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种又称
本地种,
土著种,是指某一地区内原先就有、而不是由外地迁徙而来或引入之物种。它可以是这一地区的固有种,也可以是特有种或残
遗种。
地方种亦称
本地种、
土著种或乡土种,是指某一地区内原有的、而不是从其它地区迁移或引入的物种。
地方种是产地在当地或起源于当地的物种。其可为该地区的
固有种(指发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水域内的种或亚种,如
里海海豹是里海的固有种),也可以是该地区的
特有种或
孑遗种,如大白菜、大豆、
大鲵,
扬子鳄等为中国的本地种。
①
入侵种对地方种的直接影响结果就是占据本地种的
生态位,使其适生区遭到排挤,不利于地方种个体生存和种群维持。加拿大
伊乐藻于1977年侵入挪威Steinsfjorden湖,并在浅水区湖底形成大面积密集种群,阻碍
螯虾成体的运动,排挤螯虾的生存空间,同时伊乐藻种群内部水体
溶氧量和pH波动剧烈,不适宜螯虾的生存,栖息地的丧失使螯虾数量在10年之内锐减了一半以上,这是一个植物在竞争中战胜动物的罕见例子。
②外来植物和本地植物之间经常杂交,发生基因交流,对地方种的遗传侵蚀现象明显,降低了地方种的
遗传多样性。
入侵种与地方种发生杂交后,有时会发生远系繁殖衰退现象,造成地方种种群的崩溃甚至灭绝。
①为
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地方种茶树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染色镜检的方法,对贵州4个典型地方种茶树(
湄潭苔茶、
石阡苔茶、贵定鸟王和
都匀毛尖)根系AMF的定殖和共生状况及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4个地方种茶树均有AMF定殖和侵染,能形成典型的根外菌丝、根内菌丝、菌丝圈、泡囊和疆南星型丛枝等AMF侵染结构;AMF的定殖率和侵染率分别为7.3%~86.7%和0.8%~32.73%,均值为36.6%和7.01%;不同茶树品种间AMF的侵染状况差异较大,同一品种不同样地AMF的侵染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贵州4个地方种茶树根系AMF的定殖率和侵染率与土壤因子显著相关,其中,AMF的定殖率与土壤水解氮和有机质的含量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AMF的侵染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土壤因子对AMF侵染的影响不同,其定殖率依次为速效氮>有机质>速效钾,侵染率依次为有机质>速效钾。贵州4个地方种茶树根际均存在AMF定殖,且都能与AMF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
②通过盆栽试验,采用Biolog技术对比研究了外来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与本地植物苍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对土壤碳源利用的差异,以未种植任何植物土壤为空白对照。结果表明,入侵植物
意大利苍耳的土壤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显著高于本地植物苍耳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意大利苍耳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31种碳源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72h,P<0.05),AWCD变化规律如下:意大利苍耳>苍耳>CK(对照);意大利苍耳的Shannon
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D)和丰富度指数(S)均显著高于苍耳和空白对照,与苍耳相比,意大利苍耳的H,D,S分别增加了3.13%,0.77%和21.67%,与CK相比,意大利苍耳的H,D,S分别增加了4.59%,0.89%和35.18%,CK最低;碳代谢指纹图谱分析表明意大利苍耳和苍耳的碳源利用存在显著差异,意大利苍耳显著提高了
根际微生物对胺类、酚酸类、氨基酸类和糖类等碳源的利用;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两种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出现分异,意大利苍耳集中在第一主成分,得分系数3.3103,苍耳主要分布在第二主成分,得分系数-1.9616;糖类物质、羧酸类化合物、多聚物和氨基酸类是根际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改变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形成对自身有益的土壤微生态环境可能是意大利苍耳成功入侵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