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箱画派(Ashcan School) 是20世纪初美国的一个松散的艺术团体。画派的名称是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 Barr)和霍尔格·卡希尔(Holger Cahill)在 1934年提出的,灵感来自乔治·贝洛斯的作品《垃圾箱的失落》。画派画家善于描绘纽约下层阶级的城市生活,以创作城市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代表画家包括
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
约翰·斯隆(John Sloan)、
威廉·詹姆斯·格拉肯斯(William James Glackens)、
乔治·卢克斯(George Luks)、艾弗雷特·席恩(Everett Shin)、乔治·贝洛斯(
George Bellows)和杰罗姆·迈尔斯(
Jerome Myers)等。
在20世纪初,纽约市的一群特立独行的画家致力于描绘不断变化、蓬勃发展的大都市的丰富多样的生活。就像印象派一样,画派的名称最初是评论家的蔑称,具有贬低意味。垃圾箱画派的画家们想要创造一种表达真实城市生活的艺术,而不是当时流行的表现资产阶级奢华生活的艺术。他们描绘的对象包括城市的新移民、码头工人、夜总会舞者、轿车老板和拳击手等。
大约在1900年,一群现实主义艺术家开始用实际行动反对
印象派和
学院派的艺术。团体中受过最正统的学院训练的是罗伯特·亨利,他曾于1886—1888年在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学习,师从托马斯·安舒茨(Thomas Anshutz),后者的老师是
托马斯·伊肯斯(Thomas Eakins),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绘画的挑战者。伊肯斯成了亨利和其他画派画家的领路人。从1892年开始,亨利成了四位费城插画家的老师——威廉·詹姆斯·格拉肯斯、乔治·卢克斯、埃弗雷特·辛恩和约翰·斯隆,这四个人一起为当地的几家报纸工作,并常常聚在一起学习、创作和旅行。1896年末—1904年,他们陆续搬到纽约,亨利本人于1900年定居于此。五人被看作垃圾箱画派的第一代画家。1908年,画派的八名核心成员在纽约举办了一次展览,这八名成员也被称为“
八人画派”(The Eight)。
画派的第二代画家由亨利在纽约的学生组成,乔治·贝洛斯是其中的代表,画派的名称便来自贝洛斯的《垃圾箱的失落》。虽然垃圾箱画派并无严密的组织,且创作风格和主题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是城市现实主义者,支持亨利的主张——“为生活而艺术”,而不是“
为艺术而艺术”。在他们创作的油画和插画、版画中,亨利和其领导的画派画家密切关注时事及其时代的社会和政治叙事,着力表现纽约城市生活的活力,并记录了其阴暗的一面。在风格上,他们受到
委拉斯贵支、
哈尔斯、
戈雅、
马奈和
德加等人的影响,喜欢用灰暗的色调和明显的笔触。尽管垃圾箱画派主张反映现实,但由于画家们属于资产阶级,过着较为优渥的生活,因此,其艺术的改革成效和影响力是有限的。
与美国印象派一道,垃圾箱画派为美国前卫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其广泛影响直到1913年的军械库展览才被取代,美国公众通过展览接触到了来自欧洲的现代主义者亨利·马蒂斯、巴勃罗·毕加索、马塞尔·杜尚等人的艺术。此后,尽管垃圾箱画派的影响力减弱,革命性也大不如前,但亨利和画派的大多数画家仍在创作。画派对后来的美国艺术产生了影响。
垃圾箱画派是美国形成的第一个现代艺术流派,它体现了美国艺术的独立性与创新性。垃圾箱画派对于美国艺术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当时的美国艺术水平总体上落后于欧洲,垃圾箱画派无疑为美国的绘画界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这一场革命并不是在艺术形式上有所突破,而是以传统写实主义在绘画主题上进行了一场革新。垃圾箱画派的作品的绘画手法和风格仍然是传统和保守的,但主题内容上完全不同于以前的画作。他们追求画出“真实的生活”和社会现实,用灰暗色调的
油彩在画布上描绘出社会各个阶层的喜怒哀乐。垃圾箱画派的作品反映的是一个真实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