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时(英文:Earth Hour),是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为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发起的一项全球性节能活动,该活动提倡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当地时间晚上8点30分,个人、社区、企业、行业和政府自愿关上不必要的照明和耗电产品一小时,表达对自然保护的关切与对环保行动的支持。
活动背景
“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发起源于澳大利亚位居世界前列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随着1994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生效,作为全球第15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和煤炭、液化天然气(LNG)和原油的主要出口国,澳大利亚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面临巨大压力。
2004年,为了寻找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想法,
世界自然基金会澳大利亚分会与广告公司
李奥贝纳广告进行会面,就普及减排概念时如何激发大众想象力展开探讨,最终形成“地球一小时”的整体概念。随着该活动概念受到悉尼市市长
克罗芙·摩尔、
费尔法克斯公司、
普华永道等单位的支持,“地球一小时”活动自此提上日程。
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悉尼时间2007年3月31日20时30分,“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在
澳大利亚悉尼市展开。当天晚上,约有超过220万户的居民和2000家企业集体断电一小时,悉尼的地标性建筑
悉尼歌剧院亦熄灭主体灯光以响应活动。根据组织方披露,当晚熄灯的1小时内,悉尼市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10.2%。
2008年,“地球一小时”活动被推广至世界各地,吸引了35个国家、370个城镇参加活动,活动被确立于2008年3月29日20时30分进行。
活动当日,
新西兰和
斐济率先进入“地球一小时“,澳大利亚、
菲律宾、
泰国等多个国家的城市按照时区依次熄灭灯光。参与活动的北美城市包括
亚特兰大、
芝加哥、
旧金山、
蒙特利尔和
多伦多,其他关闭电灯的城市还有
曼谷、
哥本哈根、
特拉维夫,活动最终在美国旧金山落幕。在此期间,各地区的地标性建筑亦先后参与熄灯,如
金门大桥、
古罗马竞技场、时代广场的可口可乐广告牌,以及巴西的
里约热内卢基督像等。
2009年3月28日20时30分,全球24个时区、80多个国家、近3000座城镇、约10亿人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埃及的
狮身人面像和
吉萨金字塔,巴黎的
埃菲尔铁塔,南非开普敦的
桌山和
尼亚加拉大瀑布等上千个标志性建筑和自然奇观也加入到这项活动。“地球一小时”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志愿性环保活动。
2010年3月27日20时30分,全球128个国家、4616个城镇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影响人数超过13亿人。北京的
紫禁城、柏林的
勃兰登堡门,美国的
总统山(拉什莫尔山)、津巴布韦的
维多利亚大瀑布和广岛的
和平纪念公园等地标性建筑参与其中。在中国,这项活动获得了33座城市的政府官方支持,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参与其中。全球各地越来越多的城市参与这项活动,成为“地球一小时”应对全球变暖行动的里程碑。
主题发散
2011年,“地球一小时”的活动主题开始不仅限于熄灯一小时和应对全球变暖的行动,同时倡导民众推动可持续的环保行动。3月26日20时30分,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中国有86个城市加入到“地球一小时”活动。
2012年3月31日20时30分,全球共有147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活动。随着国际时区变化,自
萨摩亚群岛开始,最后在
库克群岛进入尾声。
2013年,因为西方
复活节缘故,2013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提前到2013年3月23日20时30分。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座城市参与了2013年“地球一小时”活动,其中包括
巴勒斯坦、
法属圭亚那、
加拉帕戈斯群岛、
卢旺达、
圣赫勒拿岛、
苏里南、
突尼斯等首次参与“地球一小时”的国家和地区。
2014至2019年,“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参与国家和地区逐年增加,从2014年的162个国家发展至2019年的超180个国家及地区。
2020年,在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以线上形式开展。近190个国家和地区公众响应线上号召,自行参与行动。其关键词在全球产生超过30亿次的社交媒体曝光,其相关标签在37个国家的
谷歌或
推特搜索中成为热门话题。
2021年至2022年,线上活动人数再次创下记录。2022年,“地球一小时”在社交媒体渠道和
TikTok等平台上的全球点击量超过78亿次,其相关标签在35个国家的谷歌或推特搜索中成为热门话题。各国亦举办相应线上活动响应“地球一小时”,例如中国在北京
凤凰中心举办“地球一小时”直播活动等等。
品牌焕新
随着《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通过“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202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推出新品牌内容“地球最重要的一小时”(The Biggest Hour for Earth),呼吁参与者贡献一小时,为保护自然做出积极行动,并推出记录参与者为保护地球而采取积极行动的在线计数器“小时银行”。
2023年3月25日20时30分,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小时银行”的参与者累计时长达41万小时。此外,基于中国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谈判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分会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和昆山等城市举办了“地球一小时”庆祝活动,包括一系列可持续发展论坛和音乐活动。
2024年3月23日20时30分,“地球一小时”活动启动。截至3月24日的“小时银行”数据,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者做出行动贡献,总时长超过140万小时。
2025年3月22日20时30分,“地球一小时”活动正式启动。截至3月23日,已有超过118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者做出行动贡献,总时长近300万小时。根据“小时银行”的地区排行榜,前五名分别为菲律宾(1377138小时)、中国(783674小时)、印度(359616小时)、葡萄牙(151371小时)、越南(76817小时)。
活动主题
全球主题
“地球一小时”活动作为一项全球性环保运动,随着其内涵发散,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始定期围绕全球的环境议题设定统一主题。2012年,“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全球主题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位环保家”,旨在帮助实现“地球一小时”活动目标,即鼓励个人、企业和政府在日常活动中至少做出一个环保改变。
2019年,全球主题为“与自然共生”(connect to earth),聚焦关注日益严峻的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2023年至2025年,全球主题为“为地球献出一小时”(Give an Hour for Earth),旨在号召公众更积极地加入环保行动,坚持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地区主题
基于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或国内环境挑战,各国组织者可在遵循全球主题的基础上,发起相应的本土特色主题。例如:2017年,
联合国总部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以“蓝色未来”为主题,
菲律宾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沿承往年的“照亮气候行动”为主题,
危地马拉的活动主题为“可持续城市”,
中国香港的活动主题为“熄出再生力量,携手延续未来”等。
中国自2009年加入“地球一小时”活动,截至2025年3月已有超过160个城市响应地球一小时活动,上百个地标建筑和商业体关闭了非必要照明。2014年,随着中国出现13场大范围持续性霾过程,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分会推出特色主题“蓝天自造”,旨在呼应公众从自身开始,采取实际行动,应对雾霾,清洁空气。2015年至2017年,分别推出“能见蔚蓝”、“‘为’蓝生活”、“蓝色WE来”主题,呼吁公众对雾霾的重视,坚持可持续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活动倡议
”地球一小时“最初的活动倡议是倡导公众通过关闭非必要照明一小时的象征性举动,表达对环境保护议题的关注。随着活动历经多年发展,开始着重鼓励个人及社区以更持续的方式参与环保实践,推动日常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据活动主办方发布的官方建议,具体参与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活动意义
“地球一小时”活动作为一项历时多年的活动,其活动的核心内涵并不仅在于关灯节能,其同时具有更多的象征意义:
“地球一小时”活动的本质,是希望以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让公众能关注地球、思考环保问题,激发公众参与环保行动的责任感。
“地球一小时”活动通过关闭照明,让公众以活动为契机,积促使人们探索更多的节能方案,以此来践行可持续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形成良好的节能氛围。
“地球一小时”作为一项全球性环保运动,通过一种广泛参与的仪式感,唤起全球的个人、机构、企业等群体应对气候危机,以此强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社会各界提供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平台,推进全球合作。
活动评价
“地球一小时”将是公众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切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展示,通过这个活动,人们能够向他们各自国家的代表传达一个清楚无误的信息:必须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新的减排协议,以保护人类和地球。(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
潘基文 评)
我们的气候正在崩溃。2023年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地球一小时”是全球团结一心、改弦更张的展现。它彰显了我们每一个人在为我们的未来奋力抗争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力量。(联合国第九任秘书长
安东尼奥·古特雷斯 评)
“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表达的是人类对能源消耗的忧虑,是一种姿态。其实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是多元化社会的特点,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些不同的意见和态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乔新生 评)
活动争议
“地球一小时”活动自推出后便引发部分质疑与争议,包括可能增大电网负荷问题、活动形式大于实质等。
电网负荷问题
部分人提出,“地球一小时”集体关灯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瞬时电压波动,导致供电线路瘫痪,增大电网负荷。就此问题,部分电网专家进行解读,表示“地球一小时”带来的电网负荷影响非常有限,加之电网具备一定的调节能力,“地球一小时”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节能效果有限
有报道称,就单个家庭而言,关灯一小时节约的电能占一年耗电量的比例非常有限。就社会而言,“地球一小时”活动减少的耗电量同样微乎其微。针对该问题,世界自然基金会相关人员进行回应,表示该活动本身并“不是一项节能减排的专项治理行动”,而是为了通过这一倡议启发大家关注环保问题,应对气候变化。
活动疑似作秀
部分人认为,“地球一小时”活动并非倡导低碳生活,更像是一场“环保真人秀”。就此争议,曾参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环保项目、任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的周建华认为,争议本身也没有错,从宣传效果看,有了争议,大家反而更关注该活动,也使主要依靠个人募捐的非政府环保机构能够受到公众的时刻关注,以此求存。
相关事件
引发河内市交通堵塞
2009年3月29日,
越南《丹池日报》发表新闻,表示“地球一小时”活动日当晚,许多年轻人因为好玩,选择在在漆黑的
河内市驾车兜风。该行为产生的汽油污染远高于发电机,并且导致当晚河内市的部分道路出现严重的交通堵塞情况。
克里姆林宫取消活动
2023年,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
佩斯科夫表示,克里姆林宫不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原因在该活动的倡议方——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俄罗斯被宣布为“外国代理人”。根据俄司法部说法,该组织在俄罗斯的办事处接受了外国资金,还“试图对俄罗斯行政和立法机构的决定施加影响”,并打着环保的旗号“扰乱(俄罗斯)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