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年前,越南使者冯克宽赴京参加
万历皇帝的
万寿节,与来自
朝鲜的使臣李目卒 光酬唱赠答云:“彼此虽殊山海域,渊源同一圣贤书。”百余年后的
康熙朝中,
越南使者阮公沆出使中国,再度与朝鲜使臣相逢于燕京,又赠诗云:“威仪共秉周家礼,学问同遵孔氏书。”这些在越南、朝鲜流传很广的诗句,表达并代表了东亚地区的读书人对彼此共享的汉文化的认同之情。事实上,在二十世纪以前,汉字是
东亚各国的通用文字,一切正规的著述,一切重大的场合 ,一切政府与民间的外交,都离不开汉字的媒介。昔人云“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谁能说汉字的出现,在人类文明史上不是一件惊天地、动鬼神的大事呢?所谓“域外汉籍”——留存于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地,用汉字撰写的各类文献——便是其结晶。
对域外汉籍展开研究,是近二十年来国际学术的新的动向。站在学术的立场上看,这门新学问的意义在于:它将扩大中国文化研究者的视野,赋予历史上的汉文典籍以整体的认识,进而改善与之相关的汉语言文学研究、中国传统思想研究、东亚史研究、中外交通史研究等学科。正是为了促进这门新学问在中国的展开,集中交流中外学者的研究心得,我们创办了《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集刊》拥有这样的宗旨:它推崇严谨朴实,力黜虚诞浮华;向往学思并进,鄙弃事理相绝;主张多方取经,避免固执偏狭。总之,它重视以文献学为基础的研究,于多种风格兼收并蓄,而不拘泥采用何种方法、得出何种结论。在域外汉籍研究领域中,固然会有许多新材料的发现,但《集刊》更重在发掘,期待从各个方面阐发汉文化的意义。“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它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