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角村位于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东北部,西南边与
茶山镇中心区相连,东北边与
石排镇接壤,下辖三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09平方公里,始建于宋末,因江苏建康人陈云庄第四子陈应甲,在南宋期间由广西苍梧迁至广东南雄,受任南雄府郡守,为避时乱,和四子一起定居塘角,时光流逝,人口逐渐增多而形成。
简介
塘角村原名“塘阁”,因阁与角同音,今名塘角。据陈氏始祖墓碑载“……(陈应甲)见其山水清秀,乃择地置田,筑室凿池,池上建阁以居,因名之曰‘塘阁’。”
历史沿革
宋朝末年,属东莞县京山司文顺乡第三都。民国时期,属东莞县茶山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东莞第二区茶山乡塘角村。1957年,属东莞县第二茶山大乡塘角小乡。1959.5年,属东莞县茶山人民公社塘角大队。1999年,属东莞市茶山镇塘角行政村至今。备注1987年,属东莞县(市、区) 茶山镇(乡/街道) 塘角管理区。
经济
传统经营塘角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水稻、柑橙、甘蔗、番薯、花生、龙眼、荔枝等。1979年11月,开始引进“三来一补”企业,企业逐年增加。1996年3月,引进鳄鱼养殖场。此后,加大基础设置建设,企业数量快速增加。现时经营现今厂房林立,已经形成电子、玩具、制衣为主的产业。2015年塘角村总收入4251万,增长5.7%,总支出1624万,增长20.92%,集体总资产34032万,增长4.38%,净资产32131万,增长4.16%,资产负债率5.29%,增长0.21%。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房屋出租,商业经营,村集体经济分红。
人口
2015年末,塘角村有户籍人口2014人,外来人口5400多人。80岁以上老人94人,年最长者96岁(女)。有港澳台同胞约410人。祖籍本村的华人华侨有约30人,主要分布国家或地区 新加坡、加拿大等。归侨0人。
历史文化
村民由来
塘角村村民以陈姓为主。塘角陈氏始祖陈应甲,字廷魁,号巨生,是江苏建康人陈云庄第四子。陈云庄,宋乡荐,授广西苍梧令。在南宋理宗初年,陈应甲举孝廉,宝祐三年(1255)登进士,由广西苍梧迁至广东南雄,任南雄府郡守。后为避时乱,他和四个儿子一起定居塘角。其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陈用,宋乡荐授湖南转运使;次子陈英,宋授田州佥判;三子陈彬,宋授承信郎;四子陈敬,宋授临安别驾。
本地方言
传统建筑
传统民居为
广府民居。现存约80座。代表性民居有青砖瓦房,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特色:无,保存现状空置。代表性民居有陈海林西式洋楼,占地面积142平方米,主要建筑特色:无,保存现状破败。
现存宗祠有6座。主要宗祠为陈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年。重修于1996年。占地面积600平方米。
介轩公祠,始建于清朝道光丙午年。重修于2012年。占地面积210平方米。
松侣公祠,始建于清朝初期年。重修于2012年。占地面积360平方米。
孟轻公祠,始建于清朝末期年。重修于无年。占地面积42平方米。
南野公祠,始建于清朝中期年。重修于2000年。占地面积63平方米。
悦怡公祠,始建于清朝中期年。重修于1997年。占地面积330平方米。
塘角土地庙,始建于1966年,供奉土地菩萨,主要祭祀活动与仪式:每逢春节、清明、重阳等节及每月初一、十五日,村民前往土地庙烧香拜祭,以佑平安。当地居民一年中参与祭祀活动次数(只统计具有普遍性的活动,个别行为不计)
早在明朝,在塘角村东北处建有一座文昌塔。相传神话中文昌星君主宰掌管着天下的功名、禄位大权。因此,文星是深受文人崇拜的星,当年塘角村建造文昌塔,不言而喻,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祝愿文昌星君保佑塘角村文化昌盛,多出功名,多出人才。说来也是巧合,自文昌塔建成后,塘角村人才辈出 。
本地美食
食品有松糕、茶粿、裹蒸粽、硬饼、油角、糖环等。
商业
近年来,塘角村紧抓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增强对企业的服务意识,使集体和私营企业逐年增加,现有标准工业厂房面积50万平方米,有“三来一补”企业11间、合资企业2间、独资企业7间、私营企业20间、个体企业43间,形成了玩具、制衣、电子、五金、纸品等多个行业。
塘角村注重投资环境的改善,大力发展工商配套设施,先后规划建成了休闲广场、社区医疗、银行、商场、小学等配套设施,形成良好的投资和生活环境。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