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亚那笔花豆(Stylosanthes guianensis (Aubl.) Sw.)是豆科,笔花豆属直立亚灌木或草本植物,高可达1米。
叶片先端常钝急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时具小刺状齿;无小托叶,花序密集的花多达40朵;初生
苞片密被伸展长刚毛,花萼管椭圆形或长圆形,旗瓣橙黄色,具红色细脉纹,荚果卵形,喙很小,种子灰褐色,扁椭圆形。
形态特征
直立草本或亚
灌木,少为攀援,高0.6-1米。茎无毛或有疏柔毛。
叶具3小叶;托叶鞘状,长0.4-2.5厘米;
叶柄和叶轴长0.2-1.2厘米;小叶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0.5-3(-4.5)厘米,宽0.2-1(-2)厘米,先端常钝急尖,基部楔形,无毛或被疏柔毛或刚毛,边缘有时具小刺状齿;无小托叶,小叶柄长1毫米。
花序长1-1.5厘米,具密集的花2-40朵;初生苞片长1-2.2厘米,密被伸展长刚毛,次生苞片长2.5-5.5毫米,宽0.8毫米,小苞片长2-4.5毫米;花托长4-8毫米;花萼管椭圆形或长圆形,长3-5毫米,宽1-1.5毫米;旗瓣橙黄色,具红色细脉纹,长4-8毫米,宽3-5毫米。
荚果具1荚节,卵形,长2-3毫米,宽1.8毫米,无毛或近顶端被短柔毛,喙很小,长0.1-0.5毫米,内弯;种子灰褐色,扁椭圆形,近种脐具喙或尖头,长2.2毫米,宽1.5毫米。
生长环境
热带草种,在较高气温下生长良好,生长最适温度为25-35℃,怕寒不耐霜冻。耐干旱、耐痔薄、耐酸性土壤,在农、林、果三不种的荒地、
坡地都可正常生长。
分布范围
原产于南美洲北部。中国1981年从澳大利亚引进,华南、西南等地均有栽培。
繁殖方法
种子采集:圭亚那笔花豆草种子成熟不一致,容易落粒,人工采收应在上部花苞种子大部分成熟时,将植株刈割,运回晒场,经曝晒2-3天后进行脱粒,也可在田间铺上塑料布就地脱粒。菜种每667平方米可得20-50千克。
浸种:种子发芽率较低,通常用机械方法划破种皮,可使发芽率提高到95%以上,也可用55℃温水浸种25分钟或80℃热水浸种2-3分钟,然后用1000倍福尔马林液浸种1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晾干,或每50千克种子用70%的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3千克拌种。
播种:播种期,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在2-3月份,春季气温稳定在16℃时播种为宜,过晚会影响生长,降低产量。播种量为每667平方米播种量0.2-0.5千克。播种方法为条播,行距为60厘米,播种深度为1-2厘米。
栽培技术
圭亚那笔花豆适宜与大黍、盖氏虎尾草、非洲狗尾草和俯仰臂形草等禾本科牧草混播,建立良好的混播放牧草地。
中耕除草:苗期生长缓慢,3个月后生长速度加快。留种地、育苗地,前期应及时除草2-3次,与中耕松土结合进行。后期生长旺盛,能抑制杂草,不需多加管理。如果前期杂草过于旺盛,可以轻度放牧,以控制禾本科杂草的生长。
浇水追肥:对植株长势较差及刈割后的地块,要结合浇水适当追施速效性肥料,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千克和复合肥3-4千克。
收割:圭亚那笔花豆播种4-5个月后草层高达50-80厘米,即可进行第一次刈割,留茬高度为10-15厘米,以利在生。用作干草时宜在开花期刈割,过迟粗纤维增多,品质下降,还影响再生植株产量。年可刈割2-3次,每667平方米产鲜草2000-3000千克。
主要价值
饲用:圭亚那笔花豆干草
粗蛋白质含量达15%-17%,是稻谷的两倍,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可作配合饲料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重要来源,代替部分精料。圭亚那笔花豆既可青饲,又可加工成干草粉,加工的草粉营养齐全,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四川仪陇县畜牧局养猪场,用占饲料日粮25%的圭亚那笔花豆粉喂猪,比用占词料日粮25纬的米糠喂猪,饲料利用效率和日增重都有所提高。在鸡饲料中加6%-12%的圭亚那笔花豆粉,用圭亚那笔花豆粉饲喂兔、牛、羊等草食动物,其添加量可达30-6%,大大节省了精饲料。
改良土壤:圭亚那笔花豆的
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大量落叶可以增加上壤中的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加速新开荒地的熟化。果园间种圭亚那笔花豆,还可调节小气候,抑制杂草生长,提高保水保肥能力,从而提高水果产量。因此,发展圭亚那笔花豆既能以草兴牧,又能以草促果,以草养地。
病虫防治
圭亚那笔花豆主要病害是炭疽病,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病,可以用1:100波尔多液喷洒,每667平方米喷洒50-60千克,或用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兑水800-1000倍喷雾,每667平方米用药液50-60千克。发病初期用药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圭亚那笔花豆苗期有蓟马危害,受害植物叶片变黄,矮小,可用敌百虫或乐果乳剂兑水800-1200倍喷雾,每677平方米用药液50-60千克。刈割前15内不得使用任何药剂。另外,生长盛期发现病株时应及时拔除,集中烧毁,以免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