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
阎欣宁创作长篇小说
《地平线》是当代作家阎欣宁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9年4月。
内容简介
《地平线》以1929年朱毛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到闽西开辟根据地的这段特殊历史为背景,直接描写了在党史军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古田会议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
作品目录
人物介绍
毛泽东
1929年的毛泽东在考察红军的现状时看到的是“宣传队员成分太差,俘虏兵也有,伙夫马夫也有,吃鸦片的也有,有逃跑嫌疑便把他解除武装塞进宣传队去的也有,当司机当不成便送入宣传队去的也有,因残废了别的工作机关不要塞进宣传队去的也有,现在的宣传队简直成了收容所,完全不能执行它的任务了……”毛泽东由此就看到了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有了古田会议的决议。阎欣宁将当年的复杂局面浓缩到红四军的一个小小的手枪连里,慎重地想像着当年混沌的、激昂的、粗砺的革命场景。在《地平线》中,毛泽东洗澡情节的安排较有新意。一直在进行考察的毛泽东想在温泉洗个澡解解乏,意外地遇到了被军阀残余打得遍体鳞伤的战士黄松,于是他的考察更加详细深入。这些内容成为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阐述他的清算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有力佐证。
柳达夫
留苏特派员柳达夫这个形象写得具有光彩,这个形象满脑子都是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理想,他习惯于从马克思主义的书本出发,习惯于用现成的教条衡量一切,他的可爱之处是,对革命怀有满腔的热情,对普通群众有平等的意识。特别是作家对他与罗翠香关系的描写,很见功底,让人难忘。
罗翠香
罗裁缝的女儿,先是皈依上帝,做了“上帝的女儿”,在福音医院做护士。她的美丽震动了兵痞劲十足的连级军官丁泗流,更震动了特派员柳达夫,形成一种特殊的三角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是美丑对衬的关系,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驱动力。她被作为月亮女神来描写,她在红军中提高了觉悟,变得日渐成熟,但仍不失其清纯。作者通过她的清纯,她的爱心,对当时残酷惨烈环境下的人物心态,甚至当时的政策观念,也都有所反思。
丁泗流
丁泗流是一个作者落墨很多,也写得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这个人物从旧军队带来许多坏习气,这些东西与革命军人、军官的身份极不协调,如打骂士兵,流氓作风,缺乏自我约束,破坏军纪等等。但是他会打仗,作战勇敢,性格复杂而多面。他是古田会议决议精神所针对的主要错误倾向在下级军官中的代表。他的思想和作风,如果没有一个根本的转变,革命队伍中很难有他的位置。作品结尾,他被审查而没作组织结论的尴尬是必然的。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选择古田会议这个题材,对小说家是很大的考验。小说的走向同时由几个点出发的,到最后归拢到共同的主题上,由一次会议的前因后果,写战争年代人的成长与制度的成长,写中国革命的特殊环境和条件下一个有战斗力的队伍是如何炼成的。红军是那个年代最好的军事力量,最受老百姓认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革命队伍的扩大,红四军及其党组织内加入了大量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各色人等。官兵成分复杂影响着部队的战斗力,大量带着旧军官习气的人陆续进入红军,而由于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部队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整训,因此,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流寇思想,甚至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开始在红四军内滋长。小说对整肃和纯洁队伍的必要性做了大量铺垫,集中展示了不同人员成分、不同立场、不同思想的人之间的交锋和冲撞。
《地平线》提出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建立根据地后着意考虑的问题,作品着重写出了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的极端必要性,反映了古田会议的核心精神,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强调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农村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在党和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农民的条件下,必须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这部作品用艺术的形式记述了古田会议制定的原则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巨大作用。
艺术特色
《地平线》是一部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历史小说,需要艺术再现特定时期的人物和故事。反映古田会议召开前夕这段历史,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一是写党内上层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决定命运的根源,却因涉及诸多真实的领导人,难以写好,写得好也难摆脱传记痕迹。二是写军内下层干部与士兵间矛盾。虽是虚构的产物,但为古田会议召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供了具体鲜活的例证。阎欣宁明智地采用后一写法,为的是放开笔墨刻画人物和讲述故事。尤其是人物,这一部长篇,为那一历史时期闽西红军中的几类人物,勾绘了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士兵黄松背上的伤痕,肖文生班长的出走,丁泗流连副的“大蚂蟥”,连顺舟连长的大黑马,正是这些来自生活的生动细节,连缀成为了历史的轨迹。
在《地平线》中,作者的语言是出色的,不但简练、活泼,富于时代感和表现的张力,而且多含智慧的幽默感。他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和对话的表达,都贴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极为生动和真实。如写柳达夫不喜欢红四军设计的半腿军裤,便说“长不长、短不短地搭在膝盖处,给他的感觉是介乎真理与谬误之间。”十分生动地把这个擅长理论的留学生的心理展现出来。小说为了夸张和渲染,还妙语连珠。如写罗翠香的好嗓子,能唱好听的山歌,就说她“嘴一张群山落泪,齿一合江河含笑。”等等。
作品影响
2009年5月26日,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文艺报社、福建省新闻出版局、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鹭江出版社共同主办的阎欣宁长篇小说《地平线》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阎欣宁长篇小说《地平线》是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这部作品是阎欣宁自2002年创作出版《永远的瞿秋白》,2008年创作出版《来复线》之后推出的着重反映1929年底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史上古田会议的红色历史题材作品。
作品评价
阎欣宁的《地平线》写的是古田会议这样重大而严肃的主题,但在叙事风格的选择上少见那种惯有的铿锵有力、落地有声的音调,而是从日常生活出发,注重再现那个时代的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生活细节。(文学评论家王干评)
《地平线》在很难写或说很容易重复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给人以新鲜感。在领袖人物的塑造上,作者阎欣宁不落俗套,尽可能以一种朴素本真的面目出现。他从自己关切的人物着手,以小见大,细节取胜,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文学评论家吴秉杰评)
阎欣宁的长篇小说《地平线》是以“古田会议”前后那一段红军军史为题材的作品,是对那一段红色历史所做的形象追忆。(文学评论家何西来评)
新时期以来,革命历史题材和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反映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作品很鲜见,在军事文学的百花园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中很少见。《地平线》的创作,填补了这个空白。评论家崔道怡认为,在“双献礼”的各种活动和成果中,《地平线》这部书蕴涵了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它是为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里程碑立传的,也是为新中国建立60年更新进程树立路标的。(解放军出版社副社长董保存评)
出版信息
2009年4月,《地平线》由鹭江出版社首次出版。
作者简介
阎欣宁,男,原籍山东曲阜,出生于青岛。中共党员。1970年毕业于锦州市第一高中。1970年入伍,历任排长、连长、副教导员、干事,《厦门文学》杂志编辑、副主编,现任厦门市文艺创作中心主任。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金帆船》《追水营》《铁券丹书》《永远的秋白》《巡捕房》《中国爹娘》《来复线》《地平线》《遵义!遵义!》,长篇纪实文学《岛城戍兵录——一支野战军和一座岛城的非编年史话》《百战将星——韦杰》《厦门:永不止步的奔跑》,小说集《枪手沉沦》《枪族》等。1992年获庄重文文学奖。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09 23:18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