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
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建筑,澳门历史城区组成部分
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葡萄牙语:Igreja e Seminário de S. José),又名三巴仔,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圣老楞佐堂区岗顶前地、三巴仔横街,于1728年创办。
历史沿革
1728年,耶稣会会士创办圣若瑟修院,经过三十年经营,大楼院舍陆续落成。
1746年,圣若瑟修院圣堂兴建。
1758年,圣若瑟修院圣堂落成。
1762年7月5日,澳门政府执行葡国政府的命令,将澳门20余名耶稣会士拘捕并驱逐出境,该修院亦遭关闭。
1773年,罗马教廷颁令解散耶稣会,使中国传教事业后继无人。
1783年,命遣使会士接替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工作。获令后,遣使会大批会士前来接管耶稣会士以前的教区及传教机构,并复办了一些修院,圣若瑟修院就是其中之一。
1870年至1893年,圣若瑟修院为利宵中学前身。
1893年,利宵中学建校后,圣若瑟修院始改为一座专研神学的修院。
1930年,圣若瑟修院重返耶稣会士的管理。
1940年至1960年中期,培植神职人士已是圣若瑟修院最盛之时。
1953年,圣若瑟修院圣堂再被修葺,形成今日规模。
1999年,圣若瑟修院圣堂维修完工对外开放。
2009年6月29日,圣若瑟修院圣堂进行维修。9月,圣若瑟修院圣堂维修竣工。
2016年10月7日,圣若瑟修院藏珍馆正式开放。
设计特点
圣若瑟修院主要由修院大楼及圣堂组成,是一座带有内外花园的修道院,四周筑有围墙与外界隔离。修院入口大门设于三巴仔街,大门与圣堂入口成一轴线关系,其间以54级花岗石阶梯相连,修院大楼建筑入口则设于圣堂右侧。历史上,大楼及圣堂都经过多次改动。
主要建筑
大楼
圣若瑟修院大楼为砖木结构,成传统的修道院布局。大楼平面呈“F”型,与教堂围合成一座具特色的内花园。修院大楼最初为二层建筑,经加建成为今天三层规模,大楼主要以青砖为建筑材料,宽厚的墙身建在花岗石基础上,修院内各层房间一般由既长且宽的走廊贯连,其中一条纵向走廊宽3.8米,长达80米。房间的门窗均为半圆拱状。除地面层铺麻石或大阶砖外,其余各层均铺上柚木地板,并设有木天花,大楼之屋顶为中式瓦顶,为中式坡屋顶形式,杉木梁直接架在墙体上。整个大楼设计以简单灵活为主,装饰线条也不多。
圣堂
圣若瑟修院圣堂是中国罕见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教堂共设有三个正面入口,两侧入口设有祭坛,之后才是主堂。中间入口直达主堂,主堂平面成拉丁十字型,长轴长27米,短轴长16米,长轴两端分别为入口前厅及主祭坛,祭坛供奉圣若瑟像,左右两侧祭坛供奉耶稣及圣母,为巴洛克式设计,装饰甚多,其中两组四枝腰缠金叶的旋柱最具特色,柱头则以断山花形式收结。而与之呼应的是入口前厅中四枝支撑二楼唱诗台的木盘旋柱。主堂左右短轴分别为供奉耶稣及圣母之祭坛。祭坛亦是一种巴洛克式设计,它凸出于墙身,两侧各有圆形及方形科林新式柱一条,方柱亦有断山花点缀,祭坛及唱诗台顶部均为白色拱顶,配以黄色花纹图案装饰与白色墙身呼应。该圣堂平面呈希腊十字型,主堂为由四个帆拱顶托起的罗马式穹窿空间,穹窿直径为12.5米,顶部高度为19米的穹顶,开有三环各16个窗户,其中最高一环只是象征式的窗框线,另两环才具有透风及採光功能,穹顶内侧为白色,中间是黄色的耶稣会会徽。
圣若瑟修院圣堂正立面为一雄浑的墙体,其宽度为24.6米,两条多层之檐口线及6条多次收分的壁柱将立面大致分为纵横各三部分,顶层两边为对称之钟塔,塔顶为琉璃瓦顶,其高度为19米,左钟塔三个窗洞放有大铜钟,右边钟塔正面窗亦有一铜钟,以及一小门通往天台,中间部分则是一直弧线结合的山花,其高度为17.5米,山花中有一耶稣会会徽雕饰。第二层主要开有三个窗户,两侧较小但有弧形窗楣及周边浮雕装饰,中间窗户属于唱诗台,是一整层高之长方形百叶大窗。地面层则设有三个入口大门,两侧较矮窄,故有空间作周边装饰及门楣。中央为厚大木门,其两边壁柱上则以断山花形式点缀。
藏珍馆
为了让公众有机会欣赏到圣若瑟修院的历史藏品,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与修院及天主教澳门教区共同设立“ 圣若瑟修院藏珍馆”,展示约110件/组珍贵文物,让市民及游客通过参观展馆,了解更多该修院及澳门天主教发展的历史,以至澳门的中西文化交流史。
文物遗存
圣若瑟修院圣堂内有奠基石及奠基纪念铜牌,记载修建圣堂的日期及人员,铜牌背面更有一行汉字:“乾隆壹拾壹年捌月贰拾陆日”。圣若瑟修院圣堂内现存圣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的手肱骨,供教徒敬礼。该圣髑被视为东方天主教会的重要文物。圣若瑟修院收藏了不少典籍、油画、圣像、礼仪用品等宗教文物。
历史文化
别名由来
圣若瑟修院由于规模仅次于耶稣会士兴建的圣保禄教堂(现大三巴牌坊前身),因此本地人又称它为“三巴仔”。
相关人物
圣方济各·沙勿略是第一位到远东传教的耶稣会士,1552年死于澳门附近的上川岛(St. John Island),后被誉为东方宗徒。
相关图书
《欧风遗踪——澳门圣若瑟修院与教堂》为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院长叶农教授所着,全书介绍了圣若瑟修院及教堂的建筑特色、创办的缘起变迁、办学期间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及当时经学院培养的澳门各界名人等。文末介绍了圣若瑟修院藏珍馆所藏的一批珍贵文物,全书附有多幅珍贵插图,让读者能快速及全面地了解圣若瑟修院与教堂的过去与现在。
Macao's College and Church of St. Joseph: Splendour of the Baroque in China(《澳门圣若瑟学院及圣堂:巴洛克建筑在中国的辉煌》),介绍了圣若瑟圣堂及耶稣会学院,即现今更广为人知的圣若瑟修院,可说是十八世纪耶稣会在中国早期最重要的圣堂,也是澳门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文化产物
文物说明牌为210×210×1750毫米的正方柱体,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式传统建筑群体前的石制碑铭,采用简约的外型设计、戏剧化的一比八高宽比,提供了足够的可阅读篇幅,符合一般人的视线高度,又不占用太多城市街道空间。建材使用了红铜片,有耐用和易于清洗的特点;基本放置于文物的正立面一侧或围墙外,主要衡量准则为不影响文物的视觉景观,不影响途人又易于被发现。广场前地说明牌则更多考虑游人的行走路线,方便游人参阅;提供三面可阅读空间,其中一面背靠墙身,其他三面分别刻上中文、葡文,英文及日文,内容包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标志、 “澳门历史城区”字样、文物名称,以及简要文字说明。
2024年,澳门金融管理局发行龙年农历年纪念硬币,其背面图案为圣若瑟修院教堂。
2010年7月15日,《世界遗产–岗顶前地》在澳门发行,其中包含一枚主图案为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
文物价值
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前者是澳门近现代普及教育的先驱;后者更是澳门唯一一座拥有圆穹顶的教堂,是澳门现存18世纪巴洛克风格最完整的建筑物。圣若瑟修院不但为天主教培养了众多杰出的神职人员,还与澳门的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澳门的文化、教育、艺术和慈善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圣若瑟修院大楼仍保留著昔日修院厨房的大烟囱,这在澳门现存的历史建筑中属于罕见。昔日修院的图书室亦被保留,内部佈满古式书柜,收藏著一些珍贵的宗教书籍,见证天主教在亚洲的传播。
文物保护
1976年8月7日,旧圣若瑟修院、前地及石级被评定为具历史性价值屋宇。
1984年6月30日,圣若瑟修道院及圣堂、前地及石阶被评定为纪念物。
2001年,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
2005年7月15日,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9年1月1日,圣若瑟修院大楼,圣若瑟修院教堂、前地及石阶入选《澳门不动产名录》,圣若瑟修院大楼评定为具建筑艺术价值的楼宇,代码AM003;圣若瑟修院教堂、前地及石阶评定为纪念物,代码MM007。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圣若瑟修院大楼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圣老楞佐堂区岗顶前地,圣若瑟修院圣堂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圣老楞佐堂区三巴仔横街。
开放信息
圣若瑟修院圣堂、藏珍馆的开放时间为10:00—17:00,藏珍馆逢星期三休馆,修院大楼不对外开放。
免费入场
交通信息
旅客可乘坐9、16、18、28B路到达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
参考资料
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澳門世界遺產.
圣若瑟修院藏珍馆.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7 20:1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