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次年于伦敦逝世。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人物生平
童年时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原名西格斯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弗赖堡镇(Freiberg,现Príbor,即捷克共和国普日博尔市)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善良老实的羊毛商人,母亲阿玛莉亚·那萨森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长相漂亮,但性格暴躁。西格蒙德出生这一年,他已经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伊曼纽尔和菲利普。1858年,妹妹安娜出生。
1859年,家人搬家到德国莱比锡。1年后,又搬家到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在接下来的6年里,母亲又生下了4个女儿,阿道芬、玛丽、宝琳和罗莎,和1个儿子亚历山大。
学生时期
弗洛伊德的启蒙教育是由父母在家实施的。在1865年,也就是9岁时——比正常的入学年龄早了一年——进入著名的利奥波德地区实科中学(初高中一贯制)读书。在这段时期,弗洛伊德学习了大量的从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文学,还学习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和英语;他还自学了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在高中时,他受一位朋友的影响,想将来成为一名律师。
1873年秋,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学医学专业。在这里,他把名字从西格斯蒙德改为了西格蒙德。在这一阶段,他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他认真阅读了费尔巴哈的著作,还听了布伦塔诺的课程。从大学第三年开始,他开始到恩斯特·布吕克的生理实验室学习生理学。
1879年他被军方征召从事了一年的医疗服务工作。
1881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从学校毕业。
工作初期
毕业后,弗洛伊德在布吕克的实验室工作了1年。
1882年6月,和玛莎·伯奈斯订婚。在布吕克的建议下,离开生理实验室。
1882年7月,进入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先任外科医生,后任内科实习医生。
1883年5月,转到精神病治疗所任副医师。
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
1885年8月,在布吕克教授推荐下获得一笔为数可观的留学奖学金,前往巴黎萨彼里埃医院(Salpêtrière)跟沙可学习。
1886年2月,他返回维也纳。
1886年春,由于经济原因,他开始以神经病医师的身份私人开业行医。9月,弗洛伊德和未婚妻结婚。婚后他们育有三男三女。
研究催眠
在巴黎跟随沙可学习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开始产生的。布洛伊尔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医生,不但帮助弗洛伊德排忧解难,而且还使弗洛伊德学会用新方法治疗癔病
1882年11月,他已经从布洛伊尔的病人安娜·欧的案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泄疗法(布洛伊尔称为“谈话疗法”)的效果。从巴黎回到维也纳以后,他进一步考虑同布洛伊尔一起研究安娜·欧的病例。这时候,弗洛伊德已从沙可那里学到有关治疗歇斯底里症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隐含的问题,终于了解了催眠疗法的使用范围及其与人内在精神状态的关系。
为了使催眠术更臻完善,1889年夏,弗洛伊德到法国南锡伯恩海姆学习。他还说服一个女病人跟他一起到南锡去接受催眠治疗。就在治疗这位病人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国医生本汉的讨论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即认为催眠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而转向自由联想
创立理论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将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症研究》一书(又译《癔症研究》)。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
1897年,在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自己的梦。在进行了两年的自我分析后,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他把分析的结论写成了《梦的解析》一书并于1899年出版(出版日期写的是1900年)。该书后来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影响扩大
随着《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在弗洛伊德周围聚集了一批年轻的学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或称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1902年发展成立心理分析协会。当时参加的人后来都变成了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包括阿德勒、兰克、费登荣格
1904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探讨了种种生活中常见失误的心理作用,比如遗忘、失言、笔误、错放东西等。弗洛伊德在书中作出的结论,如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
1905年,他发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
一本篇幅较长,一般称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书中详尽地阐述了如何通过分析梦境以揭示并治疗神经症的种种症状。
另一本是《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研究了无意识动机能够间接表现出来的许多方式。
最后一本就是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他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这本书的观点招来很多对弗洛伊德的嘲讽。
1909年,受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的邀请,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参加了该校20周年校庆,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与美国心理学界名人威廉·詹姆斯铁钦纳卡特尔等人会晤,这标志了精神分析理论终于赢得国际上的承认。
学派分裂
在精神分析影响日盛的时候,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由于学术见解的不同,矛盾日益加深,组织开始出现分裂,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在1911年的精神分析小组的几次会议上,弗洛伊德对阿德勒的理论提出尖锐批评,阿德勒离开这个小组,继续研究自己的理论,并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这个时候弗洛伊德和他的指定继承人荣格的理念冲突也越来越严重。荣格对于弗洛伊德在关于人的发展和对神经症的分析中过度强调性感到不满,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恶化。1914年,荣格辞掉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职务,正式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后期研究
1913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弗洛伊德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声称自己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1919年弗洛伊德创办了一家国际性的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发行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到1938年纳粹查封前,该公司已经出版了5种杂志、150种书籍。1920年他26岁的女儿去世。也许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两个儿子参加战争所带来的恐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论,即死的愿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对立面。
人生后期
1923年春,他被诊断患了口腔癌,这可能与他每天抽太多雪茄的习惯有关。即使在癌症被发现后他也没改变这一习惯。1923—1939年,他接受了很多次手术。虽然非常痛苦,但他拒绝使用止痛药。他继续为病人诊疗和著书立说。1933年纳粹执政后迫害犹太人,他们在柏林公开烧毁弗洛伊德的著作。弗洛伊德在1938年维也纳被占领仍不愿离开维也纳。最后,由于他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被捕,她的房屋屡遭纳粹匪徒抢劫,才同意去伦敦。后来他的四个妹妹都在奥地利遭纳粹分子杀害。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在伦敦去世。
主要作品
主要专著
主要文章
出版图书
理论思想
精神分析理论
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二者虽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则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进入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精神分析的方法
精神分析要研究潜意识现象,但是因为潜意识本身不能被直接认识,所以必须通过一些独特的方法才能对它进行研究。这些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是一种不给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联想。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给患者的思路提供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报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精神分析者对患者报告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直到双方都认为找到患者发病的最初原因为止。
梦的解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是潜意识愿望的曲折表达,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伪装的、象征性的满足。他把梦分为“显梦”和“隐梦”两部分。显梦是指人们真正体验到的梦。隐梦则指梦的真正含义,即梦象征性表现的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对梦进行分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与意识的斗争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过失”变现出来,比如口误、笔误、误读、错放、遗忘和误解等。弗洛伊德认为,导致过失产生的心理机制和做梦的心理机制类似,都是被压抑于意识中的愿望经过扭曲掩盖后的表达。通过对这种过失行为的分析,能够发觉深层的潜意识的内在动机。
本能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动性或者动机性的驱动力量,是身体内的刺激的源头。本能的目的是通过某些行为,如进食、饮水、性行为等,来消除或减少这种刺激。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生的本能包括饥饿、渴、性。生的本能是为了个体和种族的存续,因此是维持生命的创造性力量。生的本能通过被称为“力比多”(libido)的能量形式表现出来。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内部,表现为自虐和自杀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现为仇恨和攻击等。
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两个方面。
人格结构
在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在晚期,他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其中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的冲动。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指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监督自我,予以适当满足。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应地发展为研究这三部分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人格发展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自己或者父母在正常看护自己的过程中刺激个体的性感带(erogenous zone)可以得到满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性感带有所不同。按照性感带的阶段性不同,个体的成长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生殖期(genital stage)。口唇期是从出生到出生的第二年,这个阶段对婴儿口腔的刺激,如吮吸、咬和吞咽等,是性满足的主要来源。肛门期是从1到3岁,这一阶段性敏感区转到肛门。性器期是从3到5岁,这个阶段生殖器成为性敏感区。这一阶段的性满足涉及对异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恋父情结恋母情结正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成人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潜伏期是5到12岁,这一阶段儿童力比多受到压抑,没有明显表现。生殖期是从12岁到20岁,这一阶段个体的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力比多压抑逐渐解除,生殖器成为主导的性敏感区,其他性敏感区成为辅助的性敏感区。
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论
焦虑论
精神分析是最早研究焦虑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自我在感受到威胁时提出的一种警示。他把这种焦虑论称为“焦虑的信号理论”。他认为,焦虑可能使个体不恰当地使用防御机制,从而导致心理疾病。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原始焦虑阶段,二是后续焦虑阶段。原始焦虑主要是出生创伤,它是后续焦虑的基础。弗洛伊德把焦虑划分为三种类型:客观性焦虑(objective anxiety)、神经性焦虑(neurotic anxiety)和道德焦虑(moral anxiety)。客观性焦虑是指个人在现实世界遇到实际危险时产生的恐惧。神经性焦虑是在担心因为表达本能欲望而被惩罚时产生的。道德焦虑是在从事或者是思考违背良知的行为时产生的。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焦虑状态往往是两种或三种焦虑的混合状态。他的精神分析强调了将神经症转化为现实焦虑的重要性,从而最终解除现实焦虑。
心理防御机制论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取的非理性的、歪曲显示的应对焦虑、心理冲突或者挫折的方法,是自我的机能。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整理了弗洛伊德的相关论述,发现他主要提出了8种自我防御机制:否认移置投射合理化反向作用退行压抑升华。否认指个体拒绝承认引起自己痛苦和焦虑的事实的存在。移置指个体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能在某种对象上得到满足时,就会转移到其他对象上。投射指把自己内心的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欲望冲动和行为归咎于他人。合理化指用一种自己能接受的理由代替原来的理由。反向作用指用相反的行为方式来替代受压抑的欲望。退行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用早期发展阶段的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目的是获得他人的同情,减轻焦虑。压抑指把引起焦虑的观念和冲动压到潜意识中去。升华指把本能冲动转移到社会赞许的方面。
社会文化观
在晚期,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而使精神分析超出了精神病学和心理学领域,广泛涉及人类诸多的社会文化领域。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的基本观点是人性和人类文明相对立。他所理解的人性就是人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文明或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他认为,文明发展的动力只能来自于对个人的本能的压抑和升华。他把人性中比较崇高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无私的爱解释为性爱的扩散,即避免对性爱对象的过分依赖而把爱的能量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结果,借以说明人类群体相互团结和文明得以巩固的心理原因。
弗洛伊德根据上述理论来阐述社会文化现象。例如,他主张俄狄浦斯情结是宗教和道德产生的根源。宗教中的上帝是原始人类的父亲意象的替代,道德规范源于乱伦禁忌。再如,他把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也解释为俄狄浦斯情结。文学家和艺术家必须把他们被压抑的性爱冲动升华到创作领域中,才能在想象中满足自己的本能欲望,而不被它强大的能量所压倒。同样,文学和艺术品的读者和观众在阅读、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能使自己的性爱冲动得到释放。
人物影响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创潜意识心理的研究,开创了人格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并促进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并且在心理治疗领域,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治疗方法体系。
精神分析心理学以前,传统心理学除了行为主义外,都以意识为研究对象。虽然历史上也有学者论述过潜意识问题,但是真正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体系只有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打破了理性主义的传统,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首创了潜意识心理学体系。
传统心理学往往从外向内探索,而精神分析心理学则从内向外、从深层向表层研究。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本生就是一个能量系统、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的心理结构和人格模式。也就是说,本能、欲望是人的心理或者人格发展变化的推动力和起因。由此,弗洛伊德建立了动力心理学。他还开创了西方的人格心理学,并使之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学派。人们对异常心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载有漫长的历史,但是系统的探讨和科学的解释却是自精神分析新心理学而起。他把变态心理学从简单的描述转变为精神动力的研究。虽然精神分析理论体系有些不合理之处,但是弗洛伊德为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道路。
传统的精神分析属于本我心理学的范畴,有些心理学家虽然对自我有独到的见解但并没有把自己的理论系统化,唯独弗洛伊德是自我心理学的奠基者,哈特曼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我心理学体系,艾里克森则是当代自我心理学的最大理论权威,把自我心理学发展成为毕生发展心理学
尽管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技术不是第一个把个体语言用于心理治疗的人,而且这种方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已经逐渐消失,但是却对很多20世纪的心理治疗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后来的治疗系统或许采取了不同的理论和技术,但是都在按照弗洛伊德的方法试图通过让病患谈论自己的问题来改变其行为。
人文领域
弗洛伊德不仅仅革新了心理学,创立了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系统,他在社会学中也是一位有很多独到的看法。他写了五本主要的社会学著作:《图腾与禁忌》(1913)、《群体分析及自我之分析》(1921)、《幻觉的前景》(1928)、《文明及其不满》(1930)以及《摩西和一神教》(1939)。
弗洛伊德的艺术观点始终贯穿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是违反道德和伦理的,因此必须放弃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满足的愿望而退缩回来,不得不从享乐主义原则回到现实主义原则;而想象的、幻想的王国却是一个避难所。艺术家就像一个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回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出的世界中。他的创作、艺术作品,正如梦一样,是“潜意识”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
尽管弗洛伊德的这些思想如同他的整体精神分析大厦一样缺乏坚实的基础,并且没有充足而严密的科学证明,但他却受到诸多文学家、艺术家的盛赞。可以夸张的说,随便翻开西方任何一本文艺评论的书,我们能够找到弗洛伊德的名字或看到他的影子,因为许多艺术家正是以这个理论所提供的原则去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作为一种心理学派对心理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当今资本主义国家里,特别是在美国,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在一般意识形态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它不仅影响了西方当代的文学艺术,而且对宗教、伦理学、历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图腾与禁忌》可以说是这种影响的代表。
人物评价
英国生物学家A. G. 坦斯利评论弗洛伊德的写作风格时说:“尽管弗洛伊德在写作时表达不是很系统,有时候会有含糊不清或不一致的情况,但他的行文风格优美、流畅、明晰而优雅,读起来让人很愉快,每个句子都意蕴深厚。”在聊起他的谈吐时,坦斯利说:“聊天时他也是个很好的伙伴,充满了风趣和幽默,而又不乏一针见血的智慧。”而在说起弗洛伊德坚持观点毫不退让时,他说:“弗洛伊德坚持自己的结论,对同行的敌对观点毫不在乎……要像他的某些同行那样妥协的话很容易,无非是修改一下措辞,或者选择用更抽象的、与主流思想相比不是那么突兀的说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他拒绝这么做,因为这样……不是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的最完美表达。”
美国心理学家T. H. 黧黑说:“如果一个人的伟大程度可以用他对后世的影响来衡量,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几乎没有一项探讨人性的问题没有被他触及过。他的学说影响了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流行心理学……弗洛伊德、达尔文马克思可算是20世纪西方思潮的三位先知……他公开宣称和哥白尼、达尔文站在同一线上,向人们幼稚的自我中心挑战,希望唤醒人类,使之迈向成熟的自知之明。他对人类的本性和必然的灾难充满了悲观的结论,但在这种悲观的宿命论中却存在着一丝的希望,希望人们能以理智面对自己的潜意识和黑暗的本性,唯有如此才能扭转人类的命运。”
美国心理史学家E. G. 波林说:“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具有伟大品质的人。他是一个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思考着用一种新的方法了解人性……他忠于自己的基本信念而辛勤劳动工作了五十年,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不惮修改,以使其趋于成熟,为人类的知识做出贡献。他是一个领袖,在自己的周围集结起一群有力的支持者,其中有一些人毕生效忠于他,另一些人则不再以他为‘父’,批评他的学说,并各自建立敌对的派别。……他的观念日益扩展,直至他的有关人类动机的全部思想普及于心理学家们和普通人之间。在他们看来,弗洛伊德主义几乎和达尔文主义同样耳熟了。他已使潜意识心灵这个概念变成了常识……如果谁想在今后三百年里写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
家庭成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9 11:3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