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间存在着
贸易往来的的客观必然性是由于不同的
市场空间之间存在着自生差别、再生差异和牵动性因素。但具体造成地区间发生
贸易往来的原因主要有:
1、各地
资源、
生产结构和
产品的内容不同, 受自然和非自然的力量干预后果不一,使得有的有生产,有的没有生产;有的产量多,有的产量少,因而需要通过地区间的
贸易来互通有无,或者长短相补;
3、由于
社会分工的发展,分工不同的地区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联系,形成特写的、相对稳定的
商品供求关系,形成地区间的
贸易往来。
地区间贸易往来的增长和扩大,受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最根本的当然是地区间
社会分工的深入和各地
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此以后,重要的制约因素还有:
地区
贸易往来,不仅是地区间
商品买卖中
价值形态的转化,而且有商品体的物质运动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
商品的空间位移。
商品只有完成这种空间位移,才能达到地区
商品流通的目的,使商品才能真正达到销地。如果
运输路程太远,交通困难,不能在
商品败坏以前就运达到销售地,
贸易往来就不可能。这里,交通
运输工具的改进乃至革新,就成为
贸易能否进行的关键,因为新的先进的速度加快的交通工具,能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如果商品的
运输费用过高,也会阻碍地区
商品流通,这就需要靠革新交通工具以寻求低廉的运费。
在统制
经济的条件下,
商品经济被压抑,地区
贸易往来缺乏雄厚的基础,同时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包括贸易往来也被压抑,政府决定代替了
市场主体的独立自主,
行政分割代替了地区贸易自由,自然使得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受到严重的束缚,难以正常发展。而在
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必然要在发展
地区内部贸易的基础上大大地推动着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在
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贸易往来的主体是
企业,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增,地区间的贸易往来会空前地繁荣。在统制经济体制条件下,在
产业政策方面必然要实行违反
社会分工的、独立的、无所不包的
生产体系,无条件地强调地方自给,造成各地生产结构雷同,必要输出的
原材料被截留而不能输出,不仅优材不得优用,相反磨灭了地区
贸易往来的客观基础。在流通政策方面势必要实行地方封锁,按
行政区域、按行政命令调拨
商品,取消
经济上合理的地区
贸易往来,而在
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产业政策必然要服从
社会分工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优势
产业,因而能在合理的
地域分工的基础上发展地区间的贸易。而在流通政策方面则实行地区贸易自由政策,取消地区间的
行政封锁和各种
贸易壁垒(包括
价格的、税费的等),坚持
对外开放,为地区间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合理的
价格能促进地区间贸易正常发展;而不合理的价格则会起消极的障碍作用。地区
贸易往来中
价格正确与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是否有合理的
地区差价。如果产销地之间
价格倒挂,则产地不愿输出,销地也不愿调入,结果产地大量积压而销地
商品匮乏乃至
脱销。②工农业
产品价格剪刀差是趋于缩小还是扩大。如果逐步缩小、就会鼓励必要的输出;如果不断扩大,农业区域就会截留
原材料输出和阻碍
工业品的输入。
如果税费合理就会鼓励地区
贸易往来;如果
税负过重,就会束缚地区
贸易往来。因为税费负担过重,
经营地区贸易的主体在
价格既定的前提下,取得的盈利就会过小,或者无利甚至亏本,就会失去经营的积极性,甚至改行。在税费负担中,费用负担过重比之
税收要更严重。因为税是按统一的税则收取的,有比例,有定额,费则是附加的,很容易出现乱收费。为此,一定要重视地区间
流通税和各种附加费的征收,要禁止随意增设收取税费
关卡和税费品种,要减轻
税率和费额,确保地区间贸易往来中
经营者得到必要的、合理的
利润,防止地区间的
价格差距因不合理的税负而盲目扩大,造成销地的
消费者负担沉重,并由此而阻碍地区间的
商品流通,为了发展地区贸易往来,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一定要遵照
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上层建筑的力量,努力为经济基础服务。要为
市场主体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确保贸易自由、等价交换和
公平竞争原则能够在地区贸易往来中正确地和顺利地贯彻,坚决反对地方
贸易保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