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各向异性,地震学术语,已经发展成为在国际地震学和勘探地震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专题学术会议,曾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多个国际权威学术组织(AGU, EAGE, IASPEI, SEG等)和全球多家著名石油公司(Chevron, Shell, BP, ExxonMobil, Amoco等)的资助。
发展历史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球科学研究关键问题的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地震学研究与应用的新进展,而传统的基于各向同性的地震波理论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地震各向异性理论方法研究及应用倍受关注。迄今为止,地震各向异性系列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已经逐步发展成为能源/资源探查与开发,地球内部结构构造与动力学,地震地质灾害预报和监测等方面的前沿研究领域和先导技术。其中,地震各向异性国际学术讨论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ismic Anisotropy, 缩写IWSA)为该项领域研究的理论突破和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前苏联科学院,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会(IASPEI)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支持和赞助下,首届地震各向异性国际学术会议(1IWSA)于1982年在前苏联Suzdal召开。此后,每两年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已经发展成为在国际地震学和勘探地震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专题学术会议。曾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多个国际权威学术组织(AGU, EAGE, IASPEI, SEG等)和全球多家著名石油公司(Chevron, Shell, BP, ExxonMobil, Amoco等)的资助。
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在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在地震各向异性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已经形成为数众多,广泛分布于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生产部门的研究和应用队伍.为了向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交流和展示国内外地震学和勘探地震学界在地震各向异性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方法技术的国际平台,从而促进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方法技术的革新进步,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和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有关科学家的积极推动,在2004年9月于加拿大举办的第11届地震各向异性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中方科学家提出了主办12届地震各向异性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申请.在确定下届会议主办国的议程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代表均做了精彩的申办陈述,经过全体与会代表讨论,最终确定北京为第12届地震各向异性国际学术讨论会(12IWSA)举办地,这也是IWSA二十五年历史上,第一次在欧美之外的地方举行的会议.
活动
本届会议于2006年10月22日-27日在北京温都水城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矿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英国地质调查局(BGS),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会(IASPEI),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丁仲礼院士,朱日祥院士分别担任会议组织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主席.马在田,刘光鼎,陈运泰,陈颙,姚振兴,滕吉文等六位中科院院士,何樵登教授,贺振华教授等共同担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张中杰研究员,英国地质调查局(BGS)资深研究员刘恩儒博士,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高原研究员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会议规模
参会代表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新西兰,日本,印度,伊朗,叙利亚等全球21个国家或地区,共12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国际学者约70人,国内学者50余人.
与会重要人员介绍
Stuart Crampin, 英国Edinburgh大学教授,皇家学会会员,爵士.地震各向异性研究国际权威专家,尤其是在横波分裂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
Anthony Ganji, 美国德克萨斯 A&M 大学教授,地震各向异性研究国际权威专家.
Martha Savage,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教授,地幔地震各向异性研究国际权威专家.
Michael Worthington, 牛津大学教授,地震各向异性研究国际权威专家.
Stewart Greenhalgh, 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教授,勘探地震学领域地震各向异性研究知名专家.
Xiangyang Li, 英国地调局资深研究员,EAP负责人,地震各向异性研究国际权威专家,在将地震各向异性理论应用于油气勘探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Enru Liu, 英国地调局资深研究员,EAP首席科学家,地震各向异性研究国际权威专家,尤其在裂缝/裂隙诱导的地震各向异性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姚振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