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专利
法学术语
“垃圾专利”实际上指的是那些没有任何创新内容的专利。形成的原因,专利有三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不实质审查,只要按要求填写有关申请表就能获得,小学生也能轻易获得。垃圾专利已经被利用为骗外行的新手段,很多造假者故意申请垃圾专利,然后去掉专利种类,给伪劣商品披上“国家专利”外衣,欺骗外行。真正的科技性专利叫做国家发明专利,是经过几年严格审查的!是否经过实质性审查,是垃圾专利最直接的判断标准。
形成原因
一些媒体总结了所谓“垃圾专利”形成的原因:一是由于审查专利申请时没有严格把关,二是许多人钻了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不实质审查的空子,才导致“垃圾专利”的产生。这是制度层面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科普宣传不够,公众以为专利都是一样的,不知道还有不经实质审查就能拿到的专利证书,给不法者留下的欺骗的空间。
国家专利有三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三种专利中,含金量最高最难得到的是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予需要几年时间。而后两种专利与科技含量毫无关系,只要按要求填写有关申请表就能获得。大量小学生的专利就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只要格式填写正确,百分之百授权。以前小学升初中可以加分,随着真相的普及,现在初中招生也不认了。
确实,按照“创新性”和“权利稳定性”的标准,在我国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并存的情况下,确实有一些法律上有效的专利属于“垃圾专利”,但这只是极少数。事实上,又有多少“垃圾专利”是由于一些人对专利制度不了解甚至误解而产生的呢?
依照中国发展状况, 垃圾专利最大的来源, 应该是专门制作 copy 版的厂商, 这些厂商制作及销售仿品的过程发现国人对於原版的产品愈来愈重视, 原版的另一个解读的意思就是有专利的产品, 於是仿品厂便会拿正品的产品对於某一部分不重要或者不具创造性的结构做出专利的申请, 有人会问 那为何这样粗糙的专利可以拿到证书呢?
国人愈来愈尊重专利权, 仿品厂为了求生存, 正规做法,应该是开始投入研发 , 自行开发产品才对, 但是仿品厂却采用反向的方法, 申请了垃圾专利, 用此专利骗取订单, 各位不可不防.
造成危害
垃圾专利已经骗外行的手段。很多假货都标注有“国家专利”,并给出专利号,查到的叫“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这些被故意“忽略”的内容,正是关键所在,被故意隐藏了,只要咨询一下懂行的人就知道,这两种专利类型是不经过实质性审查就能授权的,任何人花几百元都能得到,比商标还简单,大量小学生手中的就是这两种专利,这就是专业人员所称的“垃圾专利”。故意混淆专利性质,在经济诈骗案件中非常常见。都是利用垃圾专利,以“国家专利”的名义进行不法行为,已经被媒体多次曝光,比较典型是增高产品和近视治疗仪,这种动向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追溯根源
首先,从专利制度宗旨来看,在促进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还有促进信息传播的功能。事实表明,无论是在美日等科技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这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实际投入生产应用的专利都是少数。这是因为,技术发明从来都是一个“试错机制”,是通过研究确定可行的、特别是可商品化的途径的过程。而没有投入生产的专利通过信息扩散,同样节约了大量的社会成本,产生了一定效益。
其次,对于申请量极大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来说,形式审查意味着授权专利只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并不能保证权利的稳定性。所以这两类专利发生纠纷是常态,需要经过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通过一定的程序提出申请,经专利审查机关确定其是否符合法律的实质要求。我们为什么不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也进行实质审查呢?其实在我国专利法,实用新型专利如果要诉之法律行动, 进行专利维权, 需要先出具该新型结构或者外观专利的检索报告, 如果无检索报告, 法院不会受理此侵权案. 因为唯有通过检索报告(诉前检索)才能确认权力要求项目是否具有创造性及新颖性.而一般的垃圾专利在检索报告上会出现无新颖性的创造性的备注. 如何取得检索报告呢? 其实也很简单, 就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即可, 一般连同专利代理人的费用及官费, 总共约RMB3500.-时间约半年时间.
再次,对于外观设计专利来说,按照法律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只要求不相同、不相近似,并不要求更多的创新。有人抱怨“把马、牛、羊、虎、猫、狗等司空见惯、显而易见的,或者明知已经公开的东西申请外观设计专利,进而打击竞争对手的行为,实际上是滥用专利权的一种表现。”这种说法实际上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其通过工业制造所形成的产品不可能是动物本身,即便是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也决不会和原始形态的动物“相同”。也就是说,客体虽然一样,而表现方式必然不同,而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恰恰是这个不同的表现方式。
相关法规
广告法第十二条规定,专利产品应当标注专利号和专利种类。专利种类有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只有发明专利,才是国家认可的显著科技进步,而后两种则与科技无关,更不代表国家的认证和认可。仿冒假货恰恰是隐瞒了专利种类,欺骗公众。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20:56
目录
概述
形成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