动逐渐冷寂,但并未完全消失,许多美术家仍然活跃于艺坛,其中不少人为躲避德国法西斯的迫害,逃往美国,推动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布勒东在美国和
杜尚一起开展超现实主义的宣传活动。1946年他回到法国后,继续创办杂志,多次举办国际超现实主义作品展览,发表广播讲话,进行创作,直至1966年去世。超现实主义后期活动虽然没收到20世纪20年代那样的声势,但影响波及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中美、南美地区,吸引了一批青年作家和画家,参加超现实主义国际展览的达14国之多。
超现实主义运动拓宽了美术表现领域,使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幻想力并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创作,创造画境;超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将表现手法和题材本身结合为一体,重点将潜意识中存在的多种抽象的概念与基于生死观、阶级观等观念产生的想法以绘画语言进行阐述。此外,许多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有浓厚的社会参与意识,用美术作为手段干预现实,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参与这一运动的艺术家的思想倾向性和艺术技巧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不能一概而论。有些艺术家如
恩斯特、
米罗等,反对法西斯势力,在他们的一些作品中触及了社会问题,发人深思。另一些人如
达利,同情佛朗哥政权,在作品中流露出虚无和颓唐的情绪。在西方美术家沉陷于
未来主义、
抽象主义等纯形式试验的20年代,这种流派的诞生相对来说时代意义大于艺术意义,它体现为一种时代背景下人们追逐反传统潮流的激进表现和思想意识,强调观念和主题意义的超现实主义的崛起,对西方现代美术运动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