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伊蚊
蚊科伊蚊属昆虫
埃及伊蚊(学名:Aedes aegypti)是蚊科、伊蚊属昆虫。其雌蚊触须末端约1/3的背面呈白色;唇基有一对白鳞簇;头顶具竖叉鳞;中胸盾片两肩侧有一对由白宽弯鳞形成的长柄镰刀状斑,刀柄形成亚巾纵条,伸达小盾片;镰形斑之间有一对金黄色中央纵条,向后伸达小盾前区;中胸后侧片两鳞簇分离;翅仅前缘脉基端有一银白点;中足胫节前部具长纵条和膝白斑。
动物学史
该物种于1757年首次被命名为Culex aegypti。1762年林奈在非洲的埃及开罗首次捕获到埃及伊蚊并就此命名,但自1920年以来,Aedes aegypti这个名称经常用于埃及伊蚊。为了解决命名法,国际动物学命名委员会(1964)验证了Aedes aegypti这个名字,并将Aedes aegypti归入阿蚊族(Aedini)、蚊科(Culicidae)和覆蚊亚属(Stegomyia)。Reinert等人(2004)的分析发现,该亚属应提升到属的等级。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被采用。后来,Wilkerson等人(2015 年)在Reinert等人(2004年)之前恢复了Knight and Stone(1977)对阿蚊族(Aedini)的通用分类,并将亚属和非正式物种组更新为Aedes aegypti。
15-17世纪,该蚊从非洲港口通过船只带入法国圣纳赛尔、英国斯旺西等欧洲国家,19世纪末入侵亚洲。在中国,1933年在厦门市首次发现埃及伊蚊,且其种群密度较高。
形态特征
雌蚊触须末端约1/3的背面呈白色。唇基有一对白鳞簇。头顶具竖叉鳞。中胸盾片两肩侧有一对由白宽弯鳞形成的长柄镰刀状斑,刀柄形成亚中纵条,伸达小盾片;镰形斑之间有一对金黄色中央纵条,向后伸达小盾前区。中胸后侧片两鳞簇分离。翅仅前缘脉基端有一银白点。中足胫节前部具长纵条和膝白斑。后附节4有基白环,节5全白。
雄蚊腹节Ⅸ腹板末端内凹,具2侧叶。生殖刺突端叶发育不全或缺失,扁平的囊泡达生殖刺突顶端,指爪位于尖端。
栖息环境
埃及伊蚊具有明显的家栖性,较喜好栖息在居民房屋室内,尤其是阴暗潮湿的孳生环境附近。幼虫多见于小型人工容器或各种类型的水接收器,如陶瓷罐、储水容器、废弃轮胎、树洞、竹桩、叶腋、果壳等,孳生水体大多清澈同时具有适度的有机物质。
分布范围
埃及伊蚊原分布于非洲,已扩展分布至整个热带和部分温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海南、云南、广西、广东等省区。
生活习性
飞行
埃及伊蚊还很善飞;一般蚊虫飞程仅有数十至数百米,最远不过1000-2000米。而伊蚊却能连续飞行5000-6000米,而且十分敏捷,可随心所欲地进行俯冲、急转弯、前后滚翻、突然加速或减速等高难度动作。有一种埃及伊蚊在雨中飞行时,竟然能躲开所有雨点,待抵达目的地时,身上居然没有一点儿水珠。
埃及伊蚊对人类居住环境有非凡的适应能力。它随国际旅行、贸易的发展和城市化迅速扩张,已从森林圈生态环境(树洞和植物叶腋积水)适应了城市圈生态环境,在街区积水容器大量孳生繁殖。
吸血
埃及伊蚊的卵具有一定的抗干旱能力,多产生于上述容器的水线附近。该蚊在白天吸血比例较高,且有多次吸血现象。云南省埃及伊蚊吸血活动主要在白天吸嗜人血,吸血活动高峰多出现于日出前和日落前2小时。幼虫多在水下活动,刮食附着在水淹物上或水底的低等生物或其他有机物;少数种类,如霉蚊亚属,幼虫肉食。雌蚊喜欢在白昼或夜晚吸血。
埃及伊蚊偏嗜吸人血,极具侵略性,白天室内外均可叮人。明亮的房间内,夜间也可以吸血,吸血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3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伊蚊属于“偷袭者”,它可以从背后偷袭受害者的脚踝和手肘,这可保护它们不被觉察和拍击。伊蚊是“小口吸食者”,它的一个生殖营养周期内可多次(平均2.5次)吸血,从而增加传播病毒的概率。
生长繁殖
生长特性
埃及伊蚊生长发育快于白纹伊蚊,在发育过程中占有优势。相对干燥的生存环境中白纹伊蚊种群密度高于埃及伊蚊,在湿润环境中,埃及伊蚊密度高于白纹伊蚊。幼虫通过四个龄期,前三个龄期停留时间很短,第四龄期长达3天。第四龄幼虫长约8毫米。雄性比雌性发育得更快,因此雄性通常更早化蛹。在第四龄后,它们进入蛹期。蛹大约需要2天才能发育。成虫通过吸入空气以扩大腹部而出现,从而劈开蛹壳并头朝下出现。幼虫通常出现在房屋周围的水坑、轮胎或任何装有水的物体中。幼虫发育与温度有关。
繁殖方式
埃及伊蚊一生可产卵5次以上,每次平均产卵100-200粒。一次产卵也会在几个不同的点产卵,大大提高后代存活率。埃及伊蚊卵可以在无水情况下存活达一年之久。一旦有水,这些卵就可发育成幼虫。卵在数小时或数天内产下,卵光滑、长且呈卵形,长约1毫米,呈白色,然后变成有光泽的黑色。在温暖的气候中,如热带地区,卵可能在短短2天内发育,而在较凉爽的温带气候中,发育可能需要长达一周的时间。埃及伊蚊在卵发育过程中以多种血餐为食。蚊子的繁殖周期,从吸血开始,到产卵结束;它在雌性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是连续的,并且与温度有关。
近种区别
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的成蚊各有特点,彼此之间的鉴定特点明显。埃及伊蚊成蚊是具银白斑纹、跗节有白环的深褐或暗黑蚊虫。中胸盾片两侧是1对长柄镰刀形白斑,其间有1对金黄色纵条,形成一弦琴状花纹。幼虫触角光滑无刺,触角毛1-A细小,单支;头毛5-7C单支;体无星状毛;栉齿单行,各齿基部有发达侧刺。白纹伊蚊也是具银白斑纹、跗节有白环的暗黑或黑色蚊虫。中胸盾片有一中央银白纵条,翅基前有一簇银白宽鳞簇。幼虫与埃及伊蚊近似,但栉齿基部无侧刺而具。在中国,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重叠分布的地区主要是在南部,包括海南省及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及临沧市等地区。
危害与防治
物种危害
埃及伊蚊是城市型黄热、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基肯贡雅、立谷热等虫媒病毒的重要媒介。埃及伊蚊能通过刺叮传播东马脑炎、西马脑炎、委内瑞拉马脑炎等人畜疾病。因此埃及伊蚊被公认为最危险的蚊种之一。
防治方法
防治埃及伊蚊的根本方法是翻盆倒罐,清除房前屋后的小容器积水。该蚊白天吸血,因此白天在外工作时如有该种蚊虫叮咬,应涂擦驱蚊油。
其他方法如下: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2 21:35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