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观测点上记录
地震波,都必须经过
检波器、放大系统和记录系统三个基本环节,它们连在一起总称为“地震道”。
地震道是指为了把传播到地震测点上的地震反射波或
折射波记录下来,必须使传播到每个测点上的反射波或折射波各通过一套独立的而性能相同的装置。地震道是由
检波器、
放大器、
检流计等组成。
地球表面或地下任一固定点上接收器(单个或组合)接收到的一次激发所产生的震动(质点位移、位移速度或位移加速度),通过特定仪器记录下来的连续时间过程为一个地震道。因此地震道是一个
一维的地震信号道,它在空间上记载了地震波从激发点出发,经过地层滤波器返回到接收点(多半在地表或地表附近)的过程,因此载有大量地壳
地质构造的信息,在时间上记载了从激发瞬间开始到震动结束地震波变化的过程。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便于识别地震波,每次人工激发
地震波时都在许多观测点上同时接收,所以地震仪一般是多道的。为了便于解释记录,地震仪中还设有不包括检波器在内的专用辅助地震道。
地震采集通常是激发一炮,多个检波器同时接收。单炮记录中混合了地下不同位置的反射能量,很少直接用于解释:假设地球是南相对平缓的地层构成,因此不同炮检对地震道构成的共中心点(
CMP)道集的地下反射点也相同,是进一步分析的基础。当地下不是水平层状地层时,如果能准确获取地下的几何形态和
地震波速度,就有可能得到共反射点道集。地震偏移的目的是获取地下反射点的真实空间位置。
假设道集是经过处理的,其所有道任一反射时间的信号都来自地下相同位置的反射。为了使道集易于解释,需要对道集进行一些处理。时变增益用来消除波前扩散效应,切除不需要的信号(特别是在给定时间,在较远偏移距记录上近地表直达波和折射波的强振幅),用叠前偏移将地震道归位到地下正确几何位置。
如图1所示的步骤非常重要,它对地震道的道集内每道进行不同时移处理从而使道集内的反射同相轴平直;在常规处理中需要用到这个步骤,因为接下来需要进行数据叠加,也就是沿着同一个时间,将道集内的所有道进行求和;叠加对增强信号和压制噪声很重要。道集的水平一致性对研究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AVO)也很重要。
按照SEG-B格式的要求,连续四个地震道的四个子样数据,编排成10个8位字节,构成一个数据块。前2个字节记四个子样的增益字。第一个字节的0至3位记第一个子样的增益字, 4至7位记第二个子样的增益字;第2个字节的0至3位i朥三个子样的增益宁, 4至7位记第四个子样的增益字。第3到第lo个字节,每两个字节记一个子样的尾数。 地震道的数字数据在送到先进先出数据位总线之前,等增益字到齐了,才送出第一个字节。第三和第四个子样的增益字到齐后,才送出第2个字节。这时,四个子样的尾数也构成8个8位字节,紧按第2个字节送出。
四位
寄存器存储第一个子样的增益字。直到第二个子样的增益字来到时,寄存器输出第一子样增益字和输入第二子样的增益字,通过信号传输门,被信号GWMPXENBL(增益字多路传输启动)选通,进入先进先出数据位总线。
第三和第四个子样的增益字,以同样的方法编排成第2个字节。当两个增益字节送完后,先进先出数据位总线连接到一次一个字节的传输门上。在下一个数据块之前, 由信号DTASTOREBYTElENBL(数据存储字节1选通)选通传输门,把第3个字节置到先进先出数据位总线,由信号DTASTOREBYTE2ENBL(数据存储字节2选通)选通传输门,把第4个字节置到先进先出数据位总线;其余6个字节,以同样的方式快速地送到先进先出数据位总线。
由格式逻辑先进先出移进钟(FLFIFOSICLK)将送到先进先出数据位总线上的数据,装进先进先出存储器。一旦数据进入先进先出存储器的输入端,数据便自动地移向输出的存储单元,直到最后的字节到存储器为止。格式逻辑先进先出移出钟(FLFIFOSOCLK)将先进先出存储器中的数据分成四位一组地移出,送到输出寄存器,等待送入写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