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
中国山东省下辖地级市、省会城市
济南市,简称“济”,别称“泉城”,是山东省辖地级市、省会,环渤海地区南翼的中心城市,位于山东省的中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6°02′~37°54′,东经116°21′~117°93′。截至2024年4月,全市下辖10个区、2个县,总面积10244.45平方千米,市人民政府驻历下区龙鼎大道1号。截至2023年末,济南市常住人口943.7万人。济南方言属冀鲁官话。
名称衍变
“泺”,指泺水,发源于趵突泉。甲骨文中就已有泺字,是济南见于记载最早的地名,那时的济南被称为“泺邑”。战国时期改称“历下邑”,汉代初年称为“历城县”,这两个名字皆因城南历山而得名。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据考古发掘资料,远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系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济南东郊龙山镇而被命名。夏代,龙山镇城子崖一带建有较大规模的城市。商周时代,济南为古谭国(东方方国,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带)地。春秋战国时代,济南属齐国,称“泺”“鞍”“历下”等邑,为齐国西南边陲重镇。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代,地属济北郡(郡治博阳,即今泰安)。西汉始置济南郡,郡治东平陵(今济南市章丘平陵城)。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设济南国,首府东平陵。前154年,废济南国,复置济南郡。汉武帝时,济南郡辖东平陵、历城等14县,属青州刺史部。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济南郡复称济南国,辖14县,后改辖10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屡屡更替,济南先后为魏、西晋、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辖境,置郡置国,变化频繁。其间,济南郡治于西晋永嘉末年(313年前)从平陵(即东平陵)迁至历城。从此,今济南市区成为历代郡国、州府的行政中心。刘宋元嘉九年(432年)在济南郡侨置冀州,济南为州、郡两级治所。北魏皇兴三年(469年),改侨冀州为齐州,辖济南郡、东魏郡、太原郡等6郡35县。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郡并县,齐州仍治济南,辖历城等10县。大业三年(607年)齐州改称齐郡。唐朝建立后,复称齐州,辖历城、章丘、长清等6县。唐中叶天宝年间,齐州曾一度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五代时期,仍称齐州,先后为梁、唐、晋、汉、周的辖境。北宋,齐州先后属京东路和京东东路。政和六年(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章丘、长清等5县。建炎二年(1128年)后,被金朝所据,仍为济南府,辖7县,属山东东路。其间,曾一度为原济南知府刘豫建立的伪齐辖境。元初,改为济南路,直隶于中央中书省。至元二年(1265年),辖棣州、滨州2州及历城、章丘、济阳、商河等11县。金元时期,济南先后为金山东东西路提刑司、元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治所,是山东地区的监察中心。
明清时期
明初,复称济南府,辖泰安、德州、武定、滨州4州及历城、章丘、长清、济阳、商河等26县。洪武九年(1376年),山东最高行政机关“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济南,济南成为山东省会,全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清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调整区划,济南府改辖德州和历城、章丘、长清、济阳等1州15县。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撤销济南府,置岱北道,辖27县。1914年岱北道改称济南道,辖县未变。1925年改辖历城、章丘、长清、济阳等10县。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厢及其四郊,正式设立济南市。时济南市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解放济南,设立济南特别市。1949年5月复称济南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奴隶、封建社会的济南,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1958年,历城县划归济南市。其后,章丘、长清县于1978年,平阴县于1985年,济阳、商河县于1990年陆续划归济南市管辖。1994年2月,济南市被正式确定为副省级城市。2016年12月,章丘撤市设区。2018年9月,济阳撤县设区。2018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以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为莱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济南共设10区,2县。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济南市位于山东省的中部,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6°02′~37°54′, 东经116°21′~117°93′,南依泰山,北跨黄河,背山面水,四周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聊城等市相邻。总面积10244.45平方千米。
气候
济南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分。2023年,济南市年平均降水量638.3毫米,较常年(660.3毫米)略偏少,年平均气温15.4℃,较常年(14.1℃)异常偏高,灾害性天气多发,共出现7个暴雨日,2个暴雪日,26个短时强降雨日,35个高温日,20个低温日,1次台风过程,6次强对流过程。最大过程累积降水量87.5毫米,最大小时雨强102.3毫米,均出现于台风“杜苏芮”影响期间。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太平洋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下,2023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多发、强发态势,气温异常尤为突出,极端冷暖事件多发。
地质
济南市地层南老北新,南部以古生界石灰岩为主,北部以新生界松散堆积物为主。大地构造处于华北板块的华北凹陷区的济阳坳陷和鲁西隆起区之鲁中隆起的衔接地带。北部为济阳坳陷、淄博—茌平坳陷,南部为鲁中隆起,属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
地形地貌
济南市依山傍水,地位重要。地貌类型主要有低山、丘陵、平原和沿黄低洼四部分,南为泰山山地,北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河平原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及南部低山丘陵带。
土壤
济南市有棕壤、褐土、潮土、沙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6 种土类,其中以棕壤、褐土两大土类为主。
水文
济南市别称泉城,泉群众多、水量丰沛,被称为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馆。济南城内百泉争涌,分布着久负盛名的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五龙潭泉群珍珠泉泉群白泉泉群百脉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涌泉泉群、袈裟泉泉群以及平阴的洪范池泉群十大泉群。以上十大泉群均属“济南泉群”。济南城内百泉争涌,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说,流传甚广。
济南老城的泉水分布最为密集,十大泉群中,仅有老城就占有4个,基本上是现今游船环城一圈的区域:从黑虎泉出发,经泉城广场—西门—五龙潭大明湖公园北侧—老东门—青龙桥,密布着大大小小100多处天然甘泉,汇流成的护城河流淌到大明湖,与周围的千佛山鹊山华山等构成了独特的风光,也成为少有的集“山、泉、湖、河、城”于一体的城市,自古就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
除此之外,济南境内河流主要有黄河小清河大汶河三大水系,还有环绕老城区的护城河,以及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绣江河巨野河大汶河等河流。湖泊有历下区大明湖(水源来自趵突泉等泉群)和章丘区的百脉泉眼明泉等公园内也布有大小泉池。
自然灾害
济南市范围内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含雷雨大风)、沙尘暴、高温、低温、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道路结冰、干旱等气象灾害。
2023年,春季秋季两度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2月13日至4月2日、9月25日至11月4日降水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出现阶段性干旱。上述两个时段全市平均降水量分别为0.4毫米和1.2毫米,位列历史同期第1、2位少值,无有效降水的日数长达48天和41天;全市平均气温为10.1℃和18.3℃,分别位列历史同期第1、2位高值。部分地区土壤墒情较差,出现了阶段性气象干旱。
2023年3—4月济南市共出现3次沙尘天气,沙尘天气总日数多达14天,为近10年最多。其中3月22日出现罕见的沙尘暴,市区最低能见度0.8公里。同时,PM10飙升,济南市多个测站达到严重污染程度,PM10实测最高达3408μg/m3。市气象台自2005年有预警信号发布制度以来,首次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
受台风“杜苏芮”外围云系影响,7月28—31日济南市出现多轮次、多站次短时强降雨,累积最大降雨量历城药乡249.0毫米,全市平均累积降雨量87.5毫米,折合水量约8.96亿方,按照大明湖120万立方米的蓄水量计算,相当于747个大明湖。其中28日16:30—17:30,1小时最大降雨量102.3毫米(天桥交通学院气象观测站),远高于2019年台风“利奇马”影响时39.0毫米的最大1小时降雨量,仅次于2007年“7·18”的最大1小时降雨量151毫米。暴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城市内涝,城区共出现33处积水点,积水时间约30分钟至3小时,积水深度约0.5米至2米。暴雨和内涝正值下班晚高峰时段,全市上下联动、合力应战,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2月10日夜间至11日白天济南市普降大雪,市区达到暴雪,最大积雪深度9厘米。14—15日济南市再次普降大雪到暴雪,强降雪造成明显积雪和道路结冰,最大积雪深度12厘米。此次过程相态转换异常复杂,14日济南市先后出现了雨、雨夹雪、冰粒和雪等多种降水相态,且在强降雪期间,市区、济阳等地出现较为罕见的“雷打雪”。暴雪过后,16-22日受强寒潮影响,济南市出现持续性低温天气,全市最低气温-20.8℃(21日商河怀仁、22日莱芜和庄)。全市133个测站中,低于-15℃的有92个,低于-20℃的有6个。本次过程中,暴雪、道路结冰、寒潮、低温多种预警信号齐发,其中暴雪红色预警信号和低温黄色预警信号为有预警信号制度以来首次发布。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预报预警,2次采取错峰上下班及停课的措施,保障了城市安全运行和民生稳定。
自然资源
水资源
2022年,济南市水资源总量为340201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32367万m3,地下水资源量为187129万m3,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79295万m3。2022 年末全市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37400万m3,2022年全市总供水量为187843万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为99508万m3,占总供水量的52.97%(跨流域调水量57518万 m3,占地表水供水量的57.8%);地下水供水量65736万m3,占总供水量的35.00%;其它水源供水量22600 万m3,占总供水量的12.03%。
土地资源
截至2022年,济南市土地资源分布如下:
耕地344821.04公顷(517.24万亩)。其中:水田2350.78公顷(3.53万亩),占0.68%;水浇地269858.94公顷(404.79万亩),占78.26%;旱地72611.32公顷(108.92万亩),占21.06%。59%的耕地分布在鲁北平原区,商河县、济阳区和章丘区的耕地较多。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274102.83公顷(411.16万亩),占全市耕地的79.49%;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27940.97公顷(41.91万亩),占8.10%;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37512.65公顷(56.28万亩),占10.88%;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4955.80公顷(7.43万亩),占1.44%;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308.79公顷(0.46万亩),占0.09%。
园地101940.5公顷(152.91万亩)。其中:果园69590.07公顷(104.39万亩),占68.27%;茶园123.17公顷(0.18万亩),占0.12%;其他园地32227.26公顷(48.34万亩),占31.61%。园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地丘陵区,历城区、莱芜区、长清区的园地占全市园地的67%。
林地248282.60公顷(372.42万亩)。其中:乔木林地116281.69公顷(174.42万亩),占46.83%;竹林地4.93公顷、灌木林地22447.92公顷(合计33.68万亩),占9.05%;其他林地109548.06公顷(164.32万亩),占44.12%。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地丘陵区,莱芜区、历城区、长清区的林地占全市林地总数的56%。
草地27047.78公顷(40.57万亩),全部为其他草地。草地较多的为章丘区、莱芜区和长清区,占全市草地总数的70%。
湿地391.07公顷(0.59万亩),“三调”首次开展湿地调查,全部为内陆滩涂,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区县。
交通运输用地30654.19公顷(45.97万亩)。其中:铁路用地2868.05公顷(4.30万亩),占9.36%;轨道交通用地232.43公顷(0.35万亩),占0.76%;公路用地15575.70公顷(23.36万亩),占50.81%;农村道路11478.33公顷(17.22万亩),占37.44%;机场用地496.11公顷(0.74万亩),占1.62%;港口码头和管道运输用地3.57公顷(53.55亩,分别是8.85亩和44.70亩),占0.01%。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8952.61公顷(88.43万亩)。其中:河流水面17238.63公顷(25.86万亩),占29.24%;湖泊水面1612.00公顷(2.42万亩),占2.74%;水库水面7536.33公顷(11.30万亩),占12.78%;坑塘水面8830.87公顷(13.25万亩),占14.98%;沟渠16172.95公顷(24.26万亩),占27.43%;水工建筑用地7561.83公顷(11.34万亩),占12.83%。济阳区、商河县、章丘区和莱芜区4个区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较大,占全市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67%。
矿产资源
济南市矿产资源丰富。黏土、石灰岩、白云岩,特别是石灰岩品位高、储量大,花岗石的黑色花岗石,质地纯正。济南的铁、煤、花岗石、耐火黏土以及铜、钾、铂、钻等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资源丰富。
生物资源
截至2024年5月,济南市共发现野生林木种质资源11科、22属、50种,发现栽培树种(品种)资源72科、168属、478种。济南市陆生野生动物共331种,其中鸟类18目61科302种、兽类5目9科16种、两栖类1目4科5种、爬行类3目5科8种。
截至2024年5月,济南市共有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6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7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包括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白鹤、东方白鹳、黄嘴白鹭、金雕,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1种,主要是猛禽、涉禽、游禽等鸟类,山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9种,以鸟类为主。农业农村部门编纂了《济南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汇编》,共收录177份种质资源。
济南市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42处,其中自然保护区4处、自然公园38处。各类自然保护地的保护范围涵盖了全市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4月,济南市辖10区2县,132个街道、29个镇,济南市人民政府驻历下区龙鼎大道1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2023年末,济南市常住人口943.7万人,比上年增长0.2%,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10.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3%,提高1.0个百分点。户籍人口825.3万人,增长0.7%。全年申报出生率7.6‰,申报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长率1.8‰。全年人才流入27.5万人,净流入14.6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
民族
济南市共有55个民族,汉族、回族、蒙古族、藏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布依族、白 族、朝鲜族、侗 族、哈尼族、哈萨克族、满族、土家族、瑶族、达斡尔族、东乡族、高山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拉祜族、纳西族、畲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仫佬族、羌族、水族、土族、佤族、阿昌族、布朗族、毛南族、普米族、撒拉族、塔吉克族、锡伯族、仡佬族、保安族、德昂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京族、怒族、乌孜别克族、裕固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基诺族、珞巴族、门巴族。汉族人口占大多数,其他民族人数较少。
语言
原汁原味的济南话正成为人们留恋的对象,土生土长的济南人都戏称自己所说的是“济普”(济南普通话)。济南方言是北方方言下属的冀鲁官话区内的一个地点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因此,济南方言在语音、语法上与普通话并无太大差别,在语法手段、词汇构成方式上与普通话一致,只是由于地形、人口迁移等因素造成了语言发展不平衡,在个别词汇上与普通话有所差别,没有受到书面语的影响,保留着纯粹的口语词汇特征。
宗教信仰
在齐鲁文化、泰山文化、儒家文化、黄河文化的浸润和涵养下,各大宗教也在济南汇聚交融,形成了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宗教文化景观与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自东晋时期佛教传入、北魏时道教传入,再到元初伊斯兰教传入、清初天主教传入、清同治年间基督教传入,各大宗教在济南已历史久远。散布留存在济南各处的诸多寺观教堂、佛塔、碑刻、摩崖造像等宗教建筑和古迹遗存,共同记录和见证着济南诸教相继发展、和谐并存的厚重历史。
前秦苻坚皇始元年(351年),佛教高僧竺僧朗移居泰山、传播佛法,并在泰山北麓金舆谷(今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创建郎公寺,这通常被视为山东佛教史的开端。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因“通征屡感”,故将郎公寺改名为神通寺。竺僧朗及郎公寺在当时影响极大,前秦、东晋、北魏、后燕等六朝君主争相礼请竺僧朗为一时佳话。在其影响下,泰山北麓先后建立灵岩寺、神宝寺和华岩寺等,济南一度成为山东佛教文化的中心。
如今,神通寺几经兴废,已成遗址。现保留的古迹主要有四门塔、龙虎塔、千佛崖石窟造像、墓塔林等。其中,修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的四门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单层庭阁式佛塔。
道教在济南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金元以来,全真派在济南迅速发展,兴建了华阳宫、长春观、北极阁、洞真观等一大批道观。济南道教还深受泰山道教文化影响,历史上建造了很多以东岳庙、泰山行宫、天齐庙命名,主奉泰山神的宫观。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的天齐庙就是其一。该庙高居山崖之上,有108级青石阶梯自山下直通庙门。庙内主供东岳大帝。东西配殿供奉泰山奶奶、眼光娘娘、送子娘娘、文昌帝君等神祇。庙宇历经动荡,数次重修,迄今仍香火绵延。
伊斯兰教在元朝时传入济南。济南趵突泉公园西侧有一条南北向的永长街,沿街而行,南有清真南大寺,北有清真北大寺,中间有清真女寺,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离南大寺不远处的清真北大寺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大殿风格为中国宫殿式古典建筑形式,较为独特的是殿中心的望月楼由殿内登梯而上,在清真寺建筑中十分少见。明清时期的中国伊斯兰教在“以儒诠经”方面达到高潮。济南清真南大寺内的《来复铭》碑是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交融的重要物证。铭文共155字,通篇谈儒,字面上未涉伊斯兰教一言,实际上是以宋明儒学阐释伊斯兰教教义,从而开创了明末清初伊儒文化交融的局面,用开放包容的实践推进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进程。
经济
综述
2023年,济南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2757.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9.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312.0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8015.9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构成比3.4:33.8:62.8。
2023年,济南市地域税收收入15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0.8亿元,增长6.0%,其中,税收收入797.9亿元,增长15.1%,税收比重75.2%,比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65.3亿元,增长11.4%,其中,科学技术支出46.5亿元,增长64.8%;农林水支出77.0亿元,增长12.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3.5亿元,增长13.7%。
2023年,济南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757元,比上年增长6.0%。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06元,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87元,增长7.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49:1下降至2.44: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3.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0.3%。
济南市具有良好的农业资源,享有“中国精品菜篮”的美誉。济南市的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成为济南市四大主导产业。
参考资料:
第一产业
济南具有良好的农业资源,享有“中国精品菜篮”的美誉,培育出“章丘大葱、鲍芹”“商河大蒜、彩椒”“平阴玫瑰、阿胶”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23年,济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9%,其中,农业总产值543.9亿元,增长4.4%;畜牧业总产值164.0亿元,增长5.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53.0亿元,增长4.4%。
2023年,济南市粮食播种面积728.7万亩,比上年增长0.3%;粮食总产量302.9万吨,增长2.3%。全年油料总产量6.7万吨,增长1.0%。
2023年,济南市完成造林面积826.7公顷,森林抚育面积5893.3公顷,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面积328.6万亩,打造市绿化示范村100个。持续推进林业产业升级,改造低产低效园674公顷。新建山体公园2座,总数达到89座。森林覆盖率23.7%。
2023年,济南市生猪出栏203.7万头,比上年下降2.8%;牛出栏10.7万头,下降3.2%;羊出栏130.0万只,下降4.5%;禽出栏6171.8万只,增长8.6%。全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29.5万吨,增长1.4%,其中,猪肉产量16.7万吨,下降0.9%;牛肉产量2.3万吨,下降4.2%;羊肉产量1.9万吨,下降3.8%;禽肉产量8.6万吨,增长9.3%。全年禽蛋产量29.2万吨,增长8.2%;牛奶产量45.4万吨,增长4.5%。全年水产品产量1.5万吨,增长4.1%。
第二产业
济南市的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作为济南市四大主导产业,产业规模越来越大;集成电路、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透明质酸、生物质材料、空天信息等六大产业共同体加速壮大;2023年,济南市新增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4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省特色产业集群2个。
2023年,济南市全部工业增加值2886.1亿元,比上年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工业大类行业中,24个行业实现增加值增长,增长面58.5%,其中,11个行业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重点行业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1.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9.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6.7%,医药制造业增长3.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4.8%。
2023年,济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2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利润总额419.7亿元,增长26.8%。营业收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比上年提高0.6、0.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家数减少26家,亏损总额下降36.7%。大中型企业稳健发展,实现营业收入6559.3亿元,增长11.2%,利润总额达到320.3亿元,增长30.2%,分别领先全市平均1.2、3.4个百分点。
2023年,济南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6.7%。全市生产的207种工业大类产品中,有104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50.2%,其中,增幅超过20%的大类产品有45种,占比21.7%。装备制造产品中,载货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48.9%,发电机组(发电设备)、金属切削机床分别增长27.8%、26.1%。原材料产品中,石墨及碳素制品产量增长9.6%。
2023年,济南市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有工作量的建筑业企业1492家,比上年增加121家。全年签订合同额148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新签合同额7177.3亿元,增长10.4%。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772.9亿元,增长7.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3897.8亿元,增长13.6%。房屋施工面积20516.6万平方米,增长2.7%。
第三产业
济南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业,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和2010年中国糖酒会,也涌现了大批展览展示公司等行业领导企业,拥有济南国际会展中心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三大会展中心。济南正积极推进展览场馆建设,整合场馆优势,全力打造“十字形、差异化”发展的会展场馆新格局。
2023年举办展会活动125场,增长64.5%,展览面积230万平方米,增长64.3%,获评“中国会展品牌城市”。
2023年,济南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99.0亿元,比上年增长6.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全市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561.6亿元,增长6.5%;全市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37.4亿元,增长7.5%。按消费类型分,全市商品零售4436.7亿元,增长5.8%;餐饮收入762.3亿元,增长11.5%。
2023年,济南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429.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比重22.1%,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
2023年,济南市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0.5%、18.8%,分别拉动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3.4、1.9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表现亮眼,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83.3%,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比重10.9%,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
2023年,济南市限额以上单位吃类、穿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9%、10.8%,分别拉动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0.7、0.6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8%、11.6%。
2023年,济南市货物进出口总额2161.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0.3%,其中,出口1373.4亿元,下降1.1%;进口787.6亿元,增长2.8%。一般贸易进出口1927.6亿元,增长2.9%,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对欧盟和非洲进出口分别增长10.3%、12.3%;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增长63.4%。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834.9亿元,增长2.4%;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分别增长16.6%、15.3%。进口商品中,成品油进口29.5亿元,增长792.7%;煤及褐煤进口27.4亿元,增长122.5%;原油进口11.4亿元,增长75.5%。
2023年,济南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1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0.8亿件,增长8.0%。快递业务收入92.3亿元,增长12.5%;业务量(不包含邮政公司包裹业务)8.5亿件,增长10.0%。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287.9万户,增长1.7%,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922.2万户,增长34.6%。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22.6万户,增长4.2%。
2023年末,济南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7952.7亿元,比上年增长7.8%;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8756.6亿元,增长10.1%。全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694.8亿元,比上年增长9.9%,较上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9.0亿元,增长1.4%;人身险保费收入565.8亿元,增长12.0%。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92.4亿元,较年初减少41.8亿元;不良贷款率0.7%,较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全市新增直接融资规模4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股权融资61.9亿元,增长2.0%;债券融资4046.1亿元,增长31.7%。全市新增首发上市企业5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60家、股票62只。
2023年,济南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1%。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6.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5.3%,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9.1%。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3.5%。工业投资增长25.4%,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2%。
2023年,济南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399.7亿元,比上年下降19.7%,其中,住宅完成投资994.8亿元,下降18.4%。房屋施工面积8143.6万平方米,下降5.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985.6万平方米,下降6.6%。房屋竣工面积970.9万平方米,增长35.8%,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79.0万平方米,增长39.1%。商品房销售面积1170.2万平方米,下降5.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25.5万平方米,下降9.0%。商品房销售额1553.2亿元,增长2.6%,其中,住宅销售额1218.0亿元,下降0.3%。
2023年,济南市服务业增加值8015.9亿元,比上年增长5.2%。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64.0亿元,增长14.4%。重点行业加力提速,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5.3%、12.1%、6.6%。
经济功能区
济南市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山东)自由贸易区等多个国家战略经济区交汇点,济南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总面积291平方公里,分为中心区、高新东区、高新北区、章锦片区,共四大片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济南高新区产业门类齐全。重点发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三大主导产业,突出强省会优势,做大做强数据与信息服务、金融和科技服务为重点的两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超前打造量子科技、人力资本、区块链与网络空间、医养健康、商业航天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4年4月,济南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4%,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60%。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60所,新增学位4万余个。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总数44项,其中一等奖16项。立项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125个。
医疗
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济南市槐荫区建设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将其建设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健康旅游、康复医养为一体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综合医学服务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山东省政府、济南市政府签订《关于共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正式落户济南。
2023年末,济南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136个,其中医院320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98个,民营医院22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704个,其中,卫生院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23个,门诊部214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3528个,村卫生室349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5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6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2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2.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万人,注册护士5.6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2万张,其中,医院7.1万张,镇卫生院0.4万张。全年总诊疗人次9091.2万人次,出院人数293.2万人。
媒体
济南广播电视台是市政府直属的公益二类正局级事业单位,全国文明单位。济南广电深化媒体融合发展,构筑了以8个广播频率、7个电视频道为龙头,以一网五端(“济南网”和“天下泉城、叮咚FM、我爱泉城、鹊华视频、泉眼”)及广电微博、微信、头条号、抖音号等新媒体为中枢,以遍布城乡的公交电视、城市大屏、楼宇电视、出租车屏及地铁电视等为补充的全媒体矩阵系统,是济南市主流舆论宣传阵地。济南广电收听(视)率居全国省会城市台前列,荣登中国电视满意度博雅榜全国城市台十强,全国广播收听风云榜五强;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媒体融合发展案例入选山东省改革试点成果;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金话筒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业界最高奖项,实现专业权威奖项大满贯。
科技
2023年,济南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3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基础研究29.9亿元,增长11.9%;应用研究44.4亿元,增长14.9%;试验发展272.5亿元,增长12.9%。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2.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51599人,增长1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841个,增长66.2%。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总数达到32家。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总数达到249家。
2023年,济南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1.9件,比上年增长26.5%。发明专利授权量13693件,增长15.5%。技术合同实现交易额806.5亿元,增长31.4%。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8项,二等奖66项;获得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25项。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6家,总数达到11家;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8家,总数达到237家;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11家,总数达到7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323家,增长9.3%。
文化
2023年末,济南市拥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站)174个,公共图书馆13个,公共博物馆13个,档案馆13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37处,其中,国家级30处。城市可统计票房数字影院73家,观众1107.6万人次,票房收入4.8亿元。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100%,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99.7%。建成泉城书房52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5.3%,其中,文化制造业增长28.5%,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3.2%,文化服务业增长14.8%。
体育
2023年,济南市新成立体育社会组织7个,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4089人。组织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赛事)3431次,参与人数500万人次(含线上活动)。获省级及以上金牌286枚,银牌191枚,铜牌218枚。
截至2022年,济南市共建成各类体育场地22599个,体育场地总面积达到2416.184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3平方米。2024年4月27日,济南市举办2024年全民健身主题系列活动暨第十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
环保
2023年,济南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59,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204天,优良天数比率62.6%。细颗粒物(PM2.5)浓度38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73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33微克/立方米。国控断面好Ⅲ类水体比例达到100%,小清河出境断面辛丰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分别为13.8毫克/升、0.37毫克/升,指标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体。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53.8分贝,市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67.2分贝。
社会保障
2023年末,济南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6.6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7.3万人,比上年增加14.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39.7万人,增加4.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10.6万人,增加3.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54.0万人,增加8.4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12.1万人和499.8万人。
2023年,济南市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4142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100%,长者食堂等各类助餐场所达到2590处、累计服务3000万人次,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提高至178元。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730元,职工门诊统筹年度支付限额由3000元提高到4500元。发放育儿补贴1.1亿元,惠及家庭2.5万个。
2023年,济南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045元/月,保障城镇居民7951户、10548人,发放保障金及各类补贴1.2亿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814元/月,保障农村居民60342户、85340人,发放保障金及各类补贴6.6亿元。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1492元/月,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1356元/月。照料护理标准按照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分别为281元/月、466元/月、932元/月,城市特困保障910人,农村特困保障14422人,共发放特困供养救助金及补贴3.4亿元。全市共有社会救助综合服务机构14处,其中,救助管理站1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6处。培训残疾人4711人次,安置残疾人员就业2788人,帮扶救助残疾人投入资金3.3亿元。
水利
济南市为保证城区供水与保证各大泉群喷涌,济南市采取关闭大部分地下水井,改用地表水源的方法。在城市南面,西面和北面都建有大型水库,保证全年的市区自来水供应。济南南面有黄巢水库,锦绣川水库和卧虎山水库,是以锦阳川、锦绣川、锦云川为主的水利工程设置;西面是利用黄河水作为主要水源的玉清湖水库。
2022年,济南市大中型水库2022年末蓄水总量为37400万m3,比年初蓄水总量36381万m3增加了1019万m3。其中卧虎山水库和雪野水库为大型水库,卧虎山水库年末蓄水量为5740万m3,比年初蓄水量5625万m3增加了115万m3;雪野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4974万m3,比年初蓄水量13548万m3增加了1426万m3。16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6686万m3,比年初蓄水总量17208万m3减少了522万m3。
交通
综述
济南市是连接华东与华北的门户,是连接华东、华北和中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在公路放方面,南北、东西方向以及绕城方向公路发达,是全省公路网络中心和高速公路中心枢纽。在铁路方面,济南市是中国规划中的10大区域性客运枢纽之,是济南铁路局的驻地,济南枢纽为济南铁路局最大的铁路中心枢纽。在航空方面,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位于济南市东北方向的历城区遥墙镇,距市中心直线距离23公里、公路距离30公里,于1992年7月26日建成通航,二期计划2023年建成投运,建成后飞行等级升至4f最高等级,集成空、铁、轨、陆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在航运方面,济南港地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中心,黄河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区及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叠区,济南港主要是运货。在公共交通方面,济南市逐步形成了拥有13条公交线路,衔接北园大街等11条公交走廊的“井”字型和“米”字型零时公交网络。截至2023年,济南市7条地铁线路在建,济南轨道交通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
公路
济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纵贯济南南北方向的有G2京沪高速公路(北京-上海),G3京台高速公路(北京-台北),G35济广高速公路(济南-广州);横贯东西方向有G20青银高速公路(青岛-银川),G22青兰高速公路(青岛-兰州)公路,S1济聊高速公路(济南—聊城),G2516济东高速公路;G2001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将济南环绕其中;国道104线、105线、220线、308线、309线及省道242、243、244、248、316、321、327、804线共16条省道贯通城市。
济南长途汽车总站是国家一级汽车客运站,也是中国最大的国有公路客运站和客运主枢纽之一。已连续10年创下国内公路客运站售票收入、旅客发送量、发车班次三项中国第一,荣获了“中国百家用户满意服务”称号和“中国五一劳动奖状”,并顺利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华第一站”。
2023年末,济南市公路通车里程18356.5公里,比上年增长0.3%,其中,境内高速公路里程828.4公里,增长4.2%。公路客运量2137.0万人,增长48.6%,旅客周转量46.2亿人公里,增长56.2%。公路货运量2.5亿吨,增长3.1%,货运周转量615.5亿吨公里,增长1.1%。年末拥有民用机动车389.8万辆,其中,民用汽车338.7万辆,增长5.7%。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7.1万辆,获批全国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
铁路
2022年,济南市“米”字型高铁网加快建设,铁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01公里,其中高铁通车里程411公里,直达全国254个城市。截至2024年8月,济南已经通车的高铁站12座,正在布局的高铁站6座,形成了18座高铁站大格局。济南当前可以通达高铁动车的铁路客站分别是济南站、济南西站、济南东站、大明湖站、历城站、章丘站、章丘南站、章丘北站、雪野站、莱芜北站、钢城站以及长清站。济南还将布局的6座高铁站分别是济阳站、商河站、遥墙机车站、南山站、济南北站、平阴站。
航空
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位于济南市东北方向的历城区遥墙镇,距市中心直线距离23公里、公路距离30公里,于1992年7月26日建成通航,历经多次改扩建,现飞行区指标为4e,有1条3600米×45米的跑道、10.9万平方米的航站楼。济南遥墙国际机场自通航,到2016年底,机场共有航线140余条,同年,济南国际机场正式跻身千万级大型机场行列,但济南遥墙机场开通洲际航线时间较晚,洲际线路不多。2016年12月,由四川航空执飞的济南至美国洛杉矶3u8699航班于13时50分从济南国际机场起飞,结束了济南没有远程洲际直航的历史。2017年5月,由勒奥斯航空执飞的济南至意大利米兰航线开通,该航线是继济南洛杉矶航线开通之后的第二条洲际航线。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官网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济南机场旅客吞吐量3864614人次,同比下降47.5%;货运吞吐量76404.3吨,同比下降6.4%。济南机场正推进二期改扩建工程,济南遥墙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被列为全国航空主导型智慧综合客运枢纽示范工程,建成后飞行等级升至4f最高等级,集成空、铁、轨、陆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计划2023年建成投运。
2023年,济南市全年累计完成航班起降13.7万架次,增长73.6%,旅客吞吐量1756.1万人次,增长113.1%。
水运
济南港地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中心,黄河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区及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叠区,区位优势明显。济南港主要是运货。济南港(主城港区、章丘港区)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23年6月完成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具备通航条件。2023年,济南市货邮吞吐量14.4万吨,增长4.6%。
公共交通
济南已建成共有13条BRT线路,为“两横三纵”格局,其中,“两横”为北园大街—工业北路、经十路,“三纵”为历山路、二环东路和奥体中路,是国内首个形成完整BRT网络的城市。
2023年末,济南市拥有公交线路779条,比上年增加23条,线路总长度15671.8公里,增加48.5公里,旅客运输量5.3亿人次,增加1.4亿人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条,长度84.1公里,年客运量9621.0万人次,增长76.4%。
济南轨道交通
截至2023年,济南市7条地铁线路在建,济南轨道交通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 从2015年7月16日,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开工建设,泉城地铁梦“从理想照进现实”;到2019年1月1日,1号线建成通车,济南正式迈进地铁时代;随后3号线和2号线相继建成运营,济南昂首跨入地铁换乘时代。1号线、2号线、3号线一期3条线路平稳运营;3号线二期、4号线一期、6号线、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济阳有轨电车7条线路全部开工在建。从无到有、从线到网,济南地铁开启全面“加速”阶段。
人文
综述
济南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八大菜系中鲁菜的发祥地,把子肉、九转大肠、章丘大葱等美食远近闻名。济南市拥有七月三十放河灯、济南千佛山庙会、济南药市会等特色节日庆典,民间手工艺以烙画闻名。在艺术方面,济南市有超然楼、齐长城等有名建筑。吕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济南市的代表性地方戏曲。济南市的市树是柳树,市花是荷花和玫瑰。
在非文化物质遗产方面,莱芜梆子是山东一种古老的地方剧种,它发源于泰沂山区,流行于鲁中、鲁东广大地区,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秧歌是中国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济南市皮影戏、莱芜梆子、秧歌等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济南皮影戏是山东皮影戏的一个分支,具有独特的艺术史和地域文化研究价值。
饮食
济南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八大菜系中鲁菜的发祥地。济南菜清香味正,一菜一味,百菜不重,有把子肉、酥锅等济南人的日常吃食;有四喜丸子、五香脱骨扒蹄、黄河鲤鱼、九转大肠、老玉记扒鸡、五香鲅鱼等重口硬菜,也有葡萄软月、玫瑰鲜花饼、香油馓子等精巧点心;有油旋、清油盘丝饼等精工细作的面点,也有莱芜烧饼、吊炉烧饼、宗记锅饼等粗犷而细腻的主食;既有黄焖鸡米饭、五香花生米等“街头霸主”,也有雪野鱼头、莱芜香肠、长清大素包、玉皇庙豆腐皮等。
把子肉作为山东济南汉族名菜,属于鲁菜系。把子肉有肥肉但肉肥不腻,多滋多味。济南把子肉肉要肥瘦相当,一斤切成数块,用麻绳捆成一把,浸在酱油之中,猛火开锅文火慢炖,使其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口有醇厚的余香。把子肉讲究用酱油来烹调,不放盐。虽然是浓油酱赤熬制,但却不咸,刚好下饭。趁热连肉带汁浇在白米饭上,恰好把米香肉香统统带出来。
九转大肠,是山东省济南市传统名菜。清朝光绪初年,由济南九华林酒楼店主百创,开始名为“红烧大肠”,许多着名人士在该店设宴时均备“红烧大肠”一菜。一些文人雅士食后,感到此菜确实与众不同,为取悦店家喜“九”之癖,并称赞厨师制作此菜像道家“九炼金丹”一样精工细作,便将其更名为“九转大肠”。
习俗
七月三十放河灯
在济南,过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举行盂兰盆会打醮育经。有的人家要烧上大批线香,沿院内墙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诚;有的则用放河灯的形式超度死在河里的鬼魂。据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时,曾发誓要普度有罪孽的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封建迷信的破除,“放河灯”等活动已不复见。
济南千佛山庙会
济南风俗,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赏菊岩”上赏菊。自元代开始,就定九月九日为千佛山庙会。千佛山附近盛产柿子,尤以大盒柿为最著名,庙会期间,适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赶庙会者,多买柿子而归,故千佛山庙会有“柿子会”之称。每年庙会期间,从山脚下到山腰兴国禅寺间一公里多的山路两旁有固定和流动摊位1000多个,经营日用百货、土特产、风味小吃、工艺美术品等,来自省内外的民间艺术团体在庙会上表演杂技、马戏、歌舞等,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济南药市会
济南药市会在清初就已经兴起,是全国三大药市会之一,规模比河北祁州(今安国)、河南禹州(今禹县)略小。旧时,济南趵突泉南门偏西有药王庙,传说夏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生日,每年这天,药商、药农和民众多到药王庙祭祀,庙内主持雇戏班演戏,观者如堵,药商、药农便携各种中草药和中成药来此出售,其他商人也携各种商品来此交易,买卖者多达上万人,遂形成以药王庙为中心的庙会,因庙会以买卖药材为主,后又称为“药市会”。赶会的人逐年增多,会址便由趵突泉南门移到山水沟、三合街、正觉寺街、双龙街、券门巷、祭坛巷一带。1931年济南市国药业公会成立后,药市会改从夏历三月二十日开始,会期一般10~15天。赶济南药市会的主要是东北、华北、华南等省市及山东各地的药农、药商,韩国仁川等地的药商当年也有来赶会的。“七七”事变后,药市会逐年衰败,直到济南解放后,药市会才逐渐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几年内,药市会兴盛,每年赶会群众多达几十万人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有几百年历史的济南药市会中止。70年代末,济南千佛山庙会恢复,药商、药农多赶千佛山庙会,中草药交易遂成为千佛山庙会的一部分内容。
民间手工艺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是一种古老画种,始于西汉,其后一度失传。清光绪年间,被重新发现整理。早期的烙画作品,多数采用中国画和民间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后经历代艺人不断探索实践,制作烙画的工具、材料、技法和烙画内容等方面都有所发展。清光绪年间,历城李氏(世恩)烙画曾享誉泉城。今李洪德、杨立英夫妇是李氏烙画第四代传承人。近年,先后毕业于河北轻工学院和山东艺术学院的郝友友对传统烙画艺术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使这一古老画种得以传承光大。郝友友今为中国烙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烙画家协会常务副会长。郝友友在烙画工具选择上坚持使用最接近传统“油灯烙”的普通电烙铁。“油灯烙”是指以铁针为工具,在油灯上炙烤后进行烙绘。郝友友在烙画材料选择上坚持使用木板等传统材质。创作过程中,通过手控电烙铁,在木板上自然产生凹凸不平的机理变化,显现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
地方特产
艺术
超然楼
济南地方志《历乘》记载:“超然楼,水面亭。楼头一望,十里湖光,尽在目中,真一大观也。”超然楼位于大明湖东侧,始建于元代,拥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素有“江北第一楼”之称,是“明湖新八景”之一“超然致远”景观的核心建筑。
齐长城
齐长城长清段既是起始段,也是最早的建筑段落,处于古济水与山地之间开阔地,自长清段起始,齐长城一路向东,蜿蜒伸向济南市莱芜区。长城在莱芜区境内跨越200余座山头,经过35个村庄,全长64.16公里。而位于济南市莱芜区娘娘庙村与章丘区三槐树村交界处的锦阳关,是齐长城三大著名关隘之一。作为扼守齐鲁两国交通要道咽喉的军事要塞,在锦阳关周围险峻的山峰上,城堡和烽燧居高临下,见证过数不清的烽火狼烟。
吕剧是济南的代表性地方戏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超然楼是济南的重要历史文化地标,一山(千佛山)一湖(大明湖)一座楼(超然楼),深切融入了济南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吕剧扎根于济南的文化土壤,“一山一湖一座楼”的文化地标,在吕剧中衍生出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当济南的家乡戏遇上济南的文化地标,吕剧艺术家们在金碧辉煌的超然楼前描绘出一幅美轮美奂的国风画卷。
地区象征
1986年,柳树被济南市定为市树,同济南的市花——荷花珠联璧合,共同构成济南的亮丽风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就是对泉城美景的高度概括。柳树是一个报春的使者。民间有句谚语,“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每当春风吹来的时候,柳树就在寒冬的“余威”中苏醒了,它迎着凛冽的寒风,率先吐绿,披上娇黄嫩绿的新装,遥盼小燕子的归来。每当初春时节,柳树枝梢间,纤细的枝条上一个个嫩芽竞相舒展开来,给人们带来春的信息。
1986年,济南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确定济南市市花为荷花。2021年,济南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济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增选玫瑰为济南市市花的决定》,决定增选玫瑰为济南市市花。
文物古迹
济南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济南境内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截止到2022年1月14日济南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6处。
四门塔位于南部山区四门塔景区内,属于古神通寺内的建筑,是单层亭阁式石塔,始建于隋大业年间,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是中国现存的唯一隋代石塔。全塔呈四方形,高15.04米,宽7.38米,四面各有一拱门,并各供奉一尊佛像,因此得名四门塔。四门塔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亭阁式佛塔,还有“中国第一石塔、华夏第一石塔”的美誉,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门塔是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位于济南市钢城区辛庄镇石湾子村,西靠西山,与寄母山隔河相望。旧址是1917年修建的四合院建筑。占地南北长50米,宽36米。现有瓦房24间,均为石基、砖垛、坯墙、灰瓦,2013年03月05日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4年6月,济南市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非遗项目108项、市级非遗项目565项。各级非遗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现有国家级8人、省级68人、市级278人。
济南皮影戏是山东皮影戏的一个分支,主要流布于山东省境内,同时也在河北、河南、安徽等地流传。山东皮影戏至少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清末艺人张盛旺专门从事皮影戏演出,当时称为“兰州皮影”。其徒李克鳌传承技艺后,于1915年将皮影自邹县带入济南,后经李福增、李兴堂、李兴时等人的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济南皮影戏。
济南皮影戏表演声情并茂,由一人负责操作和说唱,一人负责伴奏。演唱初期采用和尚劝善念经的唱腔,后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五音戏、西河大鼓、山东琴书等戏曲音乐,形成了清新流畅的曲调。济南皮影虽然只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但其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影响广远,具有独特的艺术史和地域文化研究价值。
莱芜梆子是山东一种古老的地方剧种,它发源于泰沂山区,流行于鲁中、鲁东广大地区,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乾隆末年,安徽著名徽戏班社老阳春循徽班进京之路北上,至泰安夏张定居下来,徽戏即此流入山东,与早已传到鲁西南的梆子腔(当地统称“本地梆子”)逐渐融合,在当地方言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展演变,最终形成莱芜梆子。   
莱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板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梆子戏”、“散板”四类,此外还有曲牌一百多个,内容十分丰富。莱芜梆子具有丰富的剧目资源,共有演出剧目479种。新中国成立前传统剧目已达323种,其中除173种梆子戏外,还有老西皮、老二簧、老皮簧、乱弹、拨子、啰啰、昆曲、滩簧、小调等剧目一百余种。新中国成立后又改编移植传统剧目54种,创作、移植现代剧目102种,精品荟萃,蔚为大观。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钱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娱性的,自娱娱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各地均出现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秧歌艺人,很多民间艺人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环境随之发生变化的今天,能够掌握传统秧歌技艺和纯正舞蹈风格的民间艺人已寥若晨星,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进行。
风景名胜
综述
古代历下,不仅有“八景”之说,而且还有“十六景”之说。这“十六景”之说,最早出自明末崇祯年间,刘敕所著的《历乘》。济南老八景分别为锦屏春晓、趵突腾空、佛山赏菊、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泛舟、历下秋风、白云雪霁。而《历乘》中的十六景分别是锦屏耀日、玉鼎翻云、幽涧黄花、孤嶂凌霄、会波返照、明湖泛月、荷香北渚、白云霁雪、石洞绝尘、清流注海、松韵南薰、苍生霖雨、翠屏丹灶、岩畔飞泉、竹港清风、鲍山白雪。
新世纪又有泉城新八景问世:趵突腾空、明湖汇波、历山览胜、泺水棹歌、清河烟岚、灵岩探幽、百脉寒泉、九如听瀑。截至2023年,济南市有A级旅游景区89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19家。
重要景点
天下第一泉风景区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市中心,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由“一河(护城河)一湖(大明湖)三泉(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三大泉群)四园(趵突泉公园、环城公园、五龙潭公园、大明湖风景名胜区)”组成,是集独特的自然山水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于一体的精品旅游景区,总面积3.1平方公里,是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重点公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
趵突泉古称“泺”,《春秋》记载,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会齐侯于泺”,宋代曾巩取其跳跃奔突的特点,定名为趵突泉。天下第一泉风景区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底蕴深厚,以趵突泉为核心,泉流成河、再汇成湖,并与明府古城相依相生,泉、河、湖、城融为一体,集中展现了独特的泉水水域风光,是泉城特色标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年举办春节文化庙会、迎春花灯会、金秋菊展、龙舟大赛、荷花艺术节、国际冬泳节等十余项大型传统文化活动,体现了泉城济南独有的景观和民俗文化特色。以趵突泉为代表的济南泉水200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护城河泉水游览景观带2011年11月被《求是》杂志推选为中国十大休闲胜地,2011年12月被住建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千佛山景区位于济南中心城南部,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周朝以前称历山,相传虞舜曾于山下开荒种田,故又称舜耕山。隋开皇年间,依山势镌佛像多尊,并建“千佛寺”,始称千佛山。1959年辟建公园,1995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千佛山景区占地面积164.88公顷,最高点海拔285米,峰峦起伏,秀丽壮美,清朝著名文学家刘鄂曾在《老残游记》中描绘:“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作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千佛山历史文化悠久,以虞舜文化、佛教文化、自然生态为核心内容,是世界唯一的佛教文化与帝王文化双元共生的名山。千佛山是虞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舜曾躬耕于千佛山下,名传四方,景区内现存有历山院、舜祠、三圣殿、大舜石图园、历山溯源等舜文化景源;千佛山佛教文化发源可追溯至隋唐时期,留下了兴国禅寺、千佛崖造像等丰富的佛教文化景源;千佛山自然环境优越,古树名木众多,有佛山赏菊、历山揽胜、唐槐怀古、南麓丹霞、慈云探幽等众多自然景源;千佛山传统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有“三月三”民俗文化庙会、“九月九”重阳山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千佛山景区人文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地域价值显著,是国内少有的位于城市中的自然山体景观,也是济南市民休闲、健身的绝佳胜地,被誉为济南市的“城市阳台”、“天然氧吧”、“生态乐园”。
对外交流
领事机构
2023年4月6日,柬埔寨王国驻济南总领事馆正式开馆,该馆为柬埔寨驻中国的第九个总领事馆,是继韩国、日本、泰国在山东设总领馆之后,在山东设立的第四家外国驻鲁总领事馆,也是在省会济南设立的第一家总领事馆。
友好城市
友好合作城市
著名人物
另外李白、杜甫、苏轼、苏辙、曾巩、元好问、赵孟頫、王士祯、蒲松龄、老舍、季羡林、任继愈、欧阳中石、曹操等古今杰出的作家和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或求学为官,故有“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现任领导
重要荣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5 17:57
目录
概述
名称衍变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