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令是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开创性措施。鉴于北方多年战乱,人民流离失所,田地大量荒芜,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这一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恢复和发展
农业生产有积极的作用。后来的
隋朝和唐朝初期仍行此制,唐中期以后废除。
太和九年(485年),任魏
主客给事中的
李安世首先上书,建议实行均田。当时
中央集权已得到强化,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北魏又有“
计口授田”的传统,实施这一政策有较大的可能性。当年十月北魏发布均田诏令,
均田制开始实行。
(二)百姓原有土地为桑田,桑田是世业,不在还授之列。按制度每人可拥有20亩。初受田时,原无桑田者,依制受田;桑田不足者依制补足,多余者将多余部分充做倍田;再有多余的也不充做露田来还授。随着人口的增减,多余的部分可以卖出,不足部分可以买进,但买卖都不能超过应得份额。在桑田上,除种谷物外,还必须依制种上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非桑之乡给
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还授法和露田一样。
(四)土广人稀之处,如果民有余力,政府可暂借土地任民超额耕种;以后人口增加或有新户迁来,再依制受田。土狭民稠之处,增丁应受田又无田可授,民又不愿徙至宽乡者,以其家桑田抵充新丁应受之正田;如不能授足,则举家不给倍田;再不足,全家正田减额。愿迁者,任到空荒之地,但不得逃避
赋役。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