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
地震发生后提前对地震波未抵达地区发布地震动强度和到达时间的预警信息
地震预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日本称为地震紧急速报,美国称为震动警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台站观测到的地震波的初期信息,快速估计地震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布地震动强度和到达时间的预警信息,以减小相关预警区域的灾害损失。
基本定义
定义
地震预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是在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台站观测到的地震波的初期信息,快速估计地震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布地震动强度和到达时间的预警信息。对于一个特定的预警目标区,从发出预警信息到破坏性地震波到达的时间差通常称为预警时间。地震监测台站越密集、预警目的地距离震中越远,预警时间就越长。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准确的中文应译为“地震报警或地震警报”,而不应译为“地震预警”,但是已约定俗成,故中国的地震预警就是指地震警报。地震预警容易和地震预报混淆起来。在日本称“地震预警”为“地震紧急速报”,美国在加州新建立的地震预警试验系统就称为“Shake Alert”系统,即震动警报。
相关概念
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前,通过对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等多种信息的监测和研究,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测预报,并及时公布于众,让预测受灾区人们做好预防工作,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时间尺度的不同,可将地震预报分为5个阶段,即: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临震预报和主震后余震预报。
区别
“地震预警”并非“地震预报”,两者不属同一概念。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也称作“震时预警”。
发展历程
概念提出
1868年海沃德地震后,美国地震学家J.D.Cooper就提出了地震预警的概念。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地震高发,Cooper教授设想在地震最频繁的Hollister地区建立密集的地震观测台站,在确定地震发生后,利用电磁波(光速)和地震波(约6公里/秒)的时间差,在地震波到达并造成明显的破坏之前,通过敲响旧金山市政厅的警钟,告诉市民紧急逃生避险。后续地震预警即根据这一思路进行。
早期研究
最早将地震预警变为现实的国家是日本。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沿其铁路干线部署了报警地震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新干线沿线布设大量的地震监测台站,通过单个台站记录到的地面震动峰值加速度向周围发布地震预警。但这一预警系统仅依赖单个地震台的记录,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容易产生误报现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在加州中部开发了一套地震监测系统,它能够快速确定区域地震的震级和震中位置。大约在同一时间,USGS和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共同在加州南部运行了一套区域地震台网。此外,USGS还利用密集台网建成了ShakeMap系统。
20世纪80年代,基于地震台网观测的地震定位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美国地震学家Anderson提出一个根据台站到时顺序进行快速地震定位的算法,实现了实时地震定位。日本随后更新了新一代地震预警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地震定位的精度和准确度。
1985年,美国地震学家M.Heaton提出了基于现代计算机的地震预警模型,结合密集的地震监测台网观测,为后续地震预警系统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各国发展
因1985年的墨西哥大地震对墨西哥城造成极大的破坏,1987年,墨西哥政府开始部署地震监测台网。1991年8月,“墨西哥城地震预警系统(SAS)”开始试运行。政府同时在学校对民众开展地震预警演习。
1993年,SAS系统开始正式运行,成为全球首个面向公众的地震预警系统。该系统可以使墨西哥城2000万人口中约有440万人能够接收到警报信号。在1995年墨西哥格雷罗地震中,它在地震波到达前72秒向墨西哥城的市民发布了地震预警,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对公众发布地震警报。
SAS系统使用十多年后,错报率和误报率很高,探测的地域还有一定限制,这使得SAS系统的作用有限。2005年,墨西哥国家理工学院的巴埃纳•迪亚斯等人发明了一种地震预警系统,如震动超过里氏5级,该系统将自动激活,在地震波抵达前200s通过手机向人们发送预警信号,据试验,该系统预警成功率在90%以上。
1999年,土耳其在两次较大的地震后,对北安那托利断层的地震活动进行监测,自2002年起在伊斯坦布尔部署了地震预警系统。
21世纪初,加拿大在温哥华附近安装了地震预警系统。
截至2014年8月,全球除了墨西哥和日本拥有通过多种通信信道提供给公众预警信息的预警系统外,土耳其罗马尼亚也拥有为一个或多个用户提供信息的地震预警系统
2003年,日本政府开始在日本列岛建设由1000多个高频信号地震仪组成的地震监测台网(Hi-Net台网),建立了全国性的地震预警系统,大部分地震十多秒内就可以进行精确定位、确定震级。
2005年,日本开始推广“紧急地震速报系统”。2007年3月25日上午,石川县能登地区发生7.0级地震,日本气象厅通过这一系统发出紧急地震警报,这是日本气象厅首次通过“紧急地震速报系统”正式发布地震警报。同年10月1日,日本正式在全国使用这一系统。一般在日本列岛附近确定破坏性地震后,就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手机信息等向震中附近的居民推送地震相关信息,提醒国民采取紧急的避震措施。日本紧急地震速报分为“预报”和“警报”,“预报”向高度利用者提供,警报的发报条件为“预测震度5弱以上”。
2006年,USGS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Caltech、南加州地震中心(SCEC)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共同开发名为“ShakeAlert”的地震预警系统。
ShakeAlert地震预警系统由台站观测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数据处理与警报中心、测试与认证平台、信息发布系统及终端用户六部分组成。
2012年,USGS、Caltech、UC Berkeley和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UW)联合开发并运行名为“CISN(California Integrated Seismic Network)ShakeAlert”的地震预警系统,并于同年1月面向测试用户发布实时测试通知。
2016年2月,加州正式运行ShakeAlert 1.0版本,并向早期试点用户发送预警信息。2017年4月,太平洋西北部地区正式运行ShakeAlert 1.2版本。2021年10月,系统的覆盖范围已扩大至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
1986年,中国台湾在花莲地震后就启动了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并于1994-1998年在花莲地区试运行。
1994年,中国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立了用于地震报警的地震仪表系统;2001年10月,辽宁省地震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建立了大型石化企业地震预警系统投入使用。
2008年汶川地震后,王暾创建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专注于灾害预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应用。2009年开始,中国地震局在科技部支持下,开始启动“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2010年,中国首个地震预警台站在汶川县建成。
2011年,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究的地震预警系统开始正式运行,使中国成为继墨西哥、日本后第三个对民众开放地震预警的国家。同年4月,中国首条地震预警信息从汶川发出。2012年,中国首个电视地震预警在汶川开通。次年,汶川、茂县电视观众收到芦山7级地震的预警。
2013年,“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经进入发改委立项程序,计划投入20亿元,用五年时间建设覆盖全国的由5000多个台站组成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
2013年1月5日,中国首次实现通过微博自动发布地震预警信息。13时6分14秒,四川绵竹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安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交界发生3.8级地震,成都震感明显。与过去不同,在该地震发生9秒后,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地震预警技术,通过新浪微博自动发出地震预警信息,显示地震横波还有15秒到达成都。该预警信息显示,2013年1月5日13时6分14秒四川绵竹(N31.7,E104.1)发生3.0级地震,发送本信息时(13时6分23秒)地震横波还有15秒到达成都,预计烈度0.0度。此次微博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是由电脑自动发送,该预警信息在通过微博发送的同时,也通过计算机、手机、专用预警接收服务器、电视等实时同步发布。
2013年2月19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地震预警系统第一次预警了破坏性地震——巧家4.9级地震;同年4月20日,预警了芦山7级强震。该研究所成立于汶川地震后,研究所通过自主研发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对民众进行地震预警。与日本的预警系统相比,ICL系统的响应时间快25%,可靠性更高。
2014年7月28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宣布,跨越中国五省区(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的南北地震预警网贯通并启用,预警网包括1960个地震预警监测台站,覆盖近80万平方公里,可为超过3亿人服务的地震预警系统。同年8月,“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功预警云南鲁甸6.5级地震。此次云南的地震是该研究所的地震预警系统预警的第14次造成了破坏的地震。
2014年8月,中国在广东等地开展地震预警试验,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挖掘数千口地震深井,保证每个县城至少有一个,共同编织成一张巨大的地震预警网。在一口口深度1公里以上的深井中,将放入各种地震波检测仪器,一旦捕捉到地震波,即发射无线电波启动相应预警装置。然后,通过一系列自动化装置与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厂矿企业等相连,赶在有破坏力的地震波尚未到来之时,及时断水断电。
2014年10月20日,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宣布,在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应急办、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及其他市县地震部门等支持下,中国25个省市部分区域已建成5010个地震预警台站,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覆盖约6.5亿人,是世界最大预警网。该预警网的核心技术是中国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该技术在吸收中国及其他国家,特别是日本地震预警技术并进行重大技术创新,经过汶川大量余震试验完善而形成的,其关键技术指标(盲区半径、响应时间、误报率)世界领先,是中国唯一以服务民众和工程的地震预警技术。该地震预警系统已连续预警景谷6.6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芦山7级强震等18破坏性地震,无误报和漏报。同时已逐步在学校、社区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高铁、化工、地铁、核反应堆等重大工程中开展地震预警应用。由此,中国成为继日本、墨西哥后,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
2014年,中国台湾开始面向中小学发布强震警报,同时通过移动应用程序提供大众服务。根据台湾地区气象局的数据,该系统监测台湾岛内及周边地区的地震,对震中超过70公里的地区提前20秒发布地震警报。
2015年1月,成都高新区已通过其新浪政务微博“成都高新”开通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功能,这也是中国首个开通地震预警服务的政务微博。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发生6.0级地震,成都提前61秒收到预警,预警信息被传达到了180所学校与110个社区,为民众避险赢得了宝贵时间。
2019年12月20日,从四川省地震局获悉,四川省建设了“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项目计划到2020年底,四川省建成2003个监测台站,全省可提供秒级地震预警服务,并可在震后数分钟内快速获取县城和乡镇的实测地震烈度,快速确定灾情分布、重灾区范围等信息,为各级政府震后高效指挥救灾行动提供科技支撑。该项目总投资2.3亿元,建成后将形成“三网合一”的实时传输地震观测台网,提升全省的地震监测能力,促进地震科学研究的发展。该项目建设分为五大方面:一是省级预警中心的建设,包括数据处理、通信网络技术支持与保障和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二是台站观测系统的建设;三是通信网络系统的建设;四是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包括158个县级转发平台,213个政府部门、11个企业、324所学校接收终端;五是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包括1个阿坝州分中心、1个九寨沟服务站。项目建成后,四川地震烈度速报精度将达到10-20千米。
2020年1月10日,TCL电视正式启用地震预警功能,率先在成都上线,并于当天覆盖到四川全省。此次TCL电视上线的地震预警功能,是由雷鸟科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共同研发的技术成果。在此次合作中,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提供预警信息源和后台技术,雷鸟科技负责电视地震预警功能的产品设计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持。该功能上线后,用户只需开启地震预警服务,一旦周边发生地震时,TCL电视会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以弹窗和警报声的形式,把震中位置、预警震级、预估烈度等地震预警信息告知用户,为用户争取避险时间,减少伤亡和次生灾害
2021年8月18日,四川省减灾中心、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指挥中心、汶川县人民政府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联合宣布:汶川多灾种预警示范项目启用,汶川也成为中国首个实现多灾种预警服务体系的县。
2023年8月,中国已初步建成了地震预警系统。同时,中国已在重点震区建立了6000多个预警站,可以为6亿~7亿人提供预警服务。
2024年8月2日,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应急广播和腾讯联合推出的全国微信地震预警服务,面向公众公开测试。全国微信用户可通过小程序开启地震预警。
预警原理
地震成因
地震的成因是由于地下几公里至数百公里的岩体发生突然破裂和错动。而这些破裂和错动释放的能量又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出去。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当地震发生后,要等相应的地震波传播到人所在的位置。这个时间差给地震预警留下了空间。
地震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的速度快但破坏性小,横波的速度慢但破坏力大。
两个“速度差”
地震预警是利用两个“速度差”实现:
第一个是地震纵波与横波的“速度差”:地震发生时,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不同,纵波跑得快,每秒5.5~7千米,但破坏性弱;而横波跑得慢,每秒只有3.2~4.0千米,但破坏性强。地震预警就是利用地震发生后,P波与S波到达同一位置的时间差。
第二个是地震波与电波的“速度差”。电波的传播速度和光速一样,每秒约30万千米,比纵波快4.2万~5.4万倍,比横波快7.5万~9.3万倍。
当地震发生时,纵波最先到达震中附近的地震监测站,地震监测站会自动快速测定出地震发生的时间、震中位置,并快速计算出横波到来的时间,通过电台、电视和手机,以倒计时的方式,向地震还未波及的区域,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警报,全过程只需要几秒钟,这样人们就可以在破坏力较大的横波到来之前,做出相应的应急避险措施。
理论上,在距离震源50公里内的地区,会在破坏性大的S波到达前的10秒收到预警信息;90~100公里内的地区,能提前20多秒收到预警信息。地震预警系统依赖于震源附近非常密集的地震台网,在地震发生后的几秒之内就可以快速确定地震的位置和震级大小,并通过卫星、电视等发布地震警报,在破坏性较强的S波和面波来到之间,完成人员撤离,关闭危险设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灾害。 
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就是在一定地域布设地震观测台网,在地震发生时,利用地震波与无线电波或计算机网络传播的速度差,在破坏性地震波(横波或面波)到达之前给预警目标发出警告,以达到减少地震灾害和地震次生灾害的技术。地震预警系统需要有相应观测、通信方式支持。
完整的地震预警系统包括实时地震定位、震级计算、预警目标区烈度估计、预警信息发布四个重要的功能模块。从流程上讲,该系统首先由观测系统记录数据,然后由数据分析系统捕捉地震,最后由科研及政府机构决策并发布信息。观测系统是地震预警的基础,数据分析系统是地震预警的核心。
地震预警的关键是利用地震波的前几秒的数据准确估计震级、震中位置以及快速估计地震对预警目标的影响等。
观测系统
地震观测台网,与电信公司在地面假设基站类似,是在一定地域布设相对密集(例如,台站间距15公里)的检测仪器(如强震仪、测震仪、烈度仪),这些仪器会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采集到相应信息。
传输系统
地震观测系统在地震仪记录到地面震动后,需要将观测数据实时传输到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外的数据中心。地震波波形数据以数字信号的形式记录下来,利用发达的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电信号传输技术,让数据的实时传输成为现实。世界上数千台的地震仪观测到的信号都可以实时汇集到全球的几个重要的数据中心,实时监测地震,在地震发生时,第一时间确定地震参数。地震多发区域,如日本,美国加州,中国四川、台湾等地有密集台网的数据中心,能够实时监测一些小地震的发生。
常用的通信方式一般为手机网络、卫星网络和以太网,这些通信方式把观测网络收集到的信息传播出去。
分析系统
数据中心在汇聚地震波记录数据后,将数据交给数据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分析,首先确定是否发生了地震,并进一步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位置和地震的大小。
一个地震台站就可以监测到地震的发生,但它基本无法确定地震震源的位置,而且经常会出现误报现象。地震仪周围局部异常事件引起的强烈地面震动,很容易被地震仪误认为发生了较大的地震。一般而言,确定地震的位置至少需要三个台站,而更精确地测量地震的位置和时间,则需要更多的台站。一个地区地震台站越多、越密集,越有利于第一时间准确测定地震的发震时刻和位置。震级是另一个重要的参数,较小的地震不会造成明显的破坏,没有必要发布预警,而且发布预警会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如何迅速而准确地确定地震的震级是研究的一个重点。地震的震级分为很多种,最准确的震级是矩震级,但需要震后评估地震的破裂范围才能给出精确的矩震级,完全不符合地震快速预警的要求。体波和面波震级的确定要快得多,但造成地震主要破坏的是最后到达的S波和面波,相对于利用P波而言也会损失一些时间。因此一些地震学家一直尝试利用地震最初到达的P波信号准确测量地震的震级,为地震预警争取时间。2017年,科学家发现大地震会发出一种比P波更快的信号。
接收终端
当地震信息确认后,下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将信息及时通知大众。通信网络将预警信息传播到接收终端,发出相应警报,实现预警功能。接受终端有专业版和个人版之分,专业版网络更加稳定,接收预警信息更加可靠;个人终端则相反。
功能应用
功能
局限性
地震预警虽然可以提供紧急警报信息,但是其技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存在盲区、减灾效果有限、可能误报或漏报等。
功能使用
地震预警功能非常重要,提前几秒钟的预警都是紧急避险的宝贵时间。
地震预警功能设置方法为:第一步:微信搜索“国家应急广播”公众号;第二步:点击“预警服务”;第三步:点击允许“地震预警通知”与“获取位置”。
除此之外,中国部分地震多发地区的居民家中还安装了地震预警系统专用终端。它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电视屏幕,一旦地震来袭,地震波抵达倒计时等预警信息就会出现在屏幕上,提醒用户赶快避险。
预警意义
提供更多避险时间
地震预警的主要意义在于为人们避险提供更多时间。地震发生后,房屋从开始晃动到倒塌的平均时间大约12秒。预警科技提供逃生和避险的时间可以超过30秒。有了预警系统后,预警时间增加了,判断决策时间减少了,避险时间以大大增加。但是避险时间的长短根据震中离用户的距离不同而不同,预警时间大概等于“震中离用户的距离(公里)/4”或者“震中离用户的距离(公里)/350-6”。
挽救生命及减少财产损失
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做地震预警,可以挽救许多宝贵生命减少财产损失。有专家曾做过测算,如果提前3秒预警,人员伤亡可减少14%,提前10秒预警人员伤亡可减少39%,提前20秒预警人员伤亡可减少63%,提前60秒预警则可减少95%。地震预警还可以与城市供电、供气、高铁、水库、核电站等重点工程设施相连接以便在地震到来之前,采取紧急措施。
应用案例
日本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时,日本气象厅在震后25秒就向公众发布了第一条预警信息,而地震波在1分钟后才到达东京附近。在此期间,一些大型城市设施诸如核电站、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被紧急关闭,有效降低了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3·11大地震期间,位于1000公里以外的地震仪上,在传播最快的P波到达之前,记录到了一个明显的信号。研究表明这个信号不是因为地面震动引起的,而是由于大地震断层破裂造成了整个地球质量分布与重力场的突然改变,从而在地震仪上记录到了这个信号。由于重力场改变的传播速度接近于光速,利用这一信号能够比P波更快地确定地震的震级,这对快速确定8.0级以上大地震的震级会非常有效。
美国
2014年8月24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北部地区发生6.0级地震。此次地震为当地25年来最强烈的地震,造成至少170人受伤,旧金山地震发生10秒前,美国伯克利地震学实验室的一个地震警报系统成功探测到了这次地震,并向地震学家发出了预警。尽管该实验室开发的这一实验地震警告系统还处于演示阶段,仅向一小部分测试用户推送信息,但该系统提前探测到了24日的地震,并向实验室人员发出警告。提前10秒钟发布地震预警,可以让人们有时间进行躲避,从而减少在地震中受伤或死亡的风险
墨西哥
2018年2月16日,墨西哥瓦哈卡州发生7.1级地震,墨西哥地震预警系统在震后8秒发布警报,距离震中最近的瓦哈卡的预警时间为28秒,墨西哥城的预警时间为73秒,为紧急避险赢得了宝贵时间。
中国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时,雅安市民提前5秒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成都市民提前28秒就收到了信息。
2014年5月,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首都圈是以国家首都城市为核心形成的都市圈,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也中国东部地震多发区之一,1976年唐山地震就发生在这一区域。此次系统覆盖了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沧州、大同等首都圈区域13万平方公里范围。当首都圈及周边区域发生地震时,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7秒内为民众和重大工程发出警报,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应用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自主研发的ICL地震预警技术。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坝九寨沟7.0级地震时,成都市民提前71秒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汶川、茂县电视观众提前35~55秒收到预警信息。
2020年7月12日06时38分,河北唐山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地震前五秒,TCL电视跳出地震预警信号。TCL电视上线的地震预警功能,是由雷鸟科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共同研发的技术成果。
2025年3月26日1时21分,在河北廊坊市永清县(北纬39.42度,东经116.6度)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预警网第一时间自动产出预警信息,微信小程序“中国地震台网”向周边251692位用户推送预警信息服务。震后7.5秒中国地震预警网发出预警,近千台终端收到预警信息,全国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累计推送近30万人次。
避险措施
地震预警为可能受灾的群众预留了几秒到几十秒的逃生时间,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切忌慌乱,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实际情况判断应采取何种避险措施。
辨识预警信息
地震预警信息分为红、橙、黄、蓝四个等级。收到黄色和蓝色地震预警信息,说明地震造成的影响不大,不要惊慌,注意远离可能会有高空坠物的地方。如果收到橙色和红色预警信息,说明地震可能会对所在的地方造成破坏,需要采取一些避险措施,尤其是红色预警信息的时候,一定要抓紧时间避险。
避险方式
避震措施
一旦发生地震,要保持镇静,不要慌乱,采取就近避震原则。在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内,应就近躲避。在不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内,如能即刻跑出室外应及时逃往空旷地带,小心坠物。注意要点:第一、有利的避震空间,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第二、正确避震姿势:趴下、蹲下或坐下,尽量使身体的重心降低,保护头部;第三、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头、颈、眼睛、口鼻。
如果在较低的楼层,预警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要首先撤离到室外的安全地带。在室外撤离或者避险时,一定要远离高危建筑物、烟囱、广告牌、立交桥等,因为地震很有可能造成高空坠物,引发砸伤事件。还要远离电线杆和变压器等电力设施,漏电带来的伤害比地震本身还可怕。
如果楼层太高或时间非常紧张,来不及离开房间,一定要第一时间拿起靠垫或枕头护住头部。降低重心,躲到开间小、有承重墙的地方去,并牢牢抓住牢固的物体,防止晃动,等到震感结束后,再迅速逃出室外。时间来得及的话,也可以顺手关闭电源、燃气,防止泄漏和爆炸。记住不要爬窗户,不要跳楼,不要乘坐电梯。
自救互救
掌握自救互救方法十分重要。据统计,绝大多数震后受困人员是通过自救互救脱离危险的。
创伤现场急救技术
日常准备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8 16:04
目录
概述
基本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