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露篆又称垂露书。《初学记》卷21载王愔《文字志》云:“垂露书,如悬针而势不遒劲,婀娜若浓露之垂,故谓之垂露。”从荆楚所见文物来看,即在书写鸟虫书(详见下)和篆书的过程中,在笔画的中间按笔而形成垂露欲滴的笔法。这类字以往多归入鸟虫书,其实也见于非鸟虫书的篆体(荆楚正篆),知其重在用墨,以突出垂露为主要艺术特征,故单列为垂露篆。
《王子午鼎铭》,为春秋中期末楚令尹王子午(字子庚,楚康王初年任令尹)所作,它既是楚国最早的,也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作品,其字体是在春秋中期修长线篆和鸟虫书的基础上,增添不同形态的垂露笔画,以及其他装饰笔画。其垂露篆的特征显而易见。
从这些例字就可以看出,这种垂露篆是用一种圆点和半点作为装饰,体现了露珠下垂、欲滴的各种状态,与细线条的笔道形成鲜明的对照,二者相反相成,相映成趣,开“悬针垂露”书体之先河。
这种书体当是从商末西周时代的肥笔书体借鉴而来。商末西周的肥笔书法体现在自然的粗笔画之中,无悬针垂露之感,而本书体的垂露点画,装饰在细线笔道上,感觉明显,故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由于这种书体风趣独特,不仅为楚系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喜用,而且影响到修长线划篆和鸟虫书(详见上),甚至影响到日常正篆。如
战国中期的《鄂君启节铭》的书体就反映了这一点。
垂露篆发展到
战国末年,达到了其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楚王熊朏盘铭》的整篇文字全用垂露篆,
从这些例字来看,此时的垂露篆,字长是字宽的7~8倍,所装饰的垂露点均不在笔道的正中间,点的上端尖,下端圆,下垂欲滴的状态更为明显。特别还出现了是像楚王等字下端装饰小半垂露点的创意,与下端出锋的悬针竖划明显反差,相映成趣。
垂露篆是
楚国,也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一绝,
先秦以后会此种书法者罕见,东汉章帝时秘书郎曹喜,工篆书,善悬针垂露之法。邯郸谆拜其为师。唐代
杜甫曾见薛稷少保书画壁上挂有垂露篆字画,作诗云:“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