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拉瓦战役,也称塔拉瓦环礁战役,美军代号为“电击行动”,是一场发生于
基里巴斯吉尔伯特群岛的战役,参战双方国为美国与日本,是属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战事从1943年11月20日开始,一直持续至11月23日美军完全控制塔拉瓦为止,这也是二战中美军在中太平洋战区中的第一次军事攻击行动。
战役背景
吉尔伯特群岛位于东经173度~175度之间,横跨赤道,由16个
珊瑚岛组成。塔拉瓦和马金环礁是群岛中最大的两个珊瑚环礁。塔拉瓦呈三角形,出水岛子约20个。其中,贝蒂欧是日军坚固的设防岛,正是美军攻击的重点目标。
贝蒂欧岛,形状像一只
栖鸟,长3.5公里,最宽处500米。岛中部有一座飞机场,设跑道3条,其主跑道长1200余米,是整个
吉尔伯特群岛中唯一的轰炸机跑道。岛四周是宽为150米至400米的珊瑚礁岛。一条500米长的椰木栈桥伸入
礁湖,供舰船卸货,仿佛是贝蒂欧的鸟腿。在这面积仅为1.18平方公里的珊瑚岛上。日军驻兵2500人,分属松尾敬公大佐的第6
横须贺陆战队和管井武男中佐的第7
佐世保陆战队。两支陆战队统归
日本海军第3特别根据地部队管辖,司令官是柴崎惠次海军少将。另外,一个工兵营和近千名朝鲜劳工,使岛上部队总数约达4500人。柴崎在贝蒂欧修了18个月的工事。在外围的浅水
礁盘上,设置了大量的混凝土三角锥、切瑚堆、铁刺网和椰木栅,并配合大量火炮和步兵武器,以阻击敌人的登陆舟艇。大批半地下式碉堡,厚覆椰木、钢板和珊瑚沙,足以抵御大口径炮的轰击。岛上共有11处岸炮阵地、均系混凝土钢板建筑,其中装有203毫米大炮。海滩地带有25门野炮,都设在坚固的火力点中。内陆有复杂的防空洞配系,战壕和盖沟纵横,交通方便。柴崎的指挥部是一个用钢板和一米厚混凝土当围墙的巨型碉堡。他曾对部下夸口说:“美国用100万大兵,花100年时间,也攻不下塔拉瓦!”
1943年2月,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后,在战略反攻的方向上,美军可以有许多选择。
新不列颠岛上的
拉包尔,是一个极大的诱惑。作为日军在
南太平洋上的最大兵站,它像磁石一样吸引着美军。
麦克阿瑟上将不断扬言要拿下
拉包尔,
哈尔西中将挥师北进,直指
新不列颠岛。但是,他们当时的装备和兵力,都不能一举拿下这个日军重镇。
拉包尔,竟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使美军欲吞不能、欲舍不忍。
1943年初,美国海军作战部长
欧内斯特·金上将急于打破僵局。他重新策划了一条反攻轴线,拟用较少的兵力沿
密克罗尼西亚直指日本。2月,在
旧金山,金上将把自己的中太平洋战略告知了
尼米兹,让他研究攻占
马绍尔群岛的可行性。6月,美
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下达了占领
马绍尔群岛的指令。但是,
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参谋人员一致坚持:如欲攻击
马绍尔群岛,必须先行攻占其东南方向的
吉尔伯特群岛,以获得空中侦察和轰炸的便利。
尼米兹说服了出席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将领。7月,会议决定:首先攻占
吉尔伯特群岛。
尼米兹终日忙于准备这一新战役。他将新组建的强大的
第5舰队交给
斯普鲁恩斯中将指挥,同时任命
霍兰德·史密斯中将为第5两栖军军长。霍兰德勇猛刚烈,外号“咆哮的疯人”。两栖登陆舰队司令官是
里奇蒙德·凯利·特纳少将,他有丰富实战经验,因擅长
两栖战,外号“
短吻鳄”。
美军的作战计划命名为“电流”。其作战部署是:用两支舰队运载第5两栖军的两个师,分别攻占马金和塔拉瓦。北部突击群编成有:6艘运输舰、4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3艘
护航航空母舰、1艘
船坞登陆舰和3舰
坦克登陆舰,运送步兵27师去马金。斯普鲁恩斯坐镇重巡洋舰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特纳坐镇战列舰
宾夕法尼亚号,
霍兰德·史密斯也随队指挥攻占马金。
南部突击群编成有:16艘运输舰、1艘坦克登陆舰、3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21艘驱逐舰和5艘护航航空母舰,运输第2陆战师18000官兵,分别从新西兰
惠灵顿、
新赫布里底群岛的埃法提岛等地出发,集结到塔拉瓦海面。
第5舰队的11艘航空母舰、6艘战列舰和27艘护航舰只,分为4个特混群,担负空袭吉尔伯特周围的日占岛屿机场、轰炸马金和塔拉瓦、截击
日本联合舰队等任务。
此外,以
富纳富提岛和坎通岛为基地的美陆军第7航空队,将动用100余架“解放者式”轰炸机、24架“卡塔林纳式”水上飞机和24架PV-1巡逻轰炸机,轰炸吉尔伯特,以破坏日军工事、杀伤敌方人员。派潜艇和侦察飞机,预先对塔拉瓦进行周密侦察和拍照。命令利维少将从速调集足够数量的供应舰、修理船、拖船、扫雷艇、驳船、弹药船和13艘舰队油船,携带食品、医药用品、各种弹药、登陆机械、通讯器材和燃料.以确保舰队的海上补给。
澳大利亚、
新西兰和美国
旧金山等地区,都要为“电流”战役进行后勤支援。调遣完毕,各部兼程赶赴作战海域。陆战二师师长朱利安·史密斯少将,根据军部指令亲自主持制订了在塔拉瓦主岛贝蒂欧的作战计划。登陆方案是:避开日军设防坚固的南岸,登陆艇队从环礁缺口的水道进入礁湖,在日军设防似乎较弱的北岸登陆。从西到东,滩头地点定为“红一”、“红二”、“红三”。每滩登陆一个营。计划用125辆履带两栖车分几批输送部队上岸。登陆艇要尽量近岸,以减少两栖车往返距离。如不出意外,D日(登陆日)美军将横扫全岛,占领机场,并封锁住贝蒂欧东南端的日军残部;次日将予以全歼。
按双方的装备、兵力、火器来看,包括朱利安·史密斯在内,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拿下贝蒂欧、将易如反掌。
战役过程
登陆
1943年11月20日(D日)黎明,朦胧的下弦月在云中时隐时现。陆战二师的士兵们被传声筒播放的急促警报声唤醒。他们擦揉眼睛,念叨着他们从未听到过的名字“贝布欧”。黑暗中,他们打好了行李,把私人信件和写好的遗嘱交给文书,随着牧师做祷告。在早餐桌上,有一道新西兰传统风味的菜——肉片炒蛋,这已成为陆战二师登陆前的老规矩了。由这道菜使人联想起新西兰美丽的森林、火山和羊群,士兵们不禁感慨万千。
海面上,突击舰群排列成8x8平方海里的威武方阵,气势磅薄,似乎略一举手抬足,就能把贝蒂欧从地面上抹掉。曙色中,舰炮射击开始。战列舰舰身抖动,喷出桔黄和猩红色的大烟团,把406毫米、203毫米和127毫米口径的炮弹倾泻到贝蒂欧岛上,老战列舰
马里兰号,在日军
偷袭珍珠港时曾被炸沉,现已打捞出来,修复一新,它用8门主炮,喷射着复仇之火。炮击开始似还点点作响,顷刻之间轰鸣声连成一片。苍茫的晨空中,一条条红光闪烁的“大道”,从炮口直铺到岛上。贝蒂欧烟云笼罩,只见炮弹爆炸的闪光此伏彼起,冲天的沙柱到处高耸。猛然间一颗炮弹击中弹药库,引起了一阵惊天动地的巨爆。
炮击稍停,从特混舰群起飞的200架轰炸机、挂弹鱼雷机和战斗机,又轮番向贝蒂欧滩头轰炸、扫射,把火力准备引向高潮。火力准备历时80分钟,共打出炮弹约3000吨。人们以为贝蒂欧已成齑粉,但实际效果远不理想。贝蒂欧地势平坦,一些炮弹形成“跳弹”,吸收力强的珊瑚沙和椰木也减弱了炸弹的破坏力,实际只摧毁了两门203毫米岸炮和3辆坦克,消耗了日军一些高射炮弹。真正的收获是,彻底破坏了日军的通讯系统。
这时,运兵船上的陆战队士兵个个跃跃欲试,准备出发。他们携带着
M1步枪和一个基数弹药(武器理论上每天的消耗量)、三份口粮、两个淡水罐,纷纷从绳网下到两栖车中。登陆艇依次驶向贝蒂欧,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一切都在未定之天。塔拉瓦的海图是一百年前英国人绘的旧货,不但方位有错,连图上的浅水竟也成了深海。忽然,一枚红色信号弹从贝蒂欣上空升起,岛上突地火光闪闪,炮弹排空而至,登陆舟艇四周水花喷溅,弹片横飞。两栖车纷纷躲到军舰背后,士兵钻入船舱。那个低矮的贝蒂欧横卧天边,一片模糊,全然不象有活人,可是,从那里却射来了可怕的炮火。登陆艇群和两栖车奉命撤到安全区。特混舰群的飞机再次飞临贝蒂欧,舰炮又开始新的轰击。战列舰开到1800米的近距离上,对贝蒂欧东西两端的炮台进行压制射击。炮战中,日军火炮渐渐沉寂了。
美扫雷艇“追踪“号和“必需”号一边施放烟幕,一边扫出一条从登陆艇群治区通往礁湖的航道。“马里兰”号上的水上侦察机引导“追踪”号敷设航标,同时投掷发烟浮标,标出浅滩位置。在“必需”号扫雷艇引导下,驱逐舰“林哥德”号和“达希尔”号闯进了环礁缺口的航道。岛上,西岸炮台再次射击,“林哥德”号机舱中弹。这四艘舰艇吸住了日军炮火,使大批登陆艇趁机冲进了礁湖。
战列舰群停止了炮击。礁湖中,100辆两栖车和一批坦克登陆艇组成了3个攻击波,在陆战2师2团团长肖普上校的指挥下,开上了礁盘,向贝蒂欧北岸直扑过去。
开战
美国登陆部队第一波两栖车顺利登上了“红三”滩。可是,第二波刚刚驶近礁盘,日军终于从美军炮火中清醒过来。晴天一声霹雷,猛烈的炮火直泻到海面上,将一些两栖车打成了“筛网”。车上的士兵,发疯地跳入海中。第三波两栖车损失更为惨重。日军75毫米、57毫米和37毫米炮弹劈头盖脑地打来,大部分两栖车烈焰冲腾,车内弹药爆炸,把士兵尸体抛上天空。其余的两栖车惊恐乱闯,有的开进了礁盘上的礁坑,有的硬冲上沙滩被迎面炮火摧毁,有的侥幸逃回礁湖。原来,日军严守柴崎司令官的命令:“在这场敌优我劣的战斗中,必将敌诱至我固定炮火的射程内,然后尽全力歼灭。”因此,日军的小口径炮全都发挥了最大威力。
弃车涉水的士兵双手举着武器,在礁盘上缓慢地前进着。机枪扫过,礁盘上留下了一片片血水。冲上“红二”滩的士兵寥寥无几,他们又立刻被日军的机枪压到沙滩上。日军无休止地射击,仿佛扣住扳机要打光所有子弹似的。幸而贝蒂欧地堡射孔低、射界窄,上滩士兵才借以贴紧沙滩,挖掘简易工事,以躲避炮火。此时美军建制已乱,各单位的散兵全被阻击在一道低矮的沙堤下,欲进不得,欲退不能。初升的太阳把沙滩烤得火辣辣的,机枪子弹发狂似地在头上几寸的地方射过。礁湖碧蓝,远方小岛上椰林苍翠。不少安然经过瓜达尔卡纳尔岛那样血腥恶战的陆战队员,竟在这个无名沙滩上战死了。“红三”滩的美军处境略好一点。他们克服了珊瑚障碍物和日军的轻武器抵抗后,前进了90米。但是又遭到猛烈侧射,不得不后撤到海岸边。“红一”滩包括岛的鸟嘴和喉咙,由于“达希尔”号的最后炮击,鸟嘴处的工事多遭摧毁,登陆较为顺利。但鸟喉处的凹湾,日军设有最坚固的火力点,登陆部队受到三个方向的射击,所有两栖车均被击毁,人员全部战死,一个不剩。
作为支援的第四波和第五波美军,因两栖车不足而改乘登陆艇。登陆艇离岸距离要完全视潮水而定。吉尔伯特的潮水是一种不规则的小潮,每天涨落几次,人们称之为“捉摸不定潮”。涨潮时水位上升1.3米,停潮3小时;以后3小时落0.3米,停期两个半小时;到18时15分水位又下降0.6米;偶小时后复期到1.1米,停期两小时。这是一种“高的捉摸不定潮”,如果幸运碰上它,登陆艇便能爬过礁盘。还有一种“低的捉摸不定湖”,涨时水位上升不到一米。停潮和复涨时间不定,登陆艇无法爬上礁盘。每种潮的可能性各占一半。美军冒险选择11月20日登陆,不巧赶上“低的捉摸不定潮”。礁盘水浅,登陆艇大都无法靠岸,士兵被迫涉水。脚下,珊瑚礁利如刀山;礁盘上,日军炮弹咆哮着席卷水面。美军士兵被大批屠杀,鲜血染红了海水。礁湖中的舰艇,怕伤着自己人,只有眼睁睁看着这种惨状,一筹莫展。
第五攻击波中有些中型登陆艇载有30吨的
谢尔曼坦克。一些登陆艇被击中后,有几艘勉强开上礁盘,打开前舱门,放出坦克冲滩。7辆坦克冲上了海岸,但滩头上到处是倒卧的美军士兵和伤兵,其中几辆不得不重返礁盘。结果,一辆陷入礁盘中的弹坑,一辆被地雷炸毁,一辆被美机误伤,一辆被日军炮弹击毁。
第四波和第五波美军被迫撤退,只好等到天黑后再行增援。上岸的陆战队士兵被丢在滩头上,只有全凭自己的勇敢,坚守阵地。近千米长的潘斯栈桥是贝蒂欧登陆成败的关键。它控制着“红二”和“红三”滩头即可以为登陆部队御下装备,又能充当攻击部队的掩蔽物。美军对它格外重视,派了一个特种突击排去攻占它。还在美舰载机扫射滩头时;突击排就乘两栖车抵达栈桥附近,穿过堆积如山的破汽油桶,步步逼近,用
喷火器焚毁了桥头堡。突击排一直打到桥尾,占领了整条栈桥,并攻进岛内。
上午11时,肖普上校的两栖车到达栈桥。登陆部队中的大部分军官非死即伤,局面异常混乱。肖普果断地指挥贝蒂欧全岛作战。他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利用一个中士背的无线电台,竭尽全力沟通联络。肖普原是陆战2师作战处长,亲自参与了制订攻占贝蒂欧的全部计划。对岛上地形和敌情很熟悉。他又是一个老资格的陆战队军官,受过严格训练,经验丰富。他的现场指挥,对战斗进程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无奈在登陆之初,美军装备的TBX近距
步话机和TBY中距电台浸水后失灵,通讯兵也几乎全部伤亡。肖普同滩头阵地的联系时断时续,同战列舰“马里兰”号则根本不通。经过一个上午激战,美军上岸的有1000余人。他们惊魂稍定,就开始向日军火力点逐一进攻。在3辆抢滩坦克的配合下,他们攻占了一些地堡和防空洞。但日军沿岸地堡密集。互相支撑,每攻下一处,美军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肖普上校把自己的指挥部设在一个大防空洞里。洞子被隔成许多迷宫般的小室,洞内尚有日军,喊叫声时时可闻。肖普只好在自己门口设置哨兵。抢占“红二”滩的2团2营营长战死,为数不多的士兵在一位军官的指挥下越过海堤,向岛内前进了100米。那位军官用步话机向肖普不断呼叫,请求增援。
在“红三”滩登陆的是8团2营,到中午时分已经伤亡过半。经过艰苦联络,通讯兵好不容易叫通了驱逐舰和母舰飞机,让它们进行火力支援,压制滩头东侧威胁最大的日军炮火。但是,日军又开始了反冲锋。营长克劳少校率领士兵与日军展开残酷的白刃格斗,打退了日军的反扑,然后依靠工兵的爆破和喷火,一寸一寸地逼近了机场跑道的边缘。有一个排的美军企图迂回攻击正面的坚固地堡群,全被日军打死。机场东面,又突然出现了一辆日军坦克,使冲在前面的陆战队一时惊慌失措。幸而,师预备队8团3营前来支援。3营有两门37毫米
步兵炮,他们不停地向坦克射击,终于将它击退,并有效地封锁了滩头东侧日军的反击路线。
在“红一”滩登陆的是2团3营。他们攻占了鸟嘴处的一小块地方,与陆战队主阵地完全隔绝。
待援
下午5时,肖普上校下令收缩阵地,准备过夜。根据以往经验判断,日军将会在夜间发动凶猛的反击,稍有疏忽美军就要被赶入海中。暮色中,贝蒂欧呈现出一派沙场荒凉景像。昔日繁茂的椰林,全被炮火推了光头,六零八落的树干上弹痕累累。地面上,遍布着各式各样的沙丘,日军的火力点就隐蔽在这些沙丘中。尸体横陈,无人掩埋,臭气冲天,熏得人们呕吐不止。美军控制的地盘,实在少得可怜。“红二”滩和“红三”滩全长600多米,平均纵深250米,4个营的部队(2团1营也已在“红二”滩登陆)就集中在这条刀刃上。美军不敢有丝毫怠慢,他们不顾伤痛、干渴、饥饿和疲惫,一股劲地挖掘工事,深入地下。
塔拉瓦之夜,一片鬼峨憧憧。美舰射出大量照明弹,映亮了浸血的珊瑚岛礁。不少照明弹质量较次,黄惨惨的光把沙地映成了暗黄色。为确保安全,美军一半人在临时挖出的狐洞中打盹,另一半人持枪保持高度警戒,神经紧张到了极限,一有风吹沙动就射击。
夜潮涨高,登陆艇越过礁盘,向栈桥卸下弹药、食品、淡水、血浆和通讯器材。椰木钉成的长栈桥和连接栈桥的沙提上,人们抓紧时间抢运物资。赤道的夜空晴朗无云,银色的月光使白珊瑚衬出黑色的人影。增援的美军从礁盘上涉水登岸,水面上人影绰绰。
日军也从白天的苦斗中喘息过来,开始向栈桥和礁盘喷射出炮火,长堤上的人影纷纷坠海。美军工兵飞速地修复栈桥和长堤。突然,一阵冰雹般的炮弹从美军侧后打来,正在卸载的登陆艇慌忙拔锚躲避。原来,炮火来自一艘搁浅的日本小军舰,一小股日军利用夜幛携带武器潜入破船,向美军不断射击。一直闹到天明,这艘破船才被美国母舰飞机炸毁。8架日本轰炸机从马绍尔群岛飞来,对贝蒂欧美军阵地不断进行骚扰性轰炸,由于投弹欠准未有造成严重伤亡。
美驱逐舰整夜都向岛东端炮击,阻止日军预备队的反扑。热带夜短,当朝阳再次跃出太平洋水面时,陆战队员简直不敢相信:预料中的可怕夜袭竟然没有发生。饥渴交加的美军站稳了脚跟,获得了自信。在他们最虚弱时,日本人尚无实力把他们赶下海去;那么,他们确信自己迟早总要全部占领贝蒂欧。
挺进
第二天,即(D+1)日,获得增援的美军调整了指挥系统。在坦克和野战炮兵的掩护下重新开始进攻。日军抵抗丝毫没有减弱,争夺每寸珊瑚沙、每个地堡都要付出血的代价。美军很难看到敌人,只能凭士兵的本能摸爬滚打,利用椰木残桩、弹坑、沙丘、废工事一步一步地接近火力点,最后把炸药包塞过去。坦克发挥了威力,陆战队炮兵也提供了有力的近距离支援,然而进展依然慢如蜗牛爬行。有时,攻击部队遇上岩壁无法前进,只好等坦克和工兵来收拾日军火力点。
贝蒂欧鸟头的”红一”滩上,2团3营的残部集结在一小块阵地上,受到敌人的包围。瑞安少校调集了谢尔曼坦克和81毫米迫击炮,在驱逐舰炮火的掩护下,一尺一尺地往南进攻,渐次占领了鸟头顶的150米纵深,在作战地图上这里叫做“绿摊“。
连日作战,弹药的消耗量惊人。登陆时带来的弹药早已用光。两栖车营长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把物资运到滩头。驾驶员冒着枪林弹雨,把物资卸到海滩上。除了弹药、喷火器油料、电台零件、淡水和口粮外,还有大批一时用不上的帐篷、酒等。肖普火气冲冲,他命令几部刚上岸的推土机,把一切碍手碍脚的物资推入海中,腾出空地,以便增援部队上岸。
战斗方酣。肖普试图召唤航空母舰上的飞机提供近距支援,由于飞行员多为新手,地空联络又不畅,反而误伤不少美军。肖普只好放弃使用飞机,单纯指靠地面部队的进攻。抢滩部队继续遭到日军阻击,伤亡重大,有些营的伤亡甚至超过了D日。但是,各部队却源源不断地登上了滩头。陆战队火炮部队登岸后,迅速完成了射击准备。7门75毫米山炮,在极近距离上,用直接瞄准法接连摧毁着日军的地堡和工事。推土机也大显身手,把日军设置很低的枪眼整个用沙土埋上。“红三”滩头的美军步步向前推进。大约200名美军,利用日军的射击间隙,一声呐喊,不顾一切地往前冲锋,一直跑过了亮得刺眼的主跑道,又向前推进了30米。在一些残破的工事里,美军未及站稳,日军的火力就扫过来,把他们封锁在跑道南端。肖普放弃了其它攻击方向,立即集中了一批坦克前来支援。
中午,高潮终于涨起。大批登陆艇开上礁盘,为疲兵鏖战的美军运来物资,运走伤兵。上岸的坦克也越来越多。它们蹒跚地越过弹坑、树桩和战场,逐一攻破日军的据点。这时,师预备队6团1营在绿滩南部登陆,前进至机场西端。2营占领了贝布欧东邻的拜里基岛(该岛上只有15名日军)。师炮兵随即在拜里基岛海滩上放列,用105毫米榴弹炮向贝帝欧东端轰击。美军恢复了整个攻击的有效组织和节奏,长栈桥修复后已部分开放。下午4时,肖普向师长朱利安·史密斯报捷:我们正在取得胜利。傍晚,陆战2师参谋长埃德森上校登岛。由于已经有几个团投入作战,埃德森便接替了肖普的指挥。肖普重新指挥他自己的2团。
滩头的陆战队,奉命进入第二夜防御。经过两天激战,所有建制全被打乱,有的部队被打光了。美军被阻击在几个地区,有人连一口水都喝不上,酷日如焚,一些士兵中暑而死。有些人患了“战斗恐怖症”,神情失常,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着。但是,新上岸的陆战队员却土气高昂,他们个个磨拳擦掌,等待着总攻时刻的到来。除了少数日军士兵自发地爬出洞穴进行骚扰外,这一夜基本上平安无事。
僵持
11月22日,即(D+2)日,美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主要目标是消灭机场和绿洲之间的敌军,同时猛攻岛东。日军的抵抗顽强如故。每一个地堡、每一条战壕、每一个机枪巢、甚至每一棵椰树,都成了难啃的目标。在岛西的密集筑全地区,日军的抵抗空前顽强。美军几个小时才前进了几十米。美军已从前两天的狂热气氛中清醒,采用主要依靠技术装备、尽量少牺牲人员的战术,协力攻坚。“红一”滩头,日军有一个巨大的地堡群,配备了两门125毫米火炮、多门小口径炮和十余挺机枪,用很厚的钢板和椰木围护着。美军一直无法接近它。瑞安少校在新上岸的海空联络员的协助下,直接用电台指挥驱逐舰炮击,将它彻底摧毁。
中午,塔拉瓦涨了大潮,大片礁盘被淹没,登陆艇直接开到岸边卸载。礁盘上的尸体被海浪卷走,可是尸臭依然袭人。日军的突出抵抗来自机场西部的一个大火力点,它由钢板、椰木和珊瑚沙覆盖,火力配置得几乎没有死角,陆战队的每次攻击都被击退。担负主攻的8团1营配有3辆
轻型坦克。坦克驶近火力点,炮口几乎抵近射孔开火,但它的37毫米炮却无法摧毁地堡。美军工兵奋勇争先,付出高昂代价后,终于将炸药包、定向地雷和
爆破筒一股脑儿塞入射孔,把这个大火力点夷为平地。
6团1营在琼斯少校的率领下,以6辆坦克为前导,沿贝蒂欧南岸进攻,打得挺顺手。步兵打死企图爆破坦克的日军敢死队员。坦克摧毁对步兵威胁最大的火力点,一直推进了200米。击毙日军200余人,琼斯与前一天冲到机场南部的200余名美军会师,完成了对岛西日军的合围。肖普召见了琼斯,又给了他7辆
轻坦克和1辆谢尔曼坦克,让他越过阵地,继续向东进攻。在他北边,有另外两个陆战营配合作战。其它美军部队,没有获得多少值得一提的战果。潘恩大栈桥东侧有一座码头,码头附近有一个三角形防御阵地,美军一攻再攻,终无法拿下。恼羞成怒的陆战队用迫击炮一连轰击了几小时,一枚炮弹侥幸地击毁了其中一个地堡。随后,坦克又消灭了另一个钢铁火力点。但是,美军刚发起进攻,又被后面小丘上的机枪火力所阻。一名中尉率领突击工兵,奋不顾身地用喷火器和炸药封死了工事出口,把百余日军全数闷死在里面。一台推土机也撞上了好运,用铲刀推起珊瑚沙,埋掉了一个屯兵150人的大坑道。
日军弹尽援绝,缺粮无水,连日拼死搏斗,精神和肉体疲劳到极度,有些士兵耐受不住这种折磨开始自杀。“马里兰”号舰上的电台,截收到守岛日军的明码电报:“我军武器被摧毁,已作好最后决战准备……。”日落黄昏,师长朱利安·史密斯少将乘两栖车登陆,遭到日军猛射。驾驶员被打伤,史密斯只好易车再行。他把指挥部设在滩头,接过了全部指挥权。入夜,师部气氛沉重、压抑。美军攻占的地盘仍然有限,双方阵地犬牙交错,甚至在美军战线的后方还存有日军的坚固据点。史密斯召集前线军官开会,随即下令把拜里基岛上的6团2营投入贝蒂欧战场,而岛上已经疲惫不堪的部队,还必须使他们振作起精神再战。史密斯正在进行作战部署,突然传来报告:日军开始了大规模有组织的夜袭。在岛西被包围的日军,利用暗夜向6团的两个连队的结合部发动了猛攻、他们手持刺刀、手榴弹,狂呼着冲入美军阵地。双方在黑暗中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各种武器,甚至铁锨、枪托、拳头和牙齿都用来格斗。岛东日军,在松尾敬公大佐指挥下,发动了3次大规模夜袭。其它较小的夜袭整夜未停,但全被美军击退。天亮时,发现日军尸横遍野,大约300名有战斗力的精兵,全部在夜袭中战死。
攻击
第四天拂晓。美军向敌人阵地发动了最后的攻击,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本来,贝蒂欧岛尾筑有全岛最强的工事。但在陆战队作战期间,美军的舰炮和飞机一直不停地轰击这一地区,所有地堡全被摧毁,景象同月球上一样荒凉。日本士兵呆若木鸡,甚至连自杀的气力也没有了。他们木然地坐着,毫无表情地盯着逼近的美军,直等到喷火器把自己烧成焦炭。13时,6团1营一直打到了海岛的东端尽头。与此同时,机场和绿滩之间的日军阵地,终于也被攻克。
当最后一批陆战队登岛时,他们发现,狐洞中的老兵们蓬头垢面,血迹斑斑,简直是人鬼难分了。战斗已成为过去,美军士兵从自己隐蔽的地方站起来,好像密密层层的人的森林。贝蒂欧实在太小了,它根本容不下陆战2师的全部人马。许多部队只好立刻撤回礁湖。
战役结果
1943年11月24日,军长霍兰德·史密斯中将登上了贝蒂欧,巡视满目疮痍的站场。中午,两位史密斯将军参加了升旗仪式。两棵被炮火削秃的椰树成了旗杆。由于吉尔伯特群岛原属英国,人们从运输舰“蒙洛维亚“号上借来了一面米字旗。在
美国国歌声中,美国和
英国国旗徐徐上升。此情此景,使血战后的陆战队官兵们热泪横流。霍兰德·史密斯和朱利安·史密斯一一向部下致谢,并授予勋章。
马金岛的战斗有惊无险。步兵27师用4天时间攻占了马金环礁的主岛塔里塔里岛。以后一周中。陆战2师的部队又相继攻占了塔拉瓦环礁的其它小岛,由于日军只有零星人员,没费吹灰之力。
在贝蒂欧战斗中,陆战2师阵亡980人,负伤2101人。海军伤亡29人。全部消灭了贝蒂欧日本守军。
塔拉瓦之战给了美军十分沉痛的教训。1943年11月25日,尼米兹上将急不可待地在弹坑如麻的机场上降落,随员包括太平洋舰队高级指挥和参谋军官。他们集中研究了日军的半地下式碉堡和美军的装备及战术。尼米兹惊叹:“一生中从未见过如此狰狞的战场。”特纳和霍兰德·史密斯把贝蒂欧当成“课堂”,命令中太平洋舰队的两栖军官都来亲自“参观学习”。他们还在夏威夷寻找了一个荒岛,全部模仿贝蒂欧工事,让舰炮和陆战队演习。
贝蒂欧珊瑚岛的教训告诫人们:两栖登陆一定要事先做好周密的计划;要详尽细致地进行侦察;舰炮射击和空袭要充分、准确、配合良好;必须装备足够数量和良好质量的两栖车;制订尽可能准确的潮汐表;要有整套对付半地下式碉堡的装备和战术;后勤保障非常重要;通讯和通讯设备至为关键;兵力必须充足;指挥要果断,能随机应变;士兵要有勇敢精神和高度训练水平。以上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战斗结果。
美军汲取了血的教育,使自己在太平洋岛屿战争中逐渐成熟。在尔后的战斗中,他们一路冲过密克罗尼西亚,
硫磺岛和
冲绳岛,一直打到了
东京湾。
第6陆战团第2营在接下来的几天从拜里基岛开始,对环礁的其它岛屿进行扫荡,并在同年11月28日完成这项工作。一部分第2陆战团人员战后不久开始撤离,并在1944年初全数撤离。
日军与朝鲜劳动者总计约有4690人死亡。
美国海军陆战队则有1009人死亡,另有2,296人受伤,若再加上沉没的利斯康湾号687名船员,美军共有1696人丧生。虽然美军兵力比守军多出7倍以上,但日军还是对美军造成重大损失。
在这次战役中重大的人员伤亡在美国本土引起广大批评,人们无法理解在一个看似无关紧要而且孤立无援的小岛上为何需要付出巨大损失。在战争结束后,海军陆战队上将霍兰·史密斯写道:
“在塔拉瓦付出的代价值得吗?”“我的回答是:“不值得的”;从一开始参谋长联席会议上决定进攻塔拉瓦就是一个错误,从一开始的小小失误戏剧性的演变成可怕的大错,这些不必要的伤亡是疏忽而非过失所造成。
然而其他参与本次作战的一些将领,如尼米兹上将、斯普鲁恩斯中将、朱利安·史密斯少将与舒普上校都不太同意霍兰·史密斯的评论。
尼米兹曾说:“拿下塔拉瓦,就如同我们将日本放置于中太平洋的门给一脚踹开。”。
在塔拉瓦战役十周后,在尼米兹上将指挥的
马绍尔群岛战役中,比休岛上的机场给予的支援十分的举足轻重,同时,也因为在塔拉瓦行动上所获得的宝贵经验,给了马绍尔群岛战役相当巨大的帮助。
美军在塔拉瓦的损失可以解释为:在严苛的军事行动中协调两栖联合作战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在当时,塔拉瓦是盟军在太平洋攻势中防守最为严密的环礁。但也因这次经验与教训,给了往后美军在发动两栖作战上很大的帮助。
摄像师路易斯·哈沃德用电影机拍下了塔拉瓦战役的全过程,并制作成一部18分钟的短片《海军陆战队在塔拉瓦(的战斗)》,交给
环球影片公司放映,遗憾的是,由于场面太过血腥,影片未能通过战时审查。公司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
罗斯福总统,将影片在总统面前放映,并且告诉总统:前线血战的和死难的将士,最希望的就是让人们知道他们为了后方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而浴血奋战。罗斯福总统特批在全国放映。该片迅速激发了全美国人民支持战争的爱国热情,并且获得了1945年的
第1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