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镇,隶属于
广东省东莞市,地处
东莞市东北部,东江中下游南岸,东与
企石镇相邻、东南、西南与
横沥镇、
茶山镇接壤,西北与
石龙镇、北与
博罗县相连。辖区总面积48.75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末,石排镇常住人口23.5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11万人,外来人口18.41万人。
历史沿革
明代,分属东莞县文顺乡第三、四都管辖。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以后,属东莞县戎厅管辖。
民国三十三年(1945年),属东莞具第二区,称石排乡。
1950年12月至1952年12月,属东莞县七区管辖。
1953年3月,改属六区。
1955年9月,六区改称企石区。
1957年12月,企石区析分为企石、石排上南3个大乡。
1958年9月,归属企石公社。
1961年6月,从企石公社析出,成立石排公社。
1983年10月,改称石排区。
1986年11月,改称石排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10月,石排镇辖1个社区、1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石排镇石排大道中439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石排镇地处
东莞市东北部,东江中下游南岸,东与
企石镇相邻、东南、西南与
横沥镇、
茶山镇接壤,西北与
石龙镇、北与
博罗县相连。辖区总面积48.7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石排镇地形地貌位于北东向罗浮山断裂带南部边缘,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露出地层有下古生界震旦系、侏罗系。属洼地地区,耕地大部分是比较平坦的埔田,小部分是河岸洲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气候
石排镇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暖夏长无冬,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温差极少及季候风明显等特点,年平均气温21.9℃,全年无霜期339天,一年间七八月份最热,极端最高气温达35℃,最冷是1月份,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002小时,夏至昼最长,日照时数可达13小时,冬至昼最短,日照时数不足1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849毫米。降雨集中在5月至6月的龙舟水及8月至9月的白露水,其雨量可占全年总雨量的80%以上。
水文
石排镇水文惇主要河流东江、石排小河和望水,东江自东向西流经境内北部,干流在境内长度14.5千米,年均径流量275亿立方米,为全镇工农业生产提供丰富水源。石排镇河流总的流向是自西向东。东江流经镇内燕窝、田边、横山、田寮、向西、赤坎、沙角等村。
自然资源
石排镇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境内自然资源主要为红砂岩,产地位于燕窝、石贝二村附近的红石岭脉(云岗石脉西部),蕴藏大量红砂岩(俗名“红石”)。石排镇东江河畔积聚大量河沙,是优良的建筑材料。
自然灾害
石排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大风、寒潮、冰雹等。自1297年来,福隆望多次决堤,淹没农田和部分村庄。石排最近一次水灾在1999年8月21日,受第8号台风影响,连降暴雨,降雨量达309毫米,石排农田受淹面积2.18万亩,工业厂房受浸14.34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2237万元。
人口
根据东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石排镇常住人口为235194人。
经济
综述
2020年,石排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24亿元(第一产业0.65亿元,第二产业111.87亿元,第三产业47.72亿元)比上年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31亿元,增长14.1%;实际利用外资1.28亿元,下降46.6%;外贸出口总额100.37亿元,增长4.8%;各项税收总额24.6亿元,增长11.7%;地方财政总财力46.35亿元,增长1.7%。
第二产业
2020年末,石排镇辖区有工业企业3279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1家。
第三产业
2019年,石排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75亿元,同比增长7.5%。
2020年末,石排镇辖区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有302家。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19年,石排镇实施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成为全市首批5个创新强镇创建单位之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数165个,其中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全部设立研发机构,共有省工程中心9家、市工程中心6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贯标企业16家,预计R&D投入2.7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累计达到148家,实现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提高至45.1%、32.6%。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石排镇有幼儿园(所)15所,在园幼儿6113人,专任教师429人;小学12所,在校生12965人,专任教师60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5所,在校生3240人,专任教师22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体事业
2011年末,石排镇有文化服务中心1个、文学会、戏曲协会、书法美术协会、摄影协会各1个。镇图书室1个,藏书量30000多册,村图书室19个,藏书量98000多册。学校图书馆11个。石排影剧院1个,分池座和楼座两层,1000个观众席。有文化广场8个,总面积达31.12万平方米。
医疗卫生
2019年,石排镇启动石排医院创建二甲医院,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落户石排医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标准化建设,确定新社卫中心大楼选址。积极创建省健康促进区,28个单位荣获省健康促进示范单位。
基础设施
2020年,石排镇升级改造李横大道、石排大道辅道等7条主次干道,完成3个公园景观项目、4个道路景观提升项目和9个街头小景项目,建成3.19千米慢行系统示范路,基本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文化馆石排分馆和各村文化支馆,建成红石山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公园并对外开放。建成18个村美丽幸福村居―期项目,塘尾村、石排村和赤坎村二期项目率先完成,向西、下沙2个特色精品示范村完成建设,全镇村(社区)基本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高品质推动总面积6.8平方千米、涵盖8个村的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建设,建成17个“生态振兴”项目。
历史文化
名称来历
石排镇因境内地表石脉成排而得名。
民俗风情
石排醒狮位于石排镇的中坑村,于1995年5月成立了明德醒狮队,融合南北狮的优点,吸取各艺术形式的精华,让醒狮焕发出新的活力。明德醒狮队的特色节目有“醒狮飞高桩”、“蝎子守灵芝”、“群狮起舞”、“醒狮飞跃龙门青”等,在表演时能模仿真狮的站、走、跑、跳、滚、看、睡、抖毛、“
睁眼”、“洗须”、“舔身”等动作,形态逼真,通过地面上或桩阵上的腾、挪、闪、扑、
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的喜、
怒、哀、
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刚劲和威猛,表演细腻传神。
“
康王宝诞”的仪式仍保持原汁原味,表现出隆重的纪念、祝寿、祈祷和酬神活动,最主要的活动程序包括:初一解秽、出位、沐浴、更衣、壮行、巡游;初二至初七供奉拜祭;初七赞寿、出巡、答地头、安座等一系列活动。
福隆
麒麟舞,麒麟是民间传说中的
神兽,早在周代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
四灵”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征。麒麟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
田寮龙舟景,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历史上,珠三角水乡由崇拜龙王而产生的祭祀、娱神、娱已的民俗活动源远流长。因为龙主司水,居住在水乡一带的人民更加重视对龙的祭祀与崇拜。为避免水上蛟龙的侵害,喜欢将船制作成“龙”的样式,让龙舟在江河上祭祀
水神,祈求上天的保佑,逐渐形成了端午划龙舟这一风俗。划龙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友谊赛,称为“趁景”,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龙舟在江面上相遇,会自发地进行比赛,这种比赛没有固定的时间、路线,聚散自由。另一种比赛形式是“放标”,即“赛龙夺景”,群众称为“斗标”“斗大景”“斗景尾”等。
沙角龙舞,
龙舞在沙角村有着100多年的历史。龙舞既是祈求神龙保佑东江两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又可娱乐民众、凝聚民心,沙角村每年农历8月初一至十五,由
沙角村民舞龙自娱自乐,逢有重大喜庆节日就舞龙庆祝,并应邀外出表演。
石排镇的“
洪圣宫诞”民俗活动,有着百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石排镇燕窝村、中坑村、埔心村等地,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纪念洪圣大王的生日诞辰,并抬着洪圣大王在村中巡游,以求得风调雨顺。其中以燕窝村的洪圣宫诞活动规模最大,有洪圣大王出位、吃贡、洪圣大王出巡,粤剧表演等。
石排镇田边村小组的“文武二帝出巡”从清朝末年开始,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是该村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二至十六日,为期五天,活动主要为了纪念文武二帝并祈求保佑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文武双全。
石排镇
谷吓村孔屋村民小组的“
孔子诞”活动,从该村明朝末年开村以来就开始举办,至今已经有约400年的历史,是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孔子诞是指纪念孔子诞辰的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活动主要为了纪念该村始祖、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文物古迹
塘尾古建筑群,位于石排镇
塘尾村旧围内,围前一大两小三口池塘,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黄泥井和南门头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占地面积39565平方米,以古围墙为界,村口水塘为中心空间,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内部建筑物和交通依靠巷道组织,“七纵四横”的巷道成井字形网状的村落布局。现保存明清时期祠堂21座,古民居268座,古井15眼,书室19座,围门4座,谯楼17座,水塘6口。塘尾古村保留了完整的村落格局,传统的文化生态和环境风貌保存较完好,使塘尾成为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规模较大、原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塘尾村现存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其中明代及明代以前的建筑有14座,清代建筑248座,以清代晚期的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祠堂一般是古村落的核心建筑,民居围绕祠堂形成组团式布局。在塘尾村现存的21座祠堂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氏宗祠、景通公祠、梅菴公祠、守善堂、兰苑公祠、七房厅与墩睦堂等。
塘尾古民居,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在建筑结构上,充分考虑到南方炎热多雨潮湿的气候特征,采用三间两廊的金字屋和三间一边廊的明字屋布局,利于通风散湿;在建筑用材上,广泛采用东莞红砂岩和青砖,建筑多以红砂岩做门、窗框和墙基,豆青色水磨青砖墙,形成独特的建筑色泽搭配;在装饰题材上,除采用中国传统民间题材外,更多采用岭南地区的瓜果等装饰题材,夔纹、镬耳、彩绘、灰塑、木雕、砖雕、石雕等,具有鲜明的
广府文化特色,是研究岭南古建筑特别是
广府建筑的重要实例。
思我公祠,堂号并德,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思我公讳灼英,字杰叔,号思我,为塘尾李氏4房21世祖。公祠保存完整,面阔10.28米,进深12.24米,硬山屋顶,三开间两进结构,梁架为
广府地区清代典型瓜柱抬梁形式,木结构构件主要用材为坤甸木,选材上乘,结构坚实。梁头、斗拱、封檐板木雕工艺精湛。公祠于2006年重修。
李氏宗祠,堂号追远,是塘尾村中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祠堂,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分别于清咸丰八年(1858)重修中进,民国25年(1936年)重修后堂,1999年全面整修。民国20年(1931年)辟为追远堂小学,民国21年(1932年)成立县立第16小学,现为塘尾村史馆,陈列展出塘尾古村历史沿革、建筑风格、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图片和实物。李氏大宗祠位于村围西北角,为五开间三进四合院式布局,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建筑结构,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宗祠门外广场有清光绪23年乡试中举第三名的举人李衍广所立旗杆夹。三进皆为镬耳山墙,前进、中进为船形脊,后进为夔纹脊。中进悬挂“追远”、“文魁”、“经元”牌匾,后进供奉塘尾李氏祖先牌位。
景通公祠,堂号光裕,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重修。景通公讳智,字景通,为塘尾李氏第10世祖。公祠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面阔9.5米,进深17.1米,占地162.45平方米。封檐板、梁架木雕、横梁石雕工艺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充分反映塘尾古村的建筑风格和特色。人民公社时期,公祠成为生产队办公地,后进祠堂墙上仍清晰地保留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忠”字像和宣传标语,是重要的“文革”历史文物。
梅菴公祠,堂号笃庆,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梅菴公讳二雪,字梅菴,为塘尾李氏第12世祖。公祠为三开间二进四合院落式布局,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面阔9.88米,进深14.3米,占地141.3平方米。头门保留“一门两塾”古制,门前两边有红砂石砌包台,祠堂檐下彩绘至今仍清晰可见,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祠堂内保留有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世祖的祖先牌位,为东莞地区罕见。后进左侧为康王帅府神楼,供奉康王神像,故此处又称为康帅府。塘尾村民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抬康王神像巡游全村,祈求康王保佑平安幸福,演化成一种独具岭南特色的民俗活动,称“康王宝诞”,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方言
风景名胜
名优特产
石排镇有煮大鱼、老鹅公汤、
家乡豆豉碌鹅、
水丸、福隆杨1烧鹅、
白切猪肚、发财圆蹄、特色腊肠、
飘香手撕鸡、岭南特色葱头鸡、蚝皇扒素鲍、金汁夜明珠、沙锅姜鸭、炖水鱼汤、金蒜焖水鱼、金汤浸东星、铜盆蒸土鸡、飘香桂花鱼、
松子鱼、特色乳鸽、
炭烧猪颈肉、拼青龙鱼等特产。
荣誉称号
2018至2020年度,石排镇被评为“广东省文明村镇”
2020年1月22日,石排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镇。
2021年1月6日,石排镇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第二批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
2021年1月,石排镇入选2020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
2021年9月,石排镇入选“2021年全国千强镇”。
2023年10月20日,入选“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第271。