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黑
地域歧视现象
“地域黑”的本质是对现代文明观的扭曲,通过一个否掉一片、通过个体污名化集体,这种量词绝对化的表述 ,让“地域黑”有非常浓厚的“连坐”之感,是反文明的产物,而现代文明观的理念就是对个体的充分尊重,让个体免于为其他人的言行而买单。
发生原因
文化差异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产生“地域黑”的现实因素。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历史文化有差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总的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期间,南方诸省常常处于被黑的阶段;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南方和东部省份经济迅猛发展,“地域黑”的风向随之一转,北方省份纷纷“中枪”。经济发展不均衡还产生了人员的大规模流动,外出务工成为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广大群众的选择。一些省份成为劳务输出大省,“打工人”遍布全国各地,庞大的基数下难免会有一些素质不高的人,做出一些违法违规的事,为“地域黑”提供了案例和素材,这些案例不断叠加,让“地域黑”愈演愈烈。
社会舆论助推了“地域黑”蔓延。大众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传播主体,起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曾经有一段时间,部分媒体常常热衷于报道某一个地区的负面新闻并且加上地域标签,有的电视防盗公益广告、文艺节目中,代表负面形象的扒手、骗子都是某省口音。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些扎堆出现的报道和节目直接影响公众的判断,强化了对个别地方的负面印象。而随着互联网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一些自媒体为了争夺眼球和流量,在发布负面信息时刻意突出地域概念,通过“造梗”和制造“地域黑”标题来进行炒作,加剧了“地域黑”的蔓延,有的甚至不顾事实“移花接木”把负面新闻安在某些省份和城市上。
群众有意无意的参与加剧“地域黑”的网络狂欢。不可否认,一些省份的个别地方,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影响恶劣的事件,或者是部分群体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这些都长久地停留在了公众记忆中,被时常拿出来议论,逐渐形成了一种刻板、标签化的印象。众声喧哗之下,有时候一些网友是“人云亦云”的跟风黑,也有网友根本没有到过某个地方也没有跟某地人接触过,“以讹传讹”胡乱黑。群众以其庞大的数量和强大传播能力,让“地域黑”成为一场网络狂欢。
危害程度
从舆论场到现实世界,“地域黑”造成的真实危害不可小觑。
个人而言,“地域黑”往往形成“隐形歧视”。比如,在就业市场,地域歧视或明或暗地存在,导致求职者无法享受公平的就业机会。
地方而言,“地域黑”广泛传播有损形象。本来就时常被黑,倘若再叠加一些地区发生的负面个案,往往会导致投资主体和外来人员对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形成负面印象。“地域黑”还会导致一些问题在投资风险评估时被放大,影响投资意愿。在投资意愿不足和经济发展乏力的恶性循环中,“地域黑”扮演了一个不太光彩的角色。
社会而言,“地域黑”挑动的对立情绪也是一种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网上各种IP的“对战”“对骂”不绝于耳,引发了各地网友之间的矛盾,还衍生带来网络暴力、造谣生事、互相鄙视,甚至对线下秩序造成影响。
处理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在《偏见的本质》一书中说道,“对属于某群体的个体持有一种厌恶或敌对的态度,仅仅因为他属于该群体,就被推定具有人们归于该群体的那些令人反感的特性。”这道出了“地域黑”的本质。每一位公民都是家乡的代言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弘扬真善美,不给自己的家乡抹黑。
首先,无论是支持“地域黑”的人,还是由于被黑而反黑的人,争论的双方应该是基于观点与逻辑,而非身份与立场。因为,观点是可以讨论的,身份与立场对个人来说往往是不容置疑的:它有不可挑战的个人尊严的天然正确性。彼此观点与逻辑中的不自知的漏洞,可以通过探讨与争论来帮彼此完成认知重构,从而达成双方的共识,而基于立场与身份的批驳没有赢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认输赢,不讲道理。如此,只能留下一地鸡毛,而下次当相同社会议题出现的时候,也会再次陷入这种内耗的循环,无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性的自私与贪婪,以及人际之中的刻板印象......再庞大的地域也盛不下复杂的公共议题之中,把全社会应该共同思考的议题一股脑推给其所处的地域环境,这是对公共议题的情绪化和去责任化。
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各地基础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导致各地发展水平不同,有的甚至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暂时性困难,这都是正常的,这些问题和困难都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事物总是在变化中发展的,要避免用老眼光看人看事,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尤其是对企业和用人单位来说,评判一个人是不是适合某个岗位,应该是对人品、能力、专业背景以及岗位匹配度的综合考量,将地域作为一条标准,不仅违法违规,也会将真正合适的人才拒之门外,反过来还会影响社会对企业的评价,对自身发展不利。
包容的心态对待差异。有人请教孔子如何做到“仁”,孔子说了五条,其中一条是“宽则得众”。对普通人来说,有包容差异的胸怀,能结交更多朋友。在我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成长环境各异,受过不同教育,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但绝不能因此人为地划分好坏优劣。事实上,黑别人并不能证明自己有多高明,反而暴露了认知中的狭隘和骨子里的偏见。懂得欣赏差异,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更近一些。
正向的舆论传递友好。媒体和自媒体应该加强道德约束和自律意识,自觉抵制“地域黑”,不应该为吸引眼球而炮制“地域黑”报道,或是随意关联集纳某一区域的负面新闻造成“地域黑”。热衷于“地域黑”和挑动地域矛盾的机构,其实消耗的是自身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摒弃“地域黑”只是前提,应该更多客观公允地呈现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崭新的精神面貌,拒绝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为抵制“地域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社会评价
地域歧视在当今中国十分常见,这种陋习并不值得提倡。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1 21:27
目录
概述
发生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