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域(拼音:yù)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域的古文写作“(yù)”,左像一区域,右为用于守卫的“戈”。大约到篆文加“土”旁分化出“域”。“域”是“或”的分化字,本义指一定疆界内的地方,引申指封邑、封国。
文字源流
域的古字是“或”;“或”也是“”的初文。“或”“域”“国”三字同源,本义相同,指疆域,地域。“或”,西周金文作图1-4,“图A”象征疆域领土;“图B”为“”(兵器之柄)之初文,表示以武器守卫;意思是用兵器守卫城池。后来“或”被借用为或然之“或”及疑惑之“或”,遂加表示城池的“囗(wéi)”旁作“国” ,以表示本义。在上古,“国”字既可以代表国家,也可以代表地域,为了分化字义,“国”字所包含的地区之义,古人又在“或”字左边加了个“”字,另造了“域”字,专门表示地域之义。“域”是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兼会意字。左边的“土”字是形符,这与疆土范围有关。右边的“或”作声符。两形合一,指一定疆界之内的地方。后来“域”字的词义扩大了,凡是一定范围的地方,都可以叫做“域”。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二】【戈部】于逼切(yù)
(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
域,或又从土。
说文解字注
“邦也”注:邑部曰:“邦者,国也。”盖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既乃复制国字。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谓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而封建日广,以为凡人所守之或字,未足尽之,乃又加囗而为“国”。又加心为“惑”。以为疑惑,当别於或,此孶乳寖多之理也。既有国字,则国训邦,而或但训有。汉人多以有释或,毛公之传《诗·商颂》也,曰:“域,有也。”传《大雅》也,曰:“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域即或。《考工记·梓人》注:“或,有也。”《小雅·天保》笺、郑《论语》注皆云:“或之言有也。”高诱注《淮南》屡言:“或,有也。”《毛诗》“九有”,《韩诗》作九域,纬书作“九囿”。盖有,古音如以,或,古音同域,相为平入。
“从口”注:羽非切。
“戈㠯守其一”注:从三字会意。于逼切。《广韵》分域切雨逼,或切胡国,非也。一部。
“一,地也”注:解从一之意。
“域,或或从土”注:既从口从一矣,又从土,是为后起之俗字。
广韵
雨逼切,入职匣 ‖或声职部(yù)
域,居也。邦也。雨逼切。十四。
康熙字典
【丑集中】【土部】 域;部外笔画:8
古文:㽣、䧕、𢨊
(yù)《唐韵》雨逼切。《集韵》《韵会》《正韵》越逼切。并音棫。邦也。区域也,界局也。《古气坟》:归止居域。《诗·商颂》:肇域彼四海。《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
又宇内曰域中。《庄子·秋水篇》: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无所畛域。《淮南子·俶真训》:至德之世,甘暝于溷澖之域。
又外国曰绝域。《前汉·武帝纪》:诏州郡察吏民,有可为将相,使绝域者。
又墓限曰域。《周礼·春官·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
(yù)又《集韵》乙六切。音郁。谢惠连《雪赋》:雪宫建于东国,雪山峙于西域。叶下竹。别作𡌳,见《佩觿》。𡌳与𢧄不同。𢧄音耊,从戈,从口,从𡈼。此从或从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土”的末笔横改提。“土”窄“或”宽,顶部“土”低,底部“或”低。“土”首笔横从横中线上侧起笔。“或”,首笔横从竖中线左侧起笔;“口”,㇕(横折)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斜钩)从竖中线上端起笔至右下角;撇笔从横中线上侧撇向提笔下方。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1:31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