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蜈蚣(Geophilomorpha、Forficual auricularia),
土壤动物,
节肢动物门,唇足纲,地蜈蚣科。是
衣鱼的天敌,有31对至181对足。广泛分布于中国。
昆虫介绍
地蜈蚣(Geophilomorpha,Forficual auricularia),
土壤动物,地蜈蚣科。是
衣鱼的天敌。
地蜈蚣的鳌看起来非常可怕,但对其他一些小型生物来说给它们带来麻烦的还是从腹部喷射出的化学物质。喷射的化学物质 可极为方便地指向鳌。具有31对到181对足。
地蜈蚣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蜈蚣,外形较多,其中主要以体细长为主,在中国南方比较常见,已知道最大个体达到35cm+。
外形为中宽头尾较窄,虽然叫蜈蚣,但是不属于一般蜈蚣,属于我国地蜈蚣目。所以网络上最大蜈蚣目中没有它。
毒性较小,喜潮湿,一般以小型昆虫为食物,不会主动攻击人。
新闻
IUCN公布最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2014年11月17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世界公园大会上发布最新IUCN红色名录。根据红色名录,渔业、采伐、矿业、农业及其他人类活动,威胁着太平洋金枪鱼、美洲鳗鱼、中国河豚和
中华眼镜蛇的生存;栖息地破坏导致马来西亚软体动物和世界上最大的地蜈蚣灭绝,同时威胁着许多其他物种的生存。
2014年是IUCN红色名录诞生50周年。目前,全球已有76199个物种得到评估,其中22413个物种受到灭绝威胁,新评估的近一半物种产自保护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敦促,加强保护地保护,遏制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朱莉娅·玛藤说:“IUCN红色名录的每一次更新都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我们这颗星球正在持续丧失它所拥有的令人惊叹的生命多样性,其主要原因是人类为满足自身对资源的贪欲所进行的毁灭性的活动。目前,科学证据已经证明,保护地在扭转这种趋势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专家们警告,保护地外的物种衰退速度是保护地内的两倍。我们的责任是,增加保护地的数量,确保这些保护地得到有效管理并能够在保护我们这颗星球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物多样性部门全球主任简·斯马特说:“不断增长的食物市场需求,给这些物种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我们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严格限制利用并保护栖息地。”
红色名录还强调了几个由于栖息地破坏而受到冲击的物种,其中包括66种变色龙和一种蝴蝶(Ocybadistes knightorum)。这种蝴蝶仅仅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沿海地区被发现,主要威胁是外来杂草入侵及沿海开发建设。
由于栖息地破坏,有两个物种被宣告灭绝。一种是马来西亚半岛的蛇(Plectostoma sciaphilum);另一种是世界上最大的地蜈蚣——圣海伦娜巨蜈蚣。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敦促,加强保护承诺,防止更多
物种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